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28|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意义追寻——陈振濂书法大展(11楼附作品图片、答网友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31 08:04: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___转自书法公社网

主持人(于钟华):各位网络媒体,晚上好。今天晚上我们请陈振濂老师和网友做一个互动。今天下午我看了一下,各的问题已经很多了,但是时间有限,原则上是8点到11点,可能到10:40差不多了,最后陈老师做一个小结。我们的流程是这样,请各个网络媒体的负责人,在网上先整理出来三个网友的问题,按顺序依次来向陈老师提问。提问的时候先报一下网站的名称和网友的名字,这样我们在回答的时候也会比较清楚。对网友的提问,一个是时间毕竟只有两个多小时,所以请大家对网络上粗浅的问题或者和展览无关的问题做一些适当的筛选和过滤。


陈振濂:这次“意义追寻”的系列活动里有一场是和网络媒体的对话。前面我们有一场学术研讨,有一场“对话”,这次叫做“提问”,其是对我就是一个“拷问”,你在做的很多的事情都要有一个说明和解答。今天晚上这一场的特点是即时性,也是一场研讨,会变得生动有趣。
    我自己在做“意义追寻”展览的时候,在很多的场合都提到,我还是在继续探索,还“在路上”,正在行走和攀登之中的理念。所以,针对展览来说,展览的成功与否,我觉得可能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这个展览给我们这个时代的书法家的话题、书法创作的话题和书法展览的话题能够提出什么新的讨论的内容。我觉得这样从一个展览引申出对当代书法很多的问题,比对这个展览做一个非常静态的成功或者不成功的平台要有意义得多。它非常符合我现在在做的一个科研和探索的定位。今天晚上是接受各个网络专家的批评,我希望大家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不断的给我们批评和指点。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1 08:04:58 | 只看该作者


傲竹草堂:“意义追寻”言简意赅指的是什么?近年来名家展览逐渐出现“巨制”的趋势,请问这是一种流行还是因为展厅太大,为了整体协调而不得不创作的巨幅作品?只有在网络看展,故不太清楚陈老师这批展览作品是采用一种什么样的装裱方式?效果很好,简洁大气。请问陈老师“意义追寻”这批作品从有想法到创作完成大概花了多长时间?
   
        陈振濂:首先“意义追寻”言简意赅指的是在当代书法创作里,对技术和形式的一般的追求,已经经过了30年的书法展厅的速度,但是对于书法的意义,比如说我们对形式探索有意义,对书写文字有意义,从这方面慢慢的弱化和缺位。我的展览特别希望能够在这个方面使这个展览的每一件作品或者每一个块面都能够具有一个意义的展示,除了一个艺术创作的展示之外,还有一个意义的展示。这次展览的布局是分成八个块面。
      其中观赏的书法有四个块,就是有四个意义。阅读的书法也有四个快面,也有四个意义,一共是八个意义。
      落实到作品本身,这里有很多我自己的经历,有很多我工作的内容,有很多我对古代书法的一个理解和很多自己的即时的感想。这样的东西我都希望能够和我们现在习惯于抄唐诗宋词汉赋这样一个习惯的方式中解脱出来,能够使得这次的展览很多的作品都具有即时、即地、记人和记事的意义,所以我在想意义就是这样的东西。
        在我们这个的展览指南中,尤其是在这次展览,我前面有一个自述,我为什么要起名叫“意义追寻”,我的自述大家可以看一下,说得很清楚。
      第二个问题,流行的趋势如果说是一种流行,也是一个有正面意义的流行。巨制,包括我这次的作品,我们现在看到一个表面的现象,觉得这个作品巨大,可能是在做秀,是不是以大来炫耀?其实在我个人得创作来看不是这样的。创作这样巨大的作品,其实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挑战。过去我们一般书写的常态大小是适中的,要做一些巨大的作品,其实是应对挑战性和超常的发挥得要求要远远大于我们一般大家误解的所谓作秀。当然有做得好有做得不好,也许我做得不太好。但如果能够做得好的话,我认为从展厅角度来说有一些巨制的大件作品是符合这个时代对书法表现的要求。
      第三个问题,这批装裱方式不光是我的智慧,而是我们有一个展览组,那里有大概十来个专家。他们看了这个作品之后,对整个作品的装裱方式有一个整体的设计。当然最后的效果之好大家都把这个归功到我的展览上来。就像我在开幕式上说的一样,一个展览的成功是团队的智慧。我们这次展览是由不同的专业团队组成的,在每一个方面都有一个专业高度的把握。装裱的形式就是会展展览专业团队的智慧。换句话说,我的作品写得好或者写得不好,是这个人长得好不好,但是给他们穿什么衣服是别人决定的,他们要根据当时的情况做决定。在我只是我看了挺好,有创意和一般的展览不一样,我就接受了。具体怎么不一样,我要接受展览专业组或者布展专业组专家的意见。
        第四个问题,大概是在今年一年里吧。其中有个别的作品是在去年就有的。今年一年里,我们做了三场,心游万物和线条之舞,第二场相当这次“意义追寻”的预展,因为是在杭州,很多的作品由于展厅的空间和预展定位,所以没有拿出来,当时有这样想法,这次有比较充分的展示。虽然在中国美术馆来说,这四个大厅已经在个人展览上空间上已经有了一个极限,是超大规模的个人的展览,但是我们还有向我的作品没有展出。如果有六个展厅,这些作品才能被淋漓尽致的展示出来。当然从大的展览的视觉效果和我们传达的意义来说,这四个展厅已经足够了。
    欢迎大家批评,我们希望和每一个网络通道有一个交流。
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1 08:05:32 | 只看该作者


网友西溪:先生以教育、理论、创作兼善闻名书坛。书法史之书写可能偏重创作,三者比较,先生以为个人哪方面成就最大?而先生更着力偏爱哪方面?为什么?
   
      陈振濂:这位通道的意见牵扯到我对自我的评价,可能大家觉得我做得好,但是如果一般性的评论,现在的成果“闻名书坛”或者书法史的定位都可以达到了让有些人骄傲自满地步。但是我来说,如果定位得比较高一点,志向大一点,现在教育理论创作的成就都是在中途,在我自己来说也远远没有达到一个我的这一生的顶端。还没有。
        如果是对于我的目前的努力,大家比较关注的话,建议大家永远把现在看作是一个中端,在途中,永远希望大家能够有一个期待:明年、后年、五年以后、十年以后,陈振濂还会拿出比现在更好的或者更有时代高度的成果。
      第二个问题哪方面成就更大?偏爱哪方面?很难说。现在看到的是创作,书法界来说书法创作室第一,但是如果没有早年间我大学教学的方法,可能没有我今天的创作,因为我就没有思考空间和平台。如果没有从教育到理论上关注,我们就会站在一个创作家的立场,沾沾自喜于自己现有的成果,因为从创作角度来说,笔墨精良就已经很好了,不会想到去关注一个时代需要什么东西,而只会沾沾自喜自己已经需要已经得到的东西。因为有了理论的支撑,我们就会摆脱一个小我,一个“自己”的立场,能够站在一个很宏观的立场。然后再来看一看在当代书法史的空间,我能出什么力而不是占什么便宜。
      让我说偏爱哪个,三者间我很难说哪个好哪个不好,对我来说这三个是联动的。当然,大部分的书法家来说,看到你今天的创作和展览,因为这个东西最直观,视觉的感受方面可能最贴切。当然这个可能要各取所需。
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1 08:06:08 | 只看该作者


网友李立山:陈振濂先生自大展确定到展览推广模式的确立,给当下浑浊的书坛展览提供了众多的思考。陈振濂先生是浙江书坛领军人物之一。在中国书坛地域文化上具有重要的启示,
         
      陈振濂:当下的书展未必都是浑浊的,我们这次的研讨会有很多人对于这次意义追寻展览有高度的肯定,证明大家的眼睛还是雪亮的,知道有什么是好的。当然如果从展览的素质上的比例来说,因为大量的展览不具有这样的张力,不等于一般的展览就一定是浑浊的,不一定。因为任何一个社会都是这样,任何领域都是这样,精英毕竟是少数,不应该用一般的展览来判断做一个定位。我觉得这位同道的意思我知道是好的,但是可能在这方面拿捏得再准一点。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违背的新展览时代,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案例。
    毫不谦虚的说这次展览应该是一个案例,成败需要大家一起来评判。
   

      网友李立山:展览从主题确定到组织选择,不定期的动态发布等选择的整体规划,里面透出很强很专业的展览策划思想,您是如何对这一策划进行统筹和把握的,又是如何评价到此为止的效应?与王冬龄先生在学术定位上有什么异同?作为展览,在当下公共性空间对于受众您是如何思考和定位的?
   
