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画笔墨的绝对意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11 18:25: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画笔墨的绝对意义作者:陈晓星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云:“骨气形似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运墨而五色具,是为得意。”指出立意和笔墨的主从关系。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云:“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将笔和墨的关系划分开了。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反对将笔墨两者的关系分开:“笔墨二字,得解者鲜,至于墨,尤鲜之鲜者矣。往往见今人以淡墨水填凹处,及晦暗之处,便谓之墨,不知此不过以墨代色而已,非即墨也。且笔不到处,安得有墨?即墨到处,而墨不能随笔以见其神采,尚谓之有笔而无墨也。”清代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中对“笔墨”的见解是:“古之人有有笔有墨者,亦有有笔无墨者,亦有有墨无笔者,非山川之限于一偏,而人之赋受不齐也。墨之溅笔也以灵,笔之运墨也以神。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能受蒙养之灵,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无笔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变蒙养之灵,是有笔无墨也。”这是作为艺术家的石涛对笔墨的“灵”、“神”与“蒙养生活”给予的极大关注。清代张式《画谭》云:“盆中墨水要奢,笔饮墨有宜贪、有宜吝。吐墨惜如金,施墨弃如波。轻重、浅深、隐显之,则五采毕现矣。曰五采,阴阳起伏是也,其运用变化,正如五行之生克”。现代黄宾虹《画语录》认为:“论用笔法,必兼用墨,墨法之妙,全以笔出。”中国画强调笔墨精神是与西洋画区隔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我们前人在绘画艺术上对绘画内核所赋予的生命与灵魂。
  “笔墨结构”又是中国画这个系统对象的基本特征,是处于变动中的不变关系的总和。它揭示了一个系统对象的内部组织性质,是对象系统性的一个表现。故凡是揭示了中国绘画系统的笔墨结构,也就认识了中国绘画这个系统性的对象。笔墨的结构不能从经验材料的概括中得到,而要通过“模式”去认识。总而言之,笔墨结构包括如下几种因素:一、尽可能丰富的笔墨语汇;二、笔墨之间的相互贯穿;三、笔墨形态间的相互比照与矛盾统一,如虚实、浓淡、疏密、聚散、干湿、曲直、大小、点线等,在传统绘画的诸种画科中,山水画最注重笔墨结构的表现效能。
  从科学上论笔墨,笔墨概念是认识中国画艺术形态普遍联系的物质外壳,以揭示思维反映而为之代言明象赋形表述视觉形式美的凝结体,这种现实性的表述展开过程,是谓笔墨艺术语言。概念是以客观为基础的,而一切概念都是互为中介相互依赖和转化连成一体的。故石涛和尚的“笔墨当随时代”,是建立在认识随着“世界是物质统一体的无限发展过程”,而不断深化精确的反映物质运动形式美相互转化的灵活性,所以造化赋形、刚柔立本,物有常体而变通则趋时无方。
