|
《语文教学法》教学大纲
绪 论 语文与语文教学法
第一章 语文课程论
第二章 语文教材论
第三章 语文教学论
第四章 阅读教学
第五章 作文教学
第六章 口语交际教学
第七章 语文知识教学
第八章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九章 语文综合性学习
第十章 语文教学评价
第十一章 语文学法论
第十二章 语文教师论
绪论 语文与语文教学法 一、语文
语文是关于中华民族通用语—汉语言的人文学科,是以汉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教育。下面是对语文的不同的理解:
语文:语言+文字
语言+文章
语言+文学
语言+文化
书面语言+口头语言
语言+言语
发展:辞章—中国文学(中国文字)—国语(国文)—语文------
二、大语文
“大语文”是20世纪80年代初张孝纯提出的。它是指语文教学领域的“最大化”。具体地说,是指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包括课外语文教育,社会生活语文学习在内的“大语文”教学理论。
纵向:学前语文、
课堂语文、
毕业后语文
横向:家庭语文、
学校语文、
社会语文
三、语文教学法
发展:教授法—教学法—教材教法—语文教育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定义:研究语文教学、教育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既是学科教育学,又是应用教育学。
体系:①语文课程论;②语文教材论;
③语文教学论;④语文教育论;
⑤语文学法论;⑥语文教改论;
⑦语文教史论;⑧语文教师论。
第一章 语文课程论 一、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
(一) 本质属性: 1、工具性(符号性、实用性、基础性)
2、人文性(民族性、教育性、思想性)
(二) 一般特点: 1、综合性(多元性)
2、实践性(技能性)
(三) 其他特点: 1、知识性(科学性)
2、文学性(艺术性)
3、审美性 (愉悦性)
4、社会性(生活性)
二、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
(一)目的:
1、义教《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语文教学目的的表达: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中学语文教学目的的表达:
高中语文教学,应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使学生继续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1、布卢姆:认知、情感、技能目标
2、“新课标”: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二)任务:
1、知识传授(语文知识、非语文知识)
2、能力培养(听、说、读、写)
3、智力开发(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联想力、想象力)
4、思想教育(德育、情育、心育、法育)(非智力开发)
5、审美教育
①审美内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文字美、语言美、形象美、情境美、结构美、情感美、哲理美、科学美)
②审美能力(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评价美、表达美)
第二章 语文教材论 一、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
(一)依据:
1、国家的教育方针;
2、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3、国情特点;
4、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规律。
(二)作用:
1、教材编制的依据;
2、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
3、进行考查、考试的依据;
4、评估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依据。
(三)内容:
1、论述语文学科的性质、地位;
2、规定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
3、阐明语文教学的原则、方法;
4、明确语文教学的内容、篇目。
(四)“新课标”教育理念(宏观):
1、以人为本(人文关怀)
2、教育民主(平等对话)
3、个性张扬(承认差异、多元智能)
4、回归生活(走进社会)
5、崇尚自然(天人合一)