        陈振濂: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王冬龄是我的师兄,都有启发,他的展览给了我很多的提示,展览应该怎么做。这个展览从组织宣传到整体规划透露出很强很专业的策划思想,我觉得不仅仅是策划思想专业,我们的操作团队都非常专业。我们开幕式有专门会展的专家团队,展厅的布置设计有专门的团队。我们作品的制作应该怎么设计和制作也有专业的团队。学术研讨会也有专门人负责,一场对话,一场学术研讨,一场是今天的提问,设计都是专家在做,不完全由我来做。
      这次的展览从布展到现在,我们所有的接待工作和各种资料的提供,都很专业。这个是我个人的看法。我们一定在这个展览里,这也是我想向书法界传递的一个信息。我们现在在做展览,一定要慢慢的摆脱过去我是个书法家,我自己来操作所有的事情,会有很多的混乱和不衔接。我一个艺术家就靠自己的思想拍拍脑袋就把所有的东西都摆平,可能都摆不平。飞机没有接站,那里也不周到,也没有安排住宿。我们要做一个有品质的展览,各个环节都要请很懂行的专家,术业有专攻。我是一个艺术家,但是我不是一个会展专家,各个环节都有它的一套,都要有专业的定位。
        当我请到这些专家以后,有些专家提出来的意见其实不一定合我的口味,但是一定要尊重专家的意见。我既然请他来,就是他说了算。没有太明显的原则问题,我一般不去说,专家说了算。就是这样尊重专家的方式,使这次展览从每个细节来说大家都比较肯定。如果把专家请来了,最后都是我的意志。那最后又是一团糟。
      上面还有一个问题是对公众如何思考和定位。在不久前全国第八届学术研讨会上我发表了一个论文,现在的书法都是把创作和展览放在一起,但我认为这完全是两回事情。创作是书法家的感觉,展览是展厅观众的感觉。没有观众的作品就不是作品,没有观众的书法就不是书法。现在我尽力想扭转书法创作家为主导的认识观,而转变为展厅里的观众选择说了算,他用脚来投你的票,他觉得你的展览不行就不来。这种把创作和展览剥离开,以观众的优劣去取来决定你的创作家的感觉,这可能是今后展览非常重要的一种新的认知,我这次的展览我觉得还是实践这种认知实践得比较成功的。
   
    网友李立山:作为中国书法教育的引领智者之一,对于南北书法教育如何评价?浙江本科采取五年制有什么特殊性?
   
      陈振濂:书法教育还是百花齐放的局面,在南北地域上划分是不是很清晰也很难说。像黑龙江这种东北边远地区篆刻却是最工稳的。南北之间还是有一定区别,要百花齐放,不能是一种方式。有南师大的方式、北师大的方式,有了这么多的方式,中国的书法教育才是百花齐放的,值得我们去研究去追索的。
   
        网友李立山:您自98年以后,提出很多对浙江省有影响的文化决策,如何把握社会工作对艺术创作的影响?通过09年一系列展览,似乎能够感觉到您把展览作为文化进行思考和运筹,对这次展览追寻的文化指向有哪些?
   
      陈振濂:这次展览有一个片子,是电视台专门制作的,取了一段我讲的话。社会工作对艺术创作有没有影响?过去大部分人从比较浅层次的程度来计算的,他认为你从事社会工作,创作时间一定不够,质量肯定会差下去。这种逻辑关系不存在,你担任行政工作可能对你的创作效果更好,你不可能24小时都在创作,思考的时间会有很多。我在自己的片子,导演截取我的一段话很明确的说,如果我是一个普通的书法家,没有任何社会工作,我只会关注我的字写得好不好,我什么时候能够成为名家和大师。但如果我有社会行政工作的经验,我会关注我成为不成为大师没关系,但是书法在当代有什么问题,将来发展可能会有几种方式,利弊如何,我们能提供什么方式?这个点和单纯书法家的点不一样,社会工作现在对我的艺术创作正面的影响大于负面的影响。
   
        网友李立山:大量的文字建筑与报刊杂志和网络论文,都引起大家的思考和讨论。93年很多的话题都引起人们的思考和研究,如何定位?
   
        陈振濂:我觉得这样,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水平。我记得我在很年轻的时候,当时我从一个写子的人转成一个搞理论的人,当时在美院有一个比较年轻的教师在校园里碰到我说,陈老师你字写得很好,创作很有前途,经济收入也非常高,你这样艰苦的爬格子,写几万字的稿子合适不合适?你忙着书法家不做而去做理论家合适吗?为什么?
        那段话我现在还记得,我说我认为我在创作中非常有成就,我只是一个书法家,但是只影响一个人或者周围一圈人。但如果我能够在学术上、理论上有大的拓展,一部著作一篇好的论文,好的思想观点提出,会影响一代人。对我来说,影响一代人、影响一圈人或者一个人,哪个对我是最重要的。我未必一辈子做理论家,但是理论对于一代人影响的魅力非常吸引我,所以我可以先从理论开始。
        这位网友提到的影响着人们的思考和讨论,我觉得如果是真的是我的很多的想法会影响多大家的思考和讨论,我年轻时候所回答的我们那个教师所说的“希望能够有一些有价值的思想影响一代人”的想法得到了局部的实现,这是好事情。
   
      网友李立山:展览在装裱方式上进行了很多的弹丝,如何对空间和作品的装裱方式的结合和协调?这次的几种形式和日常有区别吗?
      
        陈振濂:展览的装裱形式像我刚才回答的一样,是一个专业团队在做,最后拿出来的方案我会认可,如果我觉得不合适我会不认可。前期所有的创作性的发挥都是一个大的工作班子在做。这个盲从的协调这次应该说做得还是可以的,要不然大家的反响不会那么积极。
      至于这次展览的几大主题,有没有学术性的思考?肯定有,不仅是我的思考,还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这次的展览有两个虚,一个是李学勤先生的序,一个是沈鹏先生的序,大家都讲到了展览的定位,研究型创作。我觉得这些东西对我来说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没有学术思考,展览没有意思,一定要有学术指向。至于反惯性书写,我们展览里有解释。《中国书法》第4期有介绍,有一个文章,大家可以看一下。
5#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1 08:06:44 | 只看该作者


网友:古代精简中大字书写比较少见,这是进入书法史的有效尝试,还是当代书法与其他平面视觉的对话和回应?
   
