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佛学——科学与人文的交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5 11:07: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佛学——科学与人文的交汇

                                                          文  赵钦宣



    一
    西哲康德有句名言说:“有两种东西,我愈时常、愈反复加以思维,他们就给人心灌注了时时在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
    自古至今,仰望星空与反省内心的人很多,但是,很少有人像三千多年前的印度佛陀那样,在学遍世间法与亲身苦行以后,因目睹头上的星空而悟道,从此,有关宇宙与人生的真理,便在佛陀四十九年的说教中源源流出。
    几千年后,西哲牛顿因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因仰望星空而创立相对论,人类的思想再一次穿越了茫茫时空,从此,有关宇宙的各种定律开始不断涌现,科学的发展便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而一泄千里。
    可是,科学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更多的灾难。正如日本大哲池田大作所说:一方面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严重破坏,一方面是人自身精神家园的荒芜。这两方面的危机,皆由西方文明片面发达物质,征服自然以满足人类欲望所导致。
    这时,中西方的智慧精英大都敏锐地洞察到,要拯救人类这场灾难,必须到东方文明,尤其是佛教文化中寻找。孙中山先生说:“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英国保罗博士说:“佛教是今日人类的救星,现今研究佛教的人士日渐增多,实因佛教高出其他一切宗教。”
    因为佛学,是科学与人文的交汇,佛陀有关宇宙与人生真理的说教,完全可以像科学一样依次展开论证。正如西哲尼采所说那样:“佛教是历史上唯一能真正实证的宗教。”又如国际间最权威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佛法的可信,是因为从佛陀时代直至如今,一直有佛弟子以亲身的修行体验,证明着佛经的正确无误。”
    二
    我们到寺庙拜佛时,常看到阿弥陀佛旁边站着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这是什么意思呢?阿弥陀佛代表无量觉,也就是自己的本性;观世音菩萨代表行,行为要慈悲;大势至菩萨代表智,行为要依理智。它明白地告诉我们,你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或者修行成佛、觉悟宇宙与人生之真理,就必须具备慈悲与理智,智行合一,一个都不能缺。
    这一表征很耐人寻味。笔者便由此而悟到,在漫长的佛法传播岁月中,中国主要得观世音菩萨之慈悲,西方主要得大势至菩萨之理智。现今世界之种种问题,非集合中西印之文化精华加以解决不可。
    简言之,佛法东传,与中国原有儒家之伦理道德刚好契合,孔孟的仁政思想与观世音菩萨的慈悲精神自然相应,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的形象便逐渐深入民心。而代表理智的大势至菩萨在中国影响很小,科学技术没法得到应有的发展。所谓“慈悲多祸害”,缺乏理智的慈悲使得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停滞不前并积久成弊,遂造成中国近代的衰弱与落后。
    佛法西传,耶稣深受影响而创立基督教,与西方源远流长的希腊哲学传统恰好相应,大势至菩萨所代表的理智在西方得到较大发展,遂使科学技术逐渐进步、壮大起来。而物质的发达抑制了精神的发展,缺乏慈悲的西方文明便不断扩军备战,最后酿成了两次世界大战,并给今天的世界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灾难。
    三
    现在不少人已认识到,虽然西方科学与哲学有长足的进步,但其发明,只能与佛陀有关宇宙、人生真理之演说相互印证。简单地说,从宏观上看,现代天文学用哈勃望眼镜观察到的星系、超星系、总星系之范围,跟佛陀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尚有一段距离;从微观上看,佛言一钵水中有八万四千微虫,人身中有无量虫聚,早已为显微镜下的放大图像所证实,而现在量子力学对微观粒子世界的描述,已逼近佛陀所言的一切色法乃至极微,皆处于生灭变异中,刹那不住,以无常为其共性的观点。
