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8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随笔化作文:改变作文教学的走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5-3 06:39: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随笔化作文:改变作文教学的走向作者:成 浩
  特约主持 成浩(山东省邹平县教育局教研室)
  
  随笔化作文犹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掷下了一枚巨石,打破了湖面原有的平静。让语文教师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摘自春水东流的blog
  
  主持人的话:我做初中语文教研员已经十四年了。在开始的前八年里,常有老师问我:学生一听作文心就烦,该怎么办?作文课该怎么备?该怎么上?我思量再三,或语焉不详,或无言以对。对此,我内心惭愧似乎又有些坦然。作文难的问题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记得张志公先生说过这样的话:语文是个“老大难”,作文恐怕是语文这个“老大难”中的“老大难”。专家“定论”三十多年过去了,面貌依然。不知道怎么做,就先不做。我就一心一意地和全县三百多名老师搞起了“语文生态园”建设。“生态园”就是“生长园”,师生“双主体”,人人谋发展。从1998年开始,“园子”里慢慢长出了很多鲜活的东西:绿色阅读、绿色写作、智慧课堂、综合活动、客观评价、开放备课、校本研修、科学管理。大概是因为着了天然“绿色”的缘故,从2002年,一株“随笔化作文”的幼芽从作文园地里钻出,继而逐年呈现“疯长”的趋势。从2007年下半年以来,全国、全省在我县召开了三个语文教学改革现场会,在各地的来访者眼中,随笔化作文成为最“抢眼”的亮点。
  随笔原本是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可以抒情、叙事,也可以评论。而在“随笔化作文”中的随笔则另有一番含义:随时随地、随遇随历、随感随记、随读随议、随改随展,无论字数多少。篇幅长短,只要是随手下笔而成的文字都是“随笔”。课下随意地写。课上有序地读、评、改、展,如此一来,学生的日常写作实现了“随笔化”;在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下,学生又把那些随意而写的文字“化”成像样的文章。于是,在我们的写作园地里,开始呈现这样的写作状态:
  作文不再难,如同吃饭说话一样自自然然,成为一种需要和习惯;作文不用造,它植根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率真地流淌着自我的思想和情感;生活与作文结合,阅读与写作结合,练笔与点拨结合,积累与“发表”结合;可以不再有作文本,而代之以一本本随笔本和装点精美的“作品集”;学生写,老师写,学生读,老师读,师生同读同写;任何一位老师,任何一名同学,只要想做就一定能做到,只要用心坚持做就一定会做好;日久天长,不知不觉。案头的随笔本日渐厚重了,手下的文字日趋具体、通畅、生动了;教师不再为一周周劳而无功的作文课束手无策,不再为批不完搬不掉的作文山身心疲惫;学生不再“挤牙膏”,不再“假大空”。不再愁眉不展;回归本真。走向简单,枯燥变成乐趣。痛苦不堪变得喜气洋洋。随笔化作文改变了作文教学的走向,师生以全新的方式感悟生活。抒写人生……
  如果说前几年的随笔化作文改革只是一种状态的改变,显得有些随意散漫的话。从去年起我们着力进行的以《随笔化作文导学》为中心的校本课程建设。则让随笔化作文走向了科学有序。初中三年确立了三级写作教学目标:一为写得出,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趣;二为写得顺,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理;三为写得好,做到言之有文。通过排查问题,精心筛选,共归纳出一百余个“导学点”。每个“导学点”都从源头上探寻学生随笔问题的成因,帮助找到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读评修改,训练写作能力,总结写作规律。各导学点内容既各自独立,又内在贯通,循序渐进,螺旋递升。教学的三年规划和每年的具体安排。都有一条红线贯穿其中:激发兴趣—培养情感—掌握方法一日积月累一养成习惯一自主发展。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选择采用“循序渐进法”或“查缺补漏法”,如同从超市选物品一样,针对学生写作中的实际问题,择取需要的导学点进行学习探讨。科学、有序、简便、实用,极大地减轻了师生负担;朴素、简约、随意、活化,让作文教学真正实现了返璞归真;自主、能动、创造、发展,为随笔化作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生成空间。
  1978年,叶圣陶先生说:“我又曾想。能不能从小学高年级起。就使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呢?或者不写日记,能不能养成写笔记的习惯呢?凡是干的、玩的、想的。觉得有意思就记。一句两句也可以,几百个字也可以,不勉强拉长,也不硬要缩短。总之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对自己负责。这样的习惯如何养成,我说不出方法和程序来。我只觉得抽看学生的日记本或笔记本,给他们一些必要的指点就可以了。不知道我这样想是不是太偏了。”
  重温叶老的话,我们很高兴:似是无意,又是必然,随笔化作文对叶老的作文设想进行了充分的实践验证,而且形成了特有的程序和方法。品味再三,我们又很不安:叶老的设想已经提出了三十年,而这些年来我们这些语文人又让作文教学有过什么样的实质性进展?