        陈振濂:古代的大字和今天的不一样,今天的大字是我们从展厅的效应的角度来对它进行专门创作的一个前置,我的创作就是针对这个来的。书法和其他是觉得对话和回应,这些因素都有,当代书法不应该置外于任何一个视觉艺术的发展和过程,必须和这些艺术同步的进行,并且具有同步的品质,这样当代书法才能受人尊重。如果别人做的事情,你是鸵鸟政策,什么都不管,也不思考。这个艺术就是边缘的,进入不了主流。
        当代书法和平面视觉之间的对话和回应,现在不但肯定他是,而且积极鼓励这个回应。
   
        匿名网友:在创作和理论研究上探究了这么多年,但单指创作方面是否已经有鲜明的个人特色?让人留下一种颜体、柳体的概念?
   
      陈振濂:肯定不是,我不是颜体、柳体的概念,我也成为不了一个体,如果有人说我是陈体我会觉得很没有面子,这样我的思维和关注度会在体下,作用不大。但是肯定会有特色,会有风格,我们对技法和风格的尝试的展开是有特色的。
   
   
        周斯澄:尊敬的陈老师您好,看了你的“意义追寻”大展,佩服你的艺术造诣。邱振中老实说,王冬龄老师在美院的逍遥游可以进入书法史,目前为止,你最好的作品是哪一件?在中国书法史上可有一席之地?
   
        陈振濂:很直接的问题。别人来讨论你的哪一件作品进入书法史会比较客观,让我自己来讨论不大合适。能不能进入书法史不是我能确定的。这也是邱振中老实说王冬龄的老师能够进入书法史只是一个人的检验,最后能不能进入还要经过历史的检验,任何一个人要进入都要经过历史的检验。邱振中老师的看法,我觉得收入书法史是历史的选择,我们现在还没有进入完全的历史,还不能判断。但是王冬龄老师的《逍遥游》是代表作,这是毫无疑问的。
        至于我自己最好的作品是哪一件?我觉得这次展览里有几件作品我认为是发挥得非常好的,像李白的整面墙的大件,竖起来我自己看也非常惊讶,我当时的发挥完全凭感性,没有想到后来展出的效果这么好。还有一个小件的作品,还有一些题跋,这些作品我没有办法在200件作品里选择最好的一定是哪一件,因为最好的作品肯定不能排一二三四,但是在中国书法史上有没有一席之地,请周斯澄自己定位。
   
        人文奥运:书法意义的追寻,不仅是艺术与审美意义的追寻,也是在高科技时代书法存在意义与发展意义的追寻,请老师谈谈在电脑化、无纸化的现代社会中,中国传统的书法如何获得更好的发展?
   
        陈振濂:电脑和、无纸化的时代,书法未必不能获得很好的发展,可能会获得更高更纯度的发展。今后可能是非书写时代,传统的书法艺术还是保持原来的写字的感觉,肯定是发展越来越快。在特别的背景下,应该有特殊发展的动力和依据。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传统书法艺术获得更好的发展应该是更加强化他的艺术表现力,用它充沛的艺术表现,比过去古人物更加充分丰富的艺术表现使它获得发展。
   
      硕果园问:赛事能否做到三公原则?选举拜师门是否违背民主?
   
        陈振濂:赛事是否做到三公原则我们经常参加评选的人来说,我们希望做到公平公开原则,就像中国的社会在飞速的发展,肯定会有贪官落马,贪腐事件曝光。这个社会如果要干净到什么都没有的地方,第一不可能,第二会很可怕。像司法很多专家研究说,一个社会犯罪率很高不行,但是如果完全没有犯罪,也不可能。一个社会在容忍限度内的犯罪率是评估这个社会是否健康、宽松人人找到自己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点。我觉得书法界的赛事里,如果有一些不公平的事情,从一个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并不奇怪。无非是参与其中的人,我们要尽量的使可能出现的问题降到最低的概率。
        至于拜师的事情我不是很清楚。我们很难就一个现场马上在没有做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发表意见。以前西泠印社也有这样的事情,在网络上做这样的讨论是民主非常好的方式,但是网络上的很多的朋友很容易被煽动起来。会有非理智的问题,某一个事件如果违背民主,你在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提出批评,但是不应该以非常情绪化的方式,无论是正面和反面我都不赞成。
   
        网友阮次山:请问陈先生展厅文化兴起渐成潮流,大作品兴起来,展厅文化的弊端在哪里?会不会消磨传统书法的审美取向?您故事展厅文化会持续多久?下一个潮流将是什么?书斋雅玩会不会复兴?
   
        陈振濂:有没有弊端?有,新生事物都是一个双刃剑,任何事情都是这样,正面的东西也肯定会有弊端。
      展厅文化会议部分会消磨春秋书法的审美取向?这个说法不完全精到。我们现在是不是要遵守传统书法的价值取向,遵守才是最好的?不遵守是不是就不好?这是一个学术问题。有人可以遵守传统书法的审美价值取向,有的人则认为相反,也可以试一试。如果是比较宽松的心态,消磨了传统书法的价值取向有时候未必是坏事,当然也可能是坏事。低水平的消磨是坏事,高水平可能是好事。
      你展厅文化会持续很长时间。只要书法的展览不消灭。事实上从西方美术展览到现在已经有四五百年了,中国的展览理念,书画进入展览也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一百多年德展览也是今天展厅文化在后起里一次又一次强加给你的,你不得不遵循的规则。展厅文化会程序多久?只要展览在,展厅文化永远会在。除非展览消灭了,五年十面不办展览了。
      下一个潮流是什么?不知道,没法算命。
      书斋雅玩式的展示永远有,会和展厅文化形成互补。但不是对立的,不是书斋文化出现会消灭展厅,展厅文化是一个大众,就像我们有一个奥运会,人人都要去参加。而书斋雅玩像我们个人的健身,每个人都需要。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有竞技体育非常激烈的奥运会,也有我们每个人需要的健身,两者之间并行不悖。
6#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1 08:07:21 | 只看该作者


金恩楠:陈老师您好!想就书法高考问题向您咨询一下,考中国美院和浙江大学的书法专业,在书法创作这一项目中,考生在创作时需要注意什么?我主攻张猛龙碑,还想问一下,用张猛龙进行创作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这一问题曾请教过陈大中先生,大中老师的回答是写的越像越好,像集字集出来的一样,不知您有何看法?另外就是有时魏碑易写刻板,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怎样写活?最后一个问题,考浙大时的国画创作在考试中占的比例如何?国画创作需注意什么?以上诸问题请教陈教授,盼陈教授指点迷津,谢谢!   
        
      陈振濂:美院和浙大书法专业在考前对考生的要求差不多,学校今后学习的取向会不一致,但是考试的时候对考生要求的基本素质是差不多的,我需要技巧要好,能够对基本功有比较扎实的训练,综合能力比较强就可以。
        主攻张猛龙碑,有兴趣可以去看魏碑艺术问答录。
        陈大中先生说的可能是口头的表述,大中老师回答的至少有一个侧重点是对的,在基本功的阶段,在考大学的阶段,我们主张基本功越扎实越好,不要还没考试就想入非非的谈创作。你考试就是18、20岁的年龄,创作离你还远得很。这样写得越像越好,这样的方式对于考验考生的基本功来说,这个阶段的要求并不差,好像应该是这样。
        魏碑刻板的问题找老师请教一下。比例如何的问题,请教教务和考试院的同事。
   
        曲松:怎样才能使线条的质量得到快速的提升。我是个学生,练得时间不长,但我想更快的提高线的质量,书法艺术也是线的艺术。
   
      陈振濂:能够关注线条的质量,这个方式是对的。线条的质量在操作时非常难以解答和理解,会有很多人忽视它。关注是对的。但是如果使线条的质量达到快速的提升,这个很难回答。你是什么线条?篆书还是草书的?谁的线条?是二王的线条还是魏碑的线条。在具体的情景没有说清楚之前,我不知道你要往哪个方向提升。不要抽象的提,而是直接找个老师指点你一下。肯定的是,线条的质量是今天的书法家最应该关注的点。
   
      网友:在展览周强烈的感受到您试图让书法重新回归文化以及力求还原本应为学人之余事的书法的本来面目不懈努力,作为当代书坛的中坚力量,您已经意识到这种责任。请您谈谈在当代,书是否依旧可以载道?您更多希望自己是一个学者还是一个书法家,以书法名世是否您内心真正所期望的,您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书家?
      
