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深圳:一座“英雄不问出处”的城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20 14:02: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深圳:一座“英雄不问出处”的城市
    来源:南方都市报  
追逐时尚的“80后”是深圳的第三代移民。
  纪念深圳特区建设三十周年深圳梦
  ●城市名片·移民城市
  每一天,都有新鲜的脸孔来到这个城市,深圳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他们也改变了深圳。
  在深圳这座城市,初次见面的人往往会用这样一句寒暄语:“你是哪里人啊?”接着的一个惯用提问是:“哪年到深圳的?”在口味各异的普通话中,人们努力辨识着彼此的区别,同时也在确认着大家共同的身份——移民。
  天南地北八面来客,或被家人、亲戚、同乡引领,或自己孑然一身来到深圳。有的是处心积虑的计划,有的是灵感一闪的涌动,有的甚至是莫明其妙阴差阳错。这些人的到来让30年前的一个小渔村,一跃成为拥有1300万人口的大城市。
  拔地而起的高楼、宏伟壮观的夜景,乃至高速发展的速度,无不在诠释一个难以让人理解的城市的变迁。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人们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生命里的那份追求,从天南地北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这是一个完全的移民世界,比美利坚的移民更加的彻底更加的迅猛。深圳的人口数已超过1300万,区区不过2020平方公里,云集着如此庞大的流动人口。中国最大的移民城市,非深圳莫属。
  有学者认为,深圳之所以在当代中国以“移民”这一特性而著称,因为在这个城市血液中浓缩着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最重要的本质性特征,也因为深圳的移民到目前为止依然还是处在一个“现在进行时”的阶段中。而这样的阶段是移民们身体和心理动荡最剧烈的阶段,而这也是精彩故事纷呈的时候。
  深圳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移民带来文化的融会交流,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文化同化与缺失。与历史悠久的西安、上海相比,深圳是一座年轻城市,在经历了狂风暴雨般的经济建设之后,这里的移民文化开始沉淀。
  典型代表
  首批“拓荒牛”刘天沛,最美好的年华都在深圳度过
  在深圳,有一个十分著名的《拓荒牛》雕塑。深圳早期的建设者们,正是以拓荒牛的坚韧不拔精神,创建了这座充满奇迹的城市。而这两万名来自五湖四海的基建工程兵,也顺理成章地成为深圳最早期的移民。
  家住竹田社区金众小区的刘天沛是两万基建工程兵之一,也是著名建筑施工企业深圳市金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首批员工。从1983年春节后过来深圳,到2005年8月正式从单位退休,刘天沛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了22年。“深圳的交通很方便,各种条件都很好,我早已经将深圳当作自己的家。”今年62岁的刘天沛说,这些年来除了老家有特别的事情,他和老伴很少回老家。
  刘天沛回忆说,1983年的大年初二,他从老家四川广安县坐火车来到深圳,和他一起同来的还有另外21名基建工程兵。“大部队是当年7月份才抵达深圳的,我们成了最早建设深圳的工程兵。”刘天沛说,当时的竹子林放眼望去全是竹子,根本看不到人影,晚上癞蛤蟆的叫声常吵得他们睡不着觉。“我们都住在活动板房内,最怕每年4月份的台风季节,四处浸水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刘天沛说。
  1985年,作为职工住宅区的金众小区开始动工。1987年,刘天沛将远在老家的妻子和女儿接到了深圳。到了1988年,刘天沛和其他人一起分到了两房一厅的房子。“女儿是1980年在老家出生的,当时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刘天沛说,当年他的工资每月仅有100多元,而分房要向公司交两万多元,他为此背负了巨额的债务,四处找亲戚和老乡借钱。日子虽然艰辛,一家三口在一起却也其乐融融。
  这些年来,深圳在一天天变化,日子也在一天天好转。两年前刘天沛的女儿从天虹商场辞职,跟随女婿去了成都工作,留下老两口在深圳生活。尽管如此,刘天沛仍不愿意离开深圳。退休之后的刘天沛养了三只小鸟,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后,他都会提着小鸟去园博园公园转转,等到8点左右再从公园散步回家。“我34岁来到深圳,如今已经62岁了,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在深圳度过,以后就更加不会离开了。”刘天沛说。
