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洪宗礼先生引领我走上教材改革之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28 22:58: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洪宗礼先生引领我走上教材改革之路
李震
  我和洪宗礼先生相识,是因为我用了他编写的初中语文教材。
  那是1990年8月,我从市语文教研员程华老师那里得知:泰州中学的洪宗礼老师编了一套初中语文教材,反映很不错;从油印本开始,经过几轮实验,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试用。程华老师还送了我一套洪宗礼先生主编的语文教材,建议我选用。
  当时,连云港市初中语文教学都用的人教版教材,我又教高中语文。但是,当我翻阅了这套初中语文教材后,顿觉耳目一新。于是我就主动打报告,要求到初中任教,试用洪宗礼主编的教材,并将新招的初一四班作为整体教改班,对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四课进行整体教改规划设计,着重从教材教法上进行教学改革,希望能够求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这个请求得到了学校领导的支持。从此,我用这套教材在初中连续进行了九年的语文教学改革实验。九年来,我和洪老师从不相识到相识,再到相知,并在语文教学事业中得到他许多的指导和帮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90年代初,教学改革处于起始阶段,我只是摸着石头过河。
  我以洪先生的“五说”语文教育观和“双引”教学法为指导,把初中语文课型分为预习课、教读课、自读课、总结课,重点围绕“引读”作了动态构建,目的是辩证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探索”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洪先生把“五说语文教育观”的“引读”教学发融入了教材编写之中,我则根据教材中“引读”、“引写”教程的框架结构设计教学模式和创新教法,从教学实践的层面上运用洪先生的教学思想进行运用“引读”设计,又独立思考,在教学中有所创新。
  预习课中,我引导学生预习课文,充分发挥教材中“单元教材支配表”、“学习目标要求”、“读中提示”的作用。教读课重在教以规律,授以方法,举一反三。自读课是引导学生自奋其力,主动探索,通过自读,形成阅读技能的迁移。总结课则重在引导学生形成概括、综合、创造的能力。几种课型虽各有其结构特点,但都是教师引导学生以自学为主的动态过程,使语文课堂教学形成一个可操作的、可以控制的结构性流程。
  洪先生曾创立了引读十法 22种课型。我一方面借鉴他的经验,一方面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提炼自己的教法,这些教法力求体现八方面特征:1.语文学科性质的工具性与人文教育的渗透的统一;2.教师教学地位的主导性与学生学习地位的主体性的统一;3.教学目标的相对集中性与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的相对发散性的统一;4.教学结构的程序性与教学过程中操作的随机性的统一;5.教学步骤的阶段性与总体系列的整体性的统一;6.年级阶段教学方式的相对稳定性与初中三年教学方式的动态性的统一;7.教学内容的相对确定性与教学训练指向的迁移性的统一;8.语段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与全篇课文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的统一。
  我把这种设计寄洪宗礼先生,向他请教,不久便得到回应,后来不断得到他许多指导和鼓励。在教学实践中,我学习洪先生的治学精神和态度,严格按照预设目标来实施,并设定了对比班级。三年下来,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第一轮实验报告在南师大《语文之友》发表后,获江苏省第二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获全国农村中学语文教改研究中心举办的教学科研成果评比二等奖,并被收入国家教委、中央教科所等单位编撰的《中国当代教育成果大典》。
  第一轮实验结束后,我认真反思实验过程,认真体会洪先生教材的编写思想和编写意图。我感到,教者的这种揣摩反思实际上就是一种和编者的对话。教者充分地理解了编者的意图,才能实现教学实践中的创新,求得语文教学的最大效益。
  1993年9月始,我修改方案,进行了第二轮实验,侧重点在学习习惯培养上。市教育局和洪先生给我提供了许多展示的机会。1995年12月,在省教委于徐州召开的“中小学语文教改成果汇报会”上,我介绍了实验情况,得到与会专家和同行的好评,并被省教委教研室评为“先进教师”。1996年8月13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建设总结表彰会议”在无锡太湖饭店开幕,有六位试教教师被评为“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实验先进个人”,并名列榜首;安排大会发言介绍经验时,洪先生提出让我第一个发言,我感到非常十分荣幸。
  1996年9月至1999年6月为第三轮实验,我重新修改了实验方案。第三轮实验着眼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引读、引写,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力求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步发展。该课题被列为江苏省“九五”教育科研规划,被全国中语会课题实验研究中心列为全国重点研究课题。1999年7月,第三轮实验报告荣获全国中语会主办的首届“语通杯”全国语文教研大赛一等奖,我获“优秀实验教师”称号。2000年,《语文教学通讯》拿出版面,比较全面地介绍初中语文引读教学实验情况;同年11月,这项实验顺利地通过了省专家组的评估验收,实验报告发表在《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上。
  在实验期间,我积极开课,带动全局。到第二轮时,连云港市已经全部使用了“洪氏教材”。1996年春,我面向连云港市中语界同行开设了《飞向太平洋》引读教学展示课, 受到市教委领导的表扬及同行的肯定,不少学校购买了该课录像带。1997年5月,应全国课堂教学研究中心邀请,我前往江西庐山,在全国课堂教学研究中心第十三届年会上执教《梅岭三章》,向近千名与会者展示引读教学法,受到专家和同行赞誉。同年12月,在省教研室召开的“加强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研讨会上,我再次执教引读教学示范课,并在大会上介绍了引读教学经验。每当我取得成绩,洪先生知道后,都会打电话或者写信给我,给我以鼓励,这使我在语文教学探索之路上一路阳光,一路凯歌,始终充满了信心。我深切感到我的一些成就是离不开名师洪宗礼先生的帮助和引导的。
