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用诗情召唤诗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12 09:14: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用诗情召唤诗情                                   ——从江苏名师邬建芳老师《再别康桥》一课说起


                                                                                       /
张洪俊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自有它鲜明的特点。诗人闻一多曾于上个世纪20年代力倡现代诗歌的“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此外,强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等也是现代诗的重要特征。如何科学适度地把握现代诗的这些文本特点,如何做到“用思想垂钓思想 用诗情召唤诗情 用文字诱引文字”,一直是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苦苦探索、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前些天,在网络上聆听了国内语文教育新生代领军人物之一邬建芳老师执教的《再别康桥》一课。因为这节课颇具特色,邬老师当时就被李镇西老师和窦桂梅老师等很多专家一致评说具有“诗人的气质、表演家的风采、魔术师的魅力”。


                诗人气质: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走近诗歌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它的文学特征很强。它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情感,十分艺术地反映生活、再现生活。要正确学习、理解、鉴赏诗歌,必然离不开主体情感的参与。因此,教者在课前要善于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以教者的诗情去召唤学生的诗情,便于引领学生走近文本,走近诗歌。
      教者首先以自己对《再别康桥》的认识历程来导入新课:

片段一:
师:同学们,来自荷藕之乡的同学们(授课地点——江苏扬州的宝应县素有“全国荷藕之乡”的美誉),大家好,今天邬老师将和大家一起驾一叶扁舟,在芬芳袭人的阵阵荷香里,在初夏习习清风的吹拂下,沿岁月的河流漫溯而上,在大洋彼岸康河的柔波里,追寻千古诗人徐志摩的萍踪倩影,重温他的康桥之梦┉
       在柔和舒缓而又充满怀旧情调的轻音乐中,教者声情并茂地吟诵起了《再别康桥》。
      (台上台下鸦雀无声,所有学生及台下近千名听课老师沉浸在教者深情吟诵的美好氛围中及诗歌美好的意境里)
       师:同学们,邬老师当年和大家一样,也是在这个青春与梦幻激荡的花季里接触了这首诗歌,当语文老师第一次把这首诗带给我们时,我惊呆了……人世间原来竟有这么美好的乐章。诗歌是用文字记谱的流动音乐——这就是邬老师中学时代对诗歌最初的认识和理解。
       师:后来啊,在大学中文系教授的引导下,邬老师明白了以吟诵拥有诗歌,以情感走近诗歌,还只仅仅是停留在感性认识的表层感知层面,学习诗歌还必须要经过鉴赏评点去体会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人文的美等等等等。诗歌是美的精灵、美的使者,美的化身——这是邬老师大学时代对诗歌的再认识、再理解。参加工作以后,邬老师更加热爱诗歌了,还拿起了手中的笔,尝试着开始创作,下面这两首小诗就是我从《再别康桥》中遴选了“云彩”、“金柳”两个景物再创作的,想听吗?写得不好,还请同学们多指教,谢谢!
    教者在缠绵悱恻的怀旧旋律中深情依依地吟诵起了自己的诗作
师:




   
多少个黄昏,
你总是缓缓步入,
我温柔的视野,履约一般
让我每日的期待
都结出一枚甜润的夕阳。
你说,你就要离开?
瞬间我只想化作雨泪,
沾湿你轻轻挥起的衣袖,
随你四处云游;
可又不忍,
沉重了你离别的步伐……


   
我已经在这河畔,
驻守了多年,
以我一贯的谦卑与孤独。
诗人啊,
当你脉脉的眼神
将我镀成傲人的金色,
我只愿拼尽一生的美丽,
做一回你的
梦中新娘……


(台下台上掌声雷动,学生啧啧有声,渐趋兴奋,脸上写满喜悦、敬佩)


