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小学经典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28 23:41: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小学经典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顾之川
  按照工具书的解释,经典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名著”是指“有价值的出名著作。”(《现代汉语词典》)经典名著不仅有古代的,也应该包括现代的和外国的,但这里所说的“经典”,特指中国古代经典。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产生了无数经典作品。内容包罗万象,体裁多种多样,这些作品被国人一代一代传承,滋养了无数华夏儿女,成为中华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对于中小学语文教育来说,所谓经典教育更多地侧重于古代文学经典和部分文化经典的教学。
  一、我国不同时期中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文编选情况
  在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文作品的选文是由多到少。在1949年以前的课本中,古代作品的编选有两个特点:一是数量多,最多时有700多篇,一般也在400篇左右;二是文章选得也比较深,如《国文教本评注》选了《周易》《尚书》,《复兴高中国文》选了《离骚》《大学》《中庸》的全文。1949年以后,古代作品总的来看是逐渐减少,所幸虽几经反复,但从未间断(见表1)。近年来,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古代作品在中小学教科书的比例有所增加。目前,初中教科书中古代作品的比例约占33%,高中约占45%。
  1999年,教育部开始启动我国中小学第八次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对当时正在使用的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进行修订。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了“古诗文背诵篇目”,如表2所示。
  本文在“首届中华诵·经典教育论坛暨建国六十周年经典教育研讨会(2009年10月,北京)”发言稿的基础上修改而成。
  表1:我国中学语文教科书中古代诗文编选情况统计表
时期
书名
总册数
总课数
古诗文篇数
百分比
清末
1908年版中学国文教科书(吴曾祺编)
5
701
701
100%
北洋政府时期
1915年版新制国文教本评注(谢无量编)
4
321
321
100%
1924年版初中国语教科书(叶绍钧等编)
6
260
165
63.5%
国民政府时期
1933年版复兴初、高中国文(傅东华编)
12
469
332
70.8%
1936年版新编初、高中国文(宋文翰编)
12
508
369
72.7%


1949


1952年版
12
239
32
13.4%
1958年版
12
156
16
10.2%
1960年版
12
300
85
28.3%
1963年版
12
360
152
42.2%
1978年版
10
248
54
21.7%
1980年版
10
274
77
28.1%
1986年版
12
192
59
30.7%
1990年版
12
170
51
30%
2000年版
12
333
124
37.2%

  表2:2000年版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背诵的古诗文  

小学
初中
高中
合计
古诗词(首)
80
50
50
180
古文(篇/段)

20
20
40

   二、经典教育的现状
    (一)中小学语文课程教材中的古诗文
制订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编写新的中小学教科书。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和人教版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古诗文如表3所示。
  表3:人教版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古诗文


  (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的经典教育
  教育部制订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指出: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少地方把经典教育列为地方课程。如山东省曲阜市专门成立“国学经典诵读工程委员会”,全面启动“国学经典诵读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班级、进课堂、进学生心中,编写了《中华古诗文经典读本》, 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四川省成都市也制订了《国学实施纲要》,开展中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有的学校把经典教育纳入校本课程。如浙江省台州泽国中学开展了“读国学经典,育道德人才”主题教育活动,安徽省宿州市三铺中学编写了“国学经典读本”的校本教材,等等。
  (三)语文考试中的古诗文
  在语文的中考、高考中,古代作品是重要的考查内容。教育部考试中心制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规定:“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古代诗文的考查,有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比如,属于“识记”的有“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属于“理解”的有“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属于“分析综合”的有:“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属于“鉴赏评价”的有:“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等。这里,以2009年全国语文高考试卷为例,说明古诗文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和大致情况。
  表4:2009年全国语文高考试卷中的古诗文

