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拓展策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13 10:55: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拓展策略作者:陈有来 来源:《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受学习环境、教学条件的局限,农村初中学生作文能力与城市学生相比明显偏低,主要表现为内容空洞、主题肤浅、语言贫乏。虽然广大农村教师也在辛勤探索,力图改变这种状况,但由于农村教育资源先天性匮乏,加上农村教育思想、教育管理理念明显滞后于城市,所以这些努力的成效仍然不大。其实,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有自己的空间,只要教师能够挖掘资源,采用恰当的拓展策略,学生作文能力偏低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一、疏通信息渠道,拓展作文的宽度
  农村初中学生大都是住宿生,教室、寝室是他们生活的两端,整天接触的都是老师、同学和教科书,生活十分单调。虽然现在通讯手段非常先进,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宽畅,但是,由于学习紧张,教师要求严格,对学生来说,获取教科书以外信息的渠道都被堵塞:电视长期不见,课外书刊几乎禁看,电脑网吧完全绝缘。在实践中,我主要从两方面来帮助学生获取信息。
  一方面,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人和事。这是学生获取写作素材的基本前提。写作从本质上说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自然吐露,而内心情感源于对自己熟悉事物的观察与思考。就农村学生来说,既然没有条件像城市学生那样每天有机会接触纷纭复杂的人和事,那么引导他们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应该成为作文训练的立足点。为了让学生做个有心人,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随记本,每天至少记下—件事或一个人。记事不要求事情的完整性,也不要求挖掘事情的意义,只要求把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和细节记下来;写人也只要求把人物最显著的特征交代清楚,可以选取某个侧面,如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等。只要学生坚持下去,日积月累,一定会使自己的写作素材储备丰富起来。而且,养成了随时随地观察和记录的习惯,学生终生受用。
  另一方面,疏通其他信息渠道,让学生在更广泛的层面上积累素材。
  每节语文课为学生推荐阅读一两条新闻。基于学生无法接触报刊电视的实际,我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一些时事新闻,选择有代表性、适合初中学生掌握的新闻事件,利用课前5分钟的时间把这些新闻转述给他们,让他们记在随记本上。转述时尽量把新闻事件的大致经过、发生的背景以及事件的性质交代清楚。一学年下来,每个学生都至少有了厚厚的两本,这为他们的作文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定期交流见闻。在提供新闻信息的同时,我还发动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材料,然后每星期抽出一节课的时间举行信息交流会。在会上每个学生必须向大家介绍自己近期印象较深的一些见闻。这样,为了能够在交流会上为大家推荐有价值的见闻,在平时的生活中他们会做个有心人,留心观察,注意筛选。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锻炼了他们观察事物、辨别是非的能力。
  每两周组织学生看一场电影。我每两周组织学生看一场电影。一般选择一些思想健康、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片,特别是那些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历史影片。这些影片反映的生活虽然离学生很遥远,但相对于他们单调的学习、生活来说,仍然是种享受,所以学生也乐于观赏。在观赏中,他们既了解历史,受到传统教育,又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素材。
  二、变换思维模式,拓展作文的深度
  有了丰富的材料,不一定能写出文章,或者虽可成文,但文章不一定有深度。作文有没有深度,取决于作者的思想是否深刻,而思想深刻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思维方式。受阅历和学识的局限,大多数初中学生都有一种思维惰性,如:一提赞美荷花就是“出淤泥而不染”,一提赞美老师就说“像蜡烛照亮别人,燃烧了自己”。这是造成作文立意肤浅的重要原因。要使学生作文具有深刻性,必须改变这种思维惰性。
