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一封令我百感交集的信说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26 14:49: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魏勇
  曾经有个学生给我写信,说听我上课很痛苦,因为我讲的东西是他以前没听过的。他的内心很矛盾、有冲突,所以他不想思考、不想矛盾,还想像小学生一样简单生活下去。这个学生是我教的全年级1600人中成绩最好的。而他的精神起点这样低,对教科书以外的东西没有兴趣,他怕、恐惧、拒绝。为什么拒绝每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的精神元素?因为这些东西给他带来了痛苦,他的精神已经疲倦了。以前,老师给他的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跳出了井口,他的心灵就无处安放。
  这封信让我百感交集,我既感激这位同学给予我的信任,同时又为他的恐惧而感到难过。因为我坚信,在历史课堂上,我们教师必须通过教学内容引发学生对历史、社会以及自身的思考。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谈得上健康地发展。而不是为了迁就现实,为了生存就只能一味地搞应试教育。
  如果把现实主义的要求当作历史教学的全部,那就失去了历史教育的灵魂和归宿。如果说语文是侧重语言表达和文化审美,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话,那么历史则侧重理性思考和探索历史真相,所以历史课必须激发学生探索历史真相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历史的洞察和对社会的透视,让他们具备起码的常识理性,拒绝义和团式的思维。也许我们的学生无法成为名人、精英,甚至人才,但他们至少不应该成为暴民、流氓,不会为“9·11”事件喝彩,不会为《中国可以说不》这类书籍而莫名激动。
  现在的中学历史教育状况非常“平稳”,人们早已习惯了言不由衷,绝大多数老师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应试教育。而现在的应试早就不是背诵和记忆的考试,考试里增加了许多“能力”的元素,比如高考的考试说明里面明确提出了四项能力要求:一是再认再现历史的能力,二是材料处理能力,三是历史阐释能力,四是表达能力。好像当下我们已经完全实现了素质教育,高考这根指挥棒似乎已经成功地把中学历史教育从死记硬背转向了能力培养。问题是,这是怎样的能力?我们教给学生的究竟是什么样的阐释历史的能力?我们所培养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经不起追问。
  学生为什么学历史?除了应付考试以外,最普遍的答案是,以史为鉴可明兴衰。在许多人看来,学习历史的最高价值是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这个说法与其说是针对一般人,不如说是针对统治者。对一般人而言,历史上成败兴衰的经验是存在于书本中的宏大叙事,除了增加茶余饭后的谈资以外,对普通人的柴米油盐生活并不具备多大的实际指导意义。考试,当然是学习历史一个很好的理由,问题是探讨为什么要学习历史这一问题的意义在于,追问历史对人类精神的发育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起到作用。毕竟,人们在没有历史考试的时代就已经开始学习历史了。
  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是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增进学生作为公民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合格的公民必须具备世界眼光,学生需要养成通过别人的眼光评价事物的习惯,通过研究其他国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尤其重要的是对世界多种文化的理解有助于培育彼此宽容、相互尊重的涵养和文明的精神。
  当前历史教学中的重灾区主要在于对历史的认识领域。有些历史教师对历史的阐释是伪阐释,这样的教育往往导致学生进入社会以后,在认识自身和社会的关系时,在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时,在大是大非之间需要选择时,作出一些令人遗憾的决定。所以,当下,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一要拒绝谎言,二要自由思维。
  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不只是相对真实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换位思考的习惯和寻求全面对称信息的能力,用我们在知识面前的谦卑去影响学生,使他们永远避免理性的自负和摆脱自以为真理在握的霸气。把“你可能对,我可能错”的原则,建立在每一个学生价值体系结构中最基本的层面上。
  我时常不明白,为什么有些教师总是固执地想把一颗已经被污染了的成年人的心包装起来,贴个绿色照片去占领未成年人的心灵货架。当下,教师还是不要成天惦记着人家的灵魂怎样,而是首先要把自己的灵魂收拾利落了。一个站起来的灵魂,自然会引起别的灵魂的注视和尊重,自然会吸引别人走近,和你一起呼吸。一个跪着的灵魂,无论怎么包装,无论采取多么巧妙的方式,都不可能真正走进别人的灵魂。(作者原为重庆市涪陵五中历史特级教师,现任教于北京市十一学校)
  《中国教育报》3月20日7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4:41 , Processed in 0.11036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