  在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中,古代诗文的考查与高考基本相同。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重点高校自主招生的语文考试中,古代诗文的考查也是重要内容之一。如2009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语文试题,不仅有传统的对对子,要求为“博雅塔前人博雅(博雅塔为北大一风景)对出下联,另有一道古文翻译题,在作文题中也有对考生古诗文素养的要求:“有腐败分子认为:腐败,是一种人人难免的‘普遍本性’,它有助于刺激消费、增进感情,有利于经济增长,无害于和谐社会。请你写一篇文章,驳斥‘腐败无害论’的观点,要求至少有5处正确引用古诗文,题目自拟,800字左右。”在高考为中小学教学“指挥棒”的现实背景下,这种导向无疑会对古诗文的学习发挥积极的影响。
  (四)经典教育的外部环境
  1.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引导
  教育部把“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列入2009年工作要点。国家语委与有关部门合作举办“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举办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中华经典诵读晚会,开展中华诵读进校园以及“中华诵”夏令营等活动,都为经典教育营造了一种社会氛围。
  2.新闻传媒业的强势介入
  自从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以来,于丹、易中天、王立群、鲍鹏山等高校教师对古代经典的讲解,推动了全社会对中国传统经典作品的关注,形成“国学热”。报刊、图书发表或出版大量普及传统文化的文章或书籍。国学网、中国国学网、中华国学网、中华诵读网、儿童经典教育网等网站也在积极致力于经典文化的传播。
  3.社会力量的大力推动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持续升温,校外文化教育机构也纷纷开展课外经典诵读活动,或开办“少儿读经班”、“中华文化经典诵读班”,或编写经典诵读教材,如,四海教育四海传播的“少儿经典诵读工程”,旭日弘文国际教育集团出版了刘锡庆教授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弘慧诵读本”,等等。
  三、关于经典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关于“国学热”
  1.民族自信力的增强需要传统文化的复兴。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逐步增强,拉近了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是“千万里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可是你却并不在意”, 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变成了主题歌中所唱的“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为梦想,千里行,相会在北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国学热”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2.“汉语的国际推广”催生了传统文化的复兴
  目前,我国政府在大力开展“汉语的国际推广”工作。截止到2009年,已在8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27所孔子学院。孔子学院不仅是向世人推广汉语,更是推广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自身的魅力,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彼此尊重,沟通交流,了解差异,合作共赢,有助于建立和谐、文明的国际新秩序。这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国学热”的形成。
  (二)加强中小学古诗文教学
  1.应大力提倡和鼓励青少年尽可能多地熟读、背诵一些中国文学史上的优秀诗文名篇。培养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古诗词鉴赏能力,以及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中小学古诗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也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学素养和文化品位,给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
  2.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科书中,还可以适当增加古代诗词的内容。小学阶段正是一个人记忆的黄金时期,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经典作品的背诵。当然,经书中往往精华与糟粕并存。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缺乏分辨与选择的能力,对选哪些作品,学习到什么程度等,都要进行认真研究。
  3.有必要建立在中小学开展经典教育的科学机制。一方面,在小学、初中、高中不同的学段,古诗文的教学应该循序渐进,充分关注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可一味地拔高。另一方面,更不能以经典教育代替基础教育,上海取缔“孟母堂”就是证明。
  (三)加强交流与沟通
  1.在目前经典教育得到全社会认同的形势下,有必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组织,团结全国各地(包括香港、澳门、台湾)从事经典教育的同仁,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交流经验,探索经典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2.争取与国外相关机构的交流与沟通。在当今这个多元化时代,文化的交流不应该是单向的,应该是双向、甚至多向的,有必要吸收“汉字文化圈”更多的同行参加,如日本、韩国、朝鲜、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专家学者。
  3.建立定期的信息交流制度。比如,可以开展网络、图书报刊的交流互换,也可以组织一些有影响的交流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是研究者之间的,也可以是教师之间的,还可以是中小学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只要我们携起手来,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经典教育在培育一代新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软实力”方面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中华文化必将有一个充满希望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  语文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编《中学语文教材研究资料》下册,油印本
  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朱绍禹等主编《国际中小学课程教材比较研究丛书·本国语文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顾之川,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材编写和语文教育、汉语言文字研究,曾主持编写人教版多套初中、高中语文教科书,有多部论著出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3:51 , Processed in 0.08642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