6、国际理解(多元文化)
7、活动中学(教学做合一)
8、综合课程(整合资源)
9、研究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10、本校教研(反思教事、行动研究)
(五)义教《语文课程标准》教育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六)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育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二、语文教材—语文教学的材料
(一)教材概念(泛指、特指、专指)
(二)教材功能:
1、智德启迪(德、智、美统一)
2、语文历练(听、说、读、写合一)
3、语言积累(熟读、背诵)
4、知识扩展(语文知识、百科知识)
(三)教材要素:
1、范文系统(示例作用、凭借作用)
2、知识系统(字、词、句、篇、语、修、逻、文)
3、作业系统(老师检测、学生自测)
4、助读系统(文字、图表)
(四)教材类型:
1、分编型 ①文言·白话
②文学·汉语
③阅读·写作
④读本·练习
⑤课内·课外
⑥多分法
2、合编型:范文选编法
主次配合法
综合组元法
(五)教材标准:典范性
①教科书的科学性;
②教科书的时代性;
③教科书的开放性;
④教科书的实践性;
⑤教科书的实用性;
⑥教科书的可读性;
⑦教科书的可教性。
(六)教材使用:
①宏观上总揽全局(套—册);
②中观上把握单元(组合线索、承担责任);
③微观上吃透课文 (有什么,教什么)。
(七)教材处理
原则:
1、整体性与重点性相统一;
2、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
3、目的性与针对性相统一。
程序:
1、确定教学目标;
2、明确重点难点;
3、选择教学方法;
4、安排教学步骤;
5、编制反馈练习。
三、教学媒体—语文教学的有效手段
(一)传统(常规)教学媒体(黑板、卡片、图片、挂图、图表、图书、报刊、标本、模型、实物)
(二)现代(电教)教学媒体(照相机、幻灯机、投影机、录音机、广播、电视、电影、录相机、语音实验实、电脑);
功能:1、演示;
2、信息共享;
3、改变教学方式. 第三章 语文教学论 一、语文教学原则
传统:
1、文道合一,以文为主
2、重视双基,开发智力
3、多读多写,精讲精练
4、得法课内,收益课外。
现代:
1、民主性(平等、公开、参与、信赖、尊重、和谐)
2、主体(间)性(师生是双主体,教材是客体)
3、开放性(目标、内容、模式、资源、评价开放)
4、实践性(活动性)
5、创新性(思想、知识、内容、教法、手段、形式创新)
6、个性化(学习个性化、教学风格化)
7、审美性(培养审美能力、教师教学艺术化)
王松泉:
1、语言教学为言语能力培养服务原则
2、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统一的原则
3、书面言语与口头言语兼顾的原则
4、语感培养与智力开发结合的原则
5、课堂语文学习与社会语文实践并举的原则
二、语文教学方法
(一)阅读法(朗读、默读、背诵)
(二)讲授法(讲述、讲解、讲评、讲演、复述、讲读、讲练、说书法);
(三)对话法(问答、谈话、讨论、辩论)
(四)实践法(观察、调查、访谈、参观、实验、考察、考证、游戏、交往、旅游、实习、见习、练习、作业等)
(五)电教法(照相机、幻灯机、投影机、录音机、广播、电视、电影、录相机、语音实验实、电脑、网络、多媒体)
(六)研究法(问题—解决式;课题—探究式;实验—论证式)
(七)自学法(自学—辅导式)(卢仲衡、魏书生)
(八)其他教育教学的方法举隅:
1、语感教学法 (洪镇涛、王尚文)
2、思路教学法
3、情感教学法 (于漪)
4、案例教学法 (根舍因、克拉夫基)
5、点拨教学法 (蔡澄清)
6、情境教学法 (李吉林)
7、导读教学法 (钱梦龙)
8、目标教学法(布卢姆)
9、反馈教学法(刘显国)
10、问题教学法(杜威、马赫穆多夫)
11、欣赏教学法
12、活动教学法 (杜威)
13、点面教学法
14、愉快教学法 (上海一师附小等)
15、成功教学法 (上海闸北八中)
16、整体教学法 (查有梁)
17、合作教学法 (美国的斯莱文、前苏联阿莫纳什维利)
18、启发式教学法 (《学记》、柏尝试教学法拉图)(邱学华)
19、设计教学法 (克伯屈)
20、发现教学法 (布鲁纳)
21、创新教学法 (奥斯本、吉尔福特、陶行知)
22、差异教学法 (华国栋)
22. 单元教学法
23. 比较教学法
24. 程序教学法(普莱西、斯金纳)
25. 直观教学法
26. 图示教学法 (王松泉)
27. 暗示教学法 (洛扎诺夫)
28. 竞赛教学法(罗树根)
29. 大语文教学法(张孝纯)
30. 非指导性教学法(罗杰斯)
31. 掌握学习教学法(布卢姆)
32. 道尔顿制教学法(柏克赫司特)
33. 有意义学习教学法(奥苏贝尔)
34.迁移教学法 (马芯兰)
35.尝试教学法 (邱学华)
36.学导式教学法 (胥长辰)
三、语文教学步骤
古代:
