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方立天:学问多从静里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17 16:28: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方立天:学问多从静里来
  来源: 中华读书报


     我最喜欢方老师斑白的两撇佛眉,颇有古拙之气。还有他说话的神韵。方老师语速很慢,身体不适时更是声若游丝。慢却稳妥,说话办事,一二三四,有条不紊。常常有这样的事情:别人跟方先生说话,颠三倒四说了一大通,搅得人发晕。方先生一直垂睑静听,面无表情,简直像走了神。可等别人一说完,方先生马上应道,你刚才说的是三件事,第一件……再乱的一团语言麻绳,也被他轻描淡写理清了,桩桩件件、分门别类给答复。我在旁边见了,折服不已。     方先生荣衔颇多,参加的社会活动也很多,备受各方尊重,可你平时与他交接,从没见到他多么高调和张扬。听头衔明明炙手可热,观其人,却到底只是冷清角落里一介学人,不温不火,遗世而独立。这个人,一点儿没有“气焰”,却热度逼人。你禁不住要惊叹:他是怎么做到的?     生平简介:方立天,1933年生,浙江人。1956年考入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任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人大佛学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中央文史馆馆员,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是国内首屈一指的佛教学者。     主要著作:《佛教哲学》、《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法藏》、《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下卷)等。出版有《方立天文集》(六卷本)。     未曾生我谁是我 生我之时我是谁     1933年3月,方先生出生在浙东的农村。方立天一直记得他小时候摸鱼的那条小溪,还有学校后面的那座小小庙宇,观音和关公共处一室。记得母亲每日里的烧香拜佛,半夜里叫他起床,走四十多里山路去拜神,吃斋饭。佛像后面那个神秘的世界,如一颗种子,就此埋入了方立天幼小的心灵。     这个乡下孩子没受过像样的基础教育,读小学的时候正在抗战期间,烽火连天,兵荒马乱,书读得断断续续。1949年,他刚刚从永康县初级中学毕业,常规的求学历程被打断了。1950年春,方立天来到上海,进入华东财政系统的干部学校短期学习,然后留校工作。     整整六年的时间,他在教务科打杂,当过校长文书,给领导写材料,也在马列主义教研室当过助教,上过中共党史等课,辅导过政治经济学等政治课程。那些杂事,方立天一言以蔽之,曰“浪费时间”。他风华正茂,开始考虑自己的前途,并为此担忧了。     期间,因为干部学校校长和复旦大学校长是老战友,方立天被派去复旦大学听课。他生性沉静寡言,独好读书。去复旦旁听,是他在干部学校工作期间,难得的一个美好记忆。     方立天至今还记得1956年某一天的《人民日报》,头版有条半个巴掌大的通知,是当时行政院的通知,欢迎大家报考高等院校,其中在职青年参加高考的,任何单位不得阻止。当时方立天还不清楚党中央“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但对好学的他来说,这就是政务院专门发给他的通知。     方立天的目标是北大哲学系。他沉静好思,自然地倾心于理性思辨的哲学专业,至于学校,他要报考最好的。     只有两个月时间准备了,他只是一个初中毕业生。方立天分析了一下形势:政治、语文,没问题;历史地理,加紧学习也能过关;最怵的是作为参考的数学。他想,既然只是参考分,大概只要不考零蛋就行了,他因此决定放弃自学高中数学,只把初中学过的数学复习一遍。他还准备了一篇作文范文,居然押对了题。     那一天,方立天一进宿舍,看到桌上摆着自己的一封信,来自北大招生办,他双手一拍,好,中了。果然如愿以偿。他当即出门买了套新衣服,请假回了趟家,就意气风发地北上了。这是他人生的第一大转折点。     当时的北大,从“旧社会”过来的“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们都还在,哲学系里的冯友兰、汤用彤、洪谦、郑昕、张岱年、任继愈、任华等人都还在站讲台,图书馆藏书国内第一,方立天求知若渴,如鱼得水。即使在冯友兰靠边站之后,作为中国哲学史课代表,方立天还是有机会与冯先生有较多的交往。在踏入学术殿堂之初,就有机会亲近先哲,感悟学术,并受到纯正学术路数的熏陶和浸染,这为方立天以后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基石。     在北大5年,其实正经上课的时间不到两年半,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方立天不是风流人物。一来他出身地主,二来还有“污点”。1959年,他参加北大和人大联合组成的调查组,去考察河南、河北等地的人民公社、三面红旗。较真的方立天很快就发现了问题,把四亩地的水稻移植到一亩地里,这样“放卫星”,不是弄虚作假吗?方立天提出质疑,结果是北大因此开了他的批判会,方立天淡淡说:“开批判会的时候要求我做笔记,我很硬的,我不服。本子有多大,我在上面打的问号就有多大。”好在他没有反党言论,当时定性属于粉红色道路,还不算白专。但批判的人也说了,粉红色更坏,更有欺骗性。     政治“落后”,是没办法的事了。但方立天从不放弃学习。只要一有机会,就泡在图书馆人文阅览室。不管遇到什么挫折,方立天就坚持两点:第一,做人不能坏,把握住这个度,不留下人生污点;第二就是要学习,他坚信,现在这样的形势是不正常的,以后总会变化的,现在好好学,以后总有一天能用得上。这道理,他不敢跟任何人说,但心里的主意却是坚定明确的。无论是大学求学阶段,还是后来工作期间,方立天都严守这两条原则。     毕业是在1961年,国内的政治气氛有所缓和,即使这样,方立天也不乐观,出身不好,政治上又不是“进步人士”,他很苦闷也很消沉。毕业生可以填四个分配志愿,方立天填的一水儿青海。     谁也没想到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到北大来要毕业生,挑了中哲、西哲各一人,其中中哲的人,就是方立天。     方立天总结自己的人生,最重要的两个转折点,一是考上北大,二是分配到人大。这样专业对口,以后没浪费时间。方立天的另一个总结是:人生浪费的两段生命,一是1950到1956年,二是文革十年。