  山东省教育战略发展研究室主任、《当代教育科学》常务副主编陈培瑞先生来邹平考察后评价说:“随笔化作文是对走进困境的传统作文教学的一次颠覆性改革。其根本价值在于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为孩子自由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创造了一种宽松的环境,选择了一种合适的途径和方式。”
  教师有感觉,学生有变化,教育家有设想,专家有论断,这更坚定了我们的信念。今年八月,新学年开始前县教研室下发的“教学建议”上,“史无前例”地出现了一学期的“随笔化作文”写作教学进度建议:
  七年级:1-4单元;八年级:1-4单元;九年级:1-4单元。
  “教学建议”里,有这样一段显眼的话:
  丰富和发展随笔化作文教学模式。通过对《随笔化作文导学》校本教材的应用推广研究。进一步强化随笔的日常积累和课上的有序指导;验证各年级写作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单元内容编排、各课时写作教学指导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围绕“写、读、评、改、屣”等主要环节进行深入细致的实践探索,形成系统的实践策略。进一步强化各项措施的落实,如师生同写、日常随笔积累激励、作品集的建立与完善等。创造性地应用和开发作文教材,丰富各年级随笔化作文教学案例,大量积累“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典型随笔作品,为结集出版新的研究成果做准备。要加强对随笔化作文原理的学习探究,开阔视野。加深底蕴,丰富实践性知识,初步构建随笔化作文教学模式的理论体系。
  我们进行“语文生态园”建设的目标是:人人做得到。人人做得好,人人活得好。数年下来,已经成长起了一些侍弄“园子”的好手。下面就请几位教师代表,谈谈他们的做法和体会吧。
  
  让学生爱上作文
  郭 平
  
  让学生爱上作文,这是每一个语文老师的梦,而且是一个感觉上非常美好但似乎无法企及的梦。
  学生一上作文课就头疼,在作
2#
 楼主| 发表于 2010-5-3 06:42:37 | 只看该作者
文课上“愁眉冷对作文题,俯首咬碎钢笔帽”,而语文教师则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地发扬“愚公”精神搬“作文山”,却又天天慨叹劳而无功。单纯的技巧指导,学生根本听不进去;让学生背范文,然后改头换面、剪剪贴贴,似乎是某些老师不得已的“绝招”,但这种“作文课”让老师和学生都痛苦不堪。
  作文教学要走出困境,首要的问题是让学生能够写得出。是“写”得出而不是“挤”得出,让学生一上作文课就亢奋,就有写不完的话,文字自然地、流畅地从笔端如溪水般汩汩而出。怎样做到这一点呢?初一的学生毕竟还是孩子,他们喜欢那些有趣的事物,所以我们不妨从“有趣”人手。《随笔化作文导学》中《我要飞》一课,让学生在作文课上先叠纸飞机,然后来一个“飞机放飞”,这一下子就把学生拉回到了童年,此时教师稍加指导,他们会自然地去观察、体验、感悟,在接下来的写作中,他们会有一种刹不住“车”的感觉。初一的学生不仅喜欢有趣的事物,他们还有着非常丰富的情感。我们可以激发他们先“情动于中”,然后“辞发于外”。《导学》中《残酷的游戏》一课,让学生先列出自己最宝贵的五样东西,然后一一划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情感能不深深地受到触动吗?我在上这一课时,很多学生是流着泪做游戏、泣不成声地写作的。让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就这么简单。
  仅仅写得出还不行,进一步的要求是“展得开”,也就是在表达上要做到细致、具体、生动。《飞向胳膊床》一课,让学生在讲台边沿上站好,身体笔直地向后倒下去,下面有几个同伴用胳膊交叉成的“胳膊床”把他接住。这个游戏的核心部分只有两三秒的时间,但在这两三秒里,“信任”“勇敢”“责任”“合作”等关键词一起涌上学生的心头,感受很深。这个游戏之前,教师就可以点拨一下把时间“拉长”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把当时的观察、感受铺叙开来。我在上这一课时,20分钟的写作时间,全班所有学生都超过了400字,最多的写了800多字。初一有两个“描写”单元,都是引导学生怎样展得开的。
  课上写得出、展得开还不够。写作靠的是书面语感,这种书面语感应该是在大量的练笔活动中形成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天天坚持写随笔。初一的学生,不必给他们定那些条条框框,只要能写出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感受即可,写得越多越好。写随笔不仅是为了练笔,还是为了积累素材。许多本来会随风而逝的灵感,因为有了随时、随地、随意的随笔而被捕捉下来,作文课上,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对这些原始的素材进行裁剪、补充、连缀,从随笔这座矿山中提炼出作文的“金子”来。