    具体讲,澳洲有位在净空法师门下修学佛法多年的钟茂森博士,在其发表的《太空物理学新发现与佛法的启示》研究论文中,便较具体地论证了现代物理学的新发现对佛法的相互印证。钟茂森博士指出: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物体的大小、长短、距离在光速条件下统统消失,空间只是一种假相。对处于深度禅定状态的人来说,距离很容易突破。据记载,中国近代高僧虚云老和尚,在禅定之中到达兜率天上,听弥勒菩萨讲经说法。这个真实的记载,便是突破空间距离的一大明证。而佛与大菩萨们都有这种能力。《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中说:“彼佛如来(阿弥陀佛),来无所来,去无所去”,又说:“诸佛刹中,(大菩萨)皆能示现,譬善幻师,现众异相”。因此佛家讲“此方即净土,净土即此方”,西方极乐世界就在当下,用现代物理学的理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其实,不仅空间是一种假相,时间也是一种假相。根据爱因斯坦的“时间蔓延”效应,我们可以推论人能将很短的刹那延长至极限长的时间,而人的身体几乎没有任何老化。对此,《无量寿经》中讲:“如来正觉,其智难量,无有障碍,能于念顷,住无量亿劫,身及诸根,无有增减,所以者何?如来定慧,究畅无极,于一切法而得最胜自在故。”同样的,根据爱因斯坦的“孪生兄弟”理论,如果时间可以进一步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5 11:07:45 | 只看该作者
减慢,乃至于减成一个负数,那么人便可以从现在回到过去。而佛与大菩萨们也有这种能力,能在同一时刻返回无限的过去和进入无限的未来。《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说:“我(普贤菩萨)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能入。”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而最近所发现的宇宙“黑洞”,就很好地证明了时空是一种假相,可以相互替换,这跟佛法所称时空是“不相应行法”,只是抽象概念,并非真实一致。
    钟茂森博士又指出:根据爱因斯坦的著名公式E=mc2(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我们可以变为m=Ec2,这样,在一定条件下,东西可以无中生有。事实上,在量子的微观世界中,我们也常看到物质在虚空中自然出现与消灭。这个物理学的新发现,证实了佛经所讲的“空即是色(色指物质)”,令我们想起《无量寿经》中所说的:“(极乐世界)受用种种,一切丰足。宫殿、服饰、香花、幡盖、庄严之具,随意所需,悉皆如念。”同样可以用现在物理学的理论来解释。也就是说,极乐世界的人,可以随时将能量变现出物质来用,用完之后,又将物质变为能量而化去。所以,物质也仅是人的一种错觉而已,所谓“色即是空”。这一点在佛教中,已被许多修行者所证实。比如50年代的高僧大德圆瑛法师就曾在禅定状态中穿过关锁的大门而出去。
    钟茂森博士还指出:当代“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是在大约100至150亿年以前的一次大爆炸中产生的。大爆炸以前,没有空间,没有时间。那一种状态不是我们可以想象出来的,就连许多宇宙定律在当时也不适用。佛用“不可思议”来描述这种状态,而科学家也承认这种状态我们可能永远不能用思维去理解。然而,佛告诉我们用“不思不议”的禅定方法,在精神意志深度集中时,所有的念头都放下,那么,宇宙的本来面目便会完全显现。宇宙的这种面目佛用“自性”或“本性”来表达,它并无形相,但确实存在,不得以称之为“空”。而产生宇宙的这个“原点”,根据科学家的计算,当时只有10-33厘米,这是一个我们无法用常规思维去想象的数字。打一个比方说,我们头上一根头发直径是0.01毫米,这根头发,便可放置一百万亿亿亿个这样的宇宙原点。难怪佛陀常给我们讲“大小不二,大小平等”,“不可计数的世界国土可以从一个人的汗毛孔中现出来”,原来,无限大和无限小是没有差别的。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个原点在10-33秒内,便扩张了1026倍,宇宙的产生可说是瞬间完成的,这又跟佛陀讲大千世界“一时顿现”完全相同。
    事实上,不仅物理学的新发现可为佛法作注脚,其他学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比如哲学,维特根斯坦通过对哲学用语的分析,认为哲学旨在清楚地呈现能说的东西,以便显示那最有价值、不可说的东西,有点近于禅的不可言说。比如心理学,弗洛依德将无意识比喻为一座浮动于海面的冰山藏在水下的大半,认为任何心理过程的形成首先属于无意识层,与佛家唯识学所言阿赖耶识的一部分功能相近;其后荣格更分无意识为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认为前者储藏着个人被压抑的心理冲动,后者储藏着与整个人类社会相联结的“原始意象”,更近佛学之阿赖耶识。比如神秘学,西方不少科学家与心灵学家已调查到大量记忆前生的事例,又为佛学轮回转世说提供了发人深思的证据。
    比如脑科学,艾克尔斯认为意识乃先天性的存在,非可仅归结为脑组织的功能,为佛学心识为本然存在之说提供了证据。比如微生物学,最近,日本东京的江本胜博士经过对水的微观观察,发现水的结晶体的形状能随着人的思想语言而变化。善心善意对水,水的结晶体形状就很美丽。恶意恶语对水,水的结晶体形状就很丑陋。这证明了《首楞严经》中所云:“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也即万法乃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又比如基因学,近年由基因研究得出现代人都出于非洲同一母亲的结论,国内研究机构也得出中国人从非洲出来后经印度、东南亚,由北部湾进入中国的结论。如果“同源说”成立,则已逼近佛陀所说的人类因“共业”所生的理论。再如向来被认为最具绝对性的学科——数学,由于数学巨子哥德尔发现“不完备性定理”而丧失了确定性与绝对性,哥德尔通过这一定理论证了人类理性思维的局限,从而说明了“上帝”之存在,已接近佛陀所言之宇宙真理即“自性”或“本性”的学说。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西方的不少大哲已充分认识到佛法之可贵,有的还把它当成颠扑不破的真理看待。比如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在考察了世界各种宗教后说:“世界上所有的宗教中,我最赞成的是佛教”,“我觉得不论是智慧还是人格,佛陀都远远超越其他宗教创始人。”另一位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博士也说过:“解决二十一世纪的问题,只有中国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这是英国人说出来的,当然第一个影响便是英国,所以现在英国在小学、中学、大学,课本里面都有儒家与佛教的课程,并列入学校正规的功课来学习,学生、社会、国家受益都很大。
