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儿童文学: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课程资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7 15:18: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儿童文学: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课程资源2009年07月09日  作者:康丽  来源:中国教师报
  阅读能让我们的内心更丰富,让我们的视界更广阔,让我们的人生更多彩。不仅成人如此,儿童亦然。尤其是对于孩子来说,阅读是一扇窗,让他们了解广袤的大千世界。如何调动孩子的兴趣,可以让他们亲近阅读,热爱阅读?这是家长和老师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为此,我们采访了人教社小语教材编辑、儿童阅读推广人王林。
  儿童文学: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课程资源
  ——访人教社小语编辑、儿童阅读推广人王林
  儿童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绩有密切关联中国教师报:您既是人教社的编辑,又是儿童阅读推广人,为什么会想起来做儿童阅读这件事呢?
  王林:这有几个原因。儿童阅读是一个大的潮流和趋势。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正在进行教育改革,都非常重视阅读,包括中国的香港和台湾。阅读是整个学习能力的核心,没有阅读,其他能力都谈不上,但我们在这方面关注的不是很够。一些语文老师注意到了阅读的重要性,但是缺少方法,只教一本教材,没有办法让学生有一定的阅读数量。
  还有一个原因,我做过童书的编辑。当时我选择了一些非常经典的童书,但销量很少。因为买什么书,选择权不在孩子手里,而在家长和老师手里,而他们自己这方面的阅读经验也是缺乏的。
  所以,我们想打通这个关节。在儿童阅读推广过程中,台湾提出这样一个口号:“大手牵小手,阅读同步走”,大手应该是我们的家长、老师,甚至是学校的图书管理员,他们去牵着孩子们的手,在儿童文学阅读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快乐。但对于我们来说,现在首先是“大手牵大手”——让对儿童阅读有相当研究能力且知道什么是好的童书的人,去推荐给家长和老师一些好书,进而实现“大手牵小手”。
  中国教师报:在一些大城市,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和老师已经意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但在很多地方,谈到“儿童阅读”,可能还比较陌生。并且,有些家长认为,阅读比较耽误时间,更愿意看到实际的成绩,您对此怎么看?
  王林:我充分理解家长的心情,对阅读有这种功利化的理解。我们有时免不了会从功利的角度去思考,但有时看到的是有形的小功利,没看到无形的大功利。这个大功利就是孩子的健康、孩子的成长。
  阅读是潜移默化,不会药到病除。但有时阅读也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我的孩子三岁半,她在两岁时,不刷牙,很多孩子都有这样的抗拒,我就让她看《小熊不刷牙》,她很快就愿意刷牙了,这就是看得到的功利。比如,儿童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绩有密切关联。学生的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而且阅读越早越有利,这也是看得见的功利。
  当然大部分的书籍不这么实用,而是告诉孩子做人的方向和道理,告诉孩子善良和爱。这些东西在日常看不出来。阅读是一颗种子,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显示力量,我们不知道,但它就是一种非常伟大的力量。
  美国阅读专家吉姆·崔利斯有一个关于阅读的定律,很简单实在:
  1. 你读得越多,你就知道得越多;
  2. 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聪明;
  3. 你越聪明,你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就越长;
  4. 你学习的时间越长,你获得的文凭就越多、越高;
  5. 你获得的文凭越多、越高,你工作的时间就越长;
  6. 你工作的时间越长,你赚的钱就越多。
  在竞争激烈的未来社会中,生存能力是父母要为孩子考虑的第一要素。那些认为阅读耽误学习时间的大人们,需要反思一下。
  儿童阅读要以经典的儿童文学为主
  中国教师报:孩子的时间有限,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书来读呢?什么样的书才是好的童书?
  王林:什么是好的童书,我可以列出很多标准。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好书一眼就可以认出来。这种说法可能很主观,但长期用心研究童书、关注童书的人会深有体会。
  而选择什么样的书给孩子读,从国外和台湾地区的阅读经验看,儿童阅读应当以经典儿童文学为主。提到经典作品,很多大人脑子里首先想到的是类似《巴黎圣母院》、《战争与和平》这样的经典名著、鸿篇巨著,却很少知道像《猜猜我有多爱你》、《夏洛的网》这样的经典儿童文学名著。这是因为我们自己缺乏这样的阅读经验,因此也习惯让孩子们首先去读那些世界文学名著。由于这些名著同孩子的理解能力有一定距离,会挫伤孩子的阅读兴趣,把孩子推离书本。
  为什么儿童阅读要以经典的儿童文学为主呢?