  学生在课下写随笔时。达到“疯写”的状态是关键,可以采用一些小“绝招”。
  ——积分法。一开始。我对学生的要求是每天都要写一点,哪怕写一句话也可以,这样的要求不可能有人达不到。待学生稍稍入轨后,制定最低标准——每天至少300字,这样的标准只要努力也都可以达到,事实上有很多学生早已经超过这个数目了。字数达到300字以上可以记1分,超过600字就可以记2分,以此类推,可以展开积分竞赛。学生没有不喜欢分数的,也没有不喜欢竞赛的,何况他只要想做就可以成为成功者。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在这种竞赛中学生一天写2000字以上并非个别现象。
  ——发表激励法。我定期上“随笔展示课”,在课上学生读自己的随笔,尤其是在自己小组内读,在班里读,他会有一种自豪感。特别好的,可以在“随笔成文课”上修改成作文,投出去发表。让学生把随笔本当做一本书来看,把作文本当做作品集来看,他的“书”和作品集可以在班内“出版”,他会特别有成就感,也就更喜欢写作了。
  
  随笔成文
  田道源
  
  如果说七年级是教师指导学生真实地再现生活。把切身经历、挚情真意、耳闻目睹、心之所想统统溶于笔墨,让学生感受到写作之随意,进而养成“勤于动笔”的习惯,那么八年级就是教师指导学生深刻而生动地再现生活,有选择有条理有深度地描绘事物,向“随笔成文”进军了。
  那是八年级上学期,在一节随笔交流课上,身为班长的董妍妍展示了自己的两篇随笔。一篇写于2007年8月23日,写的是军训会操比赛,班级没有取得好名次,内心的郁闷之情溢于言表。最后她把失利原因归咎于抽签顺序不好。另一篇写于2007年10月22日,写的是他们班主持了周一全校的升旗仪式,同学们动作规范,阵容整齐,节奏准确,纪律严明,那种自豪之情也跃然纸上。同学们对两篇文章的评价是内容真实,语言流畅。
  是呀,这是生活的真实记录,但是如何才能让这些作文素材有自己的归属,找到一个灵魂,以更好地打动读者,启迪智慧呢?这需要学生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于是我提醒道:“大家想一想,这两篇随笔所写的内容,能否统一在一个主题之下。经过恰当的增删加工而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呢?”
  在大家的七嘴八舌之中,一篇《崛起的八年级七班》诞生了。文章采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撷取了“军训会操”“自习课上互助场面”“升旗仪式成功主持场面”三个镜头,加上一个结尾:“多严峻的挑战我们也不会丢脸,多沉重的担子我们也不会手软!回顾过去,我们曾失败过。可是今天,六张奖状高高挂起,一面锦旗迎风飘扬!我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致,总有一天我们会到达幸福的彼岸!”这改后的文章,拿出去发表也许达不到标准,但是七班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从这篇短文中却可见一斑。
  在接下来的随笔成文课上。大家把自己的随笔改写成一篇篇主题明确新颖的文章,于是路瑶的《足球赛》、高冲的《眼泪》、杨风超的《回报》陆续变成了铅字。于是在我们的《随笔化作文导学》中,“云开雾散,慧眼观花”“凸透镜取火的启示”“走一步,再走一步”“领新标异二月花”,四节内容,集中阐释了立意要“明确、集中、深刻、新颖”,并附上了例文。
  渐渐地,随笔成文成为大家最喜欢的一种课型。课前,教师往往要精心筛选学生随笔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探求原因,寻找解决方法,提供成功范文。课上一般有“读、评、改、展”四个环节。先出示一篇需要加工润色的学生随笔,请大家读一读,议一议,找出典型的问题。教师再对这一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展示一篇成功的范文请大家对比分析。然后大家找出自己有类似问题的随笔,修改成文,在组内或班内展示。当然主题明确、材料新颖、语言生动的文章拿出去发表也是展示的一种形式。
  针对同学们随笔当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又陆续进行了选材、布局、顺序、表达等方面的专项导练,如在《随笔化作文导学》第十四单元“表达方式(一)——让随笔跃动生命的灵性”中,涉及到了“点滴见
3#
 楼主| 发表于 2010-5-3 06:43:41 | 只看该作者
