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追梦的路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12 13:25: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追梦的路上

◆丁卫军



1994年,我随恩师第一次走出学校参加全国性语文教学研讨会,第一篇论文获奖;同年送走第一届毕业生……

1998年,我的论文第一次获全国性论文评比一等奖,第一次参与国家级课题研究,第一次有幸结识到诸多全国中语会专家……

2001年,我第一次被评为市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成为江苏唯一入选首届全国中语“教改新星”之列的青年教师……

2005年,我破格晋升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我的第一本专著《小丁教语文》正式出版;2006年,我被评为通州市学科带头人,南通市骨干教师,南通市名师培养对象,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入选《语文教学通讯》“青年名师这样教语文”专辑……

就这样一步步走来,就这样在语文教育的天地里,在追梦的征途上,我跋涉着,追寻着,努力地走近自己曾经放飞的梦想——



我出生在苏北农村。在田埂上放风筝,在草垛间捉迷藏,在沟岸旁拔茅针;和母亲一起插秧摘棉花,和哥哥一起打草喂猪,和小伙伴下河摸鱼抓蟹……70年代的农村孩子的童年是自由而快乐的,也是辛酸与苦涩的。童年的记忆如一杯陈年老酿,时时沁香着我的心灵,使我以后的为人做事处处闪动着泥土般朴素的色彩。我的家境并不富裕,但母亲固执地坚持要我和哥读书。母亲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有梦就会有成功。

1989年高考,我以3分之差名落孙山,进入县城的电大读汉语言文学大专。电大的教学是开放的,让我在无缘拥抱普通大学的遗憾中倍感庆幸的是,有机会“聆听”到来自全国各大重点高校一流教授的讲课,尽管不能耳提面命,但他们内在的精深与博大之气还是通过电波透过荧屏迎面扑来。也正是这种开放,我有更多的时间走进图书馆,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我也“不务正业”地学写了三年的新闻。记得那时,我同时兼任着学生会主席和团委副书记,我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电大的生活充实而快乐。临毕业时,在留城做记者和回乡当教师之间,我“不懂事”地选择了回乡。在今冬弥漫氤氲暖气的灯下,击打这段文字的时候,我的心间依旧荡漾着当年作出这一选择时的激动。

我的语文教师生活就这样从乡里的中心初中通州市五总初中开始了,那一年是1992年。2002年我来到我读高中时的母校——通州市石港中学,进入一个崭新的天地里,开始新的工作。母校以50年成就的博大胸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接纳我,给我温暖与关爱。我快乐地忙碌着……



行走在追梦的路上,回首之间,我总会看到一个个让我感动的笑脸。是他们的关心、鼓励和支持,让我走得更快更远,领略到更多更美的风景。

我们通州有一批像郭志明、陈明华、秦德林这样的知名特级教师和教科研专家,有像“通州市‘名师之路’教科研沙龙”这样的打造通州名师的平台。我在“沙龙”里“滚打”了四年,那种真诚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研讨气氛、严谨的治学态度时时熏染着我,鼓舞着我,“打磨”着我。94年,我有幸被时任通州市教研室副主任、语文教研员的陈有明先生接收为徒。陈先生是江苏省特级教师,他以德艺双馨在省内外赢得诸多赞誉。他一生著述丰厚,建树良多,更以奖掖后学为人称道。先生寄予我的是不倦的教诲和父亲般的关爱。他用他的人格魅力教会我如何去做人——与人为善,宽以待人;用他丰厚的学识教会我如何做学问——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五总初中的徐大健、王连军两位校长,他们在学校经费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坚持让我走出去。到石港中学后,朱建华校长为我营造了更为宽松的科研氛围,创造了更多进修学习的机会,鼓励我在教学与教研上取得新的突破,为我的专著顺利出版出谋划策,倾情相助。

1994年起,我先后远赴北京、浙江、四川、安徽等地参加全国性教学研讨,接受名家大师的教诲。桑建中先生、韩军先生、程少堂先生、王世发先生等诸多国内知名专家、特级教师都曾给我以热忱的指点与真诚的鼓励。同龄人重庆的王君老师、青岛的朱则光老师,他们成功的经历同样给了我专业的引领和启迪。

我时时怀有一颗感恩的心,用满腔的热情面对我所从事的语文教育,不张扬虚华,不好高骛远,用勤勉与执着来回报寄予我无限希望的师长和朋友。我也深深地感到,一个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是需要一些智者的宽容、理解与扶持的。



我十分清楚,中国农村的大多数孩子是无法选择老师的,语文教师对一个农村孩子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我开始提醒自己,学生考得好并不是教师成就的全部,我必须努力做得更好。做一个对学生一生负责的语文教师——成为我的梦想。我要让我的学生爱自己的母语,爱读书,能写作,能说会道。

