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楼主 |
发表于 2010-2-5 00:14:50
|
只看该作者
珠三角:“龙头”城市之争
提交者: 3721 提交时间:2003-10-19
日前,国务院派出的调查组在深圳进行广泛的征求关于深圳未来定位的调研活动。深圳媒体认为这是深圳发展的又一次机会。传来的共同的声音是:“深圳香港一体化“、“一都两市“。其含义是深圳与香港结合为一个大型“国际性城市“,共同成为珠三角,乃至华南地区的龙头。
似乎,深圳的未来取决于中央政府的“定位“,而不是其它因素。所以深圳对这次调查非常重视,媒体不断炒作“深港一体化“。其实这是一个历史的错误,特别是在珠三角正在进行整合的紧要时刻。
一、贵族市场经济应该终结深港一体化可行吗?这个问题的本质不在于这两个地区在经济的整合,而是在于深圳要求中央政府继续给予深圳给多的优惠权利,让深圳逐渐香港化。笔者仔细阅读了数篇深圳精英写的文章,如出一辙。共同的特点是,深圳在加速脱离广东的进程,深圳甚至已经不愿意成为大陆的一个城市,而是希望成为香港的一部分。但是深圳还希望成为珠三角的“龙头“。这一切似乎自相矛盾。在即将开始的珠三角重新整合过程中,深圳究竟怎样定位呢?仔细分析发现,深圳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原来是一种“特区“名义下的贵族市场经济,即需要中央政府不断的扶持的市场经济。长期以来,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央的各届政府都对深圳网开一面,容许其优惠政策继续存在下去。1994年著名国情专家胡鞍钢博士对深圳特区提出批评,要求取消特区的优惠政策,立即遭到了深圳政界、媒体的猛烈抨击。结果1994年以后深圳这个中国最富裕的城市仍然以“特区“名义继续享受很多优惠政策。
如果说上个世纪计划政府宠爱的对象是深圳,那么现在宠爱的对象开始转向上海和北京,所以深圳人有“被抛弃“之感,对“上海造神运动“深为不满。却没有思考过这种长期依靠中央政策“开小灶“的办法与市场经济,甚至与深圳梦想的“国际性城市“是背道而驰的。经过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连深圳、上海、北京这样的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居然在时时梦想得到中央政府的“小灶“,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悲哀。比方,在全国进行赛跑比赛时,其他省、市都在同一起跑线上,铆足劲你追我赶,而一些城市却要求裁判让它们它先跑20米,并认为如此它才能得到冠军,并居然为此骄傲。这样贵族市场经济值得骄傲吗?这难道不是一场“闹剧“吗?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市场经济的区域公平性竞争将是必然的趋势,所有的城市都将实行“统一税制、统一税率、公平税负“。因此,深圳的各种优惠政策、特殊政策被取消是迟早的事情。届时,深圳有公平竞争的能力吗?
其实,龙头也好,中心也好,在真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并不是取决于中央政策,而是取决于各个城市的经济力量和区域分工。深圳竭力要成为所谓的“龙头“,不过是希望在中央政府获得比省会城市广州更高的地位,甚至还想成为直辖市。“珠三角失去了竞争力吗?“的作者金心异先生说的直接,“广州总是强调,它是珠三角的政治中心、商业中心、文化中心、教育中心、交通中心……事实上,这些强调都是些眼界限于小珠三角的陈词滥调。政治中心系指它的广东省省会的地位,这一点对谁是经济龙头影响不大,老是强调没有意义,假如深圳直辖的话,立即就可击碎它的这一呓语。“全国那么多城市,为什么中央要给深圳直辖市地位呢?况且即使成为了直辖市对于深圳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这种思想折射出深圳强烈的贵族市场经济心态。政策可以产生巨大的效益,深圳对此的体会最深。所以深圳把重新定位的希望寄托在中央政府。前深圳市长于幼军先生对此的认识比较清醒,他在今年的人大“两会“期间,指出“父母把孩子养大,孩子还要父母给开小灶就实在不应该了,现在是我们更多为国家做贡献的时候了。“可惜一些深圳精英们听不进去。
深圳由20多年前的一个渔村发展成为今天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大都市,中央的优惠政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些优惠政策的力量有多大呢?我们可以通过一种简单的方法来大体测算。去掉这些优惠政策的作用,加上深圳的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毗邻香港),那么深圳的经济应当是一个比珠海、东莞、汕头略强的城市。GDP的规模大约在1000~1500亿元之间,而不是现在的2500亿元左右。但由于这些优惠政策的长期存在,包括在深圳设立证券交易所、所得税减免、增值税“地产地销“等,深圳很快成为中国收入最高的城市。同时也使得深圳人的心态发生了急剧变化。他们不把广州放在眼里,更不把珠三角的其他城市放在眼里,而直接与上海、北京较劲。