真情,细节显精神”“鸟瞰全局面,特写局部点”“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四个问题点,分别从细节描写、场面描写、侧面描写、环境描写进行了展示和指导。
  在不断地对随笔进行加工的过程中,同学们反思着自己的生活,提高着自己的人生境界,李希盟的《再见了,楠姐》,张亚男的《告别》,张亮的《告别青春的叛逆》,真实地再现了超越自我的心路历程。
  我想,写作无非是要再现生活,好的作者能够真实、深刻、艺术地再现,教师对于学生的作用无非就是帮助他们达到这种境界。其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爱好和习惯,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认识能力、表达能力,最终提高他们生活的质量。
  因此,加工润色随笔成文的过程正是一个提升境界美化人生的过程,语文教师在其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随笔伴我成长
  赵方新
  
  “以前,总觉得写出满意的文章,比登天还难。没想到,经过三年的随笔化作文训练,写出的文章不仅文采斐然,个性突出,而且每次考试都喜获一类卷。真的要感谢你。随笔化作文,我成长的伙伴。”这是刚毕业的学生孙丹丹在她的随笔中吐露的心声。
  进入九年级,大部分老师和学生担心的无非是考场写不出高分作文,而文采和个性在考场作文中显得尤为关键。“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采对于文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个性会杜绝千篇一律、人云亦云。鉴于此,在七、八年级随笔化作文训练的基础上,我们把“文采”和“个性”作为九年级的训练重点。同时注意随笔和考场作文的有机衔接。以使学生更加快乐和谐地成长。
  在常见的《考试说明》中,文采特指作文语言方面的“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它是显示学生文化功底与写作才气的核心要素。我们以学生的日常随笔素材为基础,在指导时着重从妙用词语、巧用句式、善用修辞、运用修饰语等方面来锤炼润色语言,从而使学生或文采斐然,意蕴横生;或细语潺潺,温婉沁脾;或大气磅礴,激荡人心;或明快活泼,行云流水;或深刻豁达,深沉久远;或含蓄隽永,优雅别致;或质朴清新,朗月清风;或巧拈俚俗,幽默诙谐;或化用诗词,妙趣横生。
  此外,我们还从巧拟好题、打造凤头、锤炼豹尾、妙设伏笔来指导学生锻造布局,从段落排比、镜头组接、欲扬先抑、巧设悬念、想象虚构来指导学生巧妙构思,以使学生从语言到布局、构思浑然一体。
  在此基础上,我们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创新——或高屋建瓴,小题大做;或独辟蹊径,反弹琵琶;或冲出重围,异军突起;或巧借东风,八面玲珑——从而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色,不再千人一面、众口一词。
  随笔的真谛在于一个“随”字,可以随时随地记录生活,不受时空、字数的限定。随笔化作文是在随笔的基础上,通过读、改、评、抄,把零碎的随笔转化成结构完整、思想厚重的文章。随笔也好,作文也好,其自由度较高,不同于受时间限定、篇幅限定和题目限定的考场作文。如何让随笔、随笔化作文在考场上展现风采呢?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写的随笔,大多由个人见闻、身边琐事引起写作动机乃至冲动。题材多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生活,由小见大,大小由之,选择自由。写法也不拘一格,或叙或议,或写景,或感怀,或直抒胸臆,或曲折达意,根据表达的需要,任意挥洒,率性而作,率真而为。这些特性与中考作文“淡化文体,不设审题障碍,强调真情实感,倡导自由表达,强调综合素质,鼓励创新思维”不谋而合。
  有了一定量的积累,才会产生质的变化。如果我们平时写得少,积累不够,视野不开阔,就会思维放不开,影响临场发挥。而随笔化作文有它先天的特殊性:让生命自由地释放,感情酣畅地表达。思维大胆求异,想人所未想,发人所未发。经常写,我们的思路就会变得流畅,深刻、独特一到了这一步,又何愁考场作文不受人欣赏呢?
  一本本随笔本记录了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也成了一部部写作素材集。它好比一个材料库。成为考场作文的源头活水,我们写作时,可以轻松地打开它,随时汲取“活水”,进行筛选、整理、加工,然后修改成文。在无形中探求有形,在开放中探求规律,在看似随意中探求随笔成文的真谛,走出传统作文的条条框框,摆脱各种束缚,我们的随笔就会在考场上熠熠生辉!
