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网络时代明清书法史研究的史料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8 07:27: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8·中国苏州(相城)书法史讲坛之四

网络时代明清书法史研究的史料问题
■白谦慎
白谦慎,1955年出生于天津,祖籍福建安溪,在上海接受小学与中学教育,1974年毕业于上海财贸学校金融专业,而后在银行工作四年。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198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85年考入本校研究生院,一年后赴美国罗格斯大学攻读比较政治博士学位,1990年在获硕士学位和修完比较政治博士课程后,转学至耶鲁大学攻读艺术史,1993年获硕士,1996年获博士。1999~2000年为盖梯基金会博士后。1995~1997年任教于西密执安大学艺术系。1997年至今任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中国艺术史教授,2004年获终身教席。主要中英文著作有《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哈佛大学亚洲中心,2003年),《天倪——王方宇、沈慧藏八大山人书画》(与张子宁等合作。佛利尔美术馆,2003年),《傅山的交往和应酬——艺术社会史的一项个案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关于书法经典问题的思考》(湖北美术出版社,2003年)。《傅山的世界》中文繁体字精装本2005年由台北石头出版社出版,简体字版2006年由三联书店出版。1990年以后用中英文发表多篇关于中国书法、绘画、印章的论文,其中有些被译成日文、韩文。和华人德合编《兰亭论集》(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获首届“兰亭奖”编辑奖(2002年)。2004年在美获古根汉研究奖金。2005年初,因《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一书“立论的时代性和反思的深刻性”而被《书法》杂志评为2004年中国书法界“十大年度人物”之一。
  本讲是研究明清书法史的一些经验之谈。有志于明清书法史研究的青年学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选修一般文献学或中文工具书的课程。本讲所涉及的内容,多为一般的文献课和中文工具书不太涉及的内容。我们应该对中国书学研究的基本状况有个比较清楚的认识,我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是基于本领域现状的评估。这一学科是一个很年轻的学科;这一学科未经乾嘉学派比较全面的整理和研究。从事书法美学研究的人们应该重视书法史的研究。我本人关于书法修辞的研究对书法美学提出了挑战,因为我直接质疑了某些书法言辞的真实性。研究书法文化也应尽量具体化,因为文化本来就常是十分具体的。最近中国书法江湖网登了我的四篇短文:《美学热和我的读书生活》、《书法研究方法刍议》、《华人德书法史研究的理论价值》、《文化环境、学术背景与丛文俊的书学研究》。我登这四篇文章的原因就是希望年轻的学子们应对历史考证学的局限有所认识、理论有所关注。考证如年谱和交游考等工作十分重要,但我希望不要把工作局限在这个地方。
  “E考据时代”这个概念是台湾学者黄一农先生在其杰出的著作《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上海古籍出版社)中首先提出的,这本书着重探讨了明末种种的文化困境,这里我郑重地向大家推荐。黄先生预言,一个E考据时代已经来临。
