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奇文共赏八字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13 16:46: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奇文共赏八字墙

完颜绍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衙门八字朝南开”,这句流传久远的俗话,上年纪的老人都耳熟能详,欲看衙门景观,自当从它讲起。衙门所以要朝南开,为的是天下官署建筑都有坐北朝南的讲究,以此体现尊贵。该费些笔墨的,倒是这“八字”。原来古时候所有官衙的大门左右,照例要分列两道砖墙,沿门侧呈斜线往左右前方扩散开去,转折成一个30度的角

,刚巧像个“八” 字形状。大门敞开不闭,砖墙似乎也变作了两扇门板的延伸,这就成了"衙门八字朝南开"的由来。
  和县衙建筑坐北朝南的用意相同,衙门前的八字墙也是无比“尊严”之物。首先,凡有需要让天下百姓都知道的皇上“圣谕”,大多挂在或贴在八字门墙上。汉简中时常可见有将官府教令“各明白大扁书市里官所寺舍门亭燧堠中,令吏卒民尽讼知之”的要求,因知其来历久远 。而位居一方行政中枢的衙署墙壁,便是这个将“最高指示”逐渐传达到基层的信息网络的发布中心。比如明朝时有个规矩,每年从2月起到11月,皇帝都要在月初向民众口授“圣谕”一道,由文书房通过北京首县大兴(县)和宛平(县),布达全国。于是,除了年头岁末农闲时外,天下老百姓们每个月都可以在县衙门前领受最新“圣谕”一道。且以正德十四年(1519)为例, 看看八字墙上的“圣谕”内容--
  二月,说与百姓每:各务农业,不要游荡赌博。
  三月,说与百姓每:趁时耕种,不要懒惰农业。
  四月,说与百姓每:都要种桑养蚕,不许闲了。
  五月,说与百姓每:谨守法度,不要教唆词讼。
  六月,说与百姓每:盗贼生发,务要协力擒捕。
  七月,说与百姓每:互相觉察,不许窝藏盗贼。
  八月,说与百姓每:田禾成熟,都要及时收敛。
  九月,说与百姓每:收了田都要撙节积蓄。
  十月,说与百姓每:天气向寒,都着上紧种麦。
  十一月,说与百姓每:遵守法度,不许为非。
  (转引自沈榜《宛署杂记》卷1)
  语气通顺,又略带凤阳口音,题材则五花八门,但总不离安分守己、抓紧干活的中心意思。古代中国以农为本的传统和基层政权的主要职守,都可以从这八字墙上看出来了。
  既然有这些常要更换的“圣谕”,堂而皇之的衙门口就不是想象中那般森列肃穆,而是时时有热闹可瞧;因为恭接“圣谕”可是个笙箫鼓乐、吹吹打打的场面,照例还要有和尚道士一起来凑热闹,如同做水陆道场一般。唐人所著《群居解颐》上说,当时南中是块小地方 ,缺少红尘外的人,所以每当“圣谕”传来,都要弄些假和尚假道士陪位。唐昭宗即位后, 派柳韬任容管宣告使,到这里来传达新皇帝宣布登基并实行大赦的“圣旨”。县署临时抓夫,充当假僧假道。有个光头位置站错了,陪同柳韬前来宣旨的太守王弘觉得奇怪,责问他是怎么回事。那人发牢骚说,"还没轮到我服役的时间呢,去年已当过文宣王了,今年又差来当和尚!"周围的人无不笑疼肚子(转引自《说郭》)。到了宋代,“诸州皆有衙乐”(《宋史•乐志》),即每一个州县衙署都有一支召之即来的乐队,专备在恭接圣谕、庆贺年节或迎送上司等仪式上派用处。这个传统一直沿袭到清末,我们在赵丹主演的电影《林则徐》中,就能看到这样的场面。
  然而八字衙门前恭接“圣谕”的热闹,还没到此为止。为了帮助老百姓深刻领会与贯彻落实,衙门前还要举办宣讲“圣谕”的活动。明初时,太祖朱元璋的《御制大诰》,要求“户户有此一本”,“臣民熟视为戒”。可是在文盲充斥的古代中国,多少人连字也不识,哪谈得上“熟视”?于是便要讲解。当时承担向民众讲解《大诰》任务的,主要是各级国立学校的师生,开讲前都去京师朝见过,再分赴各地,很有些宣讲团或宣讲队的味道。把《大诰》 内容弄懂了,也会有好处,所以听讲者很多。永乐初年,福建瓯宁县有个6岁小孩丁江阴, 因为老去县衙门口听《大诰》宣讲,居然能背出许多,被送到北京皇宫里,在皇帝面前背诵 ,赏了衣服钱钞,再送到建宁府儒学里读书。那等荣耀,也很不逊于后世的“少年班”哩 (俞纪登《典故纪闻》卷6)。
  “圣谕”之外,八字砖墙上还贴有各色各样的告示。一类是传达朝廷和上级官府的谕示 ,比如《宋史•隐逸列传》载,姜潜任陈留知县时,正逢王安石变法,颁下了“青苗令”。 姜潜是改革的反对派,不过坐在这个衙门里,就逃脱不了向民众传达改革法令的责任,也只能“榜其令于县门”。还有一类是本县长官发布的告示或禁令,如《严拿逃凶逸犯示》、《 禁止地棍骚扰示》、《禁止土妓流娼窝匪示》等等。这类告示都有一定格式,多以县令名义发布 , 也有县令和佐属联名发布的。例如康熙二十五年(1686),苏州府属嘉定县衙门发过一个《严禁脚结党横行告示》,最后的署名是--知县闻在上、县丞萧文炳、主簿洪天爵、典史宋琏。从一把手到四把手的大名都写上了。为了方便民众阅读和理解,衙门前的告示经常采用韵文或者白话文形式。比如清朝咸丰三年(1853),上海发生小刀会起义,贴在上海县署墙上的告示便是这样写的--