(一)蒙学:识字—习字—阅读—写作
(二)《学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近代:
(三)王森然:参考—研究—讨论—读后
(四)黎锦熙:理解(预习、整理)—练习(比较、应用)—发展(创作、活用)
现代:
(五)叶圣陶:预习—课内报告和讨论(包括教师精讲)—练习
当代:
(六)钱梦龙:自读—教读—作业—复读
(七)魏书生: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
(八)育才中学:读读—议议—讲讲—练练
(九)李吉林:创设情境—感知体验—引导理解—深化感情
国外:
(十)赫尔巴特:明了—联想—系统—方法(预备—提示—比较—概括—应用)
(十一)杜威:情境—问题—假设—论证—检验
(十二)凯洛夫:组织教学 —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总结:1、当代我国最优化教学过程:定向 —准备—开展—练习—测评
2、哲学概括:感知教段(预习)—理解教段(讲习)—应用教段(练习)
附:教学模式:
(一)我国中小学基本教学模式:
1、传授式: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应用—检查反馈
2、学导式:预习自学—质疑思考—启发诱导—练习总结
3、发现式:诱发引导—提出问题—分析研究—解决运用
4、体验式:创设情境—参与活动—体验感悟—总结提高
5、师徒式:标准示范—参与练习—自主模仿—迁移技能
(二)我国教学模式五大层面:(查有梁)
6、问答式:提问—思考—答疑—练习—评价
7、讲授式:传授—理解—巩固—运用—检查
8、自学式:自学—解疑—练习—自评—反馈
9、合作式:诱导—学习—讨论—练习—评价
10、研究式:问题—探索—报告—答辩—评价
(三)新课程新模式:
在启发下接受(接受模式)、在活动中探究(探究模式)、在网上获取处理信息(选择模式);重视学科渗透(渗透模式)、重视情感体验(体验模式)、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模式); 在合作中学习(合作模式)、在交流中分享(交流模式)、在互动中深化(互动模式);面向社会学习(交往模式)、重视整合方法(综合模式)、培养问题意识(问题模式)。
四、语文教学风格与流派
(一)风格:
1、按性质分:科学型(理智型)、艺术型(情趣型);
2、按侧重分:精读型、设疑型、情感型、情境型、审美型、宣讲型、重道型、表演型、能力型、知识型、智慧型、创造型、交往型、愉快型;
3、按个性分:活泼与严谨、俊美与朴实、细腻与旷达
(二) 流派:
1、导读派(钱梦龙、黎见明);
2、情感派(于漪);
3、自学派(魏书生);
4、得得派(陆继椿);
5、茶馆派(段力佩);
6、情境派(李吉林)。
第四章 阅读教学 一、什么叫阅读?
阅读:是一种通过文本媒介,来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过程.
阅读本质是对话。
1、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
2、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活动
3、阅读是一种复杂的语言技能活动
阅读的功能:信息解码、文化浸润、心灵沟通。
阅读的类型:积累型阅读;理解型阅读;鉴赏型阅读;研究型阅读。
阅读的方式:
(一)语义学阅读;
(二)文体论阅读;
(三)社会学阅读;
(四)文化学阅读;
(五)接受美学阅读;
(六)综合性阅读。
阅读的方法:默读与朗读;略读与精读;慢读与速读。
二、阅读教学的任务:
(一)激发阅读兴趣(广泛、专一、浓厚、高尚)
(二)培养阅读习惯(心理、行为习惯)
(三)教会阅读方法(泛读—略读—精读—研读等)
(四)提高阅读能力:
1、认读能力;
2、理解能力;
3、概括能力;
4、质疑能力;
5、评判能力;
6、鉴赏能力;
7、摄取能力;
8、积累能力。
三、阅读教学的内容:
(一)写作四系统(主体、客体、载体、受体)
(二)文章六要素(中心、材料、结构、语言、表达方式、文体)
(三)古人读文六要旨(识字、释词、品句、析段、求旨、探法)
(四)今人读文“新八股”(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朗读课文—正音释词—划分段落—分析课文—归纳中心—总结特点)。
四、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梳理教学思路;
(二) 调控教学节奏;
(三)控制教学情绪;
(四) 活跃课堂气氛
五、阅读教学的技能:
(一)导入的技能
1、文学手段导入法;
2、艺术手段导入法;
3、现代技术导入法;
4、活动游戏导入法;
5、实物实境导入法;
6、复习预习导入法;
7、设疑质疑导入法
(二)提问的技能
1、记忆型提问;
2、了解型提问;
3、理解型提问;
4、评价型提问;
5、运用型提问
(三)板书的技能
1、锤炼文字;
2、借用符号;
