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困境分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12 17:39: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困境分析
 郑利霞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摘 要:作为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环节,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历经10多年的探求与发展,已取得显著进步和丰硕成果,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观念落后,认识片面;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建设落后且利用率较低;师资力量缺乏;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课程)的整合水平不高;“三件”建设不协调,区域发展不均衡;缺乏系统的规划管理和健全的保障体系。这些问题需要引起各方的关注,并努力创造条件加以逐步解决。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困境;信息技术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步伐,教育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及其全方位应用,不仅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径,更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措施。作为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环节,我田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历经10多年的探求与发展,已取得显著进步和丰硕成果。但从总体发展进程和水平上看,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引起各方的关注,并努力创造条件加以逐步解决。

    一、在指导思想上:有所认识但观念落后

    落后的思想观念是制约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许多中小学教师和管理者在对教育信息化的意义、作用和本质的认识上还存在诸多忽视和误解。

    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面临系统庞大、功能复杂、投资巨大、实施周期长、见效慢等闲难,加之其他客观条件的限制,一些中小学教师和管理者无法体验到教育信息化带来的变革,这直接影响着他们对教育信息化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正确认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所占有的战略地位必须在社会上形成广泛的共识。没有这样的—个共识,恐怕要推进这件事情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可以说是举步维艰。”一些地方政府未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一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没有把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主要手段;在某些学校,为学生配备计算机成了个别领导的“面子工程”,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检查的应景之做。

    目前,许多中小学校虽然在教学中较多地运用了信息技术,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未得到任何改变,教师依然是知识的灌输机,学生则成为僵化知识的奴隶,没有充分体现教育信息化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没有认清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和深刻内涵,将教育信息化简单地等同于实现计算机化或网络化,未能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旨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和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方式,以培养创新人才,未能认识到教育信息化不只关注教育手段的改变,它更为关注通过教育手段的改变来促进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学习方式转变的过程,结果是在传统灌输教学之上又增加了电灌和机器灌,信息技术成了强化传统教育的有力工具。

    二、在基础建设上:进展较快但利用率低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但依然存在信息基础设施落后,计算机普及率低,网络设施不健全,传输速度太慢,宽带、多媒体、电信网等教育教学信息传输质量和稳定性不高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据统计,目前中小学的学生与计算机比例为27:1,每10名学生拥有1台计算机的百分比仅为37.3%;全国中小学师机比为11:1。而发达国家如美国是每5名学生一台计算机,所有中学全部连接互联网。我国68万所中小学中仅有不到4%的中小学能够登录互联网,而且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和西部的一些大中城市,每年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不足3000万人。这意味着广大农村和西部地区仍然无法感受信息时代的气息,全国近2亿中小学生中的大多数仍然和信息化无缘。

    教育教学资源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充分发挥网络等信息化基础设施优势、构建网上学习环境的重要条件。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开发了一批基于网络的教育教学资源库、素材库和社会急需的网络课程与教学课件。但是,教育资源建设仍存在瓶颈,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是资源库的整合问题。目前的教育应用软件往往从单一学科、单一功能角度进行设计,各学科、各功能之间不能相互结合,导致操作困难以及资源互不兼容。其二是资源的可用性问题。目前大部分厂商仍将目光放在“收集更多资源”上,将数据容量大作为卖点,资源内容与教学实际需求还有一定差距,造成资源的可用性不强。其三是资源的更新问题。由于目前的教育应用软件采用固化的方式,当教学大纲和教材改变时,原有的资源库结构会变得不适用。其四是缺乏成功的资源。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可视化的教学,只有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融合的资源才是成功的资源。目前,为传统教学模式服务的教育软件多,适合学生主体化学习的工具软件严重缺乏,真正能够符合课程改革理念的、符合课堂教学需要的、适合网络特点的优质资源更是严重匮乏。

    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另一个严重问题是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信息化环境建设问题,更重要的是应用问题,只有通过应用才能出效益。判断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应用,看使用者应用的程度以及应用背后所支撑的教育理念。调查表明,在已建多媒体教室的学校中,半数以上甚至60%以上的中小学基本没有使用或较少使用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的使用率更低,目前已建成的校园网络50%以上不能完全连接,80%以上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在许多中小学校,投资几十万、上百万的校园网工程只是一道接待“贵宾”的风景,“校校通”几乎成了摆设。对于只建不用的不良现象,不少人士尖锐地指出:“花了几十亿,建设一个‘博物馆’,只建不用,不如不建。”基础设施、教育资源的应用意识和应用水平不高严重制约着现代信息技术对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在师资建设上:坚持培训但质量堪忧

    自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起步以来,我国开展了多次以教师信息素养为核心的师资培训,并取得了喜人成绩。然而,信息技术人才短缺和教师信息素养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这直接制约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

    中小学面临信息技术师资严重不足的尴尬局面。据统计,全国中小学约有专兼职计算机教师近7万名,教师数量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任课教师地位低,待遇差,职称评定受限制,并且大都是半路出家,有的是其他学科改行的,有的是自学钻研的,还有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的。仅以上海为例,2001年随机对上海的70名信息技术课教师进行调查,统计结果表明: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仅占15.7%,且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其余均为转行。他们当中平均62.2%以上者没学过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有50%以上的人没接触过多媒体,有高达74.3%以上的教师还没接触过网络,其中,还有一部分没有经过培训就匆匆上岗。在上海这样发达的地区师资短缺现象尚且如此严重,其他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师资匮乏问题则更为触目惊心。