深圳的特殊地位正是今天珠三角经济难以整合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理清了贵族市场经济的问题,就可以明白,所谓“深港一体化“不过是贵族市场经济的继续。目前,中央对此还没有表态。但笔者认为,中央政府不会推动所谓的“深港一体化“。其根本的原因有三条:
第一、“深港一体化“与香港的“一国两制“政策矛盾。它涉及到香港基本法的严肃性和中国政府的国际信誉。并且,“深港一体化“也不是中央政府说了算,还必须得到香港政府和立法会的批准。从最近的粤港合作看,香港的合作对象重点在珠三角和整个广东,而不是深圳一个城市。港珠澳大桥就是佐证,它表明了香港急于开拓珠江西岸制造业腹地。
第二、“深港一体化“不会得到其他省市的支持。由于中央太“照顾“深圳,将破坏中央政府在中、西部地区的权威。因此,在WTO趋势下,中央政府将会寻求更为平衡的、公正的区域发展政策。无疑中央将支持深港之间的各种经济合作,但是而不会批准带有政治色彩、优惠色彩的“深港一体化“。相反还可能取消深圳现有的各种优惠政策。让深圳成为一个正常的市场竞争主体,公平参与竞争。
第三、城市之间的各种合并、折分往往是行政游戏、权力游戏,对区域经济的整合意义并不大,相反还可能干扰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虽然“一体化“可以立即产生一个城市巨无霸,但并不一定能产生“1+1》>2的效果。
因此,深圳真正应该做的是放弃受人诟病的“特区“角色,而逐渐转变成为一个正常的城市,依靠正常的市场秩序来培养正常的市场竞争的本领。这才是百年大计。
二、深圳的“龙头“之梦与珠三角的整合难题众所周知,珠三角各城市之间各自为政的“诸侯经济“严重制约了珠三角的竞争能力。这个问题越来越突出,最典型的是在珠三角4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居然有5个民用机场。资源浪费、内耗非常严重。因此,珠三角迫切需要重新整合,才能实现可持续快速发展。整合是什么含义呢?整合就是各个城市在资源共享、产业互动、错位增长、一体化发展的原则下,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地理区位和产业专业化特征重新定位,以避免区域内各种资源的浪费、内耗。目前,珠三角整合最困难的是要确定“龙头“城市、“中心“城市。
谁可以成为广东和珠三角的“龙头“城市呢?深圳一直存在这个梦想。
在政治上,由于中央的宠爱,深圳的政治地位不亚于省会城市广州。在经济上,深圳竭力成为“团体冠军“,在三大产业的各个方面都试图超越广州。而广州目前的综合实力虽然还强于深圳,但还不具备压倒性优势,加之广州的政治地位比较低调(广州市委书记是省委常委,而深圳市委书记是省委副书记),权威不够,因此珠三角呈现了群龙无首、产业趋同,基础设施建设重复非常严重的“混战“态势。如此下去,内耗不断的珠三角自然无法与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竞争。所以“诸侯经济“的问题首先还不在于深圳的经济力量,而是深圳太高的政治定位和广州的权威缺位,导致了在方圆只有4万平方公里的珠三角出现了“一山二虎“。
深圳实际上面临两难决策困境。从理性上看,珠三角的继续兴旺是深圳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和背景。“诸侯经济“对深圳并不是好事。因为从长远看,深圳与珠三角是在一条船上,俱损俱荣。珠三角的经济规模,年GDP(除深圳以外)大约是深圳的3倍。这应当是深圳最重要的市场和合作伙伴。这连香港都非常重视。因此,深圳在发展战略上至少应该选择一种不妨碍珠三角整合的发展战略。当然,如果能够融入珠三角,并为珠三角的整合和发展做出贡献应当是明智的选择。并且,深圳毫无疑问会从这种顾全大局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回报。但是,深圳却选择了远离珠三角的道路,对与广州等珠三角城市的全面合作不感兴趣。这显然是一个发展经济学的错误,同时也必然对珠三角的整合设置障碍,后果难以估量。不过广东省政府似乎认识到了这一点,为了从根本上克服“诸侯经济“,在省政府的支持下,广州的近几年的发展非常稳健、迅速,新白云机场、南沙开发、高速公路网、城际快速列车中心、汽车产业等发展方兴未艾,必然会提升广州的“龙头“地位,从而逐渐整合珠三角、拯救珠三角。