3、运用线条;
4、制作表格;
5、创造图形;
6、调谐色彩
(四)结束的技能
1、小结评价 ;
2、练习作业;
3、引申拓展;
4、联想想象。
六、阅读教学的模式:
1、教师示范解读
2、师生对话讨论
3、学生撰写笔记
4、多媒体阅读教学
七、阅读教学的类型:
1、强调双基型(串讲与评点;段序式;单元教学:提示-通读-比较-总结-训练)
2、利用情境型(带入情境,感知表象;凭借情境,理解词句;运用情境,训练语言;体会情境,指导朗读)
3、发展思维型(问题教学法:设疑-读议-解疑-语言训练)
八、阅读教学的方法:
1、诵读、涵泳法(放声朗读;虚心定气、默识心通、切己体察、深入体品)
2、整体感悟法(谁写、写于什么时候、在哪里写、写什么、为什么写、写得怎样------)
3、提问、对话法(师生、生生;教师、学生、作者、文本、编者、权威)
4、文学鉴赏法(感知-得意-共鸣-迁留)
九、阅读教学的步骤(一)
1、了解性预习
2、启发性讲解
3、问题性研究
4、针对性练习
5、发展性提高
阅读教学的步骤(二)
1、情感导入
2、整体感知
3、探究质疑
4、体验反思
5、拓展延伸
阅读教学的步骤(三)
1、确定目标(设定目标、引发动机)
2、创设情境(教育情境、问题情境)
3、实践探究(实践活动、研究探索)
4、合作学习(分工合作、对话交流)
5、评价反馈(练习测评、反馈矫正)
十、各种文体的教学:
(一)一般文章的教学(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
(二)文学作品的教学(小说、诗歌、散文、戏剧)
(三)文言文的教学
附:备课与教案
备课:备课标、备教材、备练习、备语言、备板书、备方法、备教具(课件)、备学生;
教案: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用具、课型、教学方法、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板书设计、资料附注)
教学后记。
第五章 作文教学 作文的重要性:
1、作文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作文是学生的基本能力
3、作文是社会的需要
一、作文教学的目标:
1、涵养品德
2、训练思维
3、表达情感
4、优化语言
5、积累知识
二、作文教学的内容:
1、传授写作知识(理论)
写作规律:
(1)厚积薄发律 (2)有感而发律 (3)勤写多改律
(4)人文一体律 (5)循序渐进律 (6)从仿到创律
(7)先放后收律 (8)知行结合律 (9)主客互化律
2、训练写作能力:
(1)写作的一般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联想力、想象力);
(2)写作的专门能力(审题能力、立意能力、选材能力、构思能力、表达能力、修改能力)。
3、培养写作习惯
4、学习写作技艺
三、作文教学的原则:
1、动力性原则
2、过程性原则
3、教练性原则
4、主体性原则
5、个性化原则
6、科学性原则
7、艺术性原则
8、应用性原则
四、作文教学的要求:
1、内容与形式相结合(作文与做人相结合)
2、作文与读文相结合
3、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
4、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相结合
5、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相结合
6、作文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
7、作文训练与生活(活动)相结合
8、写实与写虚相结合
五、作文训练的方式:
(一)口头作文训练方式(即席发言、复述课文、口述作文)
(二)单项作文训练方式
(三)综合作文训练方式(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情境作文、想象作文、话题作文、活动作文、自动作文)
附作文模式:
1、仿写作文:例文引读—规律概括—模仿写作
2、写实作文:观察生活—思考感悟—写作表达
3、写虚作文:设置情境—联想想象—构思创作
4、命题作文:命题审题—收集材料—作文修改
5、材料作文:审阅材料—分析定旨—扣题而作
6、话题作文:阅读材料—引出话题—延伸拓展
7、新闻作文:先定主旨—调查访谈—写作发表
8、申论写作:概括问题—提出对策—申而论之
六、作文训练的模式:
1、我国:指导—示例—练习
观察—分析—表达(刘 、高原)
“语言—思维”训练模式(章熊)
分格作文训练(常青)
文体递进训练(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学作品)
2、香港:“命题—写作提示”引导式训练
3、台湾:“范文—作文”以读带写、读写结合训练
4、美国:作品示范—写作知识—预备活动—正式写作;观察—思维—语言
5、前苏联:“基本写作能力—特殊写作能力”训练体系
6、法国:词汇训练—句子合成训练—作文训练