陈有明先生常常告诫我,要多读书,多思考,多动笔。他说只有积淀深厚了,思考深刻了,才会融会贯通,游刃有余。所谓“厚积薄发”。我因此养成了读书和反思的习惯。

我深刻体会到,一个青年教师要有甘坐冷板凳,耐得寂寞的精神,要自觉地静心阅读古今中外的教育经典著作,让亲近大师,对话名家,成为一种精神享受。我每年坚持订阅几乎所有的语文专业期刊,《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等杂志成为我手头的常备书籍,它们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着语文教育教学的最新动态、最新研究成果和最鲜活的教学案例;我读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从“三老”的语文教育理论中汲取汉语言教学传统经验的精华,一本《“三老”语文论集》我反复阅读,有的章节几乎能诵;我读杜威、巴班斯基、苏霍姆林斯基;我也读朱永新的《我的教育理想》、吴非的《不跪着教书》、肖川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李吉林的情境教育、于漪的教育教学求索、韩军的新语文教育、李镇西的语文民主教育……他们的求索历程,他们的教育理念让我的心淡定,让我的情为语文所系。

要读的不仅仅在基于教育的、基于语文的,更在基于文化的。记得在一次全国优课展示活动中,我斗胆直言,我们的这一代青年教师,要“恶补”中国传统文化,要静下心来读孔孟读老庄,读《史记》……文化蕴藉的浅薄成为我们新一代语文教师的“软肋”,是任何高科技引入课堂都无法弥补的。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在新课改背景下越发显得紧迫。

教师读书,首先对学生是一种引领是一种示范。书读多了,积淀自然丰厚起来,自然会自觉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开启新思维,实验新方法,提升新认识。反思,是一个青年教师提高自己的应然选择。教学活动永远是一种缺憾的活动。反思让教学走近完美,走向“自由”。在我看来,把自己的反思加以凝练与提升,形成文字就是一种研究。反思性研究能让我们更关注教育的现实与现实的教育,关注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与热点,作出自己的判断与思考。

“语文课堂效率”问题一直是语文教育界关注的难点。根据实践体会,我先后撰文从激发学习诱因、优化教学过程、精练巧练等方面提出解决策略,对克服语文课堂“少、慢、差、费”等弊病,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这一组论文分别被全国青语会、全国中语会教改研究中心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受到了广泛关注。

新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但是也出现了一系列与汉语言教学规律相悖的现象,我开始反思,先后发表《警惕: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过度”行为》(《语文教学通讯》05.2)、《新课标下关于“讲”的再认识》(《语文教学与研究》06.6)、《语文教学不能忘却的》(《语文教学之友》06.10)、《文体教学:必须坚持建设好的基础工程》(《语文教学通讯》06.3)、《简单:当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然境界》(江苏省教育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新课改离我们有多远》(全国中语会优秀论文二等奖)等文章,其中的一些主要观点被有关学术机构、网站引用或转载。

针对学生作文中刮起的浮华之风,我结合自己对作文教学的理解,撰写了《警惕:作文教学正走向浮华》,《中学语文教学》全文发表,引起强烈反响。面对初中作文一直无合理序列、无有效指导体系的现状,我在反思中探索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直面心灵,走进生活,关注细节,力求文中有“真”我,我心有“真”情;反对所谓“无限制”作文,强化作文“入格”训练,最终实现“出格”的目标。(《生活的细节里蕴藏着教育的精彩》,《新作文》2003.4;《作文教学:请走进学生的心灵》)

我的专著《小丁教语文》正式出版后,朋友童歌撰文作了这样的评论:

这本书中收的文章确实篇幅都不长,没有 “一、二、三、四”、“甲乙丙丁”的罗列,也没有“主义、模式、原则”的大旗,更没有时下最时髦的夹杂一长串外文单词。这本书有的只是对语文教学现状的担忧、对细节的关注和对具体教学行为的反思。小中见大,小中存真。

“实而不死,活而不乱;动静相生,张弛有度”这是我所追求的课堂教学心律。“实”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夯实,追求方法的多样性、活动的丰富性,不使学生的思维僵化,不使课堂一潭死水;“活”在思维的活跃,有对话有争辩,有思想的交流,有智慧的碰撞,不追求表面的热闹与繁荣,不满足思想碎片的飘洒,摒弃浮躁与肤浅。课堂的动,是一种灵动与激活,静是一种静思、静悟,静静地放飞想象与联想的翅膀,享受那份宁静中的厚重。课堂里应该有思考的紧张,还应有交流的宽松;应该有会心的微笑,也应有幽默的开怀。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我努力“让课堂阅读教学成为课外有效阅读的钥匙”、“让品悟语言成为课堂阅读教学的中心”、“让智慧的对话、生成成为课堂最美的风景”(《行走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里》,《语文教学通讯》06.7-8)。“活动型” 阅读教学,“主题式”阅读教学的尝试,让我的课堂呈现出不同的色彩。《鹤群翔空》、《看树》之类的公开课,《皇帝的新装》、《让母爱的潮水凝练成诗》之类的“家常课”都成功地传达了我的教育理念,也闪现着我的个性之光。学生是快乐的。

