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爱莲说》:出水妙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20 15:04: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爱莲说》:出水妙善
                                    浙江 郭初阳

  一般读者都意识不到《爱莲说》的前生与后世,在普通的中学课堂里也不太有机会揭橥本文在文学史与思想史上的承传。《爱莲说》之所以以区区九十五字,延续近千年的口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周敦颐对莲之意象的窃取与转化,成功地将原属于佛教之莲,变为儒家之莲、道学之莲。
  试看之前四种佛经中关于莲的比喻: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尸罗波罗蜜下》:"譬如莲花,出自淤泥,色虽鲜好,出处不净。"
  《维摩经》:"高原陆地,不生莲花,卑湿淤泥,乃生此花。"
  《高僧传》卷二鸠摩罗什自说:"譬如臭泥中生莲花,但采莲花,勿取臭泥也。"
  《四十二章经》:"吾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花,不为泥所污。"
  修辞学中有"同喻异边"的原则:喻体虽是同一个,但该喻体有方方面面的特性,可以在不同的意义上,与各种不同的本体产生联系。同一个月亮,可以取其弯比作眉,比作弓,比作钩;可以取其圆比作笑脸,比作团饼;可以取其明亮比作镜子,比作眼睛;也可以取其清澈比作水……
  同样的,莲花在佛教典籍中,对应的本体也有微妙的差异。加上莲喻中往往包含莲、泥二者,以此分别对应本体中的二者,所以就产生了种种复杂的变体。
  《大智度论》以淤泥对应因缘中的众罪,以莲花对应持戒之人的庄严戒相。否定淤泥,也否定莲花--淤泥不净,从淤泥而来的莲花也不净。结论不可执着从不净处来的戒相。
  《维摩经》以淤泥对应不洁的尘世,以莲花对应佛种。肯定淤泥,也肯定莲花--在有价值的淤泥中,长出更有价值的莲花。你若追求莲花,一定不可鄙弃淤泥。所以此人身很宝贵,此世间大有意义,不可鄙弃。如来种子,只能从世间的淫怒痴、颠倒、邪道、恼恶中来。
  《高僧传》中,鸠摩罗什以臭泥对应自身,以莲花对应他所说的佛法。否定淤泥,肯定莲花--泥很臭,但可以长出圣洁的莲花。据说后秦文桓帝姚兴曾经为了让鸠摩罗什留有后代,曾"以妓女十人,逼令受之",鸠摩罗什后来对自己的破戒非常悔恨,负罪之心尤为深重。所以每每在讲道之前,向僧侣弟子表白自己的过失。告诫听众要区别讲道者与所讲之道,讲道者是无价值的,佛法经义是有价值的,当一分为二,舍取分明。
  《四十二章经》以污泥对应浊世的女人,以莲花对应沙门。否定淤泥,肯定莲花--泥很污浊,莲花生长于其间,但可以保持自身的清洁。和尚当慎待女人,将她们按年龄不同分别视作母亲、姐妹或女儿,敬之以礼;更当看透女子身体皮囊的不净,避免与她们接触。
  莲到了周敦颐那里,为之一变。周作人的评价很有意思:"莲花则自宋朝以来归了湖南周家所有,但看那篇《爱莲说》,说的全是空话,是道家譬喻的一套,看来他老先生的爱也是有点靠不住的了。"①事实上,周敦颐袭用了佛教之莲,做了新的开发,使之成为一个全新的产品。周作人"全是空话"的论断未必有说服力,相反,"莲花则自宋朝以来归了湖南周家所有"一句,恰恰说明了《爱莲说》成功的影响力。
  《爱莲说》为什么这般脍炙人口?多以为是菊、牡丹的正反两衬,以及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一击两鸣,笔在此而意在彼,墨透纸背,点点滴滴都是对"君子"的渲染。余英时发现了《红楼梦》里有两个世界,事实上,《爱莲说》里同样有两个世界:一个实写的莲的世界,一个虚写的君子世界。然而衬托、托物的文章多得很,值得称道的却很少,此类手法的运用,依然不是关键。
  《爱莲说》成功的秘诀,首先也许在于:对"莲"这一喻体特性的全面开发。与佛教莲喻中"泥莲并列"不同,周敦颐不再将泥与莲的对举作为重点,他单单拈出莲的意象,全方位地透视,细致地拆解又不留痕迹地复原,具体绵密地描摹铺写。
2#
 楼主| 发表于 2012-5-20 15:05:11 | 只看该作者
 周敦颐的创造,集中在以下十六个字里:"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不作别想,只是复现莲的画面,你会发现,这的确是写莲,句句都是事实;举起来对着光一照,又是句句写人:
  中通外直--气质之美:通透宽容,独立正直。
  不蔓不枝--人际交往之美:从不攀援依附。
  香远益清--德行之美:馨香之名远播,流芳后世。
  亭亭静植--仪态之美:美姿容,令人欢喜赞叹。
  每四字一个层次,一层进一层,清晰分明,丝毫不差地写出了君子之美。要知道,君子(本体)与莲花(喻体)简单比喻,常人都可以想到,也可以轻松地说出。然而将莲花的特质立体呈现,隐含然而一一对应地展现了君子的种种优点,就只有文章高手才能做得到了。这个比喻的内涵被不断地挖掘加深,终于充实而成为一个相当复杂的博喻。
  其次,不要忽略包裹这十六个字的前后两句。
  先看前一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将"泥莲并列"的表达锤炼为"出淤泥而不染",比较一下佛经的"譬如莲花,出自淤泥"、"譬如臭泥中生莲花",周氏的版本简洁凝练,不可增删一字,此为亮点之一;动词"濯"字的出现,激活了上一句中的"出",不仅是出淤泥,而且继续向上透出水面,有杜甫"细雨鱼儿出"之精妙,此为亮点之二;两个转折句对仗工整,出与濯、淤泥与清涟、不染与不妖,珠联璧合,此为亮点之三。
  再看后一句,"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在写了莲与众不同、卓然独立的典雅之后,笔势荡开,以观者的心态作为总括,道出许多人心中既爱且敬的微妙观感。
  最后,读者心中明明能够感到,但很容易忽略的一点,是《爱莲说》中错落的韵脚。四个四字句,韵脚落在"直"、"枝"、"植"三字,节奏分明;四字句中也有韵:"清"、"亭""静",连成一串,音调悠扬。再放眼全文,会发现文中主要段落,大致押"先韵","蕃"、"丹"、"染"、"蔓"、"观"、"玩"--每隔几步,就在韵律上呼应一下题目中的核心词"莲"。
  有意思的是,事物会渐渐走向自身的反面。尽管周敦颐的莲出水妙善,一朵好花百世瞻望;到了明代,"莲"却渐渐成为妓女的佳称了,明人梅鼎祚《青泥莲花记》十三卷,"专以娼论",同情地叙写青楼女子,认为她们是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钱谦益在《列朝诗集》这样评价王微,"修微青莲亭亭,自拔淤泥";《有美一百韵》也这样赞扬柳如是,"皎洁火中玉,芬芳泥里莲"。
  莲,从《四十二章经》里的和尚,到《爱莲说》里的君子,最后成了《青泥莲花记》里的妓女。周敦颐若地下有知,还敢不敢爱呢?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参考文献]
  ①周作人《藕与莲花》,见《知堂谈吃》,钟叔河编,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年12月
  (作者系知名独立教师)

  责任编辑:周正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3 02:31 , Processed in 0.06132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