  1、95%以上人口是外来移民
  一座外来打工者缔造的城市
  深圳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在深圳的常住人口中,95%以上是外来移民———他们并不出生现成长在这座城市,而是成年以后才进入这里,有72%以上的常住人口并没有深圳户籍。有人在深圳一夜暴富,有人也在深圳一夜倾家荡产,但是许多人明知这是个赌局却依然会像飞蛾扑火一样冲向深圳。
  天南地北的小吃、方言在街区呈现,各式的文化冲击带给了深圳更多的活力。有传统的饺子店,也有很欧式的咖啡厅;有很中式的小楼,自然也会有很西化的别墅,这些都属于这个拔地而起的新兴城市的一种色彩。即使与其他地方有相同的政策乃至地理位置,深圳都会超越其他地方,因为这里原本没有路,天马行空才有更多的色彩。
  198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诞生,怀揣着梦想的各路人马开始朝这个此前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汇集。1985年,广东吴川的农村人陈华,拿着姐姐给的85元来到深圳工地上做小工,每个月只挣50元。10年后,陈华创立了京基公司。2002年,他花25万美金请前美国总统克林顿来为楼盘做宣传。2005年,陈华的名字赫然出现在当年中国胡润百富名人榜上,上榜资产为21亿元人民币。粗略算计,这个40来岁的吴川人所拥有的资产几乎是以一年一个亿的速度在增长,缔造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财富神话。
  类似陈华这样的名字还可以列出很多。他们都是这一拨迁徙者中的幸运儿和领头雁,但在这一轮如百川归海般的迁徙中,更多人则如祝日升一样默默无闻。2006年,深圳市外来劳务工最为密集的宝安区发起筹建“宝安劳务工历史博物馆”,捐献数十件打工物品的安徽籍务工人员祝日升的故事被媒体发掘出来,他的18年务工生涯是众多外来工的缩影。越来越多的人向这个小渔村汇集,由最初的30万人口基数到如今的1300万,30年来人口增长了近40倍,这一速度同样堪称全国之最。这些人在实现自己梦想的同时,也在为这个城市的G D P添砖加瓦。
  两万来自五湖四海的工程兵就地转业,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的脸面———深南大道建起来了,上海宾馆盖起来了,第一高楼69层的地王大厦矗立起来……
  2、没有文化和历史的负担
  一座“英雄不问出处”的城市
  有人说上海是移民城市,从现在往上翻三代,九成的人口不是上海本地人。而深圳不需要翻三代,哪怕只需翻上一代,就有99%的人口不是本地人。国家的政策扶持,独特的地理位置,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还有第一代淘金者、建设者的努力,铸就了这个花花世界。
  这里没有广东独特粤语的统治地位,天南地北的语言让当地方言存在却不是主流,唯有普通话才是通用的语言。这里没有太过深刻的历史记忆,没有文化和历史的负担,有的是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开拓和不断的容纳。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除了创造一个个建设上的奇迹外,还在没有任何固有文化基础的城市里,融汇了一种大尺度的文明,让深圳本身更加具有神话色彩。
  深圳人是一群不亚于“敦克尔克大撤退”的“候鸟”,北归是这个移民城市最直观的体现。每年春节前返乡之时,深圳火车站几乎没有下脚的地方,真正进入春节后,数百万人一夜北撤,深圳几成空城。这个有着候鸟特性的城市,形成一种独特的城市文化:开放和包容。
  正因为此,深圳是一个英雄不问出处的地方,在这里没有形成核心的主流文化,自然无须舍弃自我,可保有个性的自由与空间。此外,深圳也是一个打工文化盛行的城市,谁都可以证明自己的价值。深圳也是一个创业家文化充裕的地方,用南京市副市长王咏红的说法,“这个地方的骨子里都流着不安分的血”。
  然而,深圳也是一个以成败论英雄的地方。选择了深圳,就等于选择了压力。工作压力尤其大,个中滋味,深圳人最清楚。“我会被淘汰吗?”许多深圳人每天这样问自己。在各种压力包围下,深圳18岁以上成人各种精神疾病的终身患病率为21.19%,名列全国第一,平均每年有超过2000人轻生。
  他们为什么选择轻生?这个话题很沉重,但不容回避。面对家庭矛盾、人际关系磨擦、婚恋受挫、学习困扰等,如果在老家,跟亲朋发泄一通,压力就可缓和。而在深圳不同,初来乍到,少了亲情的避风港,生活不稳定,压力得不到宣泄或疏导,就很容易患上抑郁症,往往一件不起眼的小事都能成为自杀的导火索。
  3、归宿感促使移民干预文化
  一座具有浓厚公民意识的城市
