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路艰辛有真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8 07:36: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路艰辛有真梦
——全国“六○印象”篆刻提名展感言
■逸 斋
很长时间以来,对一些艺术活动或现象的研究,惯常以流派或师承进行评价分析,逐渐发生改变。地域和师承是形成流派的重要条件,地域因为交通便利和信息沟通而“缩小”,相互间差异不是特别显著,师承因为目前有非常多的资料,不再局限于某一家,每个人可以有不同喜好。外在社会环境和内在心理特征成为新的衡量标准,有时直接按年龄段来分析,最早有“七十年代”之说,再往后便出现了“80后”新名词,“六〇印象”的提出有别于以上两个概念。以这样一个横截面来看待或者回顾当代篆刻创作,不同于以往的任何角度。这一主张虽含有年龄因素,但内涵更加丰富,主题策划有特殊价值。“六〇印象”并不是一次邀请展的翻版,而是对一个年代的阶段性总结和思考。代表了印坛60年代印人创作的最新成果。参展的作者中有中国书协各大专业委员会委员和历届全国大展中的获奖者。展览以强调经典为主题,弘扬传统,促进当代篆刻创作水平的提升。
  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对于六十年代出生的印人来说,时至今日,所经历的时代变化最为剧烈。对于篆刻艺术的认知,从最初的资料匮乏,信息闭塞,几乎面临一个“断层”,在特殊年代里出现《新印谱》,唯有以《毛主席诗词》作为入印内容,而后从绝对的保守到绝对的开放,落差极大,现实变化集中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篆刻纯粹艺术性扩张,整体上各种表现形式纷涌而至,蔚为大观,甚至难免鱼龙混杂,就个体而言,这一段时期某些印人创作前后判若两人,一方面有心智成熟的因素,另一方面是个性表现的自由;二是市场的激活,从一种闲情逸致和糊口薄技变为成名成家的路径,确实是老一辈印人始料未及的。所以说,“六〇”印人较之以前或此后的印人有更深的体验。老印人是按照传统模式来对待篆刻,艺术思想上相对保守,像80后所直接面对的就是展览的功利性,成套倍增的资料和学院派的强化训练,各种形式上追求,“个性”鲜明,有些甚至很前卫,甚至难以读懂。这与来自各个社会行业“六〇”印人有根本区别。其实我并不赞成所谓的70或80印人的提法,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印人还有很多可变性和不稳定性,有的会在中途与篆刻分道扬镳、偃旗息鼓,有时定论尚早,适得其反。就现实而言,国内篆刻目前的情况不容乐观。60年代的这批作者,需要有一种责任感,多带一些年轻人,多培养一些新人,为篆刻事业多做一些贡献,要肩负起篆刻复兴的重担。
  按照年龄段来说,现阶段“六〇”包含自1960至1969的十年时间,现今多在40~50岁之间,按照古人之说法,即不惑至知天命,经历了人生的一半,处于人生的黄金期,亦是艺术创作的黄金期,“六〇”印人属印坛中坚力量,在家庭中也是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社会环境与创作心理有一种默契,其中的心态体验常在创作中打上烙印。从当代篆刻家的年龄上来看,愈往上人愈少。经历人到中年的这一阶段,将会看到一个印人从不成熟走向成熟,是否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在未来,“六〇”中也许将有极少的一部分人能留存下来,有的会被淘汰,谁主沉浮?性别构成则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此次提名特邀的印人,女性篆刻家少之又少。艺术本无性别区分,习惯上提法有“女性书法”,而无“女性篆刻”。在篆刻史中,有名字记录的女性篆刻家到民国才有几个人。篆刻家性别构成可以看出整个社会观念变化所在,七八十年代的女性印人更多一些。
  因为多种原因,有些为人熟知和不为人所知六十年代印人未能位列其中,但反过来讲,要从众多的篆刻名家中提取一些人出来,并非易事。将六〇印人篆刻结合篆书创作来看,有些是同步的,有些不同步,许多人书印兼善,有少数只刻印而很少写篆书,其实这是篆刻创作“向前走”,乃至个人印风塑造的一个关键。篆书是篆刻的本源,不能忽视对篆书(法)的研习,对于印人来说,篆法仍然是最根本的。“六〇”印人虽是当前印坛的中坚力量,但决不是艺术旅程的终点,对这一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思考。对于这一艺术现象进行反思,通过具体人的具体作品来看待短短三十年时间的篆刻发展历程,若是放在整个篆刻史中看,只是一瞬间。按照艺术的发展规律来看,个人在三十岁之前应以积累为主,四十至五十岁是转型期,五十岁以上是沉淀期,六十岁以后反思,极少数人七十岁才能衰年变法,更上台阶,成为大师。
  随着时间推移,印人的角色不断发生变化,从秦汉时期的印工到宋元时代的文人参与,明清时期的职业篆刻家,民国时期社会各行各业将行业特点带到创作中,至当今时代则无所不包。将“六〇印象”创作集中起来看,风格多样,形式多种,见证了时代审美的变迁,包含了当代印坛的中坚力量和精英阶层,印人既有学院派教师,又有自由艺术家、职业印人;既有“流行印风”主导者,也有宗法秦汉、规模明清者;既有大刀阔斧的写意印风,也有温文尔雅的工稳印风;既有公务人员,也有传媒人士,在入印文字和入印材质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在取法上不仅立足秦汉印,并延伸到玺印、汉砖、瓦当和陶文等。我个人以为,当代篆刻家的角色是历代以来的累加,有社会各种角色,根本一点在于修养底线,所面临市场化的疯狂冲击带来极强的功利性,则是这个时代所独有,艺术家还是应该以纯艺术的心态从事篆刻创作。
  艺术存在新陈代谢的淘汰机制,分为两个层面,一种是主动淘汰,即自然淘汰,很多人因为多种原因,无法持续下去,自己放弃;一种是被动淘汰,即时间淘汰,尽管每个人所要表现的很多,仍需接受时间的检验,很可能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就整个篆刻史来看,艺术不仅仅是几十年的事情,更多的是在未来接受评判。每个人一生所经历的各种偶然因素虽有不同,其间有艺术变化和恒定的规律,决定艺术的方向,这种规律是近似的。时代环境变化会对印风造成很大影响,但不难发现,篆刻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技法表现和意境塑造的追求过程,是一个印人的成长路径,对于艺术风格淬炼是一个周而复始出现的过程。
  “六〇印象”是一次对于当代篆刻现实环境和创作的深刻反思,不但是整体上的反思,也是每个个体自身的一次总结,也是一次展望,是一项有特殊意义的活动。印人如何来面对现实和历史的选择?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二十年后再相会,那将是另一次别开生面,更有意义的“六〇印象”,值得期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23:09 , Processed in 0.08393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