        陈振濂:我觉得学者和书法家的两者并不矛盾,我希望自己成为学者又是书法家,不矛盾。这里不存在我是一个书法家就不能是一个学者,或者是学者不能是书法家,必须两者选其一。
      书法名世是不是内心真正所期望的,如果把书法看作一个技巧,那不是我作希望的。但如果将之看作中国文化的缩影和结晶,这背后有强大的中国文化,可以期望,应该期望。
      这中间有一个提法稍稍提醒一下,作为当代书坛的中坚力量,你已经意识到这个责任,在当代书是否依然可以载道。书法要载道,我今天的展览也做不到。道是很具体的,是每一个时代最高的标准。不同的历史有不得道的解释,书法如果要载道,应该像学院派那样有主题思想和主题构思,是通过主题来传承和承载道的。今天的展览,其实只是在书法的现有的模式上进行拓展,看能不能树立起新的理念,但是这个展览离载道还差得很远。十几年前我们搞学院派展览的时候,技术本位、主题先行,那是真正的载道。
      力求还原本应为学人之余事的书法的本来面目,我在做努力?我有点不同意见,现在我不认为书法是学人之余事,书法就是书法,不应该成为学人之余。反过来,很多情况下,书法之余可能是学人,这个时候书法不要自惭形秽,我们在做学问家的余事而已。更何况后面说,这是本来面目,我觉得一百年来的书法肯定不是这样的本来面目,我们三十年的努力,就是想把书法从学人余事的桎梏中解脱出来,稍稍有点品格。所以这个提法我小小的不同意,但是不碍于这个问题本身,书法家能够载道,过去三十年以来,前半段很少有书法家考虑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已经在考虑并且在网上做这样的讨论,这是非常积极的趋向。
   
        网友登坛思策:从陈先生的书法中可以看出,形数姿态潇洒出尘,取法蒲作英,借鉴莫友芝……
   
        陈振濂:蒲作英的我已经下过很多的功夫,莫是我喜欢的书法家。这两个书法家,我今天这位朋友的问题,眼光非常凶。这两个书法家不太受人注意,莫是学者,他的学问把他的书法早就掩盖掉了。蒲是一个画家,大家会对于他们作为书法家的价值一般不关注,所以这位网友能够从我的作品里提取这两位非著名的书法家,我觉得很了不起。当然也挠到了我的痒处,有时候我们看经典的书法家,看大家的解读已经很多了,但是对这类书法家应该更多的关注。说我是取法蒲作英,借鉴莫友芝,非常的精准。
7#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1 08:07:59 | 只看该作者


汲古斋主人:  
      陈先生好:关注先生有20年吧,有这个机会向您请教要感谢网络。问3个问题,请您解答我的困顿。
      1:我仔细看了您的个展的作品,基本上是鸿篇巨制,当然由于展览和展厅的需要,现在书法作品都是越大,视觉冲击力越强越好,但什么问题都是辩证的,当展览效应大行其道时,书法本来所承载的文人化或者赖以把玩的情趣额就会减弱,请问陈先生在这一次展览中是如何注意和把握的,对当今社会书法艺术逐渐由文人化向展览化过渡您是如何看。

        陈振濂:我这次的作品基本上是巨制的说法不是很精准,我们的小作品非常多,只是你被大作品吸引住了,所以只有鸿篇巨制,其实有很多精巧的小东西。你这样的取舍恰恰证明大作品是很需要的。我们有150件精致的小作品,只有几十件大作品,你看到的都是大作品,看到了大作品的效果,而小作品基本上步发挥作用,这说明大作品在展厅中是需要的。
        至于赖以把玩的情绪额就会减弱。我觉得你到展厅里会不会来把玩?把玩是在书斋里的事情,所以到展厅里来把玩,没有这个耐力,因为你在那里腿都酸了,都疲劳了,把玩应该回书斋,展厅里就是欣赏。
        当然我在展厅里有些东西是可以把玩的,但是既然到展厅里来,任何一个行为的选择,最后背后都要有理由。既然是到展厅里来,你肯定不会带着很优雅的把玩的调子。因为你很辛苦,你要坐公交车、出租车到展厅里来,站几个小时,没有把玩的兴致。从这个意义上说,展览中间要不要有把玩的情趣,可能不必。但是作品中会有一些精雅的东西,不过心态要做一些调整。

        2:最近我在网络和《书法导报》孟会祥先生有一个关于中国当代是不是缺少书法家的辩论,不知道陈先生对这个问题怎么看,中国目前缺少书法家吗?中国当代文化的断层对当代出书法大师有影响吗?当今时代会不会出大师或者大家。

        陈振濂:辩论我不是很了解,但是不缺书法家,中国书法协会的会员有2万人。断层对出大师有没有影响?会不会出大师?我们现在关注有点杞人忧天,那是后人的评价。我们今天做好自己的事情,做到极致,有没有大师是后代人说的算。今天说了大师也是很廉价的,今天写两笔好字就是大师了?古代不是这样,今天我们对大师标杆的树立水平线太低。今天展厅里有人说陈老师你是大师,千万别说,如果我是大师,现代大师的水平线太低了。所以我们对大师要有高山仰止的定位。如果是这样,不会随便把大师的封号随便封人了。事实上这样的封可能会比较轻薄,不沉重。
        
        3:我一直关注国美,曾经在报纸发表过一篇拙作谈论国美的教学,当时张爱国老师评价是我文章有思想,但缺乏对国美的了解,那我就想请教陈先生:国美的教学和您们那时有区别吗?现在我很关心国美的技法练习,我看到网络国美的学生谈到什么透光临摹,有人说好,有人说这不是写,是做,已经背离了书法“书”的特征,请问陈先生这样的优劣,这样的技法培训是国美特有的技法练习,还是学生自发的一种流传下来的传统,请陈先生给我一个解疑的机会。

        陈振濂:这可能有一些误解,可能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定位不是太准。比如说我们学生有没有透光临摹?有。但是如果从一个培养书法家的角度来说,这是做,没有说错。但是我们不是让学生一辈子透光临摹,只是作为一阶段对图片了解精细,这是一个技术手段而不是培训的目标。但是很有新闻效应,别人说你们美院是这样做的?这不是在写是在做,以这样的依据来否定美院的书法是在训练的时候不合格的或者不科学的,我觉得这个大可不必,这只是众多手段中的一种,是我们很多阶段中的某一个阶段。
      当一个学生粗心躁气,对古代沉不下去的时候,通过这种手段可以加强他的理解,这样的手段越多越好,不要用技术手段来否定教学。
        如果这位网友要了解批评中国的美术教学,最好的办法是深入了解,不要一听透光临摹就是怎么样,不是那么回事。太机械的认为这个不对,那个不对,还有人说中央美院的书写是创作性的,中国美院的都是书奴,这是一知半解,听风是雨,知道的只是一片叶子,很多情况都不了解。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学体系出了相当大的例子,我们现在的训练对于学生创作性的思维和创作能力,不但没有压抑,反而是强力支撑了他们的创作能力。但是我们对学生的要求,从读大学到毕业,这个年龄段不需要你有太多的创作能力,你现在应该是打底盘的时代。如果以两个美术学院,它是创作的,24岁就创作得很好了,你是临摹的,对大学的理解有问题。如果后面没有很大的才情,24岁过早的就走下坡了,但是底盘打得很厚,会慢慢走走得很远。很难切出一个瞬间,你个是书奴,他那个是创作。
      不知道我的回答是否令提问者满意,但当你讨论一个现象的时候,请先了解它。
8#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1 08:08:43 | 只看该作者
问题:看过刘宗超写的文章,谈到当代书法研究存在的问题,研究对象厚古薄今,研究范围崇小抑大。
   
