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管理学界掀起了一股探讨组织文化的热潮。组织文化与组织成功的关系,正受到越来越多的管理者的重视;塑造和建设组织文化,也成为当代管理发展一种潮流。于是继“经验管理模式”“行政管理模式”“科学管理模式”之后又出现了一代新的管理模式即“文化管理模式”。受管理大背景的影响,不仅学校管理理论研究中出现了学校文化研究的热潮,广大中小学也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着学校文化的建设。
学校文化可形象地勾勒为三个同心圆:内层圆是精神理念文化(“魂文化”)、中层圆是管理制度文化(“法文化”)、外层圆是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形文化”)。学校文化的三个同心圆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缺一不可。其中“魂文化”是根本,“法文化”是保证,“形文化”是基础。有“魂”无“法”,“魂文化”不能实现,“形文化”没有保证;有“法”无“魂”,“法文化”和“形文化”便没有方向。只有“魂”、“法”、“形”的结合、协调发展,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学校文化具有显著的导向、凝聚、激励、约束、辐射和融合作用,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内趋力。因为学校文化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通过塑造的方式建立起来的,所以学校文化是需要自觉建设的。学校文化建设的方法和路径应该是由内而外,从价值观到物质表象。如果只有热热闹闹的表层形式而缺乏内在价值与理念,这样的学校文化是没有意义的。其建设也不能形成文化推动力,对学校的发展产生不了深远的影响。
学校文化建设要重在“三化”,只有在“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形”上狠下工夫,才能形成鲜明的个性特色。“内化于心”的目的是信奉理念,即通过培训和教育等多种途径,将学校文化的理念精神转化为全体教职工的共识,培育教职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转化为自觉行动。“固化于制”的目的是规范理念,即通过建章立制把精神理念固定下来,用以指导工作实践,以免学校文化建设流于空洞的口号。“外化于形”的目的是实践理念,即将学校文化理念和价值观通过教职工的实践行为和学校物质形象展示出来。
在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校意识到学校文化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要努力塑造高品质的学校文化。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组织的“全国首届学校文化建设优秀学校评选活动”,也旨在引导广大中小学及校长明确学校文化管理的战略意义,并积极探索高品质学校文化构建的实践模式。而高品质的学校文化应该是脱俗高雅、充满个性、不断优化、凝聚全员、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校文化。
“全国首届学校文化建设优秀学校评选活动”,吸引了众多学校的参与。评选过程中,我们既看到,有很多学校对学校文化的建设非常重视,取得的经验成果具有示范与推广价值;同时,也看到一些学校对学校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刻,学校文化建设存在误区。但即便是优秀的学校文化,随着学校外部环境的变化、学校内部自身的发展,学校文化也应该时时补充、更新,学校文化创新是学校基业长青之源。特别是学校校长,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决策者,更应把学校看成是开放的系统,着眼于学校的长远的发展,进行战略和文化的思考,出思路、出理念,形成科学的管理理念、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并以身作则,身体力行。
总之,学校文化并不只是挂在墙上的口号,也不仅是置于高阁的制度,而是体现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是那些足以让教职员工激动并愿意奋斗终身的愿景,是那些使全体师生感受到并为之自豪的点点滴滴,是所有员工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是让全体师生终生受益的制度安排。学校文化在不断发展,而优秀的学校文化传统将永远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