    四
    佛法在汉明帝时代传入中国以后,至今已绵延两千多年,产生了诸如汉魏六朝安世高、佛图澄、道安、鸠摩罗什、法显、慧远,隋唐五代道宣、玄奘、鉴真、惠能、一行、百丈,宋元明清湛堂、妙高、白眉、莲池、憨山、蕅益,近代印光、弘一、曼殊、太虚、虚云等不少高僧大德。他们有的因修戒而悟道,有的因修禅定而证悟,有的因修净土而成就,以自己的亲身修行体验,证明了佛经的正确无误。
    但在今天斗争坚固的末法时期,人心不古,世道不安,思想紊乱,龙蛇混杂。已很少有人因修戒与禅定方法而成就佛法,简单易行的念佛法门——净土宗,遂成为修学佛法的时代思潮。不过我们又看到,修净土法门的人虽不少,但真正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者却不多。
    对此,当代高僧大德净空法师在其几十年的讲经说法中,为这些信佛的居士与弟子门指明了修学的次第与方法。净空法师指出:要学佛,首先必须做好人,儒学修为要过关。中国古代修证佛法人士之所以较多,主要便是因为有儒学基础的缘故。但令人哀叹的是,当今中国在忙着学习西方的时候,却忘了继承祖宗的优秀文化遗产,甚至还有人不仅没继承,反而骂儒学害人。这便是今天念佛人虽多,但能成就者少的根本原因。
    所以,净空法师说,你想要学佛,首先必须学《弟子规》,扎德育之根。《弟子规》所讲的孝弟、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做好了,你就有了儒学的根基,有时间可以再学《大学》、《论语》等儒家课程,以巩固这一根基。在此基础上,你就可以修净宗三福。第一福是人天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福是二乘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福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颂大乘,劝进行者。
    人天福之修行,可从《地藏菩萨本愿经》开始,该经是佛门的孝经,唯有“孝亲”才能开发我们自性无尽的宝藏。孝养父母做好了,奉事师长也就能做好,“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然
3#
 楼主| 发表于 2010-1-5 11:08:24 | 只看该作者
后我们依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教诲,慈心不杀,修《十善业道经》。十善业包括身业三: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业四: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业三:不贪、不嗔、不痴。只有以上四点做到了,你才能算是世间的善人,但人天福仅是佛门善的最低标准,对此我们不能不认真修学。
    二乘福是小乘的佛法,它是建立在人天福的基础上,有这个基础才真正具足学佛的条件。“受持三皈”是指入佛门应先拜老师,受三皈戒,皈依佛、法、僧三宝,也即皈依自性觉、正、净三宝。对净土宗来说,阿弥陀佛就是佛宝,净土五经一论(“五经”指《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和《普贤菩萨行愿品》,“一论”指《往生论》)就是法宝,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就是僧宝。“具足众戒”是指学佛须守戒,而众多的戒条里,最重要的是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受戒之后若犯戒,则比不受戒而犯戒的人罪加一等。但守戒又须活泼,不能呆板,什么是开、遮、持、犯,应该弄清楚。“不犯威仪”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处世、待人、接物应该有的礼节,应该遵守的规矩,不能违反佛陀的教诲。总之,“三皈五戒”是二乘福修学的基础,离开了皈戒,就失掉了佛法,不严持戒律,就不是佛的弟子。
    三乘福是大乘的佛法,它是建立在小乘的基础上。“发菩提心”是指要有大慈大悲心,像菩萨一样普度众生;“深信因果”是指世出世间法总不离因果,都是“因缘生法”,对此要深信不疑;“读颂大乘”就是要读颂大乘经,如《无量寿经》、《华严经》、《金刚经》等;“劝进行者”就是要劝别人学佛,要帮助别人精进。如果你能依上述所说修持,便是行菩萨道。具体说来,菩萨道的主要行径有先求自利,后求利他;先求利他,后求自利;自利利他同时并进三种。以此精神为依据,则不论有无宗教之信仰,或信仰之不同,只要有人能行舍己为人之事,便可把他视同菩萨看待。
    “三福”是个人修行的基础,有了自修的基础,才能谈共修,共修则须遵守“六和敬”。“六和敬”是指“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它比“三福”的修行还要困难得多,但修学的人如能做到,则能借助众人的力量,容易成就佛法。
