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0-1-12 08:06:04
|
只看该作者
| 版名:[ 东莞杂志 东莞人文 ] 稿源:[ 南方都市报] |
|
| 莫伯骥(1878-1958年),号天一,东莞麻涌镇向北坊人,近代著名藏书家,“五十万卷楼”主人,此图为著名画家黄般若为他画的一幅画像。 本报记者梁清翻拍自《东莞历代书画选续篇》 |
| | | 一次莫伯骥与卢子枢论及《史记》一版本,莫伯骥在书函最后一句写到“假定此书归我,则必有题记,此时如有与上文异点者,愿受罚。”可见当时莫氏与卢子枢对《五十万卷楼藏书目录初编》的校勘、考证、审定工作是十分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 |
| | | | | | | 莫伯骥的亲手笔迹。 |
| | | 现在广州中山大学图书馆珍本部,藏有《五十万卷楼藏书目录初编》与《五十万卷楼群书跋文》,其中《跋文》不仅篇幅可观,而且内容几乎无所不有。蔡贤丽摄 |
| | | 现在广州中山大学图书馆珍本部,藏有《五十万卷楼藏书目录初编》与《五十万卷楼群书跋文》,其中《跋文》不仅篇幅可观,而且内容几乎无所不有。蔡贤丽摄 |
| | | 莫伯骥曾在《羊城日报》担任主编,该报在20世纪初是广州销量第一的日报。 梁清翻拍 |
| | | 卢子枢,虎门卢屋人,我国一代书画名家,精于鉴定古籍,为同邑大藏书家莫伯骥所器重,1931年,协助莫伯骥整理五十万卷楼藏书目录,功不可没。 |
| | 述前尘影事,观兴衰流变
学者篇 莫伯骥
□东莞新观察
儒家传统种子存在民间
莫伯骥的五十万卷楼执岭南藏书牛耳,为他的生涯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后人再论起他,首先是藏书家,其次也会说,他同时也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在我们看来,他就是不折不扣的一个儒商。
他以经商成功所得的钱财作为资本,来完成自己藏书的大志。如果没有儒家文化的熏陶,他不一定会将自己的财富尽数花在藏书上,同时在研究的领域也高人一等。
如今的商人就算有钱,有如此雅兴的也寥寥无几。黄宗羲就说过,有钱人喜欢买古玩奇器,顶多收些字画,因为这些都可以摆出来向人炫耀。现在书的装桢漂亮了,在大班椅后面摆上一排排精装巨册,倒也是装饰的一种,难怪金玉其外的精品书大行其道。只是从前的资本家能写出《五十万卷楼藏书目录初编》,如今会上网写博客的就被叫作儒商了,儒得也未免太容易了些。
而且作为一个大藏书家,莫伯骥深谙目录、版本、校雠之学。除此之外,他在经、史、子、集、金石、小学等众多领域,都有独到的研究。令人不禁感慨,他所处时代的教育,确实也是了不起的。
反观当代,学校教育淡化,稀释了包括儒家在内的传统文化。我们所受的教育,与儒家文化、孔孟之道是割裂的,在一定程度上令我们缺失了传统的价值观。现在读书多,并不意味着接受儒家观念多。现代社会一方面享受着科技文明,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也产生了许多弊病。而儒家文化教导的是一种行为方式、一种价值观。
还在大学读书之时,我常与同学去听一位老先生自己开办的儒家讲堂,老先生讲课见识之通达,学问之切实,都让我受益颇多,发现传统文化有其非常超然的精神力量在其中。而且更难得的是,老人家儒雅的讲述,完全是公益的,不带任何功利,只是想把自己一生的所学多点教教还想学习一点传统文化的后生。
