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东莞博物馆 岁月悠悠八十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2 06:28: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东莞博物馆 岁月悠悠八十载

        东莞博物馆,前身为创建于1929年的东莞博物图书馆。1959年,县委在博物图书馆旧址上重建东莞县博物馆。1989年,市委、市政府投资建新馆大楼。1994年,新馆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东莞市唯一的综合性博物馆。
        八十年的光辉岁月,八十年的沧桑巨变,既浸透了几代莞博人辛勤的汗水,也饱含了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关怀。历史毕竟只代表过去,东莞博物馆人将一如既往,努力把东莞博物馆打造成东莞文化记忆的殿堂、市民的精神家园。
民间出资建博物馆  岭南第一家
        20世纪20年代,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邑中进步人士认识到博物图书馆对莞邑人民文化普及的作用。1928年时任东莞明伦堂委员长的徐景唐先生,倡议筹办东莞博物图书馆。
        东莞博物图书馆由东莞明伦堂出资,广州昌发公司建造,于1929年竣工。明伦堂为莞邑民间基层社会约定而立的社会控制和协调组织,注重培育学术之功能及慈善事业,是地方公益事业主要经费来源,支付了东莞博物图书馆的建筑费及日常经费。
        博物馆图书馆位于当时的东莞城区盂山公园(今人民公园)内,为两层砖瓦水泥结构,占地面积489平方米,共耗资28000余元。
        馆建成后,购书之款及其他经费无着落,旷置年余,门封窗破。1931年东莞县县长陈达材下令由县财政拨款1600元作修理、购置用具之费。聘任邓念慈、卢鋈球(即卢翊,时为东莞教育局局长)、卢瑞(时为东莞县府庶务主任)等组成筹备委员会,邓念慈任馆长,卢鋈球为秘书,卢瑞为会计,负责博物图书馆开办事宜。
  
徐景唐                     邓念慈

        1932年东莞县博物图书馆正式开放,博物图书馆一楼作为博物馆部,举办禽畜动物标本陈列,有少量陶瓷藏品;二楼作为图书部,设有图书阅览室;另设有印书部,委托东莞名人编书,由东莞博物图书馆印行发售,或利用旧版片重印东莞古籍。现藏莞城图书馆的苏泽东编《明苏爵辅事略》,刻于1915年,为苏氏祖坡吟馆家刻本,1932年,东莞博物图书馆购得版片,重新印刷,在书末页印有“南扣八开定价大洋一元,六开定价一元二角,连史纸六开定价大洋二元”,末署“东莞县城内中山公园东莞博物图书馆印书部发行”,下钤“东莞博物图书馆印书部发行之记”长方楷书朱印。东莞博物图书馆同时还代售莞人著作,据当时登载的广告,代售之书有以下数种:张伯桢编《袁督师传》(二册),张其淦《东莞诗录》(二十二册),苏泽东所辑《台秋唱集》(一册),邓锡祯所著《蠹馀诗稿》(1935年刻本),邓蓉镜《诵芬堂诗草》(1934年刻本)。

   
              东莞博物馆图书馆正面图               东莞博物馆图书馆阅览室  

        博物图书馆每月经费240元,由东莞县政府和明伦堂联合拨款。其中,职工工资共计176元,馆长无工资,每月车马费20元;馆员每月工资40元,助理馆员24元,杂役14元。
        自开馆以来,东莞博物图书馆始终以收藏乡土文献,传承并开拓莞邑文化,全心全意为莞邑儿女服务为宗旨。
1977年,东莞中学师生到东莞县博物馆义务劳动,在博物馆门前与工作人员合影。