但深圳将为自己的战略错误付出昂贵代价。为了争取“龙头“地位,深圳除了继续发展具有一定优势的电子通讯产业以外,在物流、金融、交通等诸多领域全面出击。全面出击必然牺牲区域专业化,使得“硅谷“之梦变得更加遥远。所以深圳目前才有非常痛苦的“定位不清“。
但长期的“定位不清“并没有使深圳从“龙头“梦中觉醒。在珠三角整合的紧要关头,深圳选择了唯一的合作伙伴--香港,而再次放弃了融入珠三角的机会。香港目前的经济总量大约是上海的两倍,广州的4倍,深圳的5倍。深圳希望与香港结成“一都两市“,而成为珠三角的“龙头“,最终取代广州。
但是香港选择的合作伙伴却是广东或整个珠三角。深圳的迷茫可想而知。
三、香港不会成为珠三角的“龙头,“只能是合作伙伴CEPA协议签署以后,许多媒体认为是中央默认了香港的“龙头“地位。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既是对“龙头“的误解,也是对香港的误解。
“龙头“是什么呢?龙头是区域经济发展火车头,是方向。区域经济在这个火车头的带动下,经济可以持续、快速发展下去。因此,龙头需要从长远来认识,从历史来认识;其次,龙头,具有很强的技术扩散能力,它能够跟踪世界技术发展趋势,研发新技术,并将新技术扩散到区域的各个产业和地区;第三,龙头应该在行政体制,政治体制、意识形态上与其它地区存在一致性,应该有稳定的责任机制。从这三个方面看,香港都不具备成为珠三角的“龙头“的条件,尽管香港目前的经济规模非常庞大,对珠三角的影响也不小。
第一、香港是一个服务业为主导的城市,而不是一个技术创新中心。这种产业特征决定了香港对珠三角的辐射作用将逐渐下降。而已经完成了资本积累和工业化的珠三角将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制造业基地,缺乏的将不再是资本,也不是港口和国际营销经验,而是具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谁来提供技术呢?香港没有这种能力。目前看,只能是台湾、韩国、日本、美国和欧盟。珠三角最重要的家电技术、汽车技术、通讯技术等都都是来自这些国家和地区,而不是香港。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香港甚至不是珠三角最重要的合作对象。
第二、按照“一国两制“的原则,香港追求的是自生利益的最大化,并没有承担“龙头“的责任。因此,珠三角只能与之平等合作,有利则合作,无利则各奔东西。既然不能以责任的方式承担“龙头“作用,香港就不可能成为珠三角的真正的负责的“龙头“,况且香港自己也没有这种打算,更没有到为了经济需要在政治上妥协的地步。
并且从经济区位看,香港位于珠三角的南端。它对珠三角和广东的辐射将随着距离的延长而逐渐减小。这一点香港的区位不如位于腹心地带的广州。
所以,深圳学者谭刚先生的建议并不能整合珠三角经济。他的建议是:“深圳扩容之后,大珠三角(将香港、澳门也纳入考虑)格局将呈现:北部以广州和佛山构成“广佛经济区“,广州将继续定位于“华南地区综合性经济中心城市“;西岸是珠海和澳门经济区;东岸是以香港、深圳为中心的深港经济区。显而易见,深圳将和香港被视为一体化的组合城市(也称“一都两市“)来共同充当珠三角的龙头。
上述建议不仅不能整合珠三角,反而形成了深港主导的珠三角“三国演义“,内耗必然会变本加厉。
四、广州是珠三角和广东“龙头“城市的唯一选择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指出“在广东能够发展成为国际大都会的城市,就只有广州一个。“这实际上表明了广东省委对广州“龙头“地位的肯定态度。而同时也排除香港、深圳成为广东和珠三角龙头城市的可能性。
为什么说唯一具备龙头城市条件的只能是广州呢?有以下理由:
1、广州一直是华南地区和广东省的政治中心和省会城市。因此,广州具有比较强的“龙头“城市的责任认同感和历史经验。并且,广州还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在世界历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在这一点上,广州超过了香港,也超过了上海。因此,广州成为龙头城市很容易得到世界的认同。日益现代化的广州将完全有资格媲美埃及的开罗、俄罗斯的圣彼得堡,法国的里昂、荷兰的鹿特丹、葡萄牙的里斯本等世界历史名城。
2、广州具有非常好的区位条件,一直是华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在地理上,广州位于广东省的中心地带,同时又有海港。这种地理优势得天独厚,深圳和香港都无法相比。广州即将建成的新白云机场将成为中国南方地区的最重要的国际性空港,辐射能力将到达华南各省;广州同时也是华南地区最重要的列车交通中心、高速公路中心和港务中心。广州还将是珠三角的城市快速轨道中心。
这种区位和交通上的优势似的广州成为珠三角和广东的最重要的物流中心,可以上下左右全方位辐射,连动广东和珠三角的各个地区。
