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学生在探究中成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7-1 12:08: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寻觅探索——我的教学思考


让学生在探究中成长

谈新课程中课前资料收集的作用

常熟市实验小学 吕月琴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不停的变化,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针对综合艺术新课程涉及学科广泛,所蕴涵知识丰富的特点,我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课前资料收集的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已初具成效,现结合其中的一些事例具体谈谈。


    一、收集文字材料,增强教材的科学性与文化性。
    文字是人类文明、人类进步的象征,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知识文化的符号记载。新课程中课前资料的收集离不开文字的收集。在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森林里的故事》中,学生就找来了许多文字资料,有的是现成的书籍,有的是父母帮忙从网上下载的打印资料。这些文字中记载了熊猫、狮子、大象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以及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学生在家人的帮助下,通过收集这些文字资料,了解了许多动物的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与识字量。长此以往,可养成学生主动学习新知、主动探究新知的好习惯。


    二、收集图片资料,丰富教材的视觉性与情趣性。
    在人类进步的历史长河中,美术作品、图片资料是最具真实性与感染力的。在《森林里的故事》这一单元中,学生课前就收集了丰富的图片资料:有啃着竹子、憨态可拘的熊猫;有头披金发、威风凛凛的狮子王;有口露长牙、四肢粗壮的大象。这些图片有的是动物百科图谱上的彩页、有的是学生自己与它们的合影。课堂上,这些图片的展示大大地丰富了艺术课程资源,增强了教材的可视性,调动了学生浓浓的学习情趣,同时也为学生的美术创作提供了鲜活的素材资源,激活了学生创作的灵感。


    三、收集实物资料,加深教材的生活性与人文性。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课前让学生收集身边的实物,就是要求学生用艺术的眼光,有目的地去观察身边的实物,从而发现他们不同寻常的美,并带着深深的情感来表现这种美。如上《快乐时钟》一课,课前让学生带好各式小钟表,课堂上通过小钟表实物的展示、交流,不仅让学生对钟表的历史、钟表的发展有了初步认识;而且让他们学会用艺术的眼光去发现了不同造型钟表的特点与美感;通过聆听钟表走动时的声音,更让学生明白了时间的珍贵,点明了本课教学的人文主题,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再如:《小贝壳》一课,学生从家里带来了许多千姿百态、色彩奇异的贝壳,课堂上通过看其色、摸其质、听其声、画其形,全方位多角度地感受贝壳的艺术美,体验大自然这位神奇的造物师为人类送来的财富,从而让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以上形式收集课前资料,教师可布置成口头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轻松完成;也可师生一起精心设计课前资料收集卡,卡上可记录有关资料的文字说明与绘制一定的图式。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差异,提出不同的课前资料收集要求,这样即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能为那些吃不饱的、学习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多探究新知、学习新知的空间,使他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终身受益的学习习惯。当然教师对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要及时的鼓励与表扬,如,给完成任务的学生发一枚小小的“金钥匙”(彩纸做的)奖,利用评价激励的作用,让他们拿着这把独特的钥匙,去开启通往科学的大门、通往艺术的殿堂。


    充分挖掘学生资源,作好课前资料收集,不仅可丰富艺术教材课程资源,而且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长此以往,可使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不断地整合与发展。
《让学生在探究中成长》发表于《艺术课程与教学》2005、2

和《中国校园书画报》2005年4月8日


[ 本帖最后由 吕月琴 于 2008-7-1 12:15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6:55 , Processed in 0.06367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