      陈振濂:有的是通常的问题,有的未必是这样。重考证轻阐释?也未必。事实上,阐释需要更高的思维的功力和学术的功力,重考证轻阐释也未必是这样。但是学者提出来也正常。
      研究结果以委员代替多元,其实也不多元。刘宗超写的文章,对学院派的看法就很多元。
        我觉得研究范围的崇小抑大系肯定的,大学是在做训练,防止学风的浮躁和浮夸,这是可以肯定的,但这不是一个弊端。崇小抑大,对于训练硕士博士生的学术意识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问题:上次去三峡博物馆看全国廉政书展,有一些不赞成。
        
        陈振濂:廉政的书法展览,大家觉得一些书法家的作品不好,我觉得完全有可能。因为廉政书法展览是一个有专题性的专栏,这样的展览不完全都是书法家,会有很多这一行的人。所以如果大家觉得这里一些作品不是太理想,应该很正常。因为有时候是行业的文化活动。
        有人说他写得很差,不如我拿毛笔乱写的好。这个要区别不同的情况,有的时候是你没眼光,是你眼光不行为,这也有可能。这样的问题,到底是评论的人没有眼光,还是他写得的确不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现在抽象的谈,比较难谈。
   
        问题:当代,展览已经成为艺术人不可回避的话题,而展览中的展厅效应在很大程度上说已经比作品的内在内涵更显得重要,因而如何才能把握作品的展厅效应?
   
      陈振濂:提问的时候还是要注意一下。你在提问的时候,是把展厅效应和作品内涵对立了起来。有了展厅效应,内涵就一定不行?所以展厅效应越大,内涵就越不重要,展厅作用就越重要。好象是二取一的方式,非此即彼。我个人的看法,展厅效应越大,作品内涵会体现得更充分,因为有很好的艺术表现的平台。谁比谁重要,这不是谁胜谁负的问题,而是水涨船高。你作品内涵需要表达吗?请你注意展厅效应。作品内涵很差,就是因为你没有展厅效应,所以你的作品才差,这是一个互补的关系,而不是一个互斥的关系。
   
        问题:作品以大取胜、以色取胜,以形式取胜,以怪取生,对艺术的内在比较忽视,出现一些让从事艺术创作的人不能理解的情况。
   
        陈振濂:这个现象有没有?有。但这是观众确定的。我们这次展览有150件小作品,大家都没有注意到,大家看到的都是大作品。这是观众选择的,观众要求书法家做大作品,小作品就没有了。我也失望,为什么不能关注一下我的150多件小作品呢?你的视线为什么不放过来呢?这是你的选择。不要抱怨书法家,更要想一想,为什么它会吸引你的眼球吸引得这么好?
        至于对艺术的内在较为忽视,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我觉得是这样,所有艺术的修养和文化的修养,都必须通过作品体现出来,不存在脱离作品另外的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我不能站在作品前拼命解释我的修养如何如何,观众是来看作品的,只有你的修养落实到作品中让观众感受到,你的修养才是有效的修养。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大取胜说不定就是修养的表达,以形式取胜也是你对形式有修养的表达。
        出现一些让艺术创作人不能理解情况,错字别子嗯个,对联的平仄错误,这是常识性的错误,但是任何领域都会有初级的人犯初级的错误。如果一两个人写了错字,你觉得整个书法界就没有修养了,不能这样。
        如何避免上述现象?认真的学习,就能使展览成为有艺术品位和价值。
   
      问题:第三届兰亭奖,对评委名单公布的呼声很高。
      
        陈振濂:我也参加了评审,我也是评委,而且是非常主要的评委。但是我为什么说评委名单公布的呼声很高,但是迟迟不公布?可能基于几个考虑。第一评委的名单在展前公布,会导致可能出现的腐败,所以不公布。第二展后需不需要公布?这是组织方的考虑,如果不公布一定有他的道理。至于公布了以后,有利于评选的公平公正?我觉得这和评委名单公不公布没有直接的关系,公布之后想玩猫腻还是可以,不公布想公正还是可以,不是次一定决定彼。是不是现在还没有公布,我还不知道。如果现在为止还没有公布,主办方可能有他的想法,他是主办,当然尊重他的意见。
        但是不公布一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吗?我没有把他看作太大的问题。如果网友认为这个问题很大,你也说说理由,为什么你希望他公布?为了更加公平公正公开?可以啊,我觉得不是坏事。你认为评委的名单公布就一定是公平了,其实这样的思路,主办方未必不知道。但是他知道这样的情况下,不愿意公布,肯定有他的道理。
   
        问题: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前一段书法江湖网有一个书法类毕业生调查帖所反应的情况并不乐观。你子在的浙江和国美毕业的硕博士就业如何?您对他们就业担心过吗?
  
        陈振濂:这是每一个大学都关心的,就业不乐观不是书法独有的,一些非常热门的专业都不乐观,否则我国家就不会为大学生就业问题,扩招之后带来的社会问题有这么高的国家决策层的关注。不乐观,书法界一定要反应得非常激烈也没有必要。他不是我们这个圈子独有的现象,不是因为我们水平不够,我们办得烂而不能就业。在强的专业就业也很差。我为他们的就业当然担心过,我为他们找过工作,联系过单位,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
   
      问题:理论和创作兼顾并都取得较大成果的只有少数天才才能做到,您说的这句话,通过这个大战人们或许理解得更深刻一些。而人们更看到您在教学方面的成就,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学生学完以后是不是对本学科有更大的劲头和动力机实践证明是有目共睹的,成果背后您认为主要得益于什么?
   
        陈振濂:这些因素都有,小时候家庭的影响都有,如果不是父母亲的培养,好比别人在认真学习的时候,对我已经是常识了。我至少比别人早了十年。别人要见一个大师费半天劲,我小时候就在他们家里进出,这就是小时候的好环境。所以我们见到大师有敬畏之心,但是我们见到很亲切,不会一次两次话都不敢说。这些因素肯定有。
      老师们的教诲更有。我刚刚进入陆维钊先生门的时候,他当时已经生病了,但是他每次见到我都是斥责,你很年轻,你有问题。我每次到他那里都高兴的去,灰头土脸的回来。但是玉不琢不成器,他在琢我,我对他感恩。
        主观努力当然有,那么多的书,上千万字的文字的量,有人说好有人说坏,我不说质量,光这一千万字你写写看,你抄一篇盘多长时间?别人在玩我们都在做这个事情。
        天才的把握?我还没有到天才的地步,前三项吧。天才我不敢当,说谁是天才等于把谁放在炉子上烤。
   
      问题:你想带什么样的博士生?您对想考区您博士德学子想说什么?对热爱书法年轻人想说什么?
   
        陈振濂:不在高低,要热爱专业,潜心学术。有人是想要一个敲门砖,你要获得更大的利益,这个我瞧不上。你就是来献身来了,这在徐清等人的博士论文中我都写了序,我写得很清楚。我希望来读博士的学子,做无益之想,没有利益的想法,你来就是来读书,不要有很多很复杂的现实功利的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做得纯粹。
      对热爱书法的年轻人说的也是这样。
      感谢你的祝愿。
   
      问题:当代书法家的知识结构已经大于传统的士大夫了,此是时代的固然,也是缺乏责任感的使然,没有存亡继绝的使命感了?您对此是否有所担忧?如何评价当下书家的知识结构,以此种知识结构,将把书法引向何方?书法何为?书法何为?
   
