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无数身在一线的教师为之而努力探索与尝试!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从最初《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等基础性理论的学习,到学科性知识的学习;从别人的一堂堂优质课堂教学的观摩学习,到自己在教学中的摸索与尝试……新课改理论与实践在我们很多一线教师心中逐渐烙下痕迹,燃起我们奋起探索的决心!回顾以往的“听、说、读、议、写”五步教学法,到我们东莞市及各镇区轰轰烈烈开展的“校本教研‘三个一’活动”,实际均透射出一个共同的道理:课堂教学是我们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主渠道,我们必须从每一节课堂做好。那么,目前传遍神州大地的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一线教师所期望的好课又是怎样的呢?需要也必须让我们教师去思考、总结。
曾经听过许多语文公开课,多是华彩乐段。比如,单说开课,就五彩缤纷,如果课文写的是一种植物,那么教师可能就抱一种植物进入课堂,“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呀?你们能够说出它多少特性?……”如果课文讲的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那么,开课时,教师可能会庄严肃穆、绘声绘色地讲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非得把学生的眼泪催落下来不可,然后让学生噙着眼泪打开书本。公开课当中,许多教师,不是在课文本身的“内容”上用苦力、用真力,而是在“形式”上下工夫。我们来看看教师语言上的形式主义:
“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
“你收集了哪些资料?
讲给大家听一听!”
“看了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无着落)
“你读懂了吗?”与“你听懂了吗?”、“你读懂了什么?”
“你知道了吗?”与“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学会了吗?”与“你能自己学会吗?”
“谁先……老师就……”
“看看谁先答出来”“谁会谁举手”
“愿意(怎么)……就……”
“棒棒,你真棒!”“像老师这样……”
“别着急,坐下想一想(谁来帮帮他)”
“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还有的老师利用电教手段或声情并茂的语言、形象逼真的表演把课堂掀起一个个高潮,整个课堂看起来热闹非凡,课堂气氛相当活跃,但一节课下来,学生真正受益多少呢?
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山如此,其实看课亦然,这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同一个道理。好课的标准,在每个人心里的尺度是不尽相同的,在专家的眼里,也许更理性一些、宏观一些,而在我们一线教师的眼里,也许更琐碎一些、实在一些。对于新课程理念下好课的标准,我谈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以标为准
衡量语文好课的根本标准,我认为是《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就是为设计课程、实施课程制定的标准。语文课具体到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5个模块的课,但都必须服从于国家总的《语文课程标准》。“课标”为我们确定了课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的实现。尤其是“课标”专门就5个模块的课提出了“评价建议”,建议中各模块的细则都是为着课程目标的达成而提出的,它不仅适用于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教师在教学上达到课程目标的程度。因此,这些评价细则应当作为评价教学质量和好课的重要指标。
二、求真求实
新课堂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传统的公开课、研究课上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对答如流、小手如林。曾听说美国教育代表团到上海听一堂优秀教师的课,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学生均给予满意的答复。上完课后,教者、陪同的领导者都感觉良好。当我们征询美国教育同行的意见时,他们说了一句十分耐人寻味的话:既然学生已经全部都会了、懂了,教师上这堂课还有什么意义?换句不客气的话说,这堂课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它根本没有促进学生发展,没有让学生经历由不知到知的探索、思考过程,这不过是一次师生同台的表演,表演了中国课堂教学的过程,表演了中国公开课的作秀成份。我们的课堂必须是真实的,是确确实实地让学生学到知识的,而不是整齐划一的作秀课,也不是虚图形式毫无实际意义的课。曾听过四年级的《落花生》一课,老师一开始就说:“同学们,新课标提倡我们要做到‘自主、合作、探究’,现在就让我们在小组里探究花生的好处到底是什么?”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怎知何为“探究”?十分钟的“探究”却不知所云!我们说课堂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课堂是学生知识发展的过程,能力发展的过程,它要让学生经历由不知到知的过程,由不会到会的过程,由不能到能的过程。教师要引领学生攀登知识的高山,能力的高山。课堂还应是促进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体验学习方法,在过程中领悟和体验,在学法中提高和发展。因为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知识重要,方法更重要。课堂教学还应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的价值观的发展。我们既要教书,更要育人;我们既要重视认知发展,更要重视情感的发展;我们既要重视眼前的教育结果,理要着眼学生未来终身的发展。课堂是学生求知、进取、成长的主要阵地。学生的很多时间都是在课堂里度过的。我们甚至可以说,课堂学习是学生在青少年时期最主要的生活和生命方式。所以,不论课程怎样改革,一节好课首先应该是让学生得到实惠的课,应该能够促进学生各方面都有所发展。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好课”应该让学生有所收获,或者是获得了知识技能,或者是掌握了规律方法,或者是增进了交流体验,或者是拓展了思维,或者是触动了情感心灵,甚至是提升了人格、改变了人生观、世界观,等等。总之,好的课堂教学首先应该是“有效教学”甚至是“高效教学”,好课就应该是“实惠课”。