7、英国:虚构故事—现实写作
8、日本:例文—指导—练习
七、作文教学的过程:
(一)教师命题—学生选题;
(二)教师指导—学生准备;
(三)教师点拨—学生表达;
(四)教师批改—学生自改;
(五) 教师讲评—学生总结。
八、“新课标”视野下的作文教学:
(一)当前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弊症:
1、重“知识”(写作理论),轻“能力”(写作能力)
2、重“写法”(写作技巧),轻“内容”(写作素材)
3、重“训练”(机械训练),轻“态度”(写作兴趣)
4、重“结果”(文章作品),轻“过程”(写作体验)
5、重“语言”(外部言语),轻“思维”(内部言语)
6、重“写作”(写作成文),轻“修改”(批改自改)
7、重“指导”(写前指导),轻“讲评”(写后指导)
8、重“范文”(名家例文),轻“下水”(教师写作)
(二)“新课改”作文教学观念的转型:
1、教学方面:变“封闭型”为“开放型”
2、学生方面:变“被动型”为“主动型”
3、要求方面:变“划一型”为“创新型”
4、训练方面:变“单一型”为“多途型”
5、指导方面:变“技巧型”为“实践型”
6、文体方面:变“文学型”为“实用型”
7、 载体方面:变“传统型”为“现代型”
8、 目标方面:变“应试型”为“素养型”
(三)“新课改”后作文教学的基本走势:
1、 淡化命题,强调创设情境
2、 淡化文体,强调语言文采
3、 淡化章法,强调独特个性
4、 淡化“思想”,强调真情实感
5、 淡化结果,强调写作过程
6、 淡化要求,强调大胆创新
7、 淡化功利,强调“分享快乐”
8、 淡化指导,强调自由表达
(四)“新课程”作文教学的策略:
1、品味佳作,优化语感
2、体悟生活,积累素材
3、激发想象,开拓思路
4、诱发动机,训练有素
第六章 口语交际教学 一、口语交际的涵义与类型:
口语交际能力是言语知识与交际技能的结合,是一种类化了的口语交际经验在特定场景中活生生的显现,它不仅要注意听、说的品质,还要注意交流的恰当、得体、机敏,体现了较强的生活实践性。对特定语境的准确判断是口语交际成功进行的前提;
合作、礼貌是口语交际必须遵守的规则。
口语交际的类型:
(1)介绍类,如自我介绍,介绍名胜古迹等。
(2)独白类,如说笑话、说故事、说相声等。
(3)交往类,如做客、道歉、转述、采访等。
(4)表演类,如演讲、主持节目、演话剧等。
(5)讨论类,如谈话、讨论、辩论等。
二、口语交际的功能与意义:
(一)功能:
1、交流信息功能
2、沟通情感功能
3、审美愉悦功能
(二)意义:
孔子:“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1、个人发展的需要
2、社会生活的需要
3、工作学习的需要
三、口语交际的特点与风格:
(一)特点:
1、口语化与大众性
2、情境性与临场性
3、随机性与生成性
4、多样性与生动性
(二)风格:
1、简洁严密型
2、庄严典雅型
3、诙谐幽默型
4、生动活泼型
5、质朴通俗型
四、口语交际的要素与能力:
听话—是口语交际的理解过程(态度、能力);
说话—是口语交际的表达过程(态度、能力);
情景—是口语交际的情境(社交环境、语境)。
口语交际的能力:
1、组织内部言语的能力(中心、条理、语脉)
2、快速言语编码的能力(用词、语意)
3、运用语音、语速、语调和态势语能力(神态表情、体势动作、音量语速)
4、注意能力(词汇、细节、要点、内容—辨音调、重音、停顿、节奏)
5、理解能力(理解词义、句型语序、内容,概括中心,猜测隐语,推断、理解结论—整体感知,抓关键词句、中心句、语言标志、语境,揣摩关键语句,重视体态语情感体验与创造性理解,)
6、品评能力(分辨正误,作出反应—体会话语风格,领悟弦外之音)
五、口语交际的训练:
(一) 听话的训练:
听话类型:
1、交际性听
2、辅助性听
3、欣赏性听
4、评论性听
5、创造性听
训练方法:
1、听记训练法;
2、听读训练法;
3、听说训练法;
4、听问训练法;
5、听写训练法;
6、听辨训练法;
7、听改训练法;
8、听评训练法;
(二)说话的训练:
说话类型:
问答、交谈、朗读、复述、汇报、讨论、辩论、讲笑话、讲故事、自我介绍即席发言、说相声、演小品、演话剧、演讲、作报告、采访、口头作文-----
1、结合听、读、写训练方法;
2、语文课外活动训练方法;
3、单独开设听说训练课。
强化说话训练:
(1)增强自信,变“怕”说为“敢”说;
(2)培养兴趣,变“敢”说为“爱”说;
(3)激发情感,变“爱”说为“会”说。
附:口语应用常见的语病:
1、略语、赘语—违反“量”的准则
2、散语、断语—违反“关系”的准则
3、模糊语、重语、急语、缓语—违反“方式”的准则
4、不合语境—违反“得体”的准则
5、角色不当—违反“慷慨”的准则
6、漠视对象—违反“赞誉”的准则
7、拦截话题—违反“谦虚”的准则
8、超前判断—违反“一致”的准则
9、假意倾听—违反“同情”的准则
六、口语交际教学应注意:
1、要有计划,避免随意性与盲目性,做到科学、有序;