        陈振濂:当代书法家的知识结构不同于传统的士大夫就一定缺乏责任感?这个话什么意思?古代的书法家是诗文的功夫的今天的书法家是学科、学术,这两种知识结构的变化并不是说有没有责任感或者有没有使命感的问题。我的知识结构和古代士大夫完全不一样,可是你不能说我没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事实上我觉得我的责任感挺强的。
      是否担忧?我觉得对于没有责任感和没有存亡继绝的书法家的绝大多数不要担忧,不是每个人都要去担忧历史。会有很多大部分的书法家从书法的书写和行为和创作找到生活的愉快,找到自己对书法热爱方式,找到精神的寄托,不需要有存亡继绝的使命感,大部分人那样很好。少部分人觉得书法是我的专业,我需要有使命感,也很好。如果全体人民都有使命感了,那就和纳粹德国差不多了,人人都要灭犹太人了。比较好的结构是大部分人对他是享受享用的,有极少精英的人物是通过他来承载历史或者推进历史,这两部分人应该相安无事,不要用领袖要求每一个人,我觉得没有必要。事实上,当存亡继绝的使命感一点都不好玩。你对这个东西如果有定位,你一辈子会很痛苦。但我不知道是不是这样,因为整个民族的命运,文化的命运都取决于你的使命感,你活着多累?我觉得没有必要。
        现有的书家的知识结构,从结构来说应该没有问题。和现在的学术完全衔接。但是有很多书法家不足,知识的储备不足,这个问题是需要引起警惕的。但是这样的问题,也是所有的领域,不是书法家,美术家的知识储备够吗?也不够,文学家的知识储备够吗?也不够。这不是一个书法好像遇到的麻烦,别的领域很好,大家都有,那就呼吁大家认认真真去做好自己的专业就可以了。尤其要注意,不要拿一个精英的标准拼命去套所有的书法家,说你没有使命感,你就完蛋了,他活得很好,享受就行了。不要拿非常高的标准去要求所有人。
9#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1 08:09:15 | 只看该作者


问题:以前的书法家都拿出时间临帖,现在对书法家来是否还应该这样做?
      
      陈振濂:应该,这种日课式的书法家每天的临帖是必须的,是书法学习的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要鼓励大家这样做。
   
      问题:从事书法学习的很多,但书法总体水平却不高。大家很努力为他们支招。
      
      陈振濂:书法总体水平不高是谁的定义?我不认为现在书法总体水平不高,从写字技术来说,现在书法水平相当高的。因为书法的人口很多,底盘很大,总体水平是很高。但是你看到古代几个大师留下来的作品,它的被历史淘汰过的,现在有200人高,2万人不高,你觉得不高,而古代人不高的都淘汰掉了。其实是被平衡掉了,如果一个时代和一个时代比,今天时代的水平是不低的。
   
        问题:在艺术上还要吃老本呢,还是另起炉灶?
   
        陈振濂:肯定不会吃老本,至于是否另起炉灶很难说。这次展览开幕式上我就说,这次展览肯定不是一个句号,也许再过两年再做一次书法展览,肯定完全是另外的思路来做,完全有可能。我的目的有一个特点是很明确的,我会不断的挑战自己和否定自己。所有今天的成功都是句号,没了,明天就忘掉了,就在想新的事情。所以不用担心我会吃老本,当然我非常感谢这样善意的提醒。因为,人啊,到了有名的时候,到了地位很高的时候,很容易懒惰下来吃老本,这样的提醒是必须的。
   
        问题:曾经在网上看过您的国画专题,您在书法篆刻理论研究著述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同时,您的国画如此曼妙,是否近期组织一个书画印的展览呢?
   
        陈振濂:我小时候学画时间很长,画得不算好,至少不外行。至少人一看这人是专业学画的,不是杂技。国画的水平和投入多少精力,这要看我对书法的研究是否达到一个阶段性的极限,如果达到了我会转来做点画。但是如果在书法道路上不断的往前走,我会把国画当做一个副项而不是一个主项。
        今天的心游外物就是一个综合性的,前面已经办过了。后面如果有这个雅性也可以试试。
   
        问题:当下二王书风的复兴,二王以其深厚的蕴藉让广大学习书法的朋友们为之不懈努力,您认为学习二王帖应注意什么?当下学二王者很多,您认为要在众多学习者中脱颖而出,防止落入俗的藩篱,有所收货地应注重什么?避免什么?
   
        陈振濂:二王在现在的复兴其实和院校的训练方式很有关系。对于这一批倡导二王的书法家,年轻的书法家差不多都有院校出身的背景,证明院校的训练是有效的。至于他要注意什么,我写过几篇关于二王笔法的文章。我认为二王的学习,很多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是后代约束唐以后的方法学习二王,赵孟頫以后更是这样了。我希望书法家们应该追寻一下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书法,如果这样,当时有很多毛笔的制作,书写的格式,用纸笔的方式,用墨的方式,纸张的制作,现在很少有人在用了。大部分人用明清的方式在解读,这样有框架,但是缺少二王的线条的精神。这是我要提的忠告。
   
        问题:您认为这次展览是多年来对书法探索义意义成果的展示还是意义的追寻,如果是前者,您概括一下意义何在,如果是后者,您谈一追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陈振濂:这个问题非常有条理,非常理性。两者都有,有我探索意义的成果展示,也有我要继续追寻。两者都有。如果从探索的成果展示,最典型的是阅读书法的提出,对书法文献价值的重新呼唤,这是很明显的。对于后者,还要追寻什么,如果是后者的话,我想追寻的是今后我们的书法创作能不能摆脱技术主义的方式,每一个动笔和创作都有技术理念。终极目标不敢说,一个目标是今后书法家创作的时候,不要以为写毛笔字只要技巧就可以了,会有很多新的追求,对自己创作的预期的准备和过程的展开都要有一整套检验的方式。两者都有,成果的展示有,小件碑帖的考订,碑石和西泠社史的阅读等都是。
   
      问题:您书法小幅可以雅玩,满纸的文人气息,大幅可以写得很壮美,您如何观照这些作品中的气,您如何理解气,观你创作大字用二支大笔绑在一起书写,有时一笔写二次,这样不影响作品的气吗?
   
      陈振濂:这说明我的能力相对幅度还可以,不是那么狭窄和固定,这是比较好的表扬。用二支大笔来写和一次写二笔,只要你心中只要有书法贯气的过程,这样可以,兵无定阵,阵无定法,可以随意发挥,只要你对最终的效果有控制就可以了。
   
      问题:在高等书法教育上引人注目,今天的应试教育对书法不很重视,我作为基础书法教育工作者很迷惘,如何搞好基础书法教育?在当前状态下,提高目标?
   
      陈振濂:基础书法教育指什么?中小学的?还是中国书法培训中心的学员?刚开始学书法的?如果指中小学,和应试教育对得起来。但这不是基础教育的书法概念。如果是那样,应该是写字教育,你说一个小学生谈什么书法教育,那是艺术教育。小学生应该写字教育。这样的话,提问的这一位就有了一个可能会成为认识上的误区。他认为基础教育和中小学教育,这是我们猜的,我们猜是中小学的教育。他认为中小学教育是基础书法教育,我恰恰认为这不是书法教育是写毛笔字的教育,这是两个有根本区别的。这样情况下,如果没有确定明确自己提问的立足点,可能会导致混乱。
   
        提问:这一系列主题的大展都相当的成功,在相当高的程度上突破了一般意义上的展览,特别是“意义追寻”更逐步彰显出书法艺术的一种大气象。个人认为书法艺术应该透露出一种气象一种时代审美趋向的生生活力。从您作品的篇幅大小,用笔拙厚轻巧,您怎么掌控和表现书法气象这一要点?
   