2#
 楼主| 发表于 2010-6-17 16:29:03 | 只看该作者
人从巧计夸伶俐 天自从容定主张     到了人大工作,除了教学以外,还要搞科研。中国哲学史时间跨度那么大,得有分工,中国哲学教研室便开会,要大家各自敲定研究领域。先秦、宋明都有人认领,唯独魏晋南北朝没人要,皆因那一时期思想太乱,研究难度大。方立天一权衡,没人做的更好,我做,就是要做难的,别人做不了的,这样做好了,无人能比。而且自己在北大学过,有基础,应该能拿下。于是就把自己的大好年华,交代给了那段天下纷争、文人风流、佛教大兴的岁月。     魏晋时期的思想,基本上由道教和佛教两分。或许是因为童年的浸染,研究过程中,方立天对佛教更有感觉。他真真是有心人,当时就想到了一个问题:以后做中哲的人肯定越来越多,竞争也必然越来越激烈,自己如何能够突出呢?不行,除了中哲,自己还要有另外一手。一手中哲,一手佛教,学术的饭碗就端稳了。     可是,研究佛教,谈何容易?马克思已有定论,宗教是鸦片。不管是否是误译误读,在当时,鸦片就是宗教的定性。方立天找遍了北京高校,居然没有一处开设佛学课。他到处打听,终于得知在中国佛学院所在地法源寺里,出家人还在传授佛教课程。方立天便每天从动物园坐15路公交到宣武门,步行到法源寺旁听佛教课。这还得悄悄地,瞒着单位。而僧界对方立天这样的“另类”是很矛盾的,一方面担心方立天来学习是为了批判,另一方面又觉得高校教师愿意来寺学习,很光荣。这样“走读”一段时间后,冬天就要来了。当时的副院长周叔迦很慈悲,便允许方立天住到寺院。由此,方立天得以有机会亲近佛学院虞愚教授以及法尊、正果、明真、观空等法师,较为系统地学习佛教的历史、理论、典籍和仪轨。尤其是周叔迦,亲自给他开书单,并让他定期报告读书心得,可谓耳提面命。     在寺里与出家人比邻而居,一住8个月,这段经历对方立天影响很大。从那以后他对佛教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对僧界也有了实际的认识、同情的理解。从此他写文章,在当时的形势下虽然还不免批判佛教,但毕竟是讲道理的,不谩骂,也不全盘否定,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佛教有合理的成分,这些都获得了佛教界的认同。但是他短暂的寺院生活在文革时就成了一条罪状,大字报批方立天,说,高校教员去寺院那牛鬼蛇神成堆的地方,居心何在!     从寺里回来后,方立天又自己摸了两三年,渐渐摸出门道来了,开始做个案。道安及其弟子慧远、僧肇,一个个做将开来。     方立天为人谦和冲淡,温和有礼,心性却很高。他刚进入学术圈,就给自己立目标,写文章专挑最好的地方发表。宁可少发,一定要在最高级的杂志发。他也知道这样要求高,可能出成果慢,但他不怕,他知道,在顶级杂志发的文章,一篇顶很多篇。方立天到老了,不无得意地总结说,现在看起来,这些思路都是对的。     当时他就盯着《哲学研究》、《新建设》、《人民日报》三处。因为用心,居然每稿都中,从此信心大增。     1964、1965两年,他一口气发表了五六篇论文,其中学术处女作《道安的佛教哲学思想》发表在中国科学院主办的《新建设》上,另有《慧远佛教因果报应说批判》、《僧肇的形而上学》、《对中国佛教思想的研究与批判》等。有一个小例子可以佐证方立天当年的论文质量。文革结束后,1978年的一天,方立天去参加一个会议,听到身后有人感慨说,美国的《中国哲学研究》(ChineseStud鄄iesinPnilosophy)杂志,翻译刊登大陆的论文,迄今只有三篇,一篇是侯外庐的,一篇是……方立天突然听到自己的名字,吓了一大跳。这才知道,他发表在《哲学研究》1965年第5期上的《试论慧远的佛教哲学思想》,影响早就传到了国外,而他在江西参加体力劳动,对此一无所知。     两年间刚崭露头角,文革爆发了。期间他下了三年干校,在江西打石头。当然想看书,可怎么敢啊?尤其还是佛教的书,更是想都不能想。方立天暗地里思忖,形势如此,自己也不能拧着来。至少可以通过劳动,把身体锻炼好,延长生命,也是重要的。他总要等到世界变化的那一天,有好身体撑着能干点事儿。     当时对于干校的政策,原则上是就地消化。方立天感慨说,这时候就看出领导的能力和水平了。人大的崔校长给江西地方介绍情况,很“客观”地说,人大这帮下放人员有“三多”:老干部多,工资高的多,年龄大的多。江西一听,不干了,崔校长就这样不动声色保护了队伍,使得人大学者没被打散,又整个儿回到北京。方立天说,这可以算人生另一个小小转折。如果真的留在江西,以后的学术道路怕是又不同了。     回到北京后,人民大学奉命解散,教师员工被拆散分解到各校。哲学系整个并入北师大。或许正是佛教赋予的智慧,柔软又坚强。方立天并不与现实世界满拧,但也绝不无条件地顺从形势而堕落。他生性沉静寡言,但心里有主见,认定的事坚持不动摇。他努力锻炼身体,默默地思考,静静地等待冰消雪融的那一天到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2:16 , Processed in 0.06072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