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甭拿东西方大学校训说事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7 10:39: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甭拿东西方大学校训说事儿2010年03月01日  作者:牧野清风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与真理为友,与道德为友,切莫与望文生义空谈臆说为伍。
  何谓大学之魂?落到实处它应该是一所大学的教授和学生都信奉的做学问和做人的准则吧?因而,时下许多人喜欢以大学的校训来概括、比喻大学之魂,并且以此说事儿。
  比如说哈佛的校训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而清华的校训则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于是,有人便认为,西方的大学更强调追求真理,而东方的大学太看重道德。如果说这种判定过于武断,接下去的演绎就更不靠谱了:追求真理的引发创新,拘泥道德的则“口惠而实不至”。看看人家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就曾是哈佛大学的退学生……而拘泥道德,只是一种符号化的说教而已,难怪中国的大学培养不出类似盖茨这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来。
  真的是这样吗?如果仅从创新能力的要素与思维方式的关联看,东方人和欧美人之间的思维方式或习惯无疑一定会有差别。比如,有观点就认为:东方人更善于对事物的观察和总结,而欧美人更长于演绎和推理……但是否因为“看重道德”就一定局限了人的创造力呢?
  节日期间聚会时,遇一在哈佛就读的小朋友,便问及校训,因为听说流传的哈佛校训也是真真假假的一大堆。那小友道:的确有这么一句非常著名的拉丁文的校训,VERITAS——与真理为友,刻在校徽上。哈佛第19任校长昆西对其校训的解释是:“大学最根本的任务是追求真理,真理本身,而不是去追随任何派别、时代或局部的利益。”
  “看重道德”,在当下似乎已经变为一个“很不时尚”的理念!然而,追求真理,而不是去追随任何派别的利益、时代或局部的利益——其中隐含的潜台词不是一种道德判断吗?要做到这一点,不是恰恰必须遵守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吗?所谓不去追随任何派别的利益或局部的利益,这恰恰是与西方人所信奉的“利益冲突原则”相一致的。一所大学要培育一大批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但若有大学官员一手制定规章政策,随后又摇身变成商人拿着这些条文到市场上为自己(或局部)牟取利益,就违反了“利益冲突原则”。正像温总理所说的“一些大学功利化,什么都和钱挂钩,这是个要命的问题”。
  试想,若一所大学培育的学生,缺乏诚信和社会责任感,不承担自己作为社会个体应该对国家和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这样的人能够成为追求真理并与真理为友的人吗?这样的人能够忍受“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寂寞与漫长的创新过程中的艰辛吗?这样的人能够自强不息淡定如磐,不为浮华世界的喧嚣所诱惑吗?如果不能,那又遑论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师?恐怕这样的大学能制造出的只是一群热衷造假的名副其实的投机分子。
  “看重道德”一定会与追求真理相悖吗?一定会束缚不拘泥于旧制的创新精神吗?道德是什么?中国的老子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中国古人历来认为“德者、得也”。认识“道”的人,内得于己(提高觉悟),外施于人(助人为乐)——就是道德。“看重道德”的意义何在呢?中国先哲历来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推己及人”;西哲康德说,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因为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狄德罗则说:“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堕落”。
  所以,所谓道德不过是康德墓志铭上所说的:“有两样东西,我们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心灵: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道德不过是人与人相处时自我约束的准则。所以,说道德时人们常常接下来说灵魂、说良心、说责任……
  试想,没有道德约束的“创新”“探索”真的能够实现吗?答案很可能是千奇百怪见仁见智,但现实的回答却是残酷的。比如,曾承载着韩国人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巨大希望的“克隆之父”、首尔大学教授黄禹锡,因其在世界尖端科学领域——敏感的“科学雷区”踩雷,最终以干细胞学术造假、侵吞政府研究经费和非法买卖卵子罪,2009年10月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缓期三年执行)。比如,被称为“爱因斯坦二世”——美国贝尔实验室年仅32岁的知名科学家舍恩,曾在大约三年间,在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近90篇论文。因其至少在16篇论文中造假,旋即被贝尔实验室开除,并撤销了与其成果相关的6项专利申请,同时撤销了其2000年至2001年期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8篇论文——没有道德约束,一颗国际“学术卫星”轰然陨落。
  道德水准与创新能力本是每一个人都具备的两种素质或两个侧面,一般而言不能互相替代,这本是常识。正如一个人的道德高尚并不能等于他的创新能力强一样,一所大学“看重道德”又怎么可能轻易就让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泯灭呢?相反,道德氛围不好的地方,更容易产生学术骗子,谎言始终伴随着科学一路走来,这一点并没有东西方之别。
  其实,一所大学的校训青睐什么,提倡什么,大多与自己的文化传承和历史积淀有关。切莫学那些伪思想者人云亦云地重复着望文生义的空谈臆说,添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毛病……
  不是吗?曾经的哈佛大学退学生——最具创新精神的比尔·盖茨,如今已是享誉全球的头号慈善家了。与真理为友,就要与道德为友,切莫与望文生义空谈臆说为伍。
  还是让创新回归诚实,把灵魂还给道德吧!就是甭拿东西方大学校训说事儿。(牧野清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05:25 , Processed in 0.08849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