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Reber发表《人工语法的内隐学习》,开启了一个研究领域,使得人类对自身认知活动的理解更加深入、全面。三十几年里,内隐学习的研究辐射到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科教学论的研究和实践。由于内隐学习在诸多领域表现出更强大、更持久的学习优势,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运用内隐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形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成为广大语文教师迫切要寻找的答案。
一般情况下,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非常注意学生的有意识的外显学习,对无需意识努力的内隐学习则关注不够。而实际上,学生的语文学习需要有意识的外显学习过程,也需要无需意识努力的内隐学习过程,二者,是语文学习的左膀右臂,各自肩负着各自的责任,互相协调统一,缺一不可。
华东师范大学杨金鑫教授说:“学生的生活阅历和优秀文学作品的积累对语文学习同样重要。这是与“大语文”的教育思想并行不悖殊途同归的。美国教育学家科勒涅斯有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许多语文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都感受到,学好和教好语文关键的是两方面,第一是广泛的阅读,第二是投入生活的海洋之中。语文所涵盖的内容,决不仅仅是字词句篇静态的知识,还涉及文化生活、科技进步等一系列动态的内容。反过来看,对后者的把握有助于对前者的领悟和运用。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就马上生动活泼起来。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分析课文、训练能力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联系生活,为学生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广阔时空。重视语文实践活动,使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连,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互补,学生才能学得多快好省,才能不断扩大知识面,丰富情感,提高鉴赏力,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和善于品味生活,真正走向学语文、用语文的广阔而丰厚的天地。”(引自杨金鑫《内隐学习研究对我国语文教学的启示》一文)
那么,在语文教育实践中如何丰富学生的内隐学习方式,从而有效地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领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们在近三年的时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策略。
一、利用语文学习小环境,读有形之书。
《新课标》第三部分指出:课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网络,报告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各种标牌广告等。另外,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要积极的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会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为学生的内隐语文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语文环境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要场所,良好的语文环境需要教师、家长精心地构建、合理地拓宽,更需要学生有效地加以利用。校园,家庭,是学生主要的学习场所,是直接的语文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的构建,必定能形成浓厚的语文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整个身心都浸润在语文中,看语文、听语文、呼吸语文,在不自觉中接收语文信息,和语文同呼吸共命运。教师有意识地利用校园、班级、家庭环境进行美化,附之以语文信息,建设一个浓郁的语文学习场,必定能唤起学生对语文的无意识的关注,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我们要求实验班的老师精心布置教室环境,建立班级图书角,在教室贴上名人图像,黑板报开辟出“名人名言角”,让教室外的墙壁成为信息墙,贴上学生从网上下载的信息资料,争取“让每一堵墙说话”,说“语文话”,随时随处为学生提供语文信息,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
从内隐学习的理论看,自发的课外阅读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属于非功利、非控制性的学习,带有很强的自动性和情感体验。这种阅读审美体验一旦出现,就会在孩子的生命中留下永久的痕迹。这种内隐记忆和知识比外显记忆和知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贡献更大。三个实验班学校都拥有较大规模的图书馆,种类繁多,科目齐全,我们鼓励实验班的孩子利用中午时间进图书室阅读。班内设立图书角,每学期发动学生捐助或推荐自己最喜欢的书,互相传阅,达到资源共享。每个学生都有家庭书柜,每月去书店购买自己最喜爱的图书,按时阅读。对实验班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都做了规定:每天早晨到校,必须进行半小时阅读,我们称之为营养丰富的“早餐”,每天晚上临睡前,必须进行半小时以上的“绿色阅读”,称之为“宵夜”。每周一次导读课,进行集中阅读指导,我们帮学生选定了统一的课外阅读材料《新语文读本》,读完后,必须做阅读卡片,进行阅读梳理与消化。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的阅读卡片都在20只以上。环渚学校604班的学生每人都有一本“学习小贴士”,让课外书中那些精美的文字,移居到自己的“学习小贴士”中,等到需要用时,就会跃然纸上。孩子们尝到了阅读的快乐,阅读兴趣明显提高,语文素养就在这读读贴贴写写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实验班老师还通过家校联系、家校共建等方式,努力建设家庭语文环境,如建立家庭图书角,给孩子设立独立的书橱,在孩子的书房张贴名人名言等方式,使家庭生活飘散着浓浓的书香。父母与孩子一起养成读书习惯,进行“亲子阅读”,主动成为孩子的阅读伙伴,因为父母的阅读行为的榜样作用,把材料读给孩子听或对孩子的阅读行为进行鼓励,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促进孩子的阅读。我们曾对家庭阅读环境的4个方面进行了测量:家庭中阅读材料的数量、父母进行阅读指导和鼓励的次数以及父母作为榜样并参加到阅读中去的程度。测量结果,发现这四个因素与儿童的阅读态度是成正比的。实验班之一——附小504班还针对课外阅读进行了专门的子课题研究,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拓展语文学习环境,读无形之书