2、采用多样化的训练方式,注意在阅读、作文教学及课外语文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口语训练,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3、站在育人的高度,审视听说的内容,注意口语训练的教育性,要注意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自觉地追求高雅的谈吐修养;
4、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听说的兴趣,积极创设口语交际情境,引发学生思维的“引爆点”,激发其发表的欲望。多鼓励,引导学生克服思想、心理上的障碍,不讽刺挖苦,允许说错、允许补充、允许修正、允许质疑、申辩、反驳、允许保留,努力消除说话时怯场、跑题、罗嗦、片面、伤人等毛病。
5、要注意教师的示范作用。
6、因材施教,区别对待,重视班级集体中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
第七章 语文知识教学 一、语文知识教学的意义:
1、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的基础
2、语文知识帮助发展学生的智力
3、语文知识丰富学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文化素质(语文素养)
二、语文知识教学的原则:
1、精要
2、好懂
3、有用
三、语文知识教学的要求:
1、结合课文,深入理解;
2、新旧联系,循序渐进;
3、联系实际,强化记忆;
4、注重实践,训练能力;
5、形象有趣,深入浅出。
四、语文知识教学的内容:
(一)汉语知识(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
(二)文体知识(四种文章、四种文学、古代文体)
(三)文学知识(文学史、文学理论、作家作品)
(四)文化知识(称谓、纪年、风俗、节日、科举……)
(五)文言知识(文字、词法、句法)
(六)其他知识,如读写常识,听说常识……
五、语文知识教学的方法:
1、例子证明法;2、讲解分析法;
3、讲解练习法;4、辨异比较法;
5、图示表格法;6、概括归纳法;
7、新旧联系法;8、导入自学法;
9、编制口诀法;10、形象激趣法;
11、讨论发现法;12、记忆背诵法。
第八章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义教《语文课程标准》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一、课程资源定义
广义: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和一切条件,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国际互联网、教师的知识等
狭义: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典型的如教材、学科知识等
二、课程资源分类:
1、按功能特点分:
(1)素材性资源(分生命载体、非生命载体)
(2)条件性资源(人力、物力、财力)
2、按课程性质分:
(1)学科资源(本学科、跨学科)
(2)活动资源(校内、校外)
3、按空间分布分:
(1)课内教学资源(活动空间、课程信息)
(2)课外学习资源(活动、人力、材料、网络)
4、按呈现方式分:
(1)显性资源(资料、教师、场馆等)
(2)隐性资源(校风、班风、教风、学风、考风等)
三、课程资源要素
1、课程思想资源(运作思想、内容思想资源)
2、课程知识资源(常识的学科知识及研究学科的知识)
3、课程经验资源(家庭、社会、学校生活经验资源)
4、课程财物资源(物力、财力资源)
5、网络课程资源(电脑、网络、多媒体)
四、课程资源理念:
1、没有课程资源就没有教育教学
2、只有作用于教育教学的资源才能成为课程资源
3、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
4、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5、学生也是课程资源
6、学校文化是最直接、最现实的课程资源
7、课程是文化的载体,多元文化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8、教学就是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构知识和人生的活动
9、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10、要实现课程资源共享
五、课程资源特点:
1、资源形式的多样性、差异性
2、资源内容的普适性、丰富性
3、资源形态的客观性、零散性
4、资源范畴的广阔性、开放性
5、资源功能的间接性、可利用性
6、资源开发的条件性、主观性
六、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