3、广州一直是广东省的教育中心、科技中心。正在建设的广州大学城将成为广东最重要的、也是最大的人才培养基地。同时,广州还拥有广东仅有的四个“211“全国重点大学和一批国家级的研究机构。因此,广州在教育和科技上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地位。
4、广州具有很强的经济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在全国的各大城市中,广州的市场经济秩序应当是最正常的、最成熟的。它今天的繁荣没有依靠贵族市场经济,因此没有政策泡沫。这一点广州应该超过了上海、深圳和北京。广州GDP长期保持12%以上的速度,速度不算很快,但非常稳健。除了在服务业领域的优势非常突出以外,广州信息产业、制造业的发展也异军突起,成为广州新的增长点。目前广州是中国南方地区的无可争辩的信息中心,是国家3个互联网枢纽城市之一。同时广州还将建设成为华南地区的轿车生产中心,与长春、上海、武汉交相辉映。
五、未来珠三角经济整合的可能趋势:深圳证券交易所应转移到广州在确立了珠三角的龙头城市以后,其它城市方可以确定与龙头城市的合作领域和自己的区域专业化方向。珠三角才能形成区域分工明确的、同时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一体化经济格局,减少重复建设、内耗。才有可能产生1+1>2的系统效果和巨大的斯密分工效应,继续保持持续、高速、稳健的增长态势,与长三角竞赛。
未来的珠三角经济格局大体应该如下:
广州。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信息、文化、交通、金融、教育、物流、卫生、体育与科技的中心城市、龙头城市。作用与上海相仿,得到其它城市的拱卫,尤其是得到深圳的认同。深圳的证券交易所将在适当的时候转移到广州,更名为广州证券交易所,从而推动广州成为南方地区的金融中心。这将是珠三角整合最关键、也最难的一步。在目前,广州当务之急是除了保持已有的优势以外,还应该重点发展高等教育和高技术产业,将广州的四所重点大学提升为全国一流水平,向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等看齐。必须尽快缩小在教育、科技领域与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的差距。
深圳。中国最重要的高科技产业制造基地和研发基地之一。如果定位成功,得到广东省和广州市的全力支持、配合,深圳有可能发展成为具有极强的技术辐射能力和经济力量的“硅谷“。深圳同时也是珠三角区域性金融、物流、房地产中心,配套产业有家具、服装、旅游、玩具等。由于广州金融中心的地位很难动摇。因此,深圳必须当机立断,放弃金融中心定位,长痛不如短痛。将资源重点集中在高科技产业领域,以及与此有密切关系的教育等领域。
香港,国际性大都市,亚洲金融中心。与广东经济的合作日益密切,但在政治、经济上保持较强的独立性。在第三产业领域具有比较先进的经验和优势。但随着广东的全面发展,10年以后,香港的经济总量将不到广东的1半。CEPA以后,香港会调整经济结构,加强与广东的各种经济合作。但与广东的经济联系只可能停留在合作水平,而不可能“一体化“,更不可能改变“一国两制“。
目前,还看不到香港成为技术扩散中心的迹象。因此,在泛珠三角范围内,香港的地位和影响将逐渐下降。
佛山、东莞、惠州、汕尾、揭阳、汕头、潮州、中山、珠海、湛江、茂名等沿海城市、珠三角城市根据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传统逐渐形成自己的产业优势,特别是外向型产业优势,从而使得广东沿海形成“山“字型众星闪耀的明星城市带。产业主要有电子通讯、家电、陶瓷、机械、玩具、服装、五金、软件、旅游、房地产、农业、石化、皮革等。这些产业群在广州、深圳和香港的管理辐射、信息辐射、技术发射下,技术层次得到不断的提升,从而导致广东、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的“雁群“式的快速发展。
云浮、肇庆、清远、韶关、河源、梅州等内陆城市将成为广州沿海地区,包括珠三角的产业梯度转移城市、旅游休闲地区和农产品生产基地。
完成了整合的珠三角和广东,最后就形成了一个错落有致的的金字塔城市分布群,广州在顶端,成为广东和珠三角的“龙头“城市。深圳成为高技术发展基地,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较强的产业、技术辐射能力。香港成为珠三角重要的合作伙伴。整合后的珠三角经济,还有什么理由惧怕长三角的崛起呢?。
[tr][td=1,1,1][td][/td][td=1,1,10][/td][td=1,1,1][/tr][/table] Muwen.com. All Rights Reserved.(2001-20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