        抗战初期,东莞博物图书馆管理员祁峰与秀园的张如、莞中的王士钊曾以此为中心,组织青年抗日救国活动,出版了《农村战线》刊物,宣传党的抗日政策。
        1938年10月,东莞沦陷,博物图书馆被日军占领,藏品遭到极大破坏。1949年解放后,博物图书馆曾简陋复馆并曾作过党员培训的场所,因经费不足,十年间,博物图书馆归于沉寂。  
        1959年,为庆祝建国十周年,县委拨款7000元对旧馆进行大修,另建一间120平方米的文物仓库,更名为“东莞县博物馆”,负责人为何伯孙。因历经战乱,复馆之时,藏品甚少,征集文物成为工作重点。通过多种途径,征集到大批文物,大大丰富了馆藏。特别是在莞城区一间故衣店里,征集到较多重要文物,其中有两件(套)二级文物。
莞籍人士捐赠文物  成为馆藏特色
       东莞博物馆自成立以来,一直受惠于社会各界的支持,文物捐赠尤显突出,成为藏品来源的主要途径。
       东莞博物图书馆建成之初,购书之款及其他经费无着落,邑人纷纷倾囊捐赠,共收到捐款10079元,书籍8400余册。为博物图书馆的正常运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1979年以来,东莞经济迅速发展,博物馆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良机,博物馆的藏品、管理和功能都得到了空前的拓展与完善,博物馆人以更高的热情投身于博物馆的建设之中。从这年开始,一些社会有识之士及友好人士,纷纷为东莞博物馆捐赠文物。
        1979年,著名书法家黄笃维先生捐赠40件(套)个人书法作品,这是改革开放后我馆接收的第一批高质量文物捐赠。1988年蒋建国捐赠其父著名将领蒋光鼐先生遗物24件(套),成为东莞博物馆一批重要革命文物。到了1990年代,文物捐赠进入一个高潮。1992年邓白捐赠书画作品92件(套);1995年,著名画家王匡先生捐赠47件(套)个人书画作品;1996年,广州鉴藏家协会12位藏家捐赠177件(套)陶瓷;1999年卢汝圻捐赠其父著名书画家卢子枢先生的95件书画作品;1999件容琨、容璞等人捐赠其父著名学者容庚先生的遗物150件(套)。
        一张由张况捐赠的“东莞县军事管制委员会布告”(1949年10月17日),成为明确东莞解放日期重要的证据。当时还是东莞中学学生的张况,接到了四处张贴发放解放公告的任务,意识到这张公告的价值所在,于是留藏了一份。2005年,当他看到《东莞日报》刊登东莞博物馆征集文物的消息,无偿捐出了这份他珍藏了50多年的公告。
        黄笃维、王匡、邓白等莞籍人士所赠文物共计632件(套),为东莞人民留存了一份厚重的文化财富。这些文物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是研究东莞历史、传承文明、举办特色展览、进行乡土教育最珍贵的实物。在筹建“容庚生平事迹陈列馆”、举办“ 蒋光鼐生平事迹展”等展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张况 捐赠的东莞解放布告       邓白 丹荔鸣蝉轴
辛勤耕耘  春华秋实
        1989年东莞市政府决定建设东莞博物馆新馆,以此作为展示莞邑文明成就、民俗风貌的重要窗口。1994年春节新馆落成并开放。新馆楼高五层,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具备收藏、展示、研究、宣教等多种功能,成为当时东莞重要的文化设施。
        1994开放年至今,东莞博物馆经过十五年的耕耘、探索和拼搏,各项工作蓬勃开展,承担起东莞市文物收藏,展示、研究以及市民素质教育、对外文化交流、推动当代文博事业发展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东莞春秋展厅一角                    文物鉴赏大讲堂玉器专场现场
            