1、自然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如风景、风物、风俗等)
2、社会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如国家、民族、家乡的情感;社会伦理道德;社会生活;人生追求等)
3、人文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如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书法、曲艺艺术等)
4、社区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如人才、环境、场馆、活动等)
5、家庭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如父母、亲友、房子、藏书等)
6、学校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如校园文化环境、图书馆与阅览室、全校性活动、文学社团活动、语文课外活动、其他学科兴趣小组活动等)
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
1、拓宽学习领域,丰富学习内容
2、优化教育过程,改变教学方式
3、增加实践活动机会,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丰富人文内涵,开发非智力因素
第九章 语文综合性学习 一、定义:
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语文知识综合运用的学习形态。
1、语文知识综合运用
2、听说读写整体发展
3、与其他学科沟通
4、与社会生活结合
二、背景:
1、国际课程的综合倾向(学科式综合:学科综合、合科综合、科际综合;生活式综合:主题综合、兴趣综合)
2、我国分科教学的弊端
3、我国古代学习的综合性
三、理念:
1、基于语文教材(从教本出发)
2、面向社会、生活、现实、学生实际
3、以学生认知、兴趣为基础
4、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5、以学生整体发展为目的
四、特征:
1、综合性(整体性、交叉性、统整性)
2、开放性
3、实践性(活动性、研究性)
4、主体性(自主性)
5、生成性
五、学习形式:
1、问题学习(发现—分析—解决)
2、活动学习(项目—参与—总结)
3、体验学习(社会—体察—反思)
4、研究学习(课题—探究—表述)
5、资料学习(定向—搜寻—综述)
6、策划学习(主题—计划—实施)
7、创作学习(构思—表达—修改)
六、主题设计:
1、基于时空情境的设计
2、基于问题中心的设计
3、基于学科关联的设计
4、基于经验统整的设计
5、基于活动形式的设计
6、基于学习方式的设计
7、基于人格完整的设计
教案写作:
1、学习项目
2、学习目标
3、学习安排
4、学习成果
5、学习反思
七、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个性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
3、有利于学生走向社会,回归生活
4、有利于更新学习方式
5、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第十章 语文教学评价 一、语文评价的功能:
(一)诊断反馈功能
(二) 督促激励功能
(三) 鉴定评价功能
(四) 目标导向功能
二、语文测试的类型:
(一)依测试目的分,有摸底性测试,检查性测试和选拔性测试。
(二)依测试时机分,有平时测试,阶段测试。
(三)依测试内容分,有单项测试,综合测试。
(四)依测试形式分,有笔试、口试。
(五)依开放程度分,有闭卷测试、开卷测试。
(六)依科学程度分,有标准化测试、传统式测试。
三、语文测试命题要求:
(一)宽窄度适当 ;(二)难易度适中;
(三)多少度适量; (四)区分度适宜
四、语文测试的题型:
(一)主观题型(填空题、释词题、操作题、简答题、论述题、作文题)。
(二)客观题型(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配伍题、组合题)
五、语文成绩评定与结果分析:
(一)测试成绩的评定
1、要求(客观、公正、认真、简便)
2、方法(百分制、等第制、五分制)
(二)测试结果分析
1、教师分析 2、学生分析
第十一章 语文学法论 达尔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知识。”
学习:由经验(客体)引起的认知结构、行为(主体)的变化。
学习方法:学生完成学习的手段或途径。
学习方式:包括学习方法在内的,学习意识、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动机、学习品质等综合体。