  随笔,记录了我们求知路上的风餐露宿;随笔,定格了我们心灵颤动的宝贵瞬间;随笔,开启了我们心灵深处的写作智慧;随笔,为我们的人生积淀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也许在掩上随笔本的刹那,你会恍然大悟:是随笔写作与我结伴同行,走过风雨,走过四季,无论酸甜苦辣,都是收获……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李光明
  
  实践证明,起源于草根的随笔化作文,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因势利导,推陈出新,促偶然成习惯,化腐朽为神奇,取得了突出成效。主要表现为:
  学生写作数量呈几何级增长趋势。进行系统实验的学校,学生每学年写作量达到7万多字,是传统作文教学写作量的七倍多。每学期下来。人手一本或几本厚厚的随笔,成为他们丰富的写作素材库。日积月累,水涨船高,量的积累带来质的提升:据统计,2002年以前的6年里,全县师生正式发表作品37篇,而2002年随笔化作文在全县启动实验后。6年间全县发表作品1780多篇。2008年,县教研室随机抽取一个学校七年级两个班117名学生的期末考试作文进行测评,每个学生作文都超过了600字,多数达到了800字,平均成绩为28.77分(合百分制82分以上)。学生写作真正做到了又多又好。
  对学生而言,他们的收获不仅在于作文水平的提高,还在于写作心理和写作态度的良性发展。学生接触到随笔化作文后,不再厌倦写作,绞尽脑汁,视之如畏途。而是有话可说,乐在其中,甚至欲罢不能:写作不再是作为功利意义上的一门技术学科,而成为生命个体成长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七年级女生在她的随笔后记中写下了这样深情的文字:
  随笔是青春的瞳孔,透过它们,能把她们的所思所想一眼望穿。
  我喜欢这个世界,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然而在这物质美的背后,我更钟情于精神上的一种勉励,它会引导着我,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我知道,本学年的随笔就此走进尾声,我也要说“再见”了。也许,若干年后的某个角落里,我会翻出这本富有青春气息的随笔本,细细品读这伴我成长了好多岁月的印有生命色彩的一行行文字……
  我想,这不仅仅是一本随笔。而且是青春扑面的成长宣言。
  对教师而言,写作课不再无章可循随意调节,也不再隔靴搔痒不见效果,更不是可有可无听天由命让少数作文“天才”独享“专利”,而
4#
 楼主| 发表于 2010-5-3 06:44:46 | 只看该作者
成为操作性很强、显性标准突出、切实可行的一门学科,学生在此体系内迅速成长,进而成为作文高手。语文老师首先感受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同时。从有用的角度考虑,删繁就简,去粗取精,把以批改为中心的传统作文教学的重心转移到以写作交流为中心的随笔化作文上来,极大地解放了教师。让师生一起浸泡在写作的海洋中,教师的指导有了实践的依据,也有了充裕的时间研究作文之道,能够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对学生作文的走向作出清晰的预判和指导。最终的结果是实现教与学的双赢:教学相长,老师和学生一样,用随笔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成长历程,抒写着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教育收获。有位语文教师和学生比赛发表作品,一学期下来师生各发表作品14篇,一时在邹平县语文教育界传为美谈。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批语文教学的明白之师迅速成长,县内成立了由骨干教师组成的专家组,在邹平召开的全国语文教学改革现场会上,他们崭露头角,影响辐射到省内外。
  这些深刻变化,得益于随笔化作文的诸爹先天优势和后天努力。
  随笔化作文的精髓突出一个“随”字,这就大大解除了人为捆绑在写作上的重重枷锁。陈培瑞先生对“随笔化作文”有自己的真知灼见:“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生活和感悟,我口说我话,我手写我心,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较好地解决了孩子们无话可说、有话不会说的问题。”当然,这样一种作文教学的理念。决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实践,却又与中外文论、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中的诸如文学的起源、人的表达需要、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许多重大而根本的命题相契合,师法自然。返璞归真。
  随笔化作文的成功。不是写作单兵作战的结果。而是整个大“语文生态园”的环境使然。把语文教学比做一篇文章,如果仅从局部落笔。可能会写出某个精彩的语句或片断;如果着眼于整体来布局谋篇,则会产生一篇佳作(这需要大气魄和大手笔)。仅举一例,初一的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县教研室提倡学生写放胆文,凡字数达到800字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建议评为满分卷。这一破天荒的举措和随笔化作文初一阶段“写得出”的目标相吻合,有力地促进了随笔化作文的成长。
  随笔化作文“随心落笔,修改成文”的理念,破除了陈陈相因、沿袭已久的传统作文模式,对作文的理念和实践都是一次具有革命意义的突破。从某种意义上说,随笔化作文的出现改变了作文教学的走向,破除了人们心中难以消融的坚冰,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新思维。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传授的植树秘诀是“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由此观之,随笔化作文不正是顺应人成长的天性,才根深叶茂亭亭如盖的吗?
  随笔化作文,生命之树常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7 01:10 , Processed in 0.07875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