  我在吴大澂研究中接触到日本政治家井上毅时,利用网上的资源和线索,马上查到了这个人的基本材料。然后发电子信,专门请在日本工作的祁小春兄帮我收集日本的相关研究资料目录,通过这些目录,再去哈佛大学图书馆,两天之内就将井上毅的资料、著作及美国人的研究借到手。可见网络在当今研究中的作用之大,不会用网络,效率将大大降低。我这里讲的是其有用之处。
  那么,我现在再讲讲E考证的局限性及其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可以谈的有很多,这里我只举几个例子。第一点就是资料的范围。现在各大图书馆都将图书不断地上网,资料急剧地增加,但是再增加还是有许多没有上网。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被网络所限制,当作一个工具即可;再如关键词的网络检索也是很机械的,它并不能替代对原著的阅读,尤其是对上下文的理解,所以必须强调对全书的阅读;网上的书画的图像资料多不包含题签、引首、裱边、题跋。图像资料同时很难用文字来解决。这些都是局限性。
  还有一个就是《四库全书》检索版的问题。这个工具我也经常用,的确是很方便。它的缺点是只有一个版本,而且经常是删改过的版本,使用它最好与其他版本核对一下。一些现在研究中认为有用的资料,往往被认为无关紧要而被删除了。
  因而在网络时代,我还要讲讲传统方法的优势。昨天我听了傅申先生的讲座,傅先生最大的优势就是不偷懒,他对古代书画都要一张张过目。说到这里我还要介绍汪世清先生的研究。传统方法的最大优势在于细致地读书,汪世清先生的三本著作:《石涛诗录》、《卷怀天地自有情:汪世清画史论文集》、《艺苑疑年录》,就是这方面最好的体现。他对文献的运用范围甚广,就连一些小名头的资料也搜集得非常完备,解决了关键性的问题,真是了不得!我之所以要举汪先生的例子,就是要说明资料是网络时代不可替代的问题。
  在传统的方法中除了善本书到善本书的问题,还要提到影印和重印古籍。大规模地影印古籍真是功德无量的事情。除此,还有整理古籍的重要性,一些由于政治或历史原因而湮没的资料,有时就在整理古籍中得到了反映。因此我们有必要熟悉几部大型丛书,如《四库禁毁丛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存目丛书》等。
  熟悉文史工具书也十分必要。虽然说现在有了电子版的《四库全书》后,很多索引的资料用电子检索就能解决了,但是这些索引书还是有其用处。
  现在看书的条件比以前好了,图书馆也相对开放了。在北京、上海以及一些大的省会工作的同学,是有比较好的条件来利用古籍和重印古籍的。今天,到国家图书馆、大省会图书馆看善本书已经比过去方便多了。但我去看善本书的时候,常发现善本书室比过去还冷清。现在要做学问倒是最好的时候,因为竞争力小了,所以我建议在人家忙于赚钱的时候,你就去做学问。
  关于查找研究艺术史的视觉资料。听了傅申先生的演讲,我们会发现他运用了大量的视觉资料。我们研究艺术史,到最后还是应该落实到作品上去。现在有了检索版和网络版,往往又忽视了对视觉资料的收集。我在给新研究生上课时,最先让他们使用的就是一些主要的书画图目。如《中国古代书画图目》、《故宫书画图录》、铃木敬主编的书画图目。这些图目对入手非常有帮助。一些大博物馆的馆藏图录,如波士顿美术馆、佛利尔美术馆的《八大山人书画图录》、耶鲁大学美术馆《八代遗珍》展图录、泉屋博物馆图录、书道博物馆图录。特别是专题展览图录,较集中展示了某位作者的作品,并且照顾到其他图录没有发表过的作品,如美国纳尔逊美术馆《董其昌世纪展》。还有就是私人藏家出版的图录,如《悦目:石头书屋藏书画》、虚白斋藏画图录、何创时书法文教基金会的展览图录,另外是文物拍卖市场的资料。近年来,国内的文物市场非常好。许多非常珍贵的古代书画作品都出现在拍卖市场上,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和研究古代书画的绝佳机会。宋元的书法作品民间收藏已经不多。但在拍卖市场有大量的明清书法的资料。研究明清书法的同学应关注这部分资源。雅昌网有书画拍卖的资料,可以根据网上的线索来进行查找。但网上的资料图像像素不高,所以,不能用作附图。同时网上的图像资料和拍卖图录中的图版一样,常常不完整。利用拍卖公司的预展看原作,这样可以看到册页手卷的全部。