一、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我国语文学习理论
1、孔子与《论语》(学习结合、学思结合、学问结合、虚心与笃实)
2、孟子与《孟子》(自求自得、专心有恒、循序渐进)
3、《学记》(实践活动、善学善问、扬长避短)
4、朱熹与《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静虑、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5、王筠与《教童子法》(分类分段识字、读书要多要熟要解、作文先放后收)
6、叶圣陶与“五本论”(学生本位论、生活本源论、实践本体论、习惯本旨论、工具本质论)
(二)国外语文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桑代克的“尝试错误”;斯金纳的“条件作用”;班图拉的“社会学习”)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格式塔完形学说;托尔曼的认知目的学说;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式学习”)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的“非指示性学习”)
附1)奥苏贝尔与“接受式学习”理论(习得—保持—再现)
(2)布卢姆与“掌握式学习”理论(目标—教学—评价—矫正—再评价)
(3)布鲁纳与“发现式学习”理论(观察—假想—概念化—转化能力)
(三)其他新的学习理论
1、“发展理论”(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域”、赞可夫的“主动性”)
2、“迁移原理”(正迁移与负迁移)
3、“反馈原理”(即时反馈与延时反馈)
二、语文学法指导:
(一)正确学法的特征(科学性、目的性、程序性、功效性、迁移性)
(二)学法指导内容
1、优化学习动机(需要产生动机)
2、激发学习兴趣(无趣-有趣-乐趣-志趣)
3、养成学习习惯(自动化动作的个性心理倾向)
4、教给学习方法(如泛览法、精读法、圈点法、背诵法、体验法、课题法)(预习、自读、听课、练习、复习、积累方法等)
附:学习方法分类:
(1)按层次分:哲学方法(如矛盾分析法、质量分析法、过程分析法等)一般科学方法(如系统要素分析法、结构功能分析法、分析综合法、抽象具体法等)特殊方法(如比较法、人类学方法等)具体方法(如文献法、问卷法、统计法、经验总结等)
(2)按思维特点分:逻辑思维方法(如比较、分类、概括、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形象思维方法(想象、联想、猜测等)直觉思维法(如灵感、顿悟等)社会思维法(如集体思维法等)
5、揭示学习规律
6、培养学习能力(自读、自查、自写、自思、自评、自练)
(三)学法指导的途径
1、理论指导
2、范例指导
3、经验指导
4、模式指导
第十二章 语文教师论 一、语文教师的修养:
(一)思想品德修养(正确的政治方向、牢固的专业思想、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学业知识结构(语文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文化科学知识)
(三)教育教学能力(备课能力、施教能力、考评能力、课外指导能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
(四)科学研究能力(听课评课能力、说课能力、教改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实验能力、撰写论文论著能力)。
(五)风度仪容
(六)身体素质
二、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1、教师是知识文化的建构者
2、教师是教材文本的研究者
3、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4、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5、教师是教育智慧的创造者
6、教师是校本教研的行动者
7、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
8、教师是学校文化的建设者
三、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
1、治业:职业(生存)——事业(生活)——专业(生命)
2、治教:言教(技术型)——身教(艺术型)——心教(智慧型)
3、治学:主观经验型文章(经验总结)—客观描述型文章(经验型论文)—科学解释型文章(学术论文)
4、治校:战斗型干才(苦干)——战术型将才(能干)——战略型帅才(巧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