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京炜:与一线教师共同感受成长的快乐 作者:陆京炜 我们青浦区英语学科在近十多年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始终坚持着这样一个宗旨:重心下沉,激活主体,营造和谐的研修氛围;在与一线教师一起“拼搏”中,共同感受成长的快乐。下面,我以故事形式,向大家展现我们教研员工作方式。
蹲点:盘活教研组
[案例]商榻,人称青浦区的西大门,位于淀山湖畔,90年代初,在人们的心中,这里是一个“穷乡僻壤”之地。
由于地处偏远,近几年,商榻中学也外调了许多骨干教师,同时又引进大量新教师。然而,商榻中学的英语教学成绩却始终稳定在全区的前列。
曾几何时,商榻中学的英语教学质量还在全区的低谷徘徊,教研组长下海经商,全组没有骨干教师,也没有核心力量。当时的商榻,交通还不够便利,资讯也不够发达,老师们处于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内,教学全靠自己摸索,对课改的认识更是模糊不清,造成费时低效。
观课——唤醒改变的意识
后来,在学校的要求下,我们英语教研员去商榻蹲点。到了商榻,我们对英语组的教师进行地毯式的听课和访谈,经过研究,提出了这样一个整改思路,“借用区内资源,唤醒主体意识”。
我们联系了青浦城区的两所学校,挑选了两位优秀的教师,让他们到商榻中学去借班上课,一方面为商榻中学的教研组提供一个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是锻炼我们区的骨干教师队伍。两位城区老师的到来给商榻的老师耳目一新的感觉,她们的教学理念、方法手段、语音语调、举手投足,乃至于她们的衣着打扮,都带给商榻的老师一股强劲的冲击,让商榻的老师感到,“原来英语课是可以这样上的,我们的方法需要改变”。既然有了改变的愿望,下一步的工作就可以继续开展了,我们趁热打铁,多方联络,为他们提供机会外出观课、交流。就此,这个团队开始步上新轨。
但是,我们又发现,同一张教案,由不同的教师执教,效果是不一样的。换句话说,教案可以复制,教学效果不能复制。商榻英语组课堂上的一些问题,并不是通过观课就可以解决的。而且,同样观摩一节课,不同的教师收获也是不一样的,很多老师往往只观察到热热闹闹的表象,而对热闹背后的本质却没有感觉。
课例——营造和谐的研修氛围
于是,我们依然决定,输血不如造血,商榻中学若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就必须回到自己的课堂,探索具有商榻特色的课堂教学。
01年,我们与商榻英语组合作,搞了一次课例研究,从立题、备课、研讨、试讲一直到撰写报告,我们全程参与,手把手地指导、讲解,辛勤的付出总会有回报,用商榻的教研组长吴蔚的一句话来概括,“第一次课例研究让老师们学会了观课”;不久,我们双方再度牵手,搞了第二次课例研究,这一次我们把关注的目光从教师的教,转到了学生的学,这里还是用吴蔚的话来概括,“第二次课例研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两次课例研究,带给商榻的老师很大的变化,原来害怕上公开课的教师,变得积极要求上教学公开课,整个英语组也慢慢形成一个和谐向上的研修氛围。更为可喜的是,部分教师就此走上了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商榻中学的前任组长和现任组长今年都被评为区教学能手。
指导:重在明了
【案例】今年,我们想在珠溪中学做一个课例研究,可没想到,我们的研究竟然出师不利。
学习——弥补真空地带
第一次讨论时,我们问老师:你们现在的课堂存在什么问题?我们的初衷是:让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从中发现问题,唤醒他们改变的意识。然而,教师们没有象我们所期望的那样,把目光投向课堂教学,更无从发现问题所在。看着老师疑惑的眼神,我们感到教师对将要进行课例研究还存在认知上的盲区。
于是,我们提供了许多学习材料,其中也包括外语组以前的课例,让老师学习,希望能弥补这块真空地带。
实践——打破被动局面
第二次讨论时,已经比上一次有了很大进步,大家都把目光锁定在课堂教学上。然而,思维的碰撞,没有擦出火花,大家意见混杂,集中不到要点上。看来,教师很难梳理、归结自己的教学问题。
从学校当时的课堂教学来看,“训练层次”的问题还是相当欠缺的。只是老师们对此没有感受。为了避免教研员的“一锤定音”,而使教师主体矮化,萎缩,我们做出了一个决定,打破常规的先定题再行动的做法,干脆先上课,让老师们自己从课堂当中去发现问题,让课题在教师的实践中自然生成。
提问——激活主体思维
第一次课堂实践后,我们聚集在一起讨论。
我们问老师:这个知识点前面讲解得很清楚了,可是做中翻英练习时,为什么学生有困难?
