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实效:需要有多少环节来保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12 17:15: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实效:需要有多少环节来保证?
 高利明

    在讨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明确:这是一个能力建设计划,而能力的建设是必须以效果为导向的。

    教育技术不是空中楼阁,它的生命之源在教育的实践领域。

    如果能够设计大量面向应用的实践活动,无疑会促进教师的积极应用。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目前已经展开,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实效:需要有多少环节来保证?

    面向应用  设计好实践活动

    我国历来重视教师培训,对于广大教师而言,他们中的大多数对于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并不陌生,但却常常会因为对理念的可操作性与有效性等存在顾虑而不愿实践。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如果能够设计大量的面向应用的实践活动,无疑会对消除教师的顾虑产生积极影响。

    设计实践活动的依据,在于它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否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是否有利于促进学习者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提升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水平。在具体应用中,我们应当做到三个一致:

    1.与标准相一致:《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是教育技术培训的主要依据,但如果脱离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与各科课程标准,培训就有可能会脱离实践。

    2.与教师的日常工作场景一致:培训中设计的大量实践活动应该和教师的常规工作结合起来,在让学员理解了教育技术的相关理论以后,还能够真正从自己的工作领域中发现其应用价值,做到学即有用,用即有效。

    3.培训者的言行一致:在许多培训中,常常会发现培训者讲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自己的理论自己不能实践。如果培训者在培训过程中不断灌输新的教育理念,却不能在实践中运用这种理念支持培训教学实践,不仅达不到培训效果,有时还会对培训项目的执行起到负面影响。在具体培训过程中,主讲教师应当努力探索,自我率先垂范,从实践活动中为学习者提供范例,推动培训效果的提高。

    培训能否起到理想的效果,培训队伍是关键。教育部师范司在组织编写培训教材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了教材的广泛适用性。因此,教材编写者在设计活动时力图降低对培训者的能力要求,并争取使培训内容和培训过程可以学习、复制并迁移。如何保证各层次的培训队伍能够真正体现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并达到国家启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目的,这对从事培训工作的广大教师也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

    教育技术不是空中楼阁,它的生命之源在教育的实践领域。教育技术培训者和学习者都应当注意强调实践性,并学会倾听和临摹。培训中的学习资源除了培训专家和教材外,还包括广大的培训同伴,他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教学方法与技巧,都可能成为培训的资源。培训者应当通过适当的活动设计,激发教师广泛合作,合理组织教师贡献并分享这些资源。

    教育技术培训应当尊重教师长期教学经验,并给予巧妙的启发与引导,使其自然抛弃习惯定势,转而产生对教育技术的求知欲,而不是强制教师改变自己的习惯。只有循循善诱,让教师在实践中感悟,才有可能使教师形成自我内驱力,并进而推动学习效果的实现和教师的自我成长。(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  沈书生)

    效果导向掌握好基本原则

    在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的环境下,各行各业对自己的从业人员都提出了“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业务问题”、“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能力”的共同要求。作为未来从业人员的培养者与造就者,中小学教师需要首先掌握信息技术工具,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并将信息技术与自己的学科教学实际紧密结合,以达到改善教学效果,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符合信息化要求人才的目的。为此,2004年4月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

    在讨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明确:这是一个能力建设计划,而能力的建设是必须以效果为导向的。用多元智能研究者加德纳的话来说,“能力体现在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能力对于特定的文化与社会环境应该是有价值的。”因此,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最终要体现在教学效果的改善,学生学习成果的提高上。

    为了实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效果导向,我们需要对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内涵有一共识。笔者在参考国内外学者有关论述的基础上,认为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主要应集中在如下6个方面,即通过培训等多种渠道帮助教师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学会基本操作;运用技术工具规划设计教学环境;将技术的运用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运用技术工具进行测量与评估;运用技术工具开展教研活动及作品创作;能够适当处理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法律、道德、知识产权等问题。

    在实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时,培训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对于搞好培训,我们需要考虑如下几个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是有其内在规律性的,不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奏效。因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能等同于对某几个应用软件的掌握。整合需要经历一个逐步深入往复的过程。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教师通常要经过如下5个实践阶段:“对于技术逐渐熟悉和了解——开始使用新技术,遇到困难时容易退缩——尝试整合,形成习惯,主动思考应用技术的有效方法——对原有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和再定位———达到运用自如、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境地”。

    第二,教师培训一定要需求驱动、讲求实效、联系教师的教学工作实际。培训方法要丰富灵活,可采取面对面培训、e-learning、个别辅导、学习者互相建立伙伴关系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有利于教师对信息技术的长远应用。

    第三,要让接受培训的教师们把自己成功的经验向大家进行交流;特别要帮助教师体会和熟悉新型的教学模式,亲身体验信息技术恰当应用所产生的真正效果。

    第四,对于培训的组织者,我们需要特别强调,培训中的技术支持与技术保障是格外重要的。我们必须记住,即使是微小的技术故障或者是某一个技术准备工作的不足,都可能极大挫伤教师的学习积极性,都有可能破坏他们对于掌握新技术、使用数字教学资源改善教学的信心和勇气。这一点,对于信息技术的最初使用者尤为明显。

    第五,培训工作应从骨干教师和勇于探索的教师优先展开,激励机制与鼓励参与对于搞好培训工作也是很重要的。(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  高利明)

    明确内涵处理好三者关系

    处理好信息技术、教改思想和专业教学经验之间的关系,应该视为当前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大家都知道,“教育技术是研究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其实,处理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在传统教育中属于专业教学经验的范畴,早已研究得很透彻了。因此,教育技术的内涵实际是指如何处理好上述三者的关系。

    谈及教育技术,要从“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角度来讨论,因此只有从时代背景考虑,才能准确地将教育技术的内涵搞清楚。

    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是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的时代。因此从根本上讲,现在所说的教育改革,实质上是对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传统教育进行变革,使之适应信息社会的需求。传统教育采用集体教学模式(统一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式和考核标准),形成规模教学,是为了适应工业社会大规模生产对人才的需求。进入信息社会以后,产品的价值不再简单地以原材料和劳动成本来衡量,高新技术和原创性成为提高产品附加值的重要途径。从世界500强对员工能力的重视方面(如策划能力、创意精神、沟通技能、面对压力的理性思考等)可以看出,如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非传统教育观所能解决。用新教育观重新审视过去的教育,不难发现集体教学模式难免会忽视学习者的个性、潜能和创造力。正是基于改革传统教育以适应信息社会需求的这一考虑,我国教育领域(特别是中小学)一方面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教育理论,一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实践,围绕新教育观形成了一些共识,如在师生关系中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重视过程和能力培养,以及在信息环境中探索各种教学活动的规律等。因此,对教育技术内涵的准确表达应该是,“在信息环境中按照新教育观来研究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这样就把信息技术、教改思想和教学经验三者的位置摆正了。(游泽清)

来 源: 中国教育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22:03 , Processed in 0.08441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