    除此之外,也可依“戒、定、慧”三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论、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十愿修持,但不论采用何种科目或方法修持,总原则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必须根据自己的根性,“一门深入,长期熏修”,最好是专念“阿弥陀佛”,舍此别无良法。按净宗二祖善导大师的说法便是,净土修行有两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正行者,又有五种一者读诵净土三经,二者观察极乐依正,三者礼拜阿弥陀佛,四者称念弥陀名号,五者赞供阿弥陀佛。此五又合而为二一者正定业,二者助业。正定业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也;助业者,前五之中,除第四称名之外,礼拜、读诵等也。杂行者,则是除五种正助二业之外,种种读诵大乘、发菩提心、持戒劝进等之一切善行也。两者的区别在于正行正修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杂行杂修而得往生者,百时希得一二,千时希得五三。如果能这样依教奉行,亲近像善导大师与净空法师这样的善知识修学,则决定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永不堕六道轮回之苦。
    而净宗九祖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一书中则明确地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最浅功夫是“功夫成片”,虽然品位不高,但决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如能念到事一心不乱,生西方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如能念到理一心不乱,生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所以,只要你能修到“功夫成片”,往生时必定呈现心不颠倒、预知时至、净念不失、洗漱更衣、自能念佛、端坐合掌、异香满室、光明照身、天乐鸣空、说偈励众等吉瑞象征中的某些瑞相,并蒙西方三圣接引欢喜而去。比如《净土圣贤录》中所记载的高僧大德以及近代净宗十三祖印光法师,他们往生时的各种瑞相就是最好的证明,它有力地论证了佛陀对宇宙、人生所演说之真理确非虚妄。
    总而言之,净土一门贵在不择根机,无论善恶贤愚、富贵贫贱,只要信、愿、行具足,即使是十恶五逆之辈,临终时如能遇到善知识开示,一念念佛也能往生。这是因为阿弥陀佛所发四十八愿中之十八愿“念佛往生愿”乃是“本愿之王”的缘故,它明白地告诉我们“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净土法门才能普摄六根,成为当今末法时代业障深重、烦恼层生之众生修学的首选与不二之门。
    五
    现在,站在新世纪的起跑线上,东西方的文化精英们已大都认识到自身文化的长处与弊病,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比如说,东方应加快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的步伐,西方应加紧对东方伦理道德文化的学习等。但也有不少学者提出双方国情不同,难以相互照搬,所谓“全盘西化”或者“中学西用”都不够现实的“国情论”。
    其实,不管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按佛陀理论来讲,都具备佛性,自性本足,本身即具有慈悲与理智。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为何一直跟随在阿弥陀佛身边,就是想提醒人们,两者是一不是二,这跟身心是一不是二一样。东方人本身即具有西方人之理智传统,不然就无法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西方人本身也具有东方人之慈悲精神,不然就无法学习东方的儒释道文化。双方只是由于各自地理环境之不同,被无明以来的习气与业力所遮蔽,才走上不同的文化道路,形成不同的文明形态罢了。
    好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今天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了全球文化一体化。而放眼浩渺宇宙,纵观古往今来,审视百家之言,我们自然会发现佛学是科学与人文的交汇,佛法蕴藏着堪以拨正文明航向、挽救人类劫难的伟大智慧,实为一切胎生、卵生、湿生、化生的有情或无情众生之福。
    而爱因斯坦早在上世纪初期便已预言:“未来的宗教将是宇宙的宗教,它应当超越个人化的神,避免教条和神学,涵盖自然和精神两方面。它的根基,应建立在某种宗教意识上,这种宗教意识来源于宇宙万物合而为一的体验。佛教正是以上述所描述的那种宗教。若问哪种宗教可以应付现代科学进展的需求,那么这个宗教便是佛教。”
    最后,让我们借花献佛,以爱因斯坦之预言作为明天的祝福。但愿越来越多的人能认同这一观点,加入到佛法的修持中;但愿普天下的人们能学佛、念佛,以保佑世界和平,地球安康,宇宙永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17 01:22 , Processed in 0.06993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