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教师和学生哗众取宠式的卖弄技艺,有的是学生实实在在地学,教师真真切切地教,通过师生参与,达到学生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由粗到细、由浅入深的实践过程。使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堂好课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
三、突出姓“语”
哲学告诉我们,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解决问题,“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充分体现语文的本质属性,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有位老师在上《林海》一课时,先用录像导入,带领同学们到大兴安岭去参观一番,尽情领略了大兴安岭的迷人景色及各种珍贵药材。在说到“岭——林——花”后,又运用了大量图片再次欣赏兴安岭。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及轻柔的音乐,使学生和听课老师为之陶醉,不禁为祖国拥有如此秀美景色和众多物产自豪不已,为授课者的课前努力为之赞叹。但欣慰之余不免觉得有些遗憾:文中在描写大兴安岭的景物时用了大量的好词佳句,如果能加以品读,对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将表露无遗!但在课堂上却似乎被忽略了。因此,这一节精心设计的课再怎么说也只能算是欣赏课而不能算是一节好课。书声朗朗、议论纷纷、说说写写,这只是语文学习的方式问题,它只是部分地反映了语文教学的一些特点。至于教师素养、教学艺术、教学时间等因素虽会影响教学效果,但同样无法体现语文的本质特征。语文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再本质一点说,是语言和精神的统一,而语言是第一性的,精神蕴涵于语言之中。“语言的所有最为纤细的根茎生长在民族精神力量之中。”(洪堡特)“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海德格尔)“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方式。”(维特根斯坦)可以说,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精神,也就抓住了工具,抓住了人文。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里,谁又能够把语言和精神掰得开。可见,语言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是重中之重,离开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语文教学也就彻底地偏离了轨道。因此,衡量一堂语文课成功与否的最大指标应是学生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凭借教材这个“例子”进行恰当的巧妙的语言实践,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升华人文内涵。这个方向对了,无论课的表面效果如何的不尽人意,它终究还是一节语文课;若背离了这一方向,即使课上得再“艺术”,“秀”得再美,你什么课都可以叫,但语文课你无论如何也称不上!
四、学有所得
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在推崇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发现在语文教学中把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当作唯一的追求是有欠缺的。于是在新课程标准中有意把“语文素养”凸现了出来。提出语文教学应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何谓语文素养呢?我认为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在实际的教学中我认为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曾听过这样一堂作文课,老师利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场景,要求同学在这个场景中添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然后根据自己画的画面内容编故事。整堂课场面热烈,同学们几乎全部沉醉在多媒体创设的丰富多采的世界中了,看着色彩鲜艳的画面,看着可爱的卡通形象,思维的火花不时的迸发。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画出了各种各样的画面。在编故事这个环节中同学们发挥的同样棒,他们不再象以前那样怕写作文了,再没有作文时无从下手,无话可写的痛苦表情了,个个都很轻松的完成了任务。一堂好课就是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并在学习中提高语文素养。也曾看过一节《大瀑布的葬礼》的课例:初读课文后,老师巧妙安排了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话,不仅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把握了课文的内在联系,更好地巩固了“因为……所以……”这一表达方式,而且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语言实践,发展语言,激活思维,很好地感悟了课文的深刻内涵。再读课文后,老师又巧设平台:“假如瀑布会说话,此时此刻,它会对人们说些什么?”学生语言鲜活、激情高涨。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写总统演讲稿,给学生一个一吐为快的机会,学生为情所激,意之流露,情之宣泄,形成了一篇篇激情洋溢的演说稿,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新课程为教师教学提供了较大的空间。那么我们究竟怎样上出一节好课?叶澜教授和肖川博士曾以追问的形式,描绘了真正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的情景。 我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合作,感受和谐的欢快,发现的欣喜? 我能否让学生在课堂上“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或者“悠然心会”? 我能否让学在课堂上“怦然心动”
“浮想联翩”或者“百感交集”? 是啊,素质教育环境下的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它的真正贡献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好课留给学生的精神是永恒的,好课会让学生受益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