        整个导课设计情真意切、新颖别致,富有序列性、梯度感。在那柔和舒缓而又充满怀旧情调的轻音乐中,教者那带着点淡淡感伤带着点淡淡无奈的真情倾诉,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教者、学生与诗人、课堂与康桥的时空距离,使学生身临其境,仿佛亲眼看到了康河畔夕阳中如新娘般美艳的金柳,看到了旖旎多姿的西天云彩,更看到了苍茫暮色中诗人在康河畔彳亍独行的瘦长身影。
        此情此境的设置,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感知诗作所蕴涵的意境,进而进入文本理解诗人的情感,开了一个好头。而教者自身由“表层感知到理性认识,再上升到文学创作”的这样一个学习过程,无疑将对学生的当堂学习乃至今后对诗歌的学习起到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这个长达11分钟的导课环节,自始至终都在汩汩流淌着教者的真情,尤其当教者吟诵自己对原诗中“金柳”、”“云彩”进行再创作的短诗时,每一分每一秒学生们都是在优美的旋律、心颤的感动中度过的,诚如李镇西老师和窦桂梅老师一致点评的:“诗人的气质”。以诗人的气质出现在课堂,以诗人的气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以诗意去解读文本,用一颗诗性的心灵去感悟诗歌,走近大师,其效果自是不言而喻的。


                   朗读吟诵,体情悟物,走进诗行


        在接下来的第二个环节中,教者则更象一个魔术大师,巧妙地按学习手段将主动请缨的同学们分成三组:朗读吟诵组,鉴赏评点组,想象创作组。主动放手、积极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自由选择,或朗诵、或鉴赏、或创作,尊重他们自主学习的权利,尊重他们在学习中独特的情感体验。

片段二:
朗读与吟诵,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是诗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强烈的感情,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诗歌就是诗人在某种情境下激情喷发的有情物。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就是强调了朗读与吟诵在诗歌学习中的不可替代性。
       师:同学们,刚才三个小组合作得很认真,学得都很投入,但各组研究的成果如何呢?我们先看第一小组朗诵组。
       朗诵组的10余名男女同学按序朗诵全诗
师:刚才朗诵组的同学们朗诵得都很精彩,哪个同学朗诵得最好?请说说你的理由。
1:第二个同学朗诵得最好,他的朗诵充分展示了徐志摩诗歌的音节和谐自然、节奏轻柔委婉、朗朗上口的“音乐美”特点。
2:第四个同学朗诵得最好,因为她的朗诵,使人仿佛如临危楼观景、如入幽谷听箫,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使人仿佛切身体会到了志摩诗人在挥别载有他青春梦幻、理想与激情、失落与依恋的康桥之际内心深处的那份浅浅忧伤和深深眷恋。
3:我认为最后一个同学朗诵得最好,他的朗诵情感饱满,尤其是入情入境的体态语言,如诗人离别康桥之际潇洒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的动作,传神地展现了志摩诗人离别在即的离愁别绪齐涌心头但仍不失他个人一贯的洒脱、豁达与超然物外。
4:我基本赞同以上几个同学的观点,但我个人认为第六个同学的朗诵最为精彩,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她在朗诵时,特意请邬老师播放了那段配乐,借助婉转忧伤的旋律,在配乐中吟诵,容易使听众尽快进入情境,缩短读者与诗人、课堂与康桥的时空距离,更能使我们与诗人激起情感上的共鸣,甚至于“零距离”地触摸到诗人那颗孤高而又善感的心房。
   (生发言刚毕,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在同学们在相互评点和揣摩情感、语调、语势的基础上,教者再顺势加以点拨、指导,最后再集体吟诵全诗。在配乐的反复吟诵中,体会徐诗的音节和谐自然、节奏轻柔委婉、朗朗上口的音乐美特点。伴随着情感的跌宕起伏,学生们的吟诵,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潜移默化地切身体味徐志摩深受西方惟美主义影响而生成的徐诗“音乐美”的惟美诗风。