可见,我们的儒家传统种子存在民间,这是历代文化积累留给我们的重要财富。□桥东里
粤人不读书则已,读则出人头地
藏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分子,在印刷业不发达的年月,一定数量的藏书即隐喻着学问的归属。
在遥远的古代,文化主流属中原,直到明朝开始,广东才出现了著名的藏书家,至清朝,嘉庆、道光之后,广东的藏书氛围风起云涌,藏书楼也名传全国。民国初年,仅东莞便出现若干声名显赫的藏书家,如伦明、莫伯骥。有人认为,民初岭南藏书,当首推莫伯骥的“五十万卷楼”。
莫伯骥,字天一,东莞麻涌人,生于1878年。他的家庭可谓文化之家,其父莫启智为清朝的补诸生(免试入国学学习:“国学”相当于今天的中央党校,一般只有皇亲国戚王公重臣子弟才有资格入学,而在民间,也只有极端俊异者才得以进入),生平潜心于理学,曾作《诫子庸言》两卷。
莫启智好藏书,宋元明名臣大儒的遗书堆满屋子。莫家藏书之风,可见一斑。若干年后,莫伯骥成为藏书大家,与此家风不无关联。莫伯骥自幼好学,饱览群书,弱冠之年以清代末科广东府诸生之案首(即第一名)入县学。莫伯骥有两位兄长,长兄莫伯埙,为清末贡生,次兄莫伯璇,为清末太学生。有此子弟,家门之幸。
莫伯骥文采出众,名噪南粤,颇有状元之资。但对国势时局,却常常扼腕叹息,所以他不再以仕进为理想,转而以学医为念,他毕业于广东公医学校,后入光华医学堂学习西医。学成之后,莫伯骥耗资在广州西关十七甫开设仁寿药房并由于从兄的关系,莫伯骥被委任为军医,包办了军队所需的药品,一时间仁寿药房生意兴旺,莫伯骥也因此迅速致富。
经济上的宽裕,为莫伯骥大批量藏书打下了坚实基础。莫伯骥好书由来已久,身边的钱财,一般都耗在书肆内。莫伯骥广交书商沽客,倾囊购买各种珍贵书籍。那时候,中国各地的藏书楼多遭劫难,旧时的古籍往往散落于街市摊头,莫伯骥从中也得到了不少珍品。莫伯骥好书成痴,哪怕缩衣节食也在所不辞。朋友叶恭绰去到莫伯骥广州城西寓所,发现藏书楼的一层满是杂物。叶对藏书的安全甚为担忧,以为万一发生火灾,藏书将会毁于一旦。从藏书楼简陋这一个侧面,可以看出莫伯骥因为购书而不顾生活之“拮据”。
莫伯骥的藏书善本多多,包括宋刻、元刻、明刻、影宋、精抄、旧抄、旧校、精校、孤本、稀见本、精刻本、古活字本、名家写本、名家藏本等。然而他并不只是收藏古本,反之,他常对那些只喜欢古本而不喜欢新刻本的藏书者嗤之以鼻。所以他的藏书是“新旧并蓄”,看重的是典藏的使用价值,而并不是以收藏珍本向他人炫耀。积累了若干年后,莫伯骥的藏书多达五十多万卷,于是,莫伯骥把他的藏书楼命名为“五十万卷楼”。莫伯骥亲为藏书编目,1934年,《五十万卷楼藏书目录初编》二十二卷编成,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刷出版,史学家陈垣为之惊叹:“粤人不读书则已,读则出人头地”。然而不久之后,“七七事变”爆发,日本拉开了全面侵华战争,广州很快沦陷。没有毁于火灾的“五十万卷楼”,终于没能逃脱时代的厄运,在兵荒马乱中其内藏书几乎全部散佚。