  第一,儿童的阅读心理和阅读兴趣与成人不同。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亲身实践,我们都能感受到儿童思维方式和成人不同。在阅读方面,儿童更注重形象是否活泼生动,故事是否有趣,情节发展是否符合逻辑。他们在阅读目的上,更强调休闲而不是获取知识,孩子从文学书中获得的启迪是多方面的,所以成人不要把它们看成是“闲书”禁止孩子阅读,不爱阅读往往是不爱学习的主要表现。
  第二,儿童文学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最有效方式。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都会意识到,为儿童写作并不是把成人的思想、信条强加给儿童,作品的内容和结构都应该符合并激发儿童的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一切”,创作儿童文学作品时,要尽可能贴近儿童的生活和心理,反映儿童的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表达儿童的情感和愿望。
  第三,经典的儿童文学也包括很多知识型的内容。大人们有这样的体验,给孩子们直接讲一个科学道理或生活知识,他们不一定爱听,但如果是包含在故事当中来讲,则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看电视、上网虽然也是获取知识的方式,但它们本身不能取代书本阅读。书本阅读通过文字描述,更能引发孩子的思考,更能拓展孩子的想象。
2#
 楼主| 发表于 2010-4-7 15:19:21 | 只看该作者
 语文教育没有儿童文学将是残缺的  中国教师报:2005年,您在人教社小学语文教育网上办了一个“萤火虫教师读书会”,迄今已经4年了,办这个读书会基于什么样的想法?
  王林:这就是我前面所说的“大手拉大手”。为什么一些孩子年龄越高,阅读兴趣反而下降呢?我认为很大原因是我们的老师们视野不够宽阔,对孩子稚嫩的阅读兴趣保护不够。儿童的阅读要靠成人来引导。很多家长反映,孩子们爱读卡通漫画,比如《机器猫多拉A梦》、《奥特曼》。当然,这些图书我们并不完全排斥,但这是儿童阅读在没有成人引导下才出现的状况。我想如果家长不断引导、老师不断引导,儿童的阅读状况是可以改变的。
  读一本好的童书得到的启迪和感悟不会比读教学名著得到的启迪少,所以,我建议老师们多读儿童文学,才在网上办了一个“萤火虫教师读书会”,每个月给老师推荐一本儿童文学作品。
  我告诉老师,不要把它当作一种任务,而是自我救赎,自我成长,好的童书首先对教师有帮助,才能对孩子有帮助。教师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自己得应该先有责任感。真正的儿童文学是适合所有大人和孩子的。比如《妈妈的红沙发》这本书,家里发生了火灾,东西被烧光了,但是外婆说:“幸好我们还年轻,可以从头开始。”多么乐观的人生态度!于是外婆、妈妈和孩子三代人开始了努力攒钱重建家园的过程。妈妈辛苦工作赚的小费、小女孩打工的钱、外婆在菜市场讨价还价节省开支的钱,都存在一个很大的玻璃瓶里,三个人共同的梦想是买一个布满玫瑰图案的绒布沙发,一张全世界最棒的沙发。当瓶子里的铜板攒满了,她们如愿拥有了梦想中的沙发。好书会通过有趣的方式,告诉孩子人生的方向。
  中国教师报:读书会的效果怎么样?给老师们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王林:读书会的效果非常明显,有的老师在网上发帖说:“还好我在有生之年看到了这样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还有一些老师将教学设计在班级当中运用之后,极大地激起了学生们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我们的阅读推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儿童文学的出版生态。浙江宁波有一个学校,它旁边有一些小书店,以前它们只卖练习题和日本的口袋书。我们在学校里进行阅读推广之后,就不断有孩子去问有没有《草房子》《夏洛的网》这些书,慢慢地,周边这些小书店进书的渠道都得以改变了。所以,对儿童阅读推广来讲,我们把自己定位成“行动者”,就是不抱怨,不等待,不着急,一步步做得比较扎实。我们希望把本土作家的经典作品推荐给孩子们,我们觉得这些作品是值得永远放在他们的书架上,值得永远搁在学校的图书馆里的。
  我们经常看到日本一些童书的版权页上,注明的印刷次数多达上百次。家长小时候看的书,长大后也会买给自己的孩子看。我们做儿童阅读的推广工作,不光是为了儿童文学本身,从另外一个角度也是为了语文教育本身。如果语文教育没有儿童文学这样一种很重要的课程资源参与,将是很残缺的语文教学,这样的教学容易走入死胡同。
  教师应该把童书作为课程资源引入到教学中来中国教师报:您认为,对学校和教师来说,该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孩子读一些真正好的儿童文学作品?
  王林:儿童阅读运动的推进需要社会、家庭、图书馆、社区和学校等多方面的努力,但毋庸讳言,主阵地在学校,在每一位睿智的校长身上,在每一位有责任感的语文教师身上。
  多年来,很多老师已经习惯了教语文就是教语文教材,一学期下来就让学生学了二三十篇课文。但是,我们认真想一想,学生仅靠一本语文书是否就能获得较高的语文素养?没有一定阅读量的支持,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何以能顺利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否单靠一本教材就可以激发?对老师而言,年复一年地重复教一本教材,是否有时会觉得工作无趣?
  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老师们比过去更加重视课外阅读,逐步认识到要运用多种课程资源来进行语文教学。但是,很多老师还是只有布置,而缺乏具体的指导,大多时候并不知道应该如何布置学生看哪些书,该如何看,又该如何来落实。
  因此我建议,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班级读书会的形式在班上推广儿童阅读。一个老师不能一个学期只教一本语文教材。教师应该突破教材的限制,把童书作为课程资源,引入到教学中来,这会比只教一篇课文效果好得多。
  中国教师报:您对班级读书会有什么好的具体建议吗?
