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7-2 20:54: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读《高中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有感
马闻慧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直接应用者,是新型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效果。而新课程对教师来说最根本的是对角色的挑战,正确认识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将直接影响着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教师职能的发挥,进而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所以,教师要尽快地适应新课程,就必须转换自己的角色,必须对新型教师的角色作认真的思考,并加以重新定位。
(一)教师是学生的帮助者
学生在其全面发展过程中是需要帮助的人,而充当帮助角色、承担帮助责任的主要是教师。因此教师要善于创造机会帮助学生获得道德的生成、思维的深刻、美感的升华等等,以使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动力结构,努力成为全面发展中的人。
(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那么,教师的角色必然担当起促进学生学习的责任。所以,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首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作为促进者,必须学会积极地旁观,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教师要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由单向信息交流转向综合信息交流。把学生个体的自我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反馈、交流普遍地联系起来,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立体信息网络;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也注重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因为,只有在学生自律的基础上,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教师应成为一名合作者
学校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生之间的新型关系的建立,依赖于教师同他们的同事、同其他可能的合作者之间的新型关系的发展。新课程的综合化提出了“教师要合作”这一重大要求。新课程倡导教师与学生合作、教师与教师间合作、教师与家长合作、教师与其他社会成员合作。
1.与其他教师合作
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可以说,新课程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只有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才有可能完成课程的综合和学习方式的综合。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可以得到“心理支持,产生新的想法,示范合作,汲取力量,减少工作负担,增强动机,支持变革”等益处。
2.与家长的合作
由于新旧教育观念之间存在着矛盾,或者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家长对新课程可能不理解。这时,教师应注意与家长的密切合作,同时争取各种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合作。教师有责任向他们解释新的教育教学观念以及自己的改革意图,以便学生在一个新的氛围中学习时,家长不致于感到困惑和生疏。教师必须与学生的家长或代理人建立密切的关系,和他们共商教育问题。
3.与教育管理者的合作
在新课程实施中,学校教育管理者将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常常会处于两难的境地。但是他们对新课程的推行至关重要,他们应该走在改革的前面,对新课程中产生的问题不是武断地下结论,而是要进行协商。为了使管理者支持改革,教师要勇于向管理者阐明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工作计划,与对方协商改革方案。与此同时,教师要和管理人员一起,对学校内部的评价方式进行改革,以保证课程改革的成果有必要的保障机制。
(四)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
有研究表明,80%的学习困难与过重压力有关,解除这些压力,往往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创造潜能的开发。当我们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时,视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触觉都更灵敏,记忆力会大大增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
毫无疑问,对一个教师来说,比学识更重要的,在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民主化的课堂生活是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的基础,课堂上对学生的尊重是减轻学生心理负担的前提。课堂效率的提高,直接决定着课业负担的轻重,决定着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和空间的拓展。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和谐了,学生自然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当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营造起来的时候,减轻学生负担才会成为可能。
(五)教师应当具备批判精神
21世纪的教育,要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教师得具备创新素质,而创新素质中最重要的就是批判精神,即敢于和勇于对前人和自己的已成定论的知识进行怀疑甚至否定。这不仅需要批判的勇气,更需要批判的能力。
21世纪的教师还要使学生具有批判精神,不再把学生视为知识的接受器,而是将其视为具有独立意志的与教师平等的创造主体。课堂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场所,更是思想交流的对撞场所,在这里,学生可以“肆无忌惮”地对老师的观点提出质疑,甚至否定。同样,老师也可以对学生质疑“毫不客气”地进行反驳,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16:38 , Processed in 0.05829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