莫伯骥本人的生活也随着藏书的命运而急转直下。他开始流离失所,又因患上脑疾,饱受摧残,幸得香港友人的帮助,将他安排住在友人家中。1941年春,莫伯骥的长子莫培樾把他接到澳门居住。后通过各种途径,“五十万卷楼”中的藏书逐渐购回数十箱。莫伯骥开始对《五十万卷楼藏书目录初编》加以详细审定,加上新得来的书籍,最终编成《五十万卷楼群书跋文》一书,1948年由广州西湖路文光馆印刷出版。莫伯骥晚年双目失明,且患有瘫痪症,1958年,莫伯骥病逝于澳门。
口李辉斐
[军医敛财·仁寿药房·赠药戒烟]
莫伯骥年轻时习医,毕业于广东公医学校,之后在光华医学堂学习西医。辛亥革命后,羊城日报改组时,从兄莫伯伊为该报发行人,莫伯骥得以进入羊城日报当编辑。后来莫伯骥利用莫伯伊官场活动多的机会,改营商业,由莫伯伊筹集资金,在西关十七甫开设“仁寿西药房”。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西药涨价,仁寿药房因囤积药物多,劳资合作较好,大为获利。这时候,莫伯骥从羊城日报辞职。
与此同时,莫伯骥结识了广惠专员莫荣新,也是他的同宗兄弟,莫荣新向粤省督军陆荣廷推荐,莫伯骥被委任为军医。莫伯骥利用职权,大做生意,把军队所需药品均由自己的药房包办。1917年莫荣新代理督军后,仁寿药房业务压倒其他药房。上世纪20年代初,桂系军阀倒台后,仁寿药房的生意仍然兴旺,这为他日后的搜购群书打下了殷实的财富基础。同时仁寿药房也成为在20世纪20年代,广州最出名的西药房,风头一时无二,为当时同行之中的佼佼者。
尽管靠卖军需药品而致富,莫伯骥并不是唯利是图的商人,他有济世情怀,经营药房之时,对贫苦者,莫伯骥都赠医赠药,关心民众疾苦,因而深得人心,到药房买药的市民络绎不绝。他还首先把戒烟的方法引入中国。莫伯骥还力主长子莫培越出洋学医。回国后,莫培越在广州西关自设一间西医诊所,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治疗病人,卓有成效。诊所收费低廉,家乡兄弟到其诊所医病,给予诸多方便,对贫苦者,更连留医病床也不收费。当代中外驰名之西药巨头莫露梧,就是莫伯骥当年提拔任用的代理人。至今,在省、港、澳还有他们经营下来的西药行业及其后裔。
[节衣缩食·抢救古籍·一掷千金]
莫伯骥嗜购古书,那时的书价甚昂,明刻一册十金,宋板以页计,一页二三十两。莫伯骥纵有万贯家财,也只能节衣缩食,以储书资。说痴也好,狂也好,他受先父的遗志及乡绅前辈藏书风气的熏染,痛惜当时各种珍贵典籍被劫之后流散于市,每见外邦之人用大车载着秘籍而走时,为抢救祖国文化遗产之心就愈见急切,储藏书籍的信念也愈之坚定。
莫伯骥进行大规模搜书行动,始于1925年,继而一发不可收拾,对购书的兴趣到了极度痴狂的程度。在短短20年间,莫伯骥不惜花费20余万的巨款,从全国各地搜罗50余万卷书籍,声势直逼近代藏市第一的刘承干嘉业堂。
到抗日战争前,莫伯骥的藏书汗牛充栋,规模之大,为广东之冠。莫伯骥把藏书阁“福功书堂”易名为“五十万卷楼”,更自诩为“五十万卷藏书楼主”。然而,典籍虽丰,藏书楼却极简陋。一次友人叶恭绰(近代著名文史专家)造访,看到书楼之下满布杂物,当时就告诫莫伯骥,要注意防火,以免火灾烧毁了珍藏。
搜书逸事
万金赎回四库全书
清末乱世,海内著名藏书楼多遭劫难,昔日的旧椠精抄写,往往为莫伯骥所得。有一次,得知南海一藏书家孔广陶收藏的四库全书等千册图书流散在天津,莫伯骥专门跑到天津,以万金赎回。至此他刻意求书,高价买书之名不胫而走,大江南北的书商若偶有所发现,都会将信息告诉莫伯骥。
一掷三千买一文集