  上海县正堂示
  众志本城,御患第一。现居守望,巡防匪徒。
  户出一丁,务各协力。同声相应,登时齐集。
  即遇匪徒,何难擒截。既保身家,又卫乡邑。
  有备无虞,共期乐业。良法在此,遵行勿忽。
  此外,因为古代县衙是行政司法合一体制,又综理财政文教各务,所以举凡催征拖欠赋 税名单、具秉控告在案准或不准的批示、审结民事刑事诉讼后的判词,以及县级科举考试后 的录取名单等,也都粘贴在八字墙上。因为需要张贴的东西太多,其后,衙署大门前那一堵 正对着大门的照壁,也被派上了公告栏的用场,而且因其处于可供通行的衙前道路上,更方 便大家停足仰观,故有后来居上的趋势。换句话讲,八字墙及此处的衙前照壁,就是古代社 会一方区域内的官方新闻发布处,每天都少不了一群人聚在墙壁前看布告读判词,逢上县考发榜,自然更有一番热闹气象。《红楼复梦》第十二回述包勇"拉着〔牲口〕走到巡司衙门前,只见满地下都是些牛粪,墙上贴着一张告示",这满地牛粪便正是乡下人牵牛进城,路过衙门观看告示后留下的纪念物。
  遇上爱写“花判”的县太爷,人们便时有妙文可赏了。同样,精妙的批词也不少,花样也很多。清朝文学家褚人获所著《坚瓠集》里,曾抄过一篇张贴在长洲县署门墙上的批词,起因是一对夫妇吵架,被邻居告到县衙里,县官梁廷桂不予立案,批为——
  夫妻反目,常事;两邻首告,生事;
  捕衙申报,多事;本县不准,省事。
  还有花样百出的告示,也让观者忍俊不禁。“依例放火三天”的典故,是尽人皆知了。 又如看过京剧《沙家浜》的人,都忘不了胡司令派人"通知各家各户自愿送礼"的丑闻,孰
   知这种事也是古已有之的。《该明录》上就有,说是神泉县令某,曾在衙门前贴张告示,云“某日本县生日,告诉诸邑人,不得辄有所献”。白纸黑字写在那儿,满衙曹吏、合邑绅粮,能不“自动送礼”吗?结果生日过后,再来一张——
  后月某日,是县君(即县令太太)生辰,更莫将来。 (转引自清人独逸窝退士著《笑笑录》卷3)
  逢到这类告示,好事者就要在八字墙上行锦上添花之举了。比如上述神泉县令的第二张太太生日布告贴出来后,就有人偷偷在上面加了首《鹭鸶诗》:“飞来疑是鹤,下处却寻鱼。”又如宋人束元嘉当嘉陵知县时,不知为何原因,张榜禁醋,便有人大书四字在告示旁边——“束手无措”。连告示带“添花”,读起来益发有味(转引自清人独逸窝 退士著《笑笑录》卷2)。
  不用说,这些“添花”都是趁着夜黑无人时,偷偷贴上去的。县衙门管这叫“谤文”、“谤诗”,斥其诋毁当道,一经发现,便要撕去或覆盖;仅仅因为作者都是无名氏,才无从追查拿办而已。不过,也有些官员是把“谤文”当补药吃的。如《献徵录》记,明初时任勉当番阳县令,把一些琐碎的民事纠纷委托给乡里有德学、且为民众所敬重的长者随时处理,有人对此不满,写了匿名大字报贴在衙门前,任勉知道后说:“这是教育我, 千万别毁坏。”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后,它又被作者自行悄悄揭去了。当然,在专制制度被看成是天经地义的古代社会里,像任勉这种还算有些民主风度的官员,毕竟是不多的( 转引自《渊鉴类涵》卷116)。
  惟其不多,具有“新闻发布处”和“地方招贴栏”优势的衙门墙壁,就更为“民间议政家”们所看重。特别是到了专制制度发展到高峰的明清时代,这类“作品”几乎成了各地县衙门墙上的“花边文学”,被有心人传抄下来的数量之多,大约可以编一本名副其实的《墙报 》。如《坚瓠集》记,康熙初年时,长洲县令彭某赋性贪酷,还发明了一种用纸做成的枷具 ,令拖欠赋税者戴上,稍有破坏则加责罚。有人贴诗于县墙云:“长邑低区多瘠田,经催粮长役纷然。纸枷扯作白蝴蝶,布棍染成红杜鹃。日落生员敲凳上,夜归皂隶闹门前。人生有产须当卖,一粒何曾到口边。”于是合县传诵,最后竟传到巡抚耳朵里,派人一查,完全是事实,马上将县令停职审查。再如《素月楼联语》里也记有类似之例:有县令王寅为政贪鄙,有人把他名字折开,作了副嵌字联贴在衙门前——
  王好货不论金银铜铁
  寅属虎全须鸡犬牛羊
  鸦片战争以后,许多揭露殖民主义罪行或号召民众奋起抵抗的“揭贴”(即传单) ,也纷纷贴到了衙门口。八字墙上的景观,愈加仪态纷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0:24 , Processed in 0.06028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