叶圣陶先生在《读书》二首中写道:“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鲁迅先生在《读书杂谈》中有言:“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本书”。陶行知先生说得更详:“活书是活的知识之宝库,花草是活书,树林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潮海,风云雪雨,天体运行都是活的书。活的人、活的文化、活的世界、活的变化,都是活的宝库,便是活的书。”
课堂、校园、家庭,仅是语文学习的小环境,大千世界,更是蕴藏着无限丰富的语文信息,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生活就像万花筒,正以惊人的速度变换着迷人的色彩。“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学生的语文学习的效果与个人语文环境的大小是成正比例的。拓宽语文学习环境的外延,把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挂钩,让学生在广阔的家庭、社会生活中无意识地接受语文信息,培养语文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鼓励实验班的学生打开身体所有通道、所有器官去阅读生活这本无形的书。引导学生用眼睛读、用鼻子读、用耳朵读,用心灵读,用整个身心去捕捉、感受生活中的语文信息,有效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1.读媒体——变堵为导
当今社会,各种信息充斥着我们的耳鼓,电视、广播等视听传媒正以势不可挡之势冲击着我们孩子的生活,和我们的孩子抢夺有限的休闲时间。很多学生沉湎于电视中不能自拔,使家长束手无策。其实,我们可以变“堵”为“导”,因势利导,把电视、广播等传媒变为有效的内隐语文学习资源,教会学生用眼睛、耳朵倾听,吸收语文信息,丰富语文营养。在实验班,我们鼓励学生怀着语文意识“读”视听媒体,观看有益的电视节目、收听广播,如看球赛时引导学生仔细倾听主持人的现场解说,养成每日听记一条新闻的习惯等,并为学生创设各种机会反馈视听所得所感。
我们还开展了“读电影”活动,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是一个综合的语文阅读材料,会全方位地发散语文信息,隐含着丰富的语文缄默知识。引导学生读电影的过程便是进行隐性语文阅读的过程。读电影的活动我们分两步进行:看电影、写电影。在全方位主体感知电影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记叙文与说明文的写作。记叙文即抒写电影内容、情节,说明文即抒写观后感,影评。通过读电影这种趣味盎然的内隐阅读活动,可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语文素养。
互联网以超文本链接形式呈现阅读材料,同一主题或同一形式下可以有多种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自由选择与课文有关的阅读材料,然后再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互相补充,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半数以上学生的家里已拥有了电脑,我们充分利用这一现代化学习手段,进行了“读电脑”活动。布置学生课前上网查阅与课文有关的时代背景,人物介绍,风俗民情。课后通过查阅资料解决课内留下的疑点,补充阅读的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读自然——怡心养情
大自然是一本丰厚的语文书,万物生灵,四季更替,山川大地,日月精华,包蕴着无穷无尽的语文信息。大自然用它那天然的屏障为我们铸就了一道亮丽的语文风景。大自然里四季花香不断,自然的气息会催生我们的语文灵感,滋养我们的语文灵气。我们要求实验班的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广泛接触自然,到大自然中去接收语文信息,通过组织学生春游、秋游活动,以及节假日与父母外出游玩活动,引导学生在自然中学语文,进行有效的内隐语文学习。学生在名胜古迹收集题词、对联,用手中的笔描绘祖国山川的秀丽,尽情抒写徜徉在大自然怀抱中的快乐心情。孩子们把观察所得写成日记,及时内化信息,使之转化成语文能力。当孩子们学会用鼻子去闻自然的馨香、用眼睛捕捉自然的色彩、用整个心灵去拥抱自然的无穷魅力时,会发现那些沉睡的语文细胞被激活,语言找到了生长的源泉,变得形象、生动,富有活力,充满灵性。引导学生在自然中学语文,语言文字的美才会被充分挖掘。
3.读社会——历练成长
社会是一本复杂的大书,我们一辈子对它翻翻拣拣,在阅读中历练成长,在阅读中了解它的游戏规则,洞晓人情世故。社会这本书,需要我们用心灵去感悟,感悟它的真善美丑,在感悟过程中提高认识水平、增长人生智慧。人生智慧是语文生活的源泉,是语文智慧形成的沃土。所以,有效利用“社会”这个丰富的语文环境,打开学生心灵的通道学语文,学生的语文生活便会变得丰厚而充实。我们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感受社会,感悟人情世故,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并及时把这种对生活、社会的看法写成日记“心语点点。”
三、多样活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
1.坚持“每课一讲”信息交流
布置实验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看电视新闻或读报纸,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做小记者采访新人新事,或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课外阅读情况,通过各种途径,或讲故事,或吟诵小诗,或朗读名家名篇,或播送新闻等。在每节语文课开始2分钟,让每一位学生尽情地自主地把校外或课外获取的信息,走上讲台和同学们交流,既开阔学生的眼界,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