在莫氏的藏书中,粤人遗著较多,并收藏有宋刻本38部、元刻本80部,皆是研究广东历史的珍贵文献。其中最珍贵的是两部极为罕见的宋刊本唐人文集:李翱《李文公集》和孙樵《孙可之集》。《孙可之集》(南宋版)原是聊城杨氏海源阁(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的旧藏。
1930年,海源阁遭匪抢劫,主人陆续将藏书出售,珍本相继散失。《孙可之集》被北平一位书商所获,知道有莫伯骥这一痴狂购书迷,书商坐地起价,要求以重金出售。为得心头之好,莫伯骥毫不吝啬,已近3000元的高价购入,这也成为“五十万卷楼”的镇楼宝书。莫伯骥所购书中善本特多,有宋刻、元刻、明刻、影宋、精抄、旧抄、旧校、孤本、精校、名家写本、藏本等等。
多面才子
担任《羊城日报》主编
今日的《羊城晚报》是家喻户晓的报纸,但很多人却不知道,早在20世纪初,广州有一份《羊城日报》,这曾是当时广州销量第一的日报。莫伯骥的堂兄莫伯伊是《羊城日报》的创报人,而莫伯骥则担任该报主编十余年之久。
1901年,慈禧太后下发“预约变法”上谕,在海外人士帮助下,康梁派在1902年在香港和广州筹办“开新公司”,宣传维新思想。开新公司也于1903年农历新年的正月十五(2月12日)正式创刊《羊城日报》,报社办事处设在当时广州西关的十八甫西。报纸一出版,即发行至北京、上海、檀香山、神户、横滨、河内、西贡、新加坡等处。《羊城日报》也标志着报馆兼营编译、印刷业务的开始。
《羊城日报》在辛亥革命前既是维新派的喉舌,也是绅商善董之喉舌。报纸报风犀利,敢于抨击时政,例如1906年10月9日,莫伯骥写一篇相当于本报社论的“本馆论说”《学部奏请停派速成留学生驳论》。除此,该报关心民生,有很多结合广东实际的特色新闻。由此,一度曾赢得大批读者的青睐,销量达广州第一。
但是,1909年《羊城日报》连篇反对禁赌,拥护开赌,使读者大失所望,销路日减。1911年,广州爆发“三·二九”黄花岗起义,该报著论反对革命,并发表了一篇《告革命党书》的反动文章,《羊城日报》声誉一落千丈。1914年之后,莫伯骥忙于经营自己的“仁寿药房”,离开了报社。1923年,恰逢十八甫火警,报社被烧,之后被迁到第七甫复业,但报纸发行量只达原有的三分之一,尽管之后还一再投入办报成本,仍入不敷出,最终停办。
学识渊博著述丰富
莫伯骥学识渊博,勤于著述。在日寇侵华前,他已著书近五十种,如《四库提要举正》、《四库撰人考》、《书目答问述补》、《清代女子著述考》、《历代广东书征》、《藏书纪事诗补续》、《群书索引》、《廿十史索引》以及他的《福功堂日记》等等,内容涉及经学、地理、文人风俗、诗文等。可惜此五十种原稿未被刊印出版就遭遇劫难,绝大部分在战火的硝烟中遗失。
现在广州中山大学图书馆珍本部,藏有《五十万卷楼藏书目录初编》共二十二册,书颜由张元济题签,内页由傅增湘题写,193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本,莫氏自为之序。另一部为《五十万卷楼群书跋文》,共七册,由陈垣书其颜,内页有胡适题签,1948年广州文光馆排印本,第一序言为叶恭绰序,第二序为容肇祖序。《初编》一书,著录善本914种,撰写详细提要,对前人旧说实事求是,施予评判,知人论世,以渊博取胜,洋洋大观,不一而足。
此书成后不久,日军进占广东,莫氏藏书大部流散。抗战胜利,莫氏一面收理群书,一面继续坚持对《初编》里未臻完善处做修订,但由于书籍流散后整理弥艰,最终只收其所撰善本书题跋404种,且403种皆为《初编》已载,《初编》未载者,仅《虚斋乐府》一书而已。《跋文》收书虽不及《初编》之半,每部书的篇幅都大为增长,二书全部字数约略相近,可见莫氏对于我国文化这种捍卫始终的坚决态度。
