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近年高考优秀作文,我们能否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们的高考优秀作文还有缺失吗?如果有,又缺失什么呢?
前几年高考语文在写作能力要求上提出了“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说法,无非是让考生有较为明确的追求目标,也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不过,从考场优秀作文所呈现出来的整体水平看,我们感到距离“发展等级”的要求还有一些距离,虽然在“深刻、丰富、有文采”这些方面程度不同的存在缺失,但突出问题集中在“有创新”上。“创新”的内容指“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像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这些话也早已被师生所熟知,何以存在严重缺失呢?下面我们试图变换一些视角来讨论这个问题。 “我们的高考优秀作文究竟在哪些方面存在缺失呢?我以为不妨从操作层面上来考察,也许对考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情有一定的启发。”
一、
创新智慧的缺失。我们先从文体的角度看看高考作文创新的现状。以《课堂内外·创新作文》编辑部编《全国各省高考优秀作文报告》年编一书为例来考察。2007年共收150篇作文,写成中规中矩的记叙文、议论文之外的其它文体8篇;2008年共收154篇作文,写成其它文体13篇;2009年共收114篇作文,写成其它文体13篇;在34篇其它文体中书信体占7篇,其它重合的不计了。可见在文体上创新不够。至于说到观点的创新就更少见了。2006年江苏一考生写的《人与路》(见2006年《报告》P258)对瞿秋白的评价,阅卷老师一致认为:“本文作者仅用900余字,就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发表了耳目一新的言论,极为难得。什么是理论创新?此文做了漂亮的回答。”这么精彩的作文实在是凤毛麟角 “近两年难得一见也属正常。对此,我们不宜过多地苛求考生,有一点新意,有一点独到之见就不错了。”
是不是我们的考生缺乏创新才华呢?我看未必。个中原因也是复杂的,但有一点是明显的,考生过于拘谨,不敢创新,有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为了保险起见,很多考生牢记的当然是老师考前的反复叮咛,是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点题等等技术性的问题。我们就以点题来说吧,有一些优秀作文其实没有必要反反复复地“点题”。比如说09年《报告》湖南卷《踮起脚尖》,入选的5篇中,点6次1篇,8次1篇,11次1篇,13次2篇;山东卷《见证》,入选的7篇中,点5次3篇,7次1篇,9次1篇,16次1篇,18次1篇。这样频繁的点题,能不让人厌烦吗?考场作文有其特殊性,适当点题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要过滥。由此看来,考生的写作才华怎么发挥,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引导。他们身上有的是创新的火花,只要指导得当,就能充分迸发出来。
二、文化反思的缺失。好多高考作文的立意是浅表层次的观点,是四平八稳的高调,是甜得发腻的“公理”。文中缺少的是对人生、对社会、对现实的密切关注和理性思考、分析,缺少深层次的文化反思,而这种思想水平的高下恰恰是一个人是否走向成熟的标志。当我们读到浙江省高考作文《归依那份敬畏》(见2009年《报告》P109),我们被这位考生睿智的思维所吸引。文章的开头就提出了一系列的疑问:
“现在看来,物质利益的大潮又把我们引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正犯者一种将文化颠覆过来的毛病。我们的心日益迷离,我们的根又在何方?行走于人生中,我们的目光又停在何方?”
