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想明白”才能够“说明白”或“写明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17 16:03: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想明白”才能够“说明白”或“写明白”
吴 泓
  
章熊、张彬福、王本华三位老师在《中学生言语技能训练》一书中这样写道:“(中学生)有的语病发生在句子的内部,更多的是发生于句与句之间,甚至发生于更大的语言单位之间。这些语病,有的是现行教学语法能够解释的,许多是现行教学语法所无法解释的。所以,我们要在目前语法教学的基础上扩大视野,并且探求新的途径……学生写作中出现的语病,有的是技能方面的问题,有的是认识方面的问题。认识方面的问题非技能训练所能解决……”其中,在“更大的语言单位”作者注释道:“例如段与段之间,段与篇之间……”

三位老师的这些看法很有见地。以我所教授的学生为例,进入高一下学期,特别是高二年级,学生进行专题研究性学习写作“论述性”的文章,很多语病的发生并不是在句子的内部,而是发生在句与句之间,更多的是发生在“更大的语言单位之间”,即“段与段之间,段与篇之间”。发生在“段与段之间,段与篇之间”的这些问题,用改病句的方式是不能解决的,因为它并不是通过找出句子内部或句与句之间的规律或特征,再进行所谓的科学、合理的训练就能够轻易避免的。“病段”“病篇”的问题确实如三位老师所说属于“认识方面的问题”,用我的话说就是——你“想明白”才能够“说明白”或“写明白”;你“想不明白”你是“说不明白”或者“写不明白”的。如这一次高二(12)班做“读蒋廷黼《中国近代史》”专题,虽然大多数同学的表现出色,但也有不少同学(特别是女生,更为突出)在文章的组织上出现问题,具体表现在“段与段之间,段与篇之间”没有很好的逻辑层进关系,也就是说,这些同学写作时往往概念表述不清楚,写作思路不连贯,不能够层层推进,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这里试举例说明:

某女生以“太平天国的妇女真正‘解放’了吗”为题作文。按好的逻辑层进关系应是:首先列举别的研究者或者一些名家关于“太平天国的妇女‘解放’了”的观点,然后提出质疑(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观点)。接着就要在“解放”一词做文章,就是说什么是“解放”要在概念上表述清楚——既有经济上物质上的“解放”,也有思想上精神上的“解放”。只有在经济物质与思想精神双重的“解放”才能称得上真正的“解放”。然后再列举“太平天国妇女的真实状况到底怎么样?”一个个例证来证明。最后进一步阐述“‘妇女解放’是一个社会进步、文明的标志”来收束全文。然而遗憾的是,该生却反过来推进,先谈妇女解放是一个社会进步、文明的标志,然后再谈对太平天国妇女“解放”的理解,行文中漏掉了思想精神“解放”这一重要概念的阐释。如此一来,文章不仅概念没有讲清楚,而且“头大尾小”“头重脚轻”,论述起来不能由浅入深,由远及近,而这种情况不在少数。

我们知道,人的思维过程就是一个运用概念来形成判断,并运用判断来进行推理的过程。作为高中阶段的学生,可以学会并运用得较多、较好的基本形式就是概念、判断、推理,可以掌握并运用得较多、较好的逻辑思维方法就是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见“附”)

怎样解决学生在语言实践中遇到的这些不合逻辑的问题呢?我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说过这样两句话:阅读是学习别人的语言怎样表达思想,表达是运用自己的语言怎样呈现思想。具体操作当然不是给学生讲形式逻辑,而是通过“阅读”、“思考”和“表达”,即“输入”与“输出”两个关口,和“思考”一个桥梁,在语言实践中,特别是在语词、语句的实践中来学习语言。为此,我们要求:
    1、阅读是阅读、了解别人表达了什么(哪些)思想?2、思考是思考、琢磨别人的思想是“怎样形成”或者“怎样表述”的?而自己的思想又是“怎样发生”或者应该“怎样表述”才能让阅读者清楚、明白的?3、师生、生生交流、讨论别人思想的“形成”或表述,思考、琢磨自己思想的“发生”或表述等等。做这样“想”的工作相当艰难,因为它不同于以往的初中阶段或学生刚进高一时他们已经较为熟练掌握的“实用类文章语言”和“文学类文章语言”。这种“论述类文章语言”要求概念清楚、合乎逻辑、思路连贯清晰、言之有物,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换句话说,它是一种“实证性语言”。对应到语法或文法,其思维形式都是通过相应的语词、语句、复句、句群乃至于段篇来完成的,“想不明白”无论如何是“说不明白”或者“写不明白”的。而具体到每一个学生情况还不一样(不仅是语句运用,还包括行文风格),于是,就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形——课堂上,师生、生生多次、反复地进行对话与交流;而课后,一对一、一对二甚至一对三师生之间的多次、反复地对话与交流更是常事。当老师与学生的见解不一致的时候,这样的过程就显得尤为艰难。
    “想明白”才能够“说明白”或“写明白”,而帮助学生“想明白”到“说明白”或“写明白”确实是不容易的事,它远远不是什么“语言简明、连贯、得体”那么简单!

附:

概念、判断、推理是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要素。概念的两个方面是外延和内涵,外延是指概念包含事物的范围大小,内涵是指概念的含义、性质;判断从质上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从量上分为全称判断、特称判断和单称判断;推理是思维的最高形式,概念构成判断,判断构成推理,从总体上说人的思维就是由这三大要素决定的。(摘自网络)

归纳是由个别到一般,即由若干个别事例推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或用若干个别的判断作论据来证明一个论点或论题。演绎与归纳相反,它是由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即用已知的一般道理作为论据来证明一个个别性的论点。分析是把事物分解为各个属性、部分和方面,对它们分别研究和表述。综合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属性、部分和方面再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和表述。(摘自网络)

笔者以为,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是很有必要学习一点逻辑知识,可以和语法知识结合起来学习,不然我们学生将来的思维就只剩下“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看世界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30 06:36 , Processed in 0.082249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