叶恭绰、容肇祖对《跋文》作出高度评价,谓此著作五述三长。五述为:述人物传记,述著书缘起,书林掌故文字,述历史考证,诸子百家专门学问;述新奇隽水之文及传奇志怪等。所谓“三长”指,长于博证,事必考证,语必求因;长于校对,校传本之误一字之得,冰释理顺;长于通明,说古而不拘泥于古,理有独及必求通今。此书对我国文史、图书版本、古籍校勘等都是一个很重要的贡献。□梁茜李海默
身边人
与卢子枢的古籍之交
莫伯骥交友甚广,众多书画家、文史家、收藏家都是他志趣相投的好友,其中,赫赫有名的东莞书画家卢子枢就是莫伯骥的一位挚友,两人相交30余年,惺惺相惜。卢子枢更协助莫伯骥于1934年完成《五十万卷楼藏书目录初编》二十二卷。
卢子枢与莫伯骥约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时认识,莫比卢年长23年,两人是同乡,对古籍版本,校勘等方面更是心灵相通。因钦佩莫氏藏书之多,经人引荐,卢子枢主动去拜访莫伯骥。莫伯骥对书画也深感兴趣,两人于是一拍即合,一见如故,之后经常彼此谈书论画。
1931年,应莫伯骥礼聘,卢子枢协助参与五十万卷楼藏书目录的初编工作,达两年之久。到莫伯骥晚年移居澳门后,两人还鸿书雁简不断。后期莫伯骥身体极差,他感念挚友,写信给卢子枢,希望能得到他画的一幅画,可解积思,“以当卧游”之用。于是,卢子枢很快地寄给老朋友一幅画作。至1948年,莫伯骥的《五十万卷藏书楼群书跋文》成书,他随即命人送上卢子枢多册,两位挚友的学术探讨得以继续,直至莫伯骥去世。
莫伯骥与卢子枢之间的信札书函,经过卢子枢儿子卢汝祈先生多年来多方搜集,至今存下三十多封,有的信函是莫伯骥用他那仁寿西药房的便笺写的,内容是邀请卢子枢去参加阅书聚会。书函中有一部分是莫氏与卢子枢进行两人之间直接的学术探讨、考证、真伪辩解的辨析。
莫伯骥与南粤之地的大批名流之士交往密切,经常互通书信。这包括伦明、汪兆镛、陈垣、叶恭绰、冼玉清、汪宗衍、容肇祖等等。
藏书解密
五十万卷图书如何来?
收藏孤本均为无价宝
莫伯骥收藏的五十万卷书籍,是全凭一己之力,不惜重金,用正当方式购得而来,并无强取,更无豪夺,是中国私家藏书史上不为多见的。
现省立中山图书馆馆员罗焕好在整理图书馆善本数据时,发现善本书库中有莫伯骥旧藏66种之多,其中竟有15种是孤本(现存世界上只有一本的书籍)。这皆是中华文化遗产的无价瑰宝。
五途径收罗藏书
同时,她也道出莫伯骥搜罗大量书籍的五大途径,这在莫氏的《五十万卷藏书楼群书跋文》中都有记载。
途径一:先人遗本。莫伯骥有少部分藏书来自于家庭的收藏。其父亲莫启智藏有数量不菲的宋元名臣大儒的遗书。莫伯骥之好蓄书,也是受家庭的熏染。
途径二:友人交换。以书易友,各取所需,是藏书家们互通信息,补充有无的重要渠道。莫伯骥的不少藏书也是通过朋友交换得来的。
途径三:获赠。当时不少与莫伯骥交往的学者或藏书家,都有以所著或所藏图书相互馈赠。
途径四:巨资购买。这是莫伯骥藏书的最主要来源。只要有余资,他都不惜重金,倾巢而出购买书籍。
途径五:借书抄录。莫伯骥像历史上很多藏书家一样,不但乐于花钱买书,而且喜欢借书自抄。凡是无法得到的珍贵版本,他便问人借录,或请人精写、影写,或亲自动手抄写。他更特意雇佣抄书者数人,晒书童两三人。
宝藏乱世中归何方?