在列举各种“颠覆戏说”的歪风的基础上,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其本质是对文化之根缺乏敬畏,问题的根源是传统文化教育和正史教育的缺失。这样的反思就是沉甸甸的,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又比如《怀想天空》(江苏一考生 见2007年《报告》P150)一文对当下流行的快餐文化的批评,给人以深深的启迪。还有像浙江一考生写的《哀悼作文》(见2007年《报告》P239),是对当前作文中存在的无病呻吟文风的讽刺,写得入木三分。这样的作文为数不多,但我们期待有更多的类似的作文出现。
我这里所说的文化反思其实就是有一点“杂文味”,能像鲁迅那样正视现实,敢于面对现实中存在的尖锐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我们的古代文人就一直具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文化情怀,难道现在我们能丢弃吗?有一点居安思危的意识对我们民族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我们的中学生敢于在作文中表现自己的忧患意识,就是为文的应有之意了。
三、国际视野的缺失。从近三年的高考优秀作文选中我们看到,运用传统文化视野分析问题是高中生的强项,其次是当代文化视野,这两方面不去细说。最成问题的是运用国际文化视野方面的能力。且看一组数据: 2007年版《报告》所选150篇优秀作文中,运用了“国际文化视野”的43篇(占27.7%);2008年版,154篇优秀作文中运用“国际文化视野”的32篇(占20.8%);2009年版,114篇优秀作文中运用“国际文化视野”的11篇(占10%); 上述数据表明,只有很小一部分同学的作文运用了国际文化视野,更让人忧虑的是还有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当然,产生上述现象,我们也要作具体分析,原因也较为复杂,主要与四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一是与文体有关。比如故事性很强的记叙文就不便使用(极少有此现象),而能够运用国际文化视野的作文基本上是议论文,也包括一些文化味儿很强的散文;因此,我们不必责怪写记叙文的同学视野不开阔,否则那就有些苛求了。
二是与作文题有关。能否运用国际文化视野,与作文题有一定的关系。我们看到,有的高考作文题目还在暗示着考生去运用。比如2007年湖北省作文题提示语中“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的时代,母语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一句和2008年浙江省作文题《行走在消逝中》的提示语中“人类在消逝中进步”一句,等于是一个暗示,也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前者所选的9篇,运用的高达8 篇。后者所选的9篇就有6篇运用。有些题目虽然没有暗示,如果想运用,题目也是难不住考生的。
三是与素材积累有关。能否在作文中运用国际文化视野,前提是平时需要积累一定量的外国材料。有的同学平时缺少有意识地收集这方面的材料,到写作时当然无法运用。哪怕有些作文题特别好用,你也未必能用得上。当然,运用与否还是由内容决定的,也不能为运用而运用,更不是说只要运用就好。 四是与思维方式有关。我们说的在作文中运用国际文化视野,并不是简单地引用了外国的事例,而是指站在人类的或国际的高度去看问题,这样高屋建瓴,好像杜甫说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把问题看得更清、更深、更远、更全面。。我们提倡运用国际文化视野,就是要改变我们习惯于从现实的、本土的、小我的角度出发,从传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的思维方式,摆脱封闭的心态看问题或者说用“大我”去看自己、看社会、看天下。我们应当正视的现实是,大量的文章缺乏运用国际文化视野的自觉意识,遇到一个问题,,久而久之,容易导致肤浅、功利、短视,容易出现自以为是,固步自封,缺少理性眼光、宏观视野。反之,运用国际文化视野来观照问题,可以打开我们的思路,站在人类的制高点上看问题, 四、想像思维的缺失。 我国中学生想象思维的培养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不仅反映在教材中,在初、高中作文教学训练系列中想象类训练占比很小,我们更多地强调学生写实,也反映在高考的命题上,很少出现直接让学生写想象作文的,1999年,全国高考作文难得考了《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后来也就渐行渐远,到各省命题则更少了(江苏的《怀想天空》是想像和理性思考的双重结合)。作文的体裁上往往规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这样,客观上学生发挥想象的机会减少了。再看高考优秀作文想象类(用小说等样式写作)的又非常少,又与我们强调写真情实感有关。有些故事新编的作文也因其老套被打入另册,有些打破时空界限的科幻文又离奇古怪,得不到青睐,所能想象的仅仅是构思上采用书信体或者代言体(类似童话或寓言)或者访谈体等几种而已,不仅想象的思路、方式单调,想象的内容也不够丰富。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去大胆想象,指导学生学会想象,让他们的思维变得灵动起来,也使我们的作文有的以“实”为主,有的以“虚”为主,有的实中有虚,有的虚中有实,写作的思路更加丰富多样,千姿百态。 我们期待在新一年的高考作文中多一些创新的智慧、多一些文化的反思、多一些国际的视野、多一些想象的思维,让高考作文呈现出万紫千红的美丽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