2.开展“每日一采”竞赛
每学期初给每个学生发一本“采蜜本”,要求学生每天利用课余时间记下阅读的时间,阅读的书名,同时摘录好词佳句。每月开展一次互相评比活动,并把优秀的“采蜜本”在同学中传阅,以赛促读,以赛促评,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评价能力。
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鼓励学生自由阅读各类书籍。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每天利用课余时间适当地做一些读书笔记,记下阅读的时间,阅读的书(文章)名、日期、主要内容,还可以摘录重要句、段,写出自己的感悟、联想,促进学生多读、多思。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可以让他们给文字配上插图。老师对学生所做的笔记,每周一次进行反馈评价,在学生之间传阅那些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笔记,借此指导阅读方法,向学生提出阅读建议,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卡体例如下:
阅读卡1
我阅读的书名(报纸)是
第
版,
这版刊登的文章有
;
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
;
读
书
笔
记
⑴读 书 时 间:
年
月
日
⑵书名(或篇名):
⑶作
者:
⑷学会的生字:
⑸掌握的新词:
⑹摘抄的好句:
⑺主要内容:
⑻读书心得:
| 阅读卡2:
3.养成“每周一记”习惯
每个双休日布置学生写写一周内的所见、所闻、所想,并以星级制评价学生的作品,写得优秀的作品在班内作文园地中展出,或向校红领巾广播站投稿,或向全国、省、市报刊投稿。
4.推行“每周一诗”活动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涵咏”“吟诵”的教学方法有其可取之处,它符合内隐学习的规律。通过与刺激材料不断接触,学生逐渐掌握其内在规则,形成虽不能言明却可以内在地指导言语理解和言语生成的缄默知识,而后这些缄默知识又可以在合适的语境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对一些符合文字规律的精品进行过度记忆会导致个体能够随心所欲地驾驭文字及其组句规则,孜孜不息的背诵会带来惊人的能力——语感。
古诗词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读易记,琅琅上口,深受大家喜爱。让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提高能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文学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背诵古今优秀古诗160篇,这为我们开展小学生诵读古诗词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诵读古诗词本身就是一种文学积累。积累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推行每周一诗,不失为日积月累的好方法。
在实验班,我们制定了背诵计划,有意识、有目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背诵古诗词。在班里鼓励学生大量背诵古诗词,采用各种各样的竞赛活动,如组与组竞赛,人与人竞赛,背诵比赛,默写比赛等等,最后对全班学生进行综合测试,结果发现优秀率65%,(90分以上)良好率18%(80分以上),80分以下只占17%(测试卷附后)。
5.举办“每月一期”小报展览
让学生剪报编报是一项有意义的活动,首先,它是积累材料的好方法,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题材,使学生作文时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其次,它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在剪报时,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针对性地选择课外读物,这样做加深了对阅读材料的印象,既能拓宽知识面,又能培养阅读能力;同时,它能丰富课余生活,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有益的课外阅读上来,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了:跑图书馆、电脑上网、搜集资料、整理材料……
我们根据学校组织的活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自办各种小报。如“五一”长假期间,我们便以“劳动最光荣”为主题,办了一期自编小报;为了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办了一期以读书为主题的小报;为了配合我市争创全国文明卫生城市,又办了一期以环保为主题的小报。学生在办报前进行了大量阅读,然后再对所读知识进行选择、编辑、抄写、插图。最后张贴学生报纸,资源共享,这又是一种内隐学习的方式。
6.开展“隔月一次”社区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将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内化为自我语言认知结构的过程。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与社区密切联系,成立服务小组,隔月一次定期去社区活动,如演讲比赛、读报、设计小区文明建设标语等,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生活,切实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通过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学生获得了更多内隐学习的机会。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努力丰富学生的内隐学习方式,从而有效地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领域,使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紧密联系,相互作用,互为补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