     居廉 设色蔬菜瓜果册页     《居巢居廉画集》          明 白釉贴花梅瓶
   陈列展示  品高意足

        展览,是一个博物馆的生命。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的中心工作之一,是展示博物馆文化底蕴的手段,是与社会公众联系的媒介,是进行文化交流的平台。展览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博物馆的实力和业绩。一直以来,东莞博物馆都十分重视展览的策划和引进。利用历年考古发掘成果,打造基本陈列;利用丰富馆藏,精心策划推出系列专题展览;利用地域优势,引进与传承历史文明和传播现代文明的社会职能相符合的临时展览,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馆际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赴外省市举办展览,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功能。
        作为地方综合性博物馆,是地方特点的综合性展示空间,对地方历史的展示是其基本陈列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1994年新馆建成之初,东莞博物馆筹办了《东莞春秋》大型基本陈列,以景观带文物、以文物带历史,全面生动地展示了东莞历史发展的基本轮廓,成为东莞市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乡土教育的重要基地。
        专题陈列是博物馆基本陈列的补充。东莞博物馆利用丰富馆藏,精心策划推出系列专题展览。1997年,东莞博物馆利用与广东药学院合作进行古尸塑化科学研究取得的成果,举办《明代古尸展览》,展示东莞明代古尸清理出土、保护及研究的成果,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现已成为东莞博物馆最具特色的专题陈列。《集其大成——东莞博物馆馆藏精品系列展》,撷取馆藏珍品300余件,推出《馆藏岭南画派作品展》、《馆藏广彩瓷器展》、《馆藏金漆木雕、漆器、玻璃器展》三个展览,全面展示了东莞博物馆的特色藏品及馆藏精品,深受观众好评。《手铲下的文明——东莞历年文物考古成果展》则全面展示了半个世纪以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莞邑大地调查、发掘近百处遗址和墓葬的成果,通过一幅幅、一件件凝固了时光的图片和文物,去揭示东莞人文历史的脉络,解读先人创造的历史,领略莞邑深厚的文化底蕴。一系列专题陈列通过特色文物的展示,更加突出了莞邑大地的地域文化特色。
        近几年来,东莞博物馆还有计划地引进了一系列精品展览,主要有:《皇帝的瓷器——景德镇历年出土明代官窑瓷器精品展》、《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展览》、《青铜亚洲――俄罗斯艺术家达西作品展》和《土与火的文明——九江市博物馆藏陶瓷精品展》、《马背上的文明——内蒙古游牧民族文物展》、《红山玉韵.东莞特展》和《金榜的故事——中国科举文化巡展》等。这些展览档次高,类型全面,内容多样,极大地丰富了陈列展示内容,吸引了大量观众,充分发挥了东莞博物馆传承文明、资政育人的社会教育功能。
        不仅是“请进来”,而且还“走出去”。东莞博物馆整合藏品资源,积极赴外省市巡展。2009年8月,《花鸟草虫岭南韵――居巢居廉绘画展》在内蒙古包头博物馆举办,拉开了东莞博物馆赴外省市巡展的序幕。通过赴外巡展,对加强馆际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传播岭南文明,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藏品管理   初见成效
文物藏品是人类历史文化的宝贵遗存,它起着见证、传承、再现历史的作用,是文博单位陈列研究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博物馆在藏品管理理论研究不断取得进展的同时,实践工作也成绩喜人。藏品数量逐年增加,2006年完善了库房管理制度,2007年实施文物保藏环境达标方案,改善了文物保存环境,2008年积极开展文物鉴定工作,重新科学规范文物建账。藏品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文物库房面积700平方米,分6个室,文物主要按质地和类别存放,另有三个文物修复整理室,面积200平方米。现有藏品5616件(套),共计10518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共557件(套)。共分为:陶瓷、书画、玉器、出土文物、金属器、近现代文物、杂项、资料等八个类别。
藏品以陶瓷、书画、和玉器为主要特色。2003年钟松雪墓葬出土的一对明代白釉凸花兽钮盖梅瓶,釉色润洁,制件精细,纹饰精美,造型别致,为瓷器中的孤品,几位鉴定大家均给予高度评价;书画藏品以岭南传统书画作品为主,特别是居廉、居巢的作品,数量多、质量高,位居相关收藏机构的前列。1974年,故宫博物馆调拨了102件珍贵文物给本馆,其中玉器22件,瓷器53件,工艺品27件。目前,这批文物已成为东莞博物馆的重要藏品。
        文物库房设在独立的区域,需二道禁门系统才能进入,2007年,安装了电视监控系统,添置了自动化杀虫机和空气净化屏等设施。防火、防盗、防虫、防潮、防温、防霉设施齐备,采光自然,通风条件好,珍贵文物设有专柜保管。
        库房管理制定了科学的《东莞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程序》和《东莞博物馆文物库房管理制度》,文物管理账册及相关手续齐备,基本达到国家文物局关于《藏品管理办法》的要求。
       学术研究   成果丰富

        作为博物馆三大职能之一的科学研究,日益受到各博物馆的重视。2007年,东莞博物馆在已有的资料室基础上,成立地方史研究室,引进和聘用高素质人才,开展文物和地方史研究。为加大力度,深入挖掘本土历史文化资源,收集与整理东莞地方文献,分别与广东医药学院、中山大学、西北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积极开展课题研究。
        1997年,与广东药学院携手攻关,创造了一项令人瞩目的科技成果。利用东莞博物馆发掘出土的两具距今约400年的古尸成功进行了世界首例古尸塑化,使我国的古尸保存技术取得了历史性和革命性的突破。“一种文物塑化保存的方法”和“加快现代生物塑化技术对生物类文物保存的推广应用”通过了广东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以传统技术不能比拟的优点被多家文博单位采用,为抢救和保存古尸及生物类文物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2002年“一种文物塑化保存的方法”获广东省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广东专利奖;2005年“一种文物塑化保存的方法”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
        2006年,利用虎门村头遗址发掘的实物和资料,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村头遗址出土文物整理与研究”课题研究;2007年,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合作,开展麻涌民俗社会调查和大朗镇长塘村社会调查;与广东商学院旅游与环境学院合作,开展石龙镇明清商贸社会调查,编写石龙博物馆历史陈列大纲;2009年与西北大学合作,开展“东莞市红砂岩石质文物保护状态评估与保护方法研究”课题研究。
        在深入研究馆藏文物和地方文献的基础上,东莞博物馆以馆藏文物为依托,结合课题研究,从2008年开始,编辑出版《东莞博物馆丛书》,陆续出版“馆藏系列”、“地方史论”、“考古研究”、“陈列展示”等类别。目前,已出版馆藏系列的《东莞博物馆藏碑刻》和《东莞博物馆藏玉器》以及陈列展示系列的《东莞博物馆 岁月悠悠八十载》、《丹青的故事》、《手铲下的文明》和《花鸟草虫岭南韵》等书籍。《丛书》以学术性、资料性和可读性相结合为特色,兼顾地方特点,体例科学,方法创新,文质兼美,在全省的文物工作中起到一定的引领推动作用。
        此外,东莞博物馆还编辑出版了《居巢居廉画集》,与东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合作出版了《东莞历代书画选》及续集。《居巢居廉画集》获2002-2004年全国文博考古十佳图书;《东莞历代书画选》获2004年第二届亚洲印刷大奖赛获银奖。
       创立品牌——文物鉴赏大讲堂