      陈振濂:昨天上午,文化部李部长来,他很有兴趣,他说我们现在说境界,王国维说三个境界。他认为这个境界还不能完全概括我们书法所有的、文艺所有的内容,但其实李部长的意见,其实我们所有的文艺作品的境界是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非常个人化的,情绪、有趣、有意思。第二是境界,超越一般的技法,能够有一些形而上的精神层面的东西。第三是气象,博大,社会的覆盖面,时代的强音。他说,你说毛主席的北国风光是境界吗?不是境界,是气象,是博大。他顺手指了我的李白的《梦游天母》,这肯定不是境界,肯定不是情趣,但是气象,因为它博大。这位网友讲气象,说得非常好。我相当一部分的作品就是想关注一种气象,而且我认为在展厅里,可以有情趣的部分,有境界的部分,但更应该有气象的部分,我在努力做。怎么掌控?首先要有一流的技巧,没有技巧什么都别谈,没有技巧,别人说你是外行,没有什么好说的。除了有技巧,一定要有一个努力的推养。我自己这次展示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对气象的把握是有益的。我们展厅有一个《桃花源记》也很大,后来又《梦游天母》,有人说你喜欢哪个?我更喜欢李白的,那个东西是气象,技巧的复杂和丰富,是和前面的干净相比,后者的挑战性更大。挑战性最大的点落脚在哪里?气象。非常感谢有这样的提示。
   
        提问:当前书法界,能够就书法学作整体学科式构建者,陈先生为第一人。其余而言邱振中先生的解读也是一大突破,但局限于书法技法的研究。
   
      陈振濂:这是你个人的看法,邱振中有非常出色的地方,其他的研究者也有出色的地方。
  
      问题:但陈先生所构建的学院派书法,一方面是对其在书法史上所具有的意义普遍理解不足,另一方面是对其构建思路、方式等的局限,不足了解不深,某些方面产生不少负效果。对比耳语,对比于王力的传统诗词学说体系的构建。王老面对的尴尬是,新体系既要符合现代学科体系的基本要求,又要过传统派老爷子这一关。
   
      陈振濂:我要做的也要通过老爷子这一关。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1 08:09:56 | 只看该作者
问题:但体系不够严谨,表述过于烦琐,构建的基础事实上是西方的艺术馆,而中西方有关艺术的理解本身就有比较大的差异。问题一,如此构建,缺乏纵向梳理的书法学,构建在学科艺术体系上,对传统的表述是否一定程度上是在曲解与误读?是否把中国书法演化为香蕉,有的只是黄批,心全白了。
   
      陈振濂:这是一个好问题王力先生我的理解,他在做诗词的时候,是用现代语法的方式来做诗词的解读,传统诗学对他极其反感,产生不是这样做的,你用现代语言学的方式做传统诗学,不赞成。但是我现在认为,对于在当时这个时代,他的方式可能是唯一有效的方式。传统的老爷子也能接受,现代的年轻人也能知道。他如果完全用纵向梳理的方式来做,这个学问很难进步,所以我不认为他尴尬。一个时代文化的转型必然会有这样的东西。
      谈到我,我构建基础事实上是西方的艺术关?未必,我们有学院派书法的溯源。有一个从魏夫人到唐代的张怀冠到民国时的沈以默,我们有梳理,但是思维的方式肯定是现代的。当然未必像他说的是西方的。广义来说,今天中国所适用的语言的习惯和文化的类型,包括我们生活起居的方式都是西方的。我们应该穿长衫,没有空调,也没有大学。没有必要把西方和传统的对立起来,只要在当代有效,就应该是最好的。而且事实上,像我们这样的人,传统是摆脱不掉的。这位网友说对传统的表述是否一定程度上在曲解和误读?我个人可能会有曲解和误读,那是因为水平不够,而不是因为我对传统系统的不重视。我可能水平低会曲解,但不会因为西方的类型就曲解。我们这样的人对传统的东西深入骨髓,不可能不重视。
   
      问题:对比国画而言当初徐悲鸿在中央美院等推广的以素描、西画为基础改造国画……很大程度上,一门独大,缺少像徐潘对峙,学院派将把书法带向何处?
  
        陈振濂:他对问题的提示很有意义,但是对当代形势格局的判断是有误的。事实上,很大程度上,一门独大,缺少徐潘那样的对待,在书法界不成立。书法界没有一门独大,学院派还是边缘。事实上学院派到现在为止及刚出现的时候,反对的意见有80%,赞成的意见最多只有20%。现在的学院派最多也是40%反对,60%赞成,哪里来的一门独大?根本就没有。甚至连徐悲鸿和潘天寿的对峙都没有。现在我们还是定位作高等院校宝塔尖上的科研,没有推向大众,也没有形成一门独大的主流。
        当前的书法展览对学院派是不包容的,对我们来说没有一门独大的问题,他提的规则是对的,应该是双峰对峙。
   
      问题:对比日本而言,陈先生可以说是第一位站在比较客观的立场看待大陆以外书法。他的学院派书法构建参照了不少日本书法现代化的经验。但个人以为,陈先生在借鉴日本同时,也把日本当初的不足一同带了进来。日本是第一流的好学生。先学汉,后学欧美。但就后续学习欧美而言的明治维新。日本就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了不少的对待方式。陈先生是把日本书法的近现代过程几乎照搬过来,是否有第三条路的方式,或柔道、空手道的处理方式?在日本各项传统问的现代化过程中,日本书法的做法未必高明。
   
        陈振濂:这个网友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但对我们不了解学院派就是在找第三条道路。日本书法吸收西方,我把他们介绍进来是可以肯定的,80年代到现在为止,几部重要的书法方面的书都是我们做的。第一位比较客观的看待外面书法的人,这个说法没错。但是参照学院派的经验,大可没有。学院派不是日本移植过来的,是中国的高等教育成长起来的。所以,我在借鉴日本经验的时候,是把日本书法的近现代过程几乎照搬过来了?其实没有。在学院派里是把日本近现代的过程,把它作为一个参照系提出来了。
      而我们在学院派里提出来的主题先行,形式至上,技术本位三项东西都不是日本的。所以我认为,其实我们在学院派里最近刚出版的书《世纪大思辩--学院派书法理论大析》,里面明确提出,古典的书法构成现代的传统派,日本的书法构成现代派,学院派在找第三条道路。这个提醒,我们非常需要,但是对于我们现在的定位有点不太准。如果有机会去看看时代出版集团和安徽出版集团出版的《世纪大思辩》。
        不过这个网友是一个对这一块很了解的人,他的信息掌握得非常好,但是判断有误。
   
      问题:西泠印社频频策划了许多篆刻活动,您认为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吗?我认为西泠印社在逐渐揭去了神秘的面纱,西泠印社的定位是否发生了变化?
   
