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td]
| 冯骥才,浙江宁波人, 祖籍浙江慈溪,1942年生于天津。著名当代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著名民间文艺家。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文学自由谈》杂志和《艺术家》杂志主编,并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2009年1月16日被国务院聘为国务院参事。
| 近年来,冯骥才致力于城市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上,完成从文艺家向这样的“社会活动家”的角冯骥才参加奥运圣火传递色转换。对冯骥才触动最大的是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后开始的大规模旧城改造,他发现很多城市都破坏掉了自己以往的文化特色而都变成了一个样子。冯骥才认为,工业文明正在逐渐代替农耕文明,在这个过程中,原有农耕文明建构下的非常庞大的民间文化就即将散失,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先进的发达国家都开始对自己的民间文化进行抢救,但目前,我们整个知识界的自觉还不够,加之我国民间文化始终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没有人关心,不抢救就真的会消失。冯骥才负责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要对包括汉族在内56个民族所遗存的所有的民间文化,大到古村落小到荷包,包括民俗和民间文学,做一个地毯式的考察,而且一次性地做10年。冯骥才在天津大学建立了国内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中心,存录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田野普查中所获得的数百万字的文字资料、几十万张图片资料、几千小时的录音资料和上千小时的影像资料。他一再强调,抢救中国民间文化的目的,不是为了保存某种形式,而是为了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保留下她的那些美好的情感与精神,对于世界文化来说,东方成果也是一个尚未被开发的矿藏,所以也是未来需要我们重点去探寻的。靠着冯骥才执著地呼吁和奔走,人们开始意识到了古老文化的价值。冯骥才说,文化界要做的,就是去唤醒大众去认识文化的价值;但这是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不是单靠某些知识分子就能完成的,而是要全民动员,特别要让人们懂得文化的重要性,并能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
| 冯骥才语录
|
| | ★ 城市,你若把它视为一种精神,就会尊敬它,保卫它,珍惜它;你若把它仅仅视为一种物质,就会无度地使用它,任意地改造它,随心所欲地破坏它。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正在被改造的浅显粗陋。然而,这文化的粗鄙化带来的更深、更长远的危害,不仅仅在文化本身,还将败坏我们的国民精神,即精神走向浅尝辄止、粗糙...
★只有整个社会具有文化良心,我们的文化才有希望。
★我曾把我国中原的三座古城洛阳、郑州和开封,与意大利的三座名城罗马、佛罗伦萨与威尼斯进行比较。这里,且不说那三座意大利古城怎样把自己的文化奉若神明,怎样给我们以深...
★一个国家或城市怎么对待博物馆,体现它的现代文明程度。
★我特别担心,三峡建成后,一些景观淹没了,好机会也来了,谁抢在先谁赚钱,一些人急功近利,急于上马,一窝蜂地粗制滥造假名胜。既没有美学价值,也没有文化价值。长江两边...
★世界许多名城都以保持自己古老的格局为荣,我们却在炫耀“三个月换一次地图”这种可怕的“奇迹”!
★从城市保护的角度看,文物与文化不是一个概念。
★我真奇怪,一个创造了那么多灿烂多姿文化的民族,对环境文化变得如此类同单一,怎么竟然毫无敏感和反应?任何一个城市,它独有的历史都是它的性格史和精神史。长期以来,我们只看重了城市的使用功能,忽略了城市是有性格的生命。
城市,你若把它视为一种精神,就会尊敬它,保卫它,珍惜它;你若把它仅仅视为一种物质,就会无度地使用它,任意地改造它,随心所欲地破坏它。
于是,有一种荒唐的说法,把城市的改造和城市特色的保护说成一对矛盾。只有舍鱼才能得熊掌,二者不可兼得。这说法成了放开手脚、对城市大拆大改的一种理由。同时,在这种说法的背后还有一种潜台词,似乎任何不加文化限定的城市改造都是为民谋利,而执意强调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特征,则成了文化人的精神奢侈。
我曾把我国中原的三座古城洛阳、郑州和开封,与意大利的三座名城罗马、佛罗伦萨与威尼斯进行比较。这里,且不说那三座意大利古城怎样把自己的文化奉若神明,怎样给我们以深刻而崇高的文明感染,只说我们自己——
如今面对着我们这中原名城,哪里还能感受到什么“九朝古都”、“商城”和“大宋卞京”的气象?这分明是在内地常见的那种新兴城市。连老房子也多半是本世纪建造和失修的旧屋。郑州那条土夯的商代城墙,被挤在城市的中间,好似一条废弃的河堤,落寞而又尴尬;从历史文化的眼光看,白马寺差不多像个空庙;开封那条花花绿绿的仿古宋街呢?一条如同影视城中常见的仿古街道,唤起我们的是自豪感还是自卑感?真实的历史给我们充填精神和力量,仿造的历史只为了向游客伸手讨钱。
——《手下留情》
★历史离去时,有时也十分有情。它往往把自己生命的一切注入一件遗落下来的细节上。细节常常比整体更具魅力。如果你也有情,就一定会被这珍罕的细节打动,从中想象出它原有的那个鲜活的生命整体来。
我们的历史文化遗存本来就多灾多难。虽说我们有着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但地面遗存,历尽劫难,已是十分有限……如果说“大革命”是恶狠狠地砸毁它,这次则是美滋滋地连根除掉它,因为这是一次“旧貌换新颜”。城市的管理者们,或出于片面追求现代化速度,或迫切地积累任上的政绩,或只盯住眼前的经济利益,将成片成片的城区交给开发商任意挥洒。他们对这些城区的文化遗存的情况大多一无所知,甚至也不想知道。于是短短十余年,不少都市的个性特征、历史感和文化魅力,被涤荡的寥寥无几。北京的四合院,江南的小桥流水,还有我们一些城市的那些源远流长的老街,正在一片片从城市的版图上抹去。神州城市正在急速地走向趋同。文化的损失可谓十分惨重!
——《历史的拾遗》
★世界许多名城都以保持自己古老的格局为荣,我们却在炫耀“三个月换一次地图”这种可怕的“奇迹”!
毫不夸张地说,现在每一分钟,都有一大片历史文化遗产被推土机无情的铲去。而每一个城市的历史特征都是千百年来不断地人文创造才形成的。它有如原始森林,都是一次性的,过往不复,去不再来。我们为什么不能容忍自然环境被破坏的一片荒芜,却公然放任这珍贵的人文环境被搞成一片空白?
二战时,梁思成请求盟军轰炸日本时,对京都和奈良手下留情,从而使得这两座古都都完好的保存下来。可是梁先生后来关于保护北京皇城的呼吁却成了泡影。难道我们的城市管理者还不如人家的一名军官?这当然已经成为历史。但社会进步的标志就是不再重复历史的错误。
——《我为“古城会倡议”鼓而呼》
★从城市保护的角度看,文物与文化不是一个概念。
——《城市的文物与文化》
★城市没有记忆了、没有纵深、没有底蕴了,就像人忽然失忆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精神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