乱世中藏书一夜被劫
莫伯骥的五十万卷藏书没遭祝融之祸毁坏,却遭战火之灾。无情的战火,把莫伯骥一生的珍宝毁于一旦。1937年,日寇轰击广州,莫伯骥举家移居香港,他所整理的一千四百多箱存书,在一夜间被劫掠,随身带走的书,仅仅只有四皮箱。对一个嗜书如命的藏书家而言,这犹如一刀直插心房相当致命,让莫伯骥既痛心疾首,却只能无奈地哀叹。
晚年身世凄凉悲苦
更为悲叹的是,大部分被劫掠的书籍,这让莫伯骥视为毕生的瑰宝之物,竟被作为废纸,流散在广州平洲等市集之地而出售。尽管之后命儿子或托友人叶恭绰等辗转从市集中回收书籍,但亦仅仅收回数十箱,绝大部分流失的藏书,不知去向。晚年莫伯骥流离失所,1941年,儿子莫培樾把借居在香港朋友家的莫伯骥接往澳门居住。不久,莫伯骥罹患脑疾,身体瘫痪,双眼失明,卧床不起。1958年,莫伯骥在澳门与世长辞,终年81岁。
解放后书籍何处安身?
国家图书馆回收藏书
四十年代之后,莫伯骥收回的部分书籍,在其去世后多归于国家。现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藏有三十余部莫氏旧藏,其中就包括莫伯骥视为镇库之宝的《孙可之集》十卷。另外,如今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也藏有莫氏的遗存。
30万元卖出3000册书
说到国家图书馆回收莫伯骥的藏书,这里还有一段秘史。澳门中华总商会会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马万祺曾回忆说,“60年代初,中国北京图书馆获知在日寇侵入广东时,莫天一先生有10万卷珍贵的藏书被带走,辗转流到澳门,于是就托我、何贤(现任澳门行政长官何厚铧的父亲)了解此事,并有意收回藏书。”
“当时,莫天一之子莫培樾医生与我(马万祺)、柯麟(前澳门镜湖医院院长)、吴鸣医生等友善。于是我们就托吴鸣医生给莫培樾做思想工作,劝他要为莫先生的藏书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着想,把它们好好保存下来,千万不要流出国外。经过耐心说服,莫培樾最终以港币30万元,把3000本藏书卖给国家图书馆。此事进行得非常秘密,当时只有我(马万祺)、何贤、柯平(柯麟的弟弟)几位知悉内情。其时北京派来三人,一位是北京图书馆馆长,一位是历史教授,另一位是现当代的文史专家,岭南女诗人冼玉清教授。”
在3000本书中,有些已是孤本,据说几本书就已超过30万元的价值。宋本有几百本,大部分是明本,少数是清本。这些典籍确实是无价的珍品,如落入外国人手中,恐怕再高几十倍价钱也买不回来了。
广东藏书家
伍崇曜
南海人,以洋商买办起家,疏财好客,搜藏古籍,不吝巨资,以博采罕见版本为长,刻有《粤雅堂丛书》。
孔广陶
南海人,以盐商致富,广收珍籍,其藏书处名三十三万卷堂。宋元精椠,充盈其间。
潘仕诚
番禺人,以洋商贸易发迹,捐班作小京官,还乡经营别墅园林,斥资搜购善本孤本,校辑刻行《海山仙馆丛书》。
丁日昌
丰顺人,为同治年间大员,曾任江苏巡抚,搜集的宋元佳本亦有三四万卷,藏书处叫持静斋。
伦明
东莞人,主从教书,精通版本目录学,毕生立志续修《四库全书》,藏书亦有数百万卷。
本版专题由本报与中山图书馆联合编写,感谢东莞政协文史委员会、杨宝霖老师、罗焕好女士、卢汝祈先生对此文提供宝贵的资料意见
本版采写(除署名外):本报记者 梁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