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传统对联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z]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12 10:18: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传统对联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z]
       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过春节一定要贴对联的,后来好多国外人士也纷纷效仿,但是大家对对联又知道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下吧:
     对联,俗称对子,是文学作品,是艺苑奇葩,是中华文化的结晶,为中华民族所独有,也是为中国最广大的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短小精悍的文艺形式。
     对联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可用四句话来概括:始于桃符源对应,兴于北宋盛于明,至清涓流汇江海,民国绵延到如今。
古代文人学士互相切磋,游山玩水,都少不了吟诗作对。不知何时,对联跟科举挂上了钩,故学生读书,对联成了必修课。特别是明太祖朱元璋酷好对联,故全国对对子之风大盛。清末,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对联也失去了她原有地位。再加上新学的兴起,对联在课堂上已很少出现。但对联的作用却不可低估,一幅好的对联往往能显示出它的艺术魅力和特殊功能,给人以“视之则锦绘,听之则丝簧,味之则甘腴,佩之则芬芳”的多种多样的美感享受,并从中获得教益。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须提高其文化品位。故此,让他们了解一些对联知识,很有必要。
     从实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这个研究课题以来,我专注于对这一方面的钻研,也在其中大有受益,具体如下:
     一、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平时上课多给学生吟诵一些文化名人的对联,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如讲《山市》一课时,为了给学生介绍作者,提到了蒲松龄的聊斋堂联:画人画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让学生不仅了解了蒲翁的《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同时也让他们了解了作这幅对联的郭沫若郭老先生的出众才华。
  二、可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创作对联的过程也是“炼字”的过程,一副好的对联,每个字必然要经过仔细的推敲。如“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一联,据说是苏小妹出给苏东坡和黄庭坚填的,黄填“舞、隐”,苏填“摇、映”,小妹均不满意,己填“扶、失”,令苏黄叫绝。也只有“扶、失”二字,才能充分突出风之“轻”和月光之“淡”,的确是恰到好处,无他字可代。
由上例可见,创作对联可提高人的遣词造句的能力。故此,在语文课堂上,我适时的传授学生一些创作对联的方法,练习一些简单的对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可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2004年对联题出现的范围很广。
  如全国卷I
  24.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4分)
  第一题
  扫千年旧习_________
  祖国江山娇_________
  第二题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国卷II
  24.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4分)
  第一题春晖盈大地_____________
  科学能致富_____________
  第二题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既然高考试卷在“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这一考点上有了新的突破,即采用了对联的形式(实际上也是句式的仿用),那么我想在语文课堂中多渗透一些对联知识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既有传统文化的继承,又能达到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让学生在高考中能得心应手,驾轻就熟。    综上所述,我将对联教学纳入到语文的教学中来,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对联的兴趣,又激发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兹举数例,以资鉴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7 07:17 , Processed in 0.14430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