  关于重要的著录,我这里说一下上海书画出版社编的《中国书画全书》,这套书的问题很多,但和它配套出版的《中国书画文献索引》却是很好的工具书,非常便于利用。比如说,我们要查一下《祭侄稿》的著录,它就会告诉我们在哪本书、第几册、第几卷,甚至是第几行,对清末以前的书法研究非常有用。
  下面我讲一讲善本书中的文献与视觉资料。在拍卖会上,除了古籍,还有信札、拓片,都是很好的资料。另外,版刻中的书法资料也十分有价值。广州美术学院祁小春教授在日本就出版过关于中国版刻书法史的研究专著,我希望再扩充一下在中国出版。如我研究明末的隶书,就大量地用的是版刻资料。一些人的书法在墨迹中不多见,却能在版刻中见到,举例说明,如黄道周的书法在晚明独树一帜,但从现存的书迹来看,追随者好像不多。但是,如果我们看看在晚明福建出版的书迹中的一些序言,我们可以发现,在黄道周的故乡福建,还是颇有一些追随者的。这对研究地域书风甚有助益。所以,版刻中的书法资料也是一个极大的宝藏,不利用则是极大的遗憾。还有,善本书中的印章资料、善本书中的题跋都有着极高的文献价值及书法价值。
  善本书对书法研究的其他用途亦体现出价值,如对书法作品的布局形式、平民的识字率及通过何种途径对书法的认识、对联的研究等。善本书对我研究八大山人也非常有帮助,解决了很关键的一个问题。
  另外,善本书志的资料也很重要。历代藏书家和古籍研究者留下了许多善本书志或书目,这些书志或书目可以为我们提供大量的研究书法和篆刻史资料的线索。1994年春,善本书专家艾思仁告诉我,北京图书馆收藏的一部清初刊刻的《广韵》上,有傅山的批注。在同年的夏天,我在北京看到了这本有许多傅山批注的著作。这本书是清初大儒顾炎武刻印后送给傅山的,成为傅山和顾炎武共同探讨音韵学的一个重要的证据。而音韵学、金石学的复兴,和碑学的兴起都有关系。《傅山的世界》一书直接地引用了这一重要的历史文献。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图书馆的书志编得并不好,不够细致,所以很多书上的信息并没有在书志中得到反映,使用时要注意。
  中国的书种类很多,其中地方志我简单说一说。地方志不一定完全要用,但熟悉其编纂体例,知道如何利用,知道资料可能会出现在什么门类中。
  再下来我们说一下信札。信札的使用上有一定难度,难在什么地方呢?中国古代的信札一般只记日月,而很少记年。第二点是称谓难。称谓上的变化太多,客套话多,字号太多,又用文言文写。如董其昌的信札、傅山的信札,还有大量的艺术家的信札尚未整理,这是一个大的宝藏。但信札的资料为什么重要,就在于多涉及私事,真实度较高,如果善于利用就能够编织一个很大的关系网络。
  关于印章。鉴赏家们通常重视印章。我们研究书法史时既可把印章作为历史文献,也可将之作为艺术作品,我这里强调的是作为历史文献。目前在许多大学的艺术史专业的课程中,都没有教读草书和印章的课程,这是一个非常需要改进的地方。印章的第二个部分是印谱,印谱的作用在研究中也会时常体现。还有印章不仅是作为鉴定的资料,还能作为阐释的资料,尤其是闲章有时能够反映作者的思想。
  除了书法作品本身,绘画作品中也保存了许多书法资料。中国绘画完成后,不但画家本人会题款,他还会请友人题跋。后世的文人也会在画卷写引首,盖鉴藏印,书写题跋,为研究书史留下了大量的书法史料。很多古代书家的书法作品现在只保存在绘画作品中。这个现象是西方绘画史中所没有的,在文字阐释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在研究早期书法史时,学者们通常对纸绢等软的书写材料以外的书写比较重视,但对宋元以后纸绢以外的材料就不太重视了。人们对诸如宋代的塔铭、明清碑刻和漆器、瓷器上的书写是不太重视的,但我认为这些书写同样构成了中国的文字书写环境的重要部分。
  最后,实地考察也是十分重要的搜集材料的过程,有条件的最好能进行一下这项工作。
  今天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各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05:47 , Processed in 0.08321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