  一次作文课,学生康吉良写了篇《过马路》的作文,大意是:有一次放学回家,看到马路边站着一位老大娘,身边放着两个大包,似乎要到马路对面的车站搭车。“我”看她焦虑的样子,就想起了老师经常给我们讲的助人为乐的事迹,于是就帮老大娘提包,把她送到汽车站。这是一篇非常平庸的作文,它犯了初中生经常犯的毛病———思维单向、人云亦云。于是我决定以他这篇作文为例,引导学生改变思维模式。我问康吉良:“这件事是真的吗?如果确有其事,结果是否是你写的那样?”这样一问,他说:“确有其事,只是那次过马路我不想给她提包,借口笔忘在教室里要马上回去拿,就躲开了。而这条马路是我回家的必经之路,躲了一会儿还是躲不开,只好又来到她身边帮她提包。”听了他的叙述,我告诉他,也是告诉全班学生,思路要开阔,角度要新,不要一提帮别人提包裹就想到自己的品质,这件事能不能从别的角度来写?这样一说,康吉良马上补充道:“当时还有一个细节。我躲在大娘身后不远处的一棵大树背后,这时有个年青人走过来想帮大娘提包,大娘却说:‘有个小朋友说帮我提,我要是走了,他来了会很失望。’我当时确实很感动,就跑来帮她提包。”
  我问他:“这么好的题材,你为什么不把后半部分记叙下来呢?”于是,我要求他重写这篇作文,把文章重点放在“我”与大娘的对比上,“我”不想为大娘提包,大娘却信任“我”。这样一来,文章的主题深刻多了。通过这个例子的分析,同学们的思维活跃起来,纷纷尝试变换自己的思维角度,重新修改作文。
  三、培养写作智慧,拓展作文的精度
  写作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智慧,写作过程是一个展示智慧和能力的过程。朱德熙先生说过:“写文章是一种修养,不是一种知识。”这种智慧、修养从何而来?靠长期积累,靠培养。人的智慧是多种多样的,能够感悟生命、感悟大自然是一种智慧;能够在平常中发现不平常是一种智慧;能够真实表现自我感受是一种智慧;能够把无情的事物赋予感情是一种智慧;能够多角度、多侧面观察事物,使事物丰满起来是一种智慧。只要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智慧去发现、去思考,学生的作文就一定能精美起来。
  引导学生学会发现。我在作文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从平凡的材料中捕捉写作契机,发现思想火花,把文章写得精美、耐读。有一次作文要求写春天,初稿交上来后,我发现大多数学生都模仿朱自清《春》的写作思路,如花如何艳,草如何绿等。我就反问他们:“你们看到什么地方的花艳丽,哪些地方的草碧绿?这些红花绿草说明了什么?”这样一问,很多学生答不上来。而白华珍同学的作文别出心裁,她的题目是《春天,你躲在哪里》。文章写的是她们村有一块非常好的土地,前几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时栽上了桃树,但由于不适合栽桃树,加上管理不善,几年下来,桃树虽然长成,可就是不结果。去年入冬后村里把这片桃树刨掉,打算来年春天种上庄稼。可是由于几年来桃树使地力受到严重损坏,开春种的庄稼也长不出来,当别处已是春色满园、遍地碧绿时,这里还是光秃秃的一片。当别的同学在抒发对春天的赞美时,她却发出了寻找春天的感叹,这篇文章主题非常深刻,行文流畅精美。
  能否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能否在司空见惯中发现闪光点,既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智慧,有了这种智慧,学生就会放飞情思,写出文情俱佳的文章。
  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初中学生作文常常打不开思路,或者写得平淡无奇,就是因为他们不注意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缺乏想象能力。如果教师加以点拨,帮助学生找到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点,学生的思维是可以被激活的。一次《我心中的那颗星》的作文训练中,大多数学生以星论星,如空中的那颗星如何美丽、××明星那样美丽潇洒等,针对他们的写作思路,我引导学生寻找空中星星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之间的联系,要求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哪些人令他感动,能够使他最感动的人就是他要寻找的那颗星。这样一来,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李玉兵同学写他的父亲是那样平凡,言语不多,只知劳动,在劳动中慢慢销蚀着他的生命。但他为“我”的学习日夜操劳,每一次放假他都接“我”送“我”,每学期开学都要拿出血汗钱为“我”交学费、生活费。最后发出感慨,父亲就是“我”心中的那颗星,当“我”学业有成,像太阳一样放射光芒的时候,父亲却将像那黎明前的星星一样慢慢隐去,直至消失。文章写得非常感人。
  农村初中学生虽然在学习条件上与城市学生有较大差别,但只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引导他们多方挖掘写作素材,培养写作智慧,拓展思维空间,他们一定能够写出内容丰富、主题深刻、文质兼美的文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0-1 21:45 , Processed in 0.09499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