                       鉴赏评点,再现生活,走近诗人


        诗歌语言不同于生活语言和一般的书面语言,它是文学语言中更为艺术的语言。从微观上讲,它特殊在词性的变异、语序的倒错、句型的幻化,语随意成;从宏观上看,它特殊在不过分拘泥于语法逻辑,而讲究语言的传神达意,追求语言的高度凝炼和浓缩。要鉴赏评点诗歌,理解诗意,走近诗人,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鉴赏评点诗歌的语言、意象等。诗歌创作是将无形之情化为有形之物;诗歌鉴赏评点则是透过有形之物探究无形之情。诗歌语言是情绪化的语言,其语言符号本身是固定的,但其内涵是多义性的、丰富的,即“诗无达诂”。中学生的情感世界正是蓬勃待发的春天花季,引导学生畅游在诗歌语言的海洋中,对其进行情感教育,开发其情商,培养其高尚的情操,是现代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

片段三:
师:下面,我们再一起看看鉴赏组同学们对诗作的赏鉴成果。
1:这首诗的语言清新秀丽、高雅脱俗、节奏和谐,在古今诗作中并不多见,如开篇、诗中、结尾处 “轻轻的”“油油的”“悄悄的”等多处叠词的运用,音韵和谐节奏明快,给人以美感极富音乐美。尤其一些动词的贴切运用:“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不‘带’走一片云彩”。这些动词生动凝练,传神地折射出诗人在挥别康桥时的那份徐志摩式的洒脱与惟美信念,即便离别在即也不忍带走哪怕一片的“云彩”。
2:我认为徐志摩的这首离别诗在意象的运用、惜别对象的选择以及情感基调的定位上颇具特色,如:诗人摆脱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饮酒饯别的俗套,摆脱了“渭城朝雨邑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折柳送别的传统羁绊,也摆脱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那般望眼欲穿的世俗悲凉与落寞。而别具一格、惊世骇俗地用了“夕阳中的新娘”“波光中的艳影”“满船的星辉”还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超然物外的一切,一扫古典送别诗作中的灰暗、沉重,跳出了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诗人告别的对象也由古典诗词中的悲戚戚、恨深深、惜依依的离人转向了自然景物“西天的云彩”。
(台上台下再次掌声骤起)

    通过以上师生的互动赏鉴,深化了对徐诗的认识与理解:全诗结尾,尽管诗人已乘舟远离大西洋航行在了南中国海上,离别康桥已成了无法改变的现实,尽管此时离愁别绪一齐袭上心头,可诗人在全诗结尾依然能够写道:“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此情此景下康河畔习习晚风中玉树临风的志摩诗人,何其潇洒,何其飘逸。如此洒脱之举,追根溯源,当归乎于志摩一生孜孜以求的单纯信仰——惟美信仰,正如胡适所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此番诗中真味,学生们如果不是从朗读吟诵的表层感知上升到理性的赏鉴评点层面,肯定是无法洞悉的。


              联想想象,二次创作,走出文本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任何文学作品的学习欣赏都离不开联想和想象,丰富的想象是现代诗歌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学习诗歌首先应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个性的情感体验,发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内涵,品味诗情画意。