    目前,我国中小学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还远远不能适应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在中小学校,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为数不多,多数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能够胜任校园网和城域网网管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及教育资源的应用水平,大大削弱了现代信息技术对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积极作用,影响着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整体水平。

    四、在技术使用上:能力提高但与教学整合不够

    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是通过与中小学教育诸要素相整合来完成的。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课程)的整合水平是一个不容乐观的问题。所谓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革传统教与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评价手段等。目前大多数学校的信息技术设施主要用于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用于支持各学科教学还不普遍,尤其缺乏具有革新意义的信息化教学实践。传统的课程模式、评价制度、课堂教学结构给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造成了许多实际困难。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前不久共同实施了一次全国性的教育信息化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教师每周使用计算机在2h以上的占85%,而每周使用6h以上的占50%。从使用的方式看,前三项分别是“在网上检索各种电子教学资源”、“利用计算机演示文档”和“自己制作课件”。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已经能够较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功能来促进教学,能够利用网络提供的各种资源来支持教学。但是目前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主要的方式仍然是检索资源、制作课件(主要是演示类),对于“利用信息技术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等综合性利用仍然比较少。

    五、在区域环节上:均有投入但“三件”不协调、区域不均

    目前,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重硬轻软忘了潜”的现象,即对硬件建设比较重视,对软件建设不太重视,对潜件建设则有所忽视。有些学校在投入上不讲科学,盲目进行设备设施建设投入,搞大跃进;而教育资源建设及人员培训严重滞后,设备设施未能发挥应有作用,这违背了教育部提出的“培训在先,建库在先,建网在后”的原则。许多学校投巨资购置了视频展示台、计算机和投影机,但在教学中这些设备基本上只是用来代替板书和挂图,多媒体教学实质上是用“机灌”代替“人灌”。“三件”建设的不协调,使得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教育后既没有引发教学模式的改变,又未能显著地提高教学效果,实质上造成了有限投入的隐性浪费。

    由于各地经济、教育发展水平及教育信息化建设投资等诸多方面的不平衡,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呈现区域发展不均衡的态势。目前,只有少数发达省份或条件相对较好的重点学校能够主动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目前,全国中小学拥有计算机的人均配比大约是35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而乡镇以下农村中小学拥有计算机的人均配比则远不如全国的平均水平,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信息技术教育的设备和资源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巨大差距,西部农村乡镇以下的许多学校几乎没有计算机。城市中小学的校园网建成率最高,达到86.2%,而农村中小学的校园网建成率不到城市中小学的一半(41.8%);77.8%的城市中小学已建成了网站,而农村中小学只有51.0%;在拥有光盘数量方面,城乡中小学之间同样也存在较大差别,农村中小学没有或仅有10套光盘的为55.0%,远高于城市中小学13.3%的百分比;从中小学教师使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时间看,城市教师使用计算机时间长的比率略高于农村教师,城市教师每周平均使用计算机的时间大约在10h左右,农村教师则低于7h。这些情况都说明了城乡中小学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差距。二是东南部和中西部区域发展不均衡。据2001年底统计,北京和上海分别为14.87名学生和16.7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而在云南省、贵州省和甘肃省,分别为186、118和93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我国东南部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对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资金投入也远比中西部高,这必将导致东南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要快于中西部。

    六、在管理体系上:政府重视但缺乏规范,保障不周

    缺乏系统的规划管理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长远发展的一个根源性因素。一方面,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尚无完整的标准规范体系,存在着缺乏统一规划、盲目建设、软件开发与应用混乱、数据无法互联共享等诸多问题,城域网和校园网建设没有形成“一盘棋”的格局,难以产生“路路通”的效果;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和许多中小学校缺乏受过专门信息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管理人员,有相当一部分信息技术管理人员的信息认知能力差,缺乏对社会信息需求和组织信息需求的认识,高效率开发信息资源和交换、使用信息的意识不强,缺少信息形态转化的必备技能,不会使用各种进行信息资源处理与应用的计算机软件和工具,对各种信息技术产品的组成和功能缺乏了解,不知道其使用方法,不重视及时建立数据库与正确使用维护数据库,适时更新各类信息。大多数学校没有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且缺乏对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认识。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城市的高中、初中和小学中拥有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学校比例分别是85%,54%和40%,有网络中心或电教中心的学校比例仅为。45%,31.7%和20%。一些学校的信息技术管理人员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有的则根本就没有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大多数学校没有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一些学校缺乏对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认识,认为只是“安全、卫生”和“几把钥匙的责任”。这种状况远不能适应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是—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人才培养等都需要教育部门、企业、社会机构和政府的参与,在安全、投资和体制等方面建立健全的保障体系,共同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营建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环境。目前,网络平台安全问题是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切肤之痛”。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与开放,由于计算机网络具有联结形式多样性、终端分布不均匀性和网络的开放性、互连性等特征,黑客入侵、系统失控、主页替换、账号失窃、密码被盗、通讯中断、信息泄漏、数据篡改、病毒感染、身份攻击、数据截取、非法操作、拒绝服务、伪装否认等不安全行为构成了对网络数据和网络设备的威胁,这使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受到影响。面对威胁,如何制定强有力的网络安全策略,构筑完整的网络安全体系,已是我们面临的严峻课题。除了网络安全隐患问题之外,持续投入不足问题、规章制度建设问题也日益成为威胁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严重障碍。

来 源: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年第8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06:59 , Processed in 0.12918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