  率先进行各类价格听证,率先成立业主委员会,业主维权意识、市民参政意识、社区自治、行会自治……无论从民间到官方,深圳的公民社会意识始终滋长不息。深圳是由成千上万的移民缔造的,各种文化的交锋使得传统人身依附关系的羁缚更少,深圳作为中国新型公民社会的先锋特质日益突出。
  2007年4月,的士油价运价联动机制听证会上,一名年长的消费者听证代表广受关注,她就是退休高工郑祖华。她坚持要求出租车行业协会公开出租车企业的真实运营成本,这一主张犹如石块投入平静的湖面,引起多方激烈争论。从2004年开始,郑祖华已经参加了多次听证会,因发言尖锐犀利、贴近民意,成为市民心中满意的消费者听证代表,物价局甚至主动邀请她参加听证会。郑祖华直言听证会并不是个例,深圳从来不缺少这种自发或自觉的自治尝试:1990年,深圳市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价格咨询委员会”,委员会直接参与了深圳市水价调整咨询和决策过程,这是我国价格听证制度的雏形;2002年,因一家垃圾发电厂计划迁址至南山区南山街道办月亮湾附近,片区部分居民曾几次自发进行抵制,后在市区两级人大代表和政府部门的介入下,各方面通过沟通达成一致意见;2005年5月24日,深圳市民李先生以公民身份在媒体自费1万元以广告形式刊登了《致深圳市第四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公开信》,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建议;2006年,景洲大厦禁商事件曾轰动全国,小区业委会主任邹家健带领小区业主在其所在住宅楼开展禁商行动,在全国开了先河……
  中国历史学家、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曾表示,移民对于迁入定居地会产生一定的归属感,作为移民,必须对当地的语言、文化适应起来。“当然也有自己完全认为不好的,要想办法去干预它、改变它。”葛剑雄说,这种情况下,如果迁入者自己比较强势,他就会用自己认为比较先进的文化来加以改造,创造出新的文化,形成“公民意识”。
  30年的改革开放,锤炼出一个庞大的自食其力的市民阶层。听证会消费者代表郑祖华这样评价:“深圳和许多其他城市相比,决策要开放很多,公民的参与意识也很强,参与的机会也很多。”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深圳已由早年间模糊的“小政府、大社会”,进一步清晰地厘定为“现代公民社会”。
  4、一纸户口决定不同待遇
  一座本地人与外来人对立的城市
  深圳有1300万的常住人口,而外来人口占到了绝大多数。这些大量的外来人口,为深圳创造了巨额的财富,却无法享受和本地居民同样的福利。在全国众多城市中,没有哪座城市本地人和外来人的对立能达到深圳这样的程度。
  在深圳,大多数外地人并不介意自己的籍贯,真正介意的恰恰是自己的户口。有没有一纸户口,在深圳有着天壤之别。拥有了这一纸户口,意味着你可以享受深圳的医保,看病吃药打针基本上不用掏钱;意味着你有机会去争取福利房,早期深圳梅林一村的福利房,均价1500元一平方米,如今已经翻了10倍;意味着你的孩子可以免费接受义务教育,而外来人口要支付高昂的借读费。
  甚至香港自游行的通行证,也只是针对本地户籍开放,外来工需要回到各自家乡办理,并加入旅行团方可赴港。即使是“本地居民一签多行赴港”实施后,外来人去香港还是受到种种限制。这种不同的人享受不同待遇的状况,一定程度上造成本地人和外来人员的对立。
  深圳的绝大多数打工仔、打工妹来深圳后主要任务就是在工厂打工挣钱,最大的心愿就是将积蓄邮回贫困的家乡让家人生活得好一点。当然他们当中也有很多人节衣缩食,争取进成人高校和各种不同层次的业余专业技术学校学知识和技术,希望几年后可以“引水返乡”。对待这个城市,他们更像是一个旁观者,而心底最眷恋的却永远是自己的故乡。
  深圳梦·语录
  “深圳具备移民城市的几个特征:可居留,良好的生活环境;可创业,有着无限的商机;包容性强,没有本土文化的排他性。”
  ——— 房地产独立评论家牛刀
  “关于移民城市的特点,主要是移民在人口中所占比例为多数,移民在城市中所占的地位也比较高,移民的来源和构成应该是多元化的,移民的素质普遍较高,移民定居与当地关系的融合等。”
  ———中国历史学家、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
  “我的认识是,深圳是一块北方飞地,飞地文化就是移民城市的独特文化,而深圳由于政治经济的纽带都直接与北京连接的特性,具备了强烈的北方文化特点。如果你到世界之窗去,每晚的大型演出都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歌舞演员、舞美设计、灯光效果,体现了极为专业的艺术素养,极为完美的艺术追求,那你就不会认为深圳没有文化了。”
  ——— 万科地产董事长王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14:15 , Processed in 0.10228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