  一为用笔。中国绘画以笔为造型工具,东汉蔡邕曾有运笔“九势”之说,东晋王羲之又有《笔势论十二章》以诲子敬。清代康南海在《广艺舟双楫》中云:“古人论书以势为先。中郎曰‘九势’,卫恒曰书势,羲之曰笔势,概书形学也。有形则有势,兵家重形势,拳法亦重扑势,义固相同,得势便则已操胜算。右军笔势论曰:一正脚手,二得形势,三加遒润,四兼拗拔。张环瓘曰:作书必先积势,则务迟涩,迟涩分矣,求无拘系,拘系亡矣,求诸变态,变态之旨,在乎奋斫,奋斫之理,资于异状,异状之变,无溺荒僻,荒僻去矣,务于神采。”笔行纸上,着迹见痕,须依不同表现物象的要求,显现点、线、面,方圆、曲直、斜欹等各种变化,并将各种变化融合成有机的统一体。其次,运行之快慢,笔意之动静。行笔时须缓急合度,韵律和谐徐疾,不可有轻飘浮躁之弊;缓,不能有拘牵迟滞之病。清代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云:“笔动能静,气放而收;笔静能动,气收而放。此笔与气运,起伏自然,纤毫不苟。能会此意,即为家法;不知此理,便是匠习。”再次,笔气贯畅,筋脉相连。清代梁同书《频罗庵论书》云:“写字要有气,气从熟中来,有气则自有势。”作画亦然。笔气不断而精气聚,点画有映带、有顾盼,线条如流水,血脉相贯通,才能显出机趣灵性,否则就会失去笔的神采。另外,着意笔前,凝想形物,心手相应,取象不惑。在运笔过程中,意有始终。清代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云:“故学之者必先意而后笔,意为笔之体,笔为意之用。务要笔意相倚而不疑笔之有意有利之有刃,利有刃虽老木盘错无不随刃而解。笔有意虽千奇万状,无不随意而发。”这是对用笔在中国绘画的变化叙述。
  次为用墨。墨法是中国书法和绘画的重要内容。南齐谢赫“六法”中尚未提出墨法,到了五代荆浩《笔法记》中“六要”,才将墨法作为一个方法提出来。线源于道,墨生于气。笔中有墨,墨中有笔。就绘画而言,以笔纵线,妙在以形传神,用墨取象,妙在墨氲摄气。笔墨相济方称书和画。清代唐岱《绘事发微·自然》说:“古人之作画也,以笔之动而为阳,以墨之静而为阴;以笔取气为阳,以墨生彩为阴。体阴阳以用笔墨,故每一画成,大而丘壑位置,小而树石沙水,无一笔不精当,无一点不生动。是其功力纯熟,以笔墨之自然合乎天地之自然,其画所以称独绝也。”宋代董肇《画学钩玄》说:“弄笔如丸,则墨随笔至,情趣自来。故虽一色,而浓淡自见,绚烂满幅。”
  用墨就像用色,主要目的是表现物体的色彩、明暗等。墨虽然是黑的,但中国画却有“墨分五色”甚至“墨分六色”的说法,五色是指浓、淡、枯、干、湿,如果把留白也算在内,就成为六色。古人又说“墨即是色”,浓淡水墨可代替各种色彩。用墨要有浓淡干湿之分,只干不湿太干枯,只湿不干太臃肿,浓淡干湿结合起来,变化多,生动而才有气韵。一般来说,用墨之法,有焦墨、积墨、破墨之分,焦墨是一种研得极浓的墨,用焦墨的时候需有浓墨、淡墨在旁呼应,否则,焦墨孤立,难见笔意。积墨,就是用浓墨和淡墨连染几次,使其出现一种深厚的味道,破墨,则是先用淡墨上纸,趁湿再浓墨加上,由于宣纸的特殊性能,会变化出一种奇妙的韵味。从中国艺术家来说,用墨和用笔又是分不开的。
  中国画家以笔墨肇其天机,把水墨尊为上品。创作者感觉到,冥冥之中有神,虽有笔墨,亦难施其巧,则干脆返朴归真,寓巧于朴,以通天尽人之笔把捉其中的深意,以草草逸笔勾勒极简洁又极富有包孕性的具象,放在无边无际的虚白里,让人驰骋遐想。
  墨气烟氲,是在实境中创化出一片生机玄妙的虚实,用墨实是吐纳大气,泼墨破墨涌动的苍茫充盈,迷离渺渺的墨气,使人感到实中有空,空中有气。而在那大片留出的空白处,则是创化出一种悠远的宇宙大化,“气”流存于画幅之中,使山光水色间有一种生生不息、涌动不止的“道之流”,使人融生命于宇宙大气流行中,体悟到满纸云烟实是宇宙之生息吐纳,满目混沌不过是墨海絪緼的自然之道。画家冥合自然,以天合天,仰观造化,俯揽外物。化实为虚,以呈现无言独化之道;染墨成韵,以吐纳宇宙万物。
  中国画的笔墨是支撑中国绘画发展至今乃至将来的灵魂所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5:30 , Processed in 0.08576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