  在我心目中,洪宗礼先生不仅仅是教材的主编,更重要的是我人生的楷模。我通过使用洪氏教材认识了洪先生,又通过认识洪先生找到了一位人生导师。每当我在《语文教学通讯》上抑或是在《人民教育》上读到有关洪先生事迹的文章,我都为之感动。他“精心编织教材改革蓝图”,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理解了他的教材编写思想,以及对语文教育事业的热爱;他“走进理论研究殿堂”,在身体多病、年且六十之时,勇敢地肩负起母语课程研究教材研究的责任,当我捧读那厚厚的10卷本《母语教材研究》时,真是有着“高山仰止”的感觉;他“让生命之火越烧越旺”,被誉为“拼命三郎”,说明他在教学中改革,在教学中探索 ,付出了精力,付出了汗水,付出了心智。“意志不老,心态不老,思维不老,事业不老”,这至理名言,我定会融进我生命的旅程。教他主编的书,我获得了心智的提升;读他的事迹介绍,我获得了精神的冶炼;得到了他的鼓励,我生命的风帆高扬。我从他的精神、他的意志、他的学术思想中获得许多启示和鼓舞。我想,当我们敢于在烟波浩渺之处飞舟时,那“落霞长天”的景致就会领略到。1999年4月,我去江西庐山上课,游滕王阁之后,写了一首《登滕王阁》诗:“斗牛辉映第一楼,王勃奇序传千秋。雕梁丹柱镌翰墨,山云树影映碧流。九檐分出承丽日,两水合抱翔江鸥。俯看烟波浩渺处,落霞长天又飞舟。”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我学习洪先生教改事迹和改革精神的感受。我深切感到,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语文教学发展的全新时代,十分需要学习洪先生那样的“拼命”精神,立志改革,勇于改革,像洪先生那样去求语文教学之“真”。
  1993年11月2日,江苏省中语会第六届年会暨省青语会成立大会在常州一中召开,作为省中语会副理事长、著名特级教师的洪宗礼先生致开幕词,他代表省中语会再次表达了江苏老一辈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对青年语文教师的鼓励和期待。也是在那次会上,我当选为省青语会副理事长。
  1995年10月20日,我去成都参加全国中语会第六届年会,遇到洪宗礼先生,他又询问了我的教改情况,并嘱我注意收集对语文教材的意见,以便继续修订。当日13时15分到达成都,有车来接洪先生,我有幸陪同洪先生一起游览了武侯祠和杜甫草堂。大会分组发言时,洪先生特别强调了语文教学要姓“语”的观点,这是1992年洪先生在江苏百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参加的南通会议发言的核心观点。21日晚饭后,我和洪先生谈到准备写大会综述,他很支持我,说了一点概况,三点内容,两点体会,名曰“一二三工程”。语言简练而概括,我听后很受启发。会议结束后,我就写了一篇长篇报道,发表在有关刊物上,里面也体现了许多洪先生的语文观点。
  1995年12月8日,收到洪宗礼先生惠赠的《洪宗礼语文教学论集》。这本专著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朱绍禹先生和刘国正、顾黄初先生分别作序。全书分“教学论”、“教法论”、“教材论”、“改革求索篇”四个部分,内容丰富而论述独到,书中表达了洪宗礼语文教学的核心思想——“五说”语文教育观、“双引”语文教学论。拜读后,给了我深刻而重要的启迪。通读此书,洪先生那种对语文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的精神,那种对语文教材编写的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那种对实验团队成员的关心和爱护,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96年4月25日,在即将去丹阳“说课”研究会议上作报告之际,洪先生匆匆给我一封信,信中鼓励我说:“你正值风华正茂之际,学术上是最佳发展期,祝你在教改研究中作出不懈努力和更大成就。”
  2004年4月10日,我到南京大学参加“教育美学与教学改革研讨会”,听了洪先生的报告,他讲的是《教材编写的审美眼光》,特别强调“语言文字”与“人文”的关系,他说:“我主张‘一张皮’主义。你讲‘人文’,能离开语言文字吗?他讲语言文字,能离开‘人文’吗?”这和我在1996年在《语文学习》上发表的《综述》观点是一致的。
  洪先生的语文教材越编越好,越改越新,越修越精。我在九年的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把教学成果扩展开来,先后在赣榆县及连云港市,在江苏省乃至在全国开示范课,把“引读”提炼为一种课型结构,升华为一种教学理念,凝聚为一种实践精神。进入二十一世纪,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趋势,我又在“引读”理念指导下进一步探索和发现了一种提高课堂教与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教与学整体设计,把洪氏教材从“教”、“学”、“练”、“考”四个层面进行了综合设计。其中,突出动态设计,突出可操作性,注重问题情境的设置,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讨、交流的过程,并主编了一套24本约500万字的《教与学整体设计》丛书,由中国致公出版社出版。
  前些日子,洪先生惠赠了我一套6卷本的《洪宗礼文集》,再次捧读洪先生的著作,真切地感受的洪先生“是一个仰望天空的人”,“是一个胸有大志,怀有大爱,当仁不让,贡献社会的仰望天空的人”(袁振国《洪宗礼文集》序言)。这使我眼前高扬起一面旗帜:一面学术的旗帜,一面人生的旗帜,一面精神的旗帜。
  从我第一次读了“洪氏教材”开始, 洪先生一路引领我在语文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行进,九年的教学实践,八年的研读思考,不断实践,努力创新,我终于在教学和教材改革中有所长进,被评为江苏省首批名教师、江苏省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我感谢洪宗礼先生!
( 原载《这就是教育家——品读洪宗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7:27 , Processed in 0.07429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