        从2006年开始,在每年的国际博物馆日活动期间,为配合东莞市“走进东莞文明”主题活动,东莞博物馆推出了“文物鉴赏大讲堂”活动。活动注重的是文物知识的传播,历史文化的传承,收藏文化的引导。通过此项活动,从深厚的文明土壤中汲取和聚集东莞科学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把“东莞博物馆文物鉴赏大讲堂”活动打造成传承文明、资政育人的文化活动品牌。现已成功举办了“2006年文物鉴赏大讲堂”、“2007年玉骨冰肌元青花”、“2008年我和美玉有个约会”、“2009年丹青瀚海话风雅”四届活动。受到社会的普遍好评。
        博物馆之城建设

         博物馆是收藏、展示、研究人类活动的证物和自然科学标本,并向社会开放和文化机构。是文化建设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东莞经济迅猛发展,为了实施城市文化品牌打造工程,2005年东莞市政府提出了打造博物馆之城、图书馆之城、广场文化之城战略目标,并颁发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和法规以及实施细则。东莞博物馆作为东莞唯一一座市级综合性博物馆,成为博物馆之城建设的主力军,在博物馆之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2005年10月至今,东莞博物馆协助筹办或指导了“东莞粤剧博物馆”、“中国唯美陶瓷博物馆”、“蚝岗遗址博物馆”、“塘厦艺术博物馆”、“李任之生平事迹陈列馆”、“石龙博物馆”、“塘尾村史陈列馆”“陈伯陶史迹陈列馆”、“新基村史陈列馆”和“长塘展示馆”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的磨练,培养了人才、锻炼了队伍、提升了业务水平。  
         文物普查  密切配合

          文物普查是文化遗产保护最基础的工作。按照工作实际情况,东莞市从各市属博物馆抽调文物考古专业人员组成三支普查队。东莞博物馆有6人参加,其中2人分别担任两队队长。
利用全市文物普查的契机,东莞博物馆还积极展开相关课题研究,其中东莞历代碑刻调查专题项目,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田野调查,先后发现100多块民间碑刻,取得初步成效。
       展望未来  任重道远  
        岁月悠悠八十载,几经艰辛,披荆斩棘,今天,东莞博物馆已成为东莞地方历史的研究与展示中心、陈列编写与制作中心、社会办博物馆的技术支持、全市地下文物考古发掘和调查以及文物普查的主要力量,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然而见贤思齐,东莞博物馆并不满足于此。满腔热情,怀抱信心,展望未来,东莞博物馆要努力建设数字化博物馆,打造展示东莞文明的崭新平台;建成博物馆之城藏品托管与保护基地,打造东江文化研究中心,成为珠江三角洲区域中心博物馆,对东莞市乃至相邻地区的文化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任重而道远,惟有不懈地前行……
东莞博物馆历届领导任职一览表
姓名职务任职时间
邓念慈馆长1931年——?
何伯孙负责人1959——1961年9月
李干鸿馆长1961年10月——1970年6月
何伯孙副馆长1971年——1979年3月
李干鸿馆长1979年3月——1983年5月
王奇芬副馆长1983年5月——1985年
钟创坚副馆长1985年1月——1991年12月
王奇芬馆长1986年——1988年
王健副馆长1986年——1988年
王健馆长1989年——1991年12月
钟创坚馆长1991年12月至2006年4月(退休)
李润权副馆长1991年12月至2002年10月(退休)
王红星副馆长1993年5月——2004年10月(调往可园博物馆任馆长)
赵长庆副馆长2004年6月——2004年10月(调往东江纵队纪念馆任馆长)
罗派钧副馆长2004年10月——2005年9月(调往市政协)
娄欣利副馆长2005年12月——2007年3月
娄欣利馆长2007年3月至今
谌小灵副馆长2007年7月至今

  
  




  
  


来源:《中国文物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6:09 , Processed in 0.07131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