老师回答:练习要求一下子太高,又要考虑时态,又要考虑词汇、句型,学生达不到?
我们又问:有没有可能让学生都达到?
老师回答:有一部分学生可以。
有没有方法可以帮助他们达到?……
就这样,每一个提问都将讨论往前推动一步,让我们离目标更接近一点。渐渐地大家的讨论似乎集中到一个点上——层次问题。看来,人对一件事物的认识是需要过程的。我们研修员的职责,就是要激活教师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思考。
记得最后一次实践后,我们聚集在一起,定下了课题“英语课堂教学中做好有效铺垫”。一位老教师还用了个生动的比喻,“课堂上的语言训练就好像是教小孩子走路,先是两只手扶着,然后用一只手搀着,最后才放手让他自己走。” 老师终于生成了自己的思想,我们由衷地为老师的成长而高兴。
搭台:分享智慧
【案例】随着二期课改的推进,对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近两年,区内又大批引进新教师,使得我们又面临许多新问题,而其中很多问题带有一定普遍性,不是局限于一所学校、一个组。比较突出的是,教师由于对课改认识不足,课堂教学无法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许多学校骨干教师少,新教师带教力量缺乏。解决这些问题,仅仅依靠蹲点是远远不够的,同样还是抱着“重心下沉,激活主体,营造和谐的研修氛围”的宗旨,我们提出“搭建多元平台,拓宽研修时空”的思路。
展示——提供研讨舞台
我区的香花中学有一位徐玉兰老师,教龄不足为3年,也不是英语专业毕业的,但她的教学成绩非常好,很多老师希望能去听听她的课,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情况,徐老师更有特点的是她在教学中采用的评价机制,徐老师在班级中发放一种学分币,面值不等,当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获得点滴的进步,就给于一定额数的学分币,过一个阶段,就买一些奖品,在班会课上拍卖,学生就用所获得的学分币竞价购买。
我们感到这种做法很特别,它的亮点就在于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于是,今年6月,我们在香花中学组织了一次学分币拍卖会暨英语学习过程评价现场研讨会。反响十分不错,老师在会上讨论非常热烈。
网评——拓宽研修时空
为了让更多的老师参与到讨论中来,也为了让我们的研修活动有一个更广阔的时空,我们开辟了网上教研这一渠道,鼓励老师积极参与,公开自我。在我们的简讯上网后,许多老师都发表了网评。下面是我们老师在网评中的一段话:
这是一次与众不同的教研活动,我很庆幸能参加,因为它给了我很多的启示。虽然没有听到一节完整的英语课,但留给我的思考却远远超过一节优秀的公开课。教师应该"弯下腰"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现在我们老师面临一个很大的苦恼,学生不肯学.从"学分币"中,我认识到,教师要千方百计变学生的"厌学"为"乐学"!只要是对这个"乐"有帮助的方式方法我们都应该大胆去尝试,让学生随时体会到知识带给他们的成功与喜悦.
思语
教育经验告诉我们,教师的成长不仅是技能层面的问题,更是个思想观念的问题,凡是优秀的老师无不是自主成长型的教师。根据研究,影响一个教师成长有三个要素,第一,有一定的专业化标准构成下的专业水准;第二,要对自己在教师职业中获得成功满怀信心;第三,有一个健康的,保障教师奋发向上、并能从中获得鼓励和欣赏的组织文化。
我们的教研工作不只是为了教师的今天,更是为了教师的明天,所以,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重心下移,沉浸在生成教师实践智慧的源头,把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作为工作的抓手,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向上的研修氛围,让更多的教师从被动盲从的边缘参与,站到工作的中心发挥作用,进而主动追求专业发展。
给教师一个信心,让他去尝试;
给教师一个机会,让他去锻炼;
给教师一个空间,让他去思考;
给教师一个平台,让他去发展。
给教师一扇窗户,让他去交流,
给教师一面镜子,让他去自检;
给教师一盏明灯,让他去远航,
给教师一座高山,让他去登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