片段四:
师:刚才邬老师和台下近千名老师一起聆听了上面两组同学的发言,真是高潮迭起、精彩纷呈,上课30分钟以来一个真切的感受一直在强烈地撞击着邬老师的心房,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吗?那就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英雄出少年”,我们志存高远的翔宇学子真的了不起,真的很棒!好,下面,我们一起看一看最后一组创作组才子们的实力展示。
创作组的同学们在宛转悠扬的音乐中依次吟诵了自己即兴创作的短诗:
1:星辉
在浓黑的夜幕上/看见你抬头仰望/从你的眼中/溢出一点一滴的依恋/于是/我幻作无数温柔的晶亮/只希望/就这样/听你轻轻歌唱……
2:虹
我在雨后/静静地盼/盼你的轻柔缠绵与飘逸/我融入你的爱、自由与美/
你融入我绚丽的七彩/我不愿你悄悄离去/我只愿陪你再别康桥
3:爱、自由、美
我从《再别康桥》中体会/我从志摩的浪漫中品味/我放纵我的心/飞翔于康河之上/去亲吻金柳/去采摘青荇/去抚摸彩虹/我追求着——爱、自由、美
4:星辉
朋友/让忧愁远些/让洒脱近些/当风儿走远/当月光隐没/我愿用我的璀璨/
点缀你忘情的歌声/当你的言语化作一曲天籁/在这暗磐深夜里轮回/
我愿化作一个个跳跃的音符/构筑你恒久浪漫的乐章/
离别/道一声珍重/只是/我的朋友/不要忘记/某个万籁俱静的夜里/还有/
属于你的一船星辉/你的一缕幽梦/你的一泓歌声
(生吟诵刚毕,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创作组的同学们踊跃地将自己从诗中自由选择、自主选择的“云彩、金柳、波光、青荇”等景物,进行二次创作的短诗依次吟诵展示。在教者“用思想垂钓思想 用诗情召唤诗情 用文字诱引文字”的启发、点拨下,学生们思路大开、眼界豁然开朗,在他们的笔下,离别之景也分明的美丽,分明的灵动起来。他们的创作,既给人视觉上的丰富瑰丽的色彩想象,同时也给人传达出了作者对康桥的多元情愫。孩子们抓住诗中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康河畔的一草一木都在婆娑地舞蹈着、深情款款地挥洒着眷念的手,使每一幅画都具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律动感和动态的美。
        这样的艺术加工,这样的二次创作,使夕照中的康河畔如新娘般美艳的金柳以及斑斓星辉里康河里一切的一切,美仑美奂,俨然是一幅旷世绝美的图画。在孩子们工笔细绘的画卷中,在那长枝婆娑、月色花满地摇曳的榆荫下,还静立着一位东方诗人,其瘦长的身影、玉树临风的潇洒姿态,更平添了这幅画卷的人文气息与文化品位。而这一切都是学生们用四四方方的方块字,用丰满润泽的语言之河,或匠心独运地别致堆叠或鬼斧神工地精雕细凿,或以山洪爆发之势尽情喧泄而成的幅幅美丽画卷,学生们从中深切地感受到了诗歌的“绘画的美”,得到了美的熏陶,开启了美的性灵,获得了源自于现代诗的不竭的润泽。最后,教者以自己创作的一首隽永、精致的小诗《诗意的追求》作结。


        综观整堂课,掌声不断,高潮迭起,由于教者的巧引妙导,声情并茂地真情演绎,连台下近千名与会者,都沉醉其中,忘情地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无怪乎被尊为“表演家的丰采”。这堂课,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知识,理解的不仅是诗人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掌握了现代诗歌学习的技能和方法,在技能的掌握中熏陶了情操,开启了性灵,提升了品位。
        很显然,这是一节成功的不可多得的好课,它成功的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很显见的是得力于教者对现代诗歌文本的准确定位,对现代诗文本特点恰到好处的人文化处理,关注生本,关注人文,用诗引诗、以情动情、以悟代讲、以创代析,真正践行了“用思想垂钓思想,用诗情召唤诗情,用文字诱引文字”的先进理念。而一扫过去那种教师板着积习已久的师道尊严的脸孔,按部就班而乐此不疲地作程式化分析,机械固执而苦口婆心、一厢情愿地为诗歌而诗歌,为文本而文本,一手摁住意象的选择,一手揪住语言的精练,死缠烂打,穷追不舍,孜孜以求,沿着一系列琐碎的问题不厌其烦、津津乐道的一路探究下去。诱惑着我们年轻而渴求新知的童稚未改、洁白如纸的孩子们,一步一步地步入我们苦心经营了几十年、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教育陷阱。
        如此看来,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文明传承的诗的国度的子民,我们在现代诗的教学中,应当像邬老师那样,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展长期不懈的人文探索与人文创新,切不可沦落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诗歌多不幸”的那种惶惶然的境地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1 16:19 , Processed in 0.08013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