我固执地坚持让学生“吃好第四顿饭”。第四顿饭,虽是一个看似并不丰盛的“拼盘”,但却是一席精神大餐。烹制的主要材料并不复杂:一是每天阅读一篇短文;一是每天写一篇日记。短文是要经过精心选择的,不是应景式的学生习作,也不是随手拈来的寓言故事。短文主要来自我的推介,抑或是学生的发现,所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读也不是走马观花,“不动笔墨不读书”,要圈画生字新词,要品悟精彩语段,要动笔抒写心得感悟。日记,不在长短,须有真情实感,有感而发,不作无病呻吟,记录成长的真实历程,整理人生的点滴思考。同时,我会定时给学生们“加餐”——开设文学讲座,阅读文学经典,组织汇报交流。古典诗词鉴赏,让学生在“十七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温婉阴柔与“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的粗犷豪放中融化;“百年巴金”,让学生在《家》、《春》、《秋》的悲喜人生与《随想录》的真诚坦白中感悟,走进现代文学的神圣殿堂。阅读交流会,日记展示会,让学生把所读所记和同学交流,一起分享收获的快乐。灿烂的笑脸,会心的颔首,感动的泪水……一次次定格成我心中永恒的风景。写日记,引导学生更多地去关注生活,向生活学习语文;读经典,让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让书籍垫高心灵,丰满灵魂。



年末岁首,在我整理南通市“十五”教育规划课题青年教师专项《初中生阅读文本的选择与重建研究》结题成果的时候,再一次回放我近十五年的从教生活,再一次捧读我10多年形成的30多万字的文稿,我的心头是温暖的。这种温暖来自关注我培育我的师长、朋友们,来自我钟爱的语文和语文教育……

梦想还在远方,追梦的足音依旧铿锵……

(江苏省通州市石港中学;226300)

个人档案

丁卫军,中学高级教师,江苏通州市石港中学语文教师、校长办公室主任。首届全国中语教改新星,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南通市骨干教师,南通市名师培养对象,南通市教坛新秀,通州市学科带头人,通州市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南通市新课改初中语文中心组成员。先后主持或参与研究的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多项,构建的“整体感知、精段突破、比较迁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荣获全国优秀教改成果三等奖。近年发表论文、教案、随笔60余篇,主编、参编教学指导用书15种。《小丁教语文》由安徽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问题回答

您最想对一线的青年语文教师说些什么?

面对这个纷繁浮华的社会,太多的诱惑使我们常常迷失了自我前行的方向。“我是谁,我该怎样做?我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确实是需要我们青年教师思考的问题。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应该有一个“自我心象”,应该具备一种追求成功的心理,正如一个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一样,一个不想成为“名师”的教师也不能称其为好老师。也许我所做的并不敢自诩为成功,但一种“成功心理”始终催促我朝着这一方向努力,这也是我寻求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我们往往会形成一种懈怠心理,总以为自己的所学已经完全可以应付课堂教学所需。我以为,养成读书的习惯是我们教师最基本的职业要求。在这个知识爆炸和网络化的时代里,自觉学习尤为重要。只有不断获取新信息,补充新知识,吸收新理念,才能“与时俱进”,才能及时把握教学的最新动态,及时掌握一些新方法,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激活教学活动。


与此同时,结合所学理论和自己的课堂实践及时反思、修正,是提高自我的有效途径。很多的教学心得往往是在反思中形成的。无论哪一堂课,总有它的优点和缺憾。我们把这些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加以提升,常常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有时就是极好的写作素材。到学生中去,倾听学生的听课心声,有时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学习——实践——反思——写作”之路,也许这正是一个青年教师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您最难忘的一件事是什么?


2006年5月,北京大学教授、著名作家曹文轩先生来我校讲学。我带领学生们开展了“曹文轩纯美系列小说研讨”活动。读小说,写研讨报告,小组互动合作,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学生们形成2万多字的研讨文章,“研讨会”如期举行。学生们的文章让曹文轩先生十分感动,特撰文《读经典,写出 见心性的文字》来鼓励学生们。尽管这一活动遭到了一些质疑,但我想孩子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读了曹先生的几本小说,写了几篇文章,更重要的是这一个过程会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刻下历久弥新的印记,给予他们的灵魂永恒的滋养。(《绿洲》杂志2006年第2期登载了研讨会的全部作品。)

真情告白

语文教师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有效的阅读引领,培养更多的“读书人”,让更多的学生回到书桌前,走近经典,亲近大师,让书香浸润学生的灵魂,让华夏灿烂的文明得以真正的传承与发扬。这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神圣使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6 04:25 , Processed in 0.08745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