      陈振濂:感谢对西泠印社的关注,西泠印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他把篆刻变成了大家关注的东西,从这一点来说是进步。我们要达到预期的就是这个效果。我们给西泠印社的活动确定的两个标杆,第一是要坐得住象牙塔,第二要做得进千家万户。工作方阵就是这样。海选也好,策划了很多的活动,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我觉得篆刻走进千家万户在这7年里是非常明显的进步。
      西泠印社的确是在揭去神秘的面纱,但是定位没有发生变化。网络上的帖子有很多对西泠印社的批评,也是非此即彼的思维,你一做海选一定是不高端的,高端不能做海选?这个思维不能并存。而我们在做的高端,我们的定位,高端的定位,印学峰会,我们会有一个国际的大会,每一年有学术研讨会,我们有很多高端的东西,为什么视而不见。我们为什么一做海选,大家看到的都是在降低,都是在定位发生变化。这样的问题很像大家在评论我的展览,我有150件小作品大家没有看到,只看到大作品。差不多的作品都是非此即彼的。关心西泠印社我们很感谢,但是我们特别建议这位网友,能用一种非常包容和宽博的心态来看西泠印社。如果西泠印社的高端活动没有了,只剩下海选,你可以批评。如果高端做得非常火爆,而你戴着有色眼镜只看到海选,这个是不全面的。更何况,海选除了一个定位以外,海选还是西泠印社管理制度民主化的方式。过去要参加西泠印社,年轻人是没有机会的。到了七老八十还要找理事的后门,两个理事介绍。西泠印社的定位很高,大家拼命的送礼托关系,找两个理事推荐才能加入西泠印社。
      我是西泠印社的兼秘书长,要找关系我是第一个。现在我们完全是通过考试、海选。和暗箱操作比,哪一个对我来说更舒服?从权力来说暗箱操作更舒服,但是我主动放弃了,百年名社不能毁在这上面。于是我们海选,20多岁的年轻人只要过得五关斩得六将就可以。对于这样的方式,我们为什么不去赞扬而去批评?过十年来看,今天西泠印社在民主方面大幅度的进步,后人肯定会觉得是好事。大概是这样,当然很感谢对西泠印社的关注。
   
        叶问007 :当前书坛话语权的争夺现象很厉害!例如:王镛先生的“艺术书法说”、“渊源与流变”;张海的“代表书家”“推出大家”说;以及陈先生您的“阅读书法”“魏碑化运动”“反惯性书写”。。。。等等,您对这些概念化的东西是怎么看的?您又是如何看待其他诸位的“概念”(或者口号)?
   
        陈振濂:所有这些概念不适合话语争夺权的问题,有新思想才会有新概念。如果看作互相不服,互相门派之间的争夺,理解有点偏。目前我非常拥护张海的代表书家,王镛提出来的也非常好,这是在很多人写毛笔字的时候,提出的意见。我自己的书法,也是有理念,有指向才能做这些东西。这种概念化的东西需不需要?我觉得非常需要。书法界缺少的就是这些思想,埋头写字,不问世事,不知道发展规律。如果一些有名的书法家提出这样的概念,我还嫌少。但是千万不要觉得这是话语权的争夺,不要这样理解,这样理解的境界不够高,好象我们之间在打架争地盘。所有这些概念化的东西在一个时代段代里由这些来组成书法的思想。
   
        问题:现如今司法的博士和硕士的水平很差,甚至可以说低劣,导师的素质也不好,中国美院也如此,您对这个现状怎么看?希望您实话实说。
   
        陈振濂:我不知道你是不是觉得我素质也是差的?(笑)我也是导师。和网友交流就是要实话实说,要坦诚,我不会圆滑的打哈哈。
      博士和硕士的素质很差别?不能说所有人素质很差。但是今天的80年代中后期刚开始的博士来讲,就是很差。硕士水平也在下滑。这是事实,为什么说事实?因为我们的大学拼命在扩招在放水。我们过去一个书法博士,考进来要费半天劲,可是今天博士满天飞。市场所占的份额太大了,超出了我们高等教育应该有的规律。在这种情况下,今天的书法博士可能只有过去硕士的水平,今天的硕士只有过去本科生的水平。这个现状要认可,但这是普遍的。但是今天博士里,在整体上下降的水平里,要找几个优秀的博士有没有?有,非常好的还是有。提出这个问题是可以的。
        导师的素质也不好?谁不好?能不能具体说一下,叫我实话实说,自己不实话实说,如果是我陈振濂素质不好,你也大胆点出来。任何一个大学,这个大学有200个教授、500个教授,可能是良莠不齐的。如果你看到某一个导师素质很差,完全有可能。所以我觉得你不能说整个大学博士生导师素质都很差,这里也是有好有坏。你对这个现象如何看?盯着好的看不就结了?
   
      问题:作为一个论著宏富的书法家,您当初是怎样开始研究书法理论的?像我这样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能否给我们一些建议和教导?比如在读书、治学、练习书法方面给我们一些经验之谈?谢谢。
   
      陈振濂:首先,一开始研究书法理论的目的是为了读书,陆维钊先生等都是大家,都是从读书开始的。理论是为了营造一种思想,我后来选择理论研究的道路主要从书法理论的影响力和对这个时代的意义去着手。我的想法,今天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当然也可以。有没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把所有的时间牺牲掉,来做这个工作,就要看每个大学生的决心和意志。要想做,完全可以像我当初一样,是否用书法理论影响一代人的思想。我这次展览前说,书法理论影响一代人的说法,很多人未必很重视。“意义追寻”给很多人一次震撼。在这之前,很多人认为书法就是写得好,技术好就行了。现在有一种感觉,陈老师老是思想思想,原来很空泛,但是现在觉得思想可以落到实处。这是这次展览的收获,证明了一个有思想的书法家是可以被大家认可的。
   
      问题:您在隶书创作中,是否把吴昌硕和邓石如……
      
      陈振濂:我都有之,前面提到的还有莫友芝,都是我们吸收的典范。
   
      问题:魏晋时代,大唐时代,精彩纷呈,现在的书法赛事频繁,有的获奖作品很有争议,跟风的人不少。
   
        陈振濂:这个肯定有。有网友称流行的吃香喝辣,传统的面含菜色,是这样的吗。二王现在吃香喝辣,这是传统的吧,现在很红啊。这个判断不是很对。流行这一段时间倒有点面含菜色了,因为大家觉得他好像过去了。这个判断不是特别的准。我觉得这个东西怎么理解?不光是传统书法也好,流行书法也好,这应该是一个什么东西,在具体风格演变过程中,就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今天是你登台,明天他登场,很正常。就因为有这样循环的登场,书法才有活力,才是一个生命体不断的往前走。就像我们人身上不断的有细胞死去,有细胞再生。如果我们是书法一条路走到底,还有什么意思?没有活力,一点意思都没有,死掉了。
   
      问题:隶书怎么才能和汉简融会贯通?当前学哪一路隶书更易出众?
      
      陈振濂:看到视频让人觉得很震撼,这是这些天来大部分人异口同声说的,主要是大作品让人震撼。从12月3日到现在为止,基本上是重复率最高的词,我听了很高兴,我觉得很好。
      隶书怎么做要单独来讨论,在这里很难说。
   
    问题:金石考据题跋在当代是一个几近绝响的局面……陈老师对金石题跋这个方面还将继续做哪些工作?对年轻一代书法家在这个领域的发展有什么建议?
   
      陈振濂:金石题跋是一个需要综合能力的工作,这样的工作在现在尤其需要,因为的确文革以后的会有一代甚至几代的书法家,由于在古典文学中比较空白,容易产生比较大的困难。文字语句不是很通顺,不会用典,到最后都是白话文,这个情况都有。年轻一代的人可以继续补充这些东西,对年轻一代人反而有信心。西泠印社搞过一个诗词的比赛,20多岁的年轻人做诗做古文做得好的大有人在,不能说这个东西就衰落了。事实上我们四五十岁这一代人古文好得不多。但二三十代的人书读得很怪很偏,有非常高的人。年轻一代的书法家应该在这一方面努力。
   
        问题:简牍帛书在近些年来成为创作的热点……请您就古隶新韵词语的含义做一个解答?
   
        陈振濂:其实不是,我们有一个简牍百态,那是对简牍帛书做一个笔法上的解析,现在的定位是比较技术的,因为技术的部分现在没有人做很好的整理,我们现在给他梳理技巧。至于古隶新韵是一个篆刻文字过程中的一个探索,和简牍不是一回事。请仔细一下内容就可以知道了。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3:01 , Processed in 0.15184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