  王林:组织好班级读书会,要解决好经费问题、时间问题和活动问题。老师最好不要收钱统一购买,而是建议家长去附近书店购买,以避开敏感的收费问题。你还可以提议学校图书馆购买,如果图书馆没有,你还可以建议学生分别购买不同的书,然后带到班上交换。对于经济困难的地区,建议老师们采用大声朗读的方式,即买一本书,抽时间念给学生听,学生通过听建构出的想象世界也很精彩。事实证明,大声读对孩子的语文素养也是很有帮助的。
  老师要改变以前对课文进行烦琐的分析的做法,把一些时间用于教材外的阅读。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语文学得好的人,大部分得益于课外。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非经过大量的课外阅读不可。在美国有的中小学校里,一直推行着持续默读(SSR)的阅读教学方式,其目的是激发学生自行阅读的兴趣,培养终身阅读的习惯。其大致的做法是:每天抽取十到十五分钟的时间,在教室内由学生自行挑选想看的书籍、杂志或报纸阅读,老师不提问,也不做任何分数记录。其教学效果成绩斐然。我们不必每天,但每周一两次还是应该的。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制定“阅读高手记录表”,鼓励学生记下自己课外阅读情况,当达到多少本的阅读量时,给予相应的奖励,例如评为“阅读小博士”或者“×星级的阅读明星”,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可以有不同的鼓励方式。
  我建议每学期在班上进行两三次班级读书的讨论会。精选两三本图书让所有学生都读,然后发表自己的读书心得。在讨论前,老师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应该事先掌握阅读的材料,并拟订大概的讨论方向。如,文学作品大致可以从作品内容、精彩赏析、厘清疑惑、延伸思考等方面来设定问题。老师还可以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在讨论中适当穿插逸闻趣事,增加讨论的趣味。
  儿童阅读推广,期待看到更多政府的身影
  中国教师报:但也有一个问题,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农村,阅读资源很匮乏,能够给孩子看的书并不是很多。
  王林:最优秀的童书在书店常常买不到。面对中国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状况,我们只能尽力而为,先把“儿童阅读”推广到能接受的地方,推到家长和老师的心坎里去。现在,儿童阅读正在为更多的人接受,正在朝正常的方向走。
  我去的一些地方和学校,还发现了这样的情况。一些学校尽管买了很多书,但把图书锁起来,不借给学生看。因为上面来检查时通常是看图书的馆藏率,而不是借阅率。这样的考核机制也束缚了校长和教师推广儿童阅读的积极性。所以我在各地推广儿童阅读时经常说,让书籍为孩子活起来。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校长和老师慢慢地接受了这种理念。
  中国教师报:现在,也有一些老师,用一己之力来扩大孩子的阅读面。他们自己花钱买书,自己去推广儿童阅读。但个人的力量往往是非常微薄的,我们非常担心,当这些老师离开了,退休了,谁又来保证这个事情继续持续下去?
  王林:的确,儿童阅读推广目前仍然处于民间自发状态,依靠的是一群儿童阅读推广人的热情。由于缺乏政府力量的支持,虽然声音越来越大,但在热闹后面却略显疲态。
  放眼世界各国及地区的儿童阅读推广,都有政府的身影。例如,美国教育部曾陆续提出“挑战美国阅读”、“卓越阅读方案”。布什曾提出“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改革方案,并且将“阅读优先”作为政策主轴,拨款50亿美元,希望在5年内,让美国所有学童在小学三年级以前具备基本阅读能力。2003年初,英国教育部发出号召,要把儿童阅读进行到底,从电视到网络,到处都看得到政府宣传阅读的信息。日本文部省曾专门确定“儿童阅读年”,拨款资助民间团体举办为儿童说故事活动。在中国台湾,当局也曾主导“焦点三百”活动,选取300所阅读薄弱学校进行重点扶助。在中国香港,政府一直把“阅读”作为课程改革的四大关键改革项目,经过几年的努力,香港小学生在2007年国际儿童阅读素养的测试中,名列世界第二。
  当然,在我们的儿童阅读推广方面,政府并不是无所作为,也有一些像推荐书目、捐赠图书的活动,但总觉得力量没有到达“根部”和实处。例如,推荐机制的公正与透明,捐赠图书使用效率的反馈,等等。对于中国的儿童阅读推广而言,目前,民间有热情,政府有资源,两相结合,才能使作用最优化。
  王 林: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编辑,课程教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为我国培养的首届儿童文学博士。2002年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参加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编写。编著有《儿童文学概论》和《幼儿文学》教材,翻译《你见过仙女吗》《七只瞎老鼠》等儿童文学作品。
  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国内儿童阅读运动的开展,推动班级读书会的开展,创办“萤火虫教师读书会”指导教师的儿童文学阅读,合著有《中国儿童阅读6人谈》,主编有《作家和你谈课文》《阅读不偏食》。(本报记者 康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00:36 , Processed in 0.24919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