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地域文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26 13:41: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的文化。有专家主张,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的人民在特定历史阶段创造的具有鲜明特征的考古学文化。一些学者则将地域文化划分为广义和狭义,认为狭义的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范围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广义的地域文化特指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时间上是指从古至今一切文化遗产。经过再三研究、反复探讨,多数与会专家学者认同“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



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的文化。有专家主张,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的人民在特定历史阶段创造的具有鲜明特征的考古学文化。一些学者则将地域文化划分为广义狭义,认为狭义的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范围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广义的地域文化特指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时间上是指从古至今一切文化遗产。经过再三研究、反复探讨,多数与会专家学者认同“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
地域文化-特点


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
地域文化首先在于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在文化形态上的不同,才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呈现多样化,由于古代交通不便和行政区域的相对独立性,使各地的文化形态也具有了各自不同的风格,一地有一地的特点,如汉文化、关陇(三秦)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松辽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等。
第二,地域文化形成过程的长期性。中华民族形成,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各地的文化形态也在几千年演化中形成各自的特点。一个地区历史遗存越多,它的地域文化就越发达。大多地域文化的命名就是源于二三千年之前的春秋战国时诸侯国名如上述的“秦”、“巴”、“蜀”、“荆”、“楚”、“吴”、“越”等,这些诸侯国虽然不存在了,但作为各自的文化形态却延续了下来,长期影响着这个地区的人们。
第三,地域文化具有相互渗透和包容性。任何形态的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尤其在中国古代,大多数时期是统一政权,各地人群的相互流动,自然使文化习俗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作为宗主区域的文化,自然就包容了外来的文化;尤其在几个文化区域的交汇地带,更形成了兼具几种地域文化特点的特色文化,如地处汉水上游的陕西汉中地区,就兼有北部的陇文化、西部的氐羌文化、南部巴蜀文化、东部的荆楚文化的特点,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汉文化。
第四,地域文化表现形式的广泛性。作为大概念意义上文化,它包含了从社会意识形态到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不同地域的人们,其生产生活习俗语言都表现出别处的不一样。
基于以上的思考,研究地域文化,既要立足于所研究的地域,又不能局限所研究的地域,要研究它的地域特点,又要研究它与相近地域文化的关联;既要研究作为“秦”、“巴”、“蜀”诸侯国时期的文化,研究它的历史渊源,又要研究其现时的表现形式;既要研究其表相的狭义的文化形式,又要研究深层次的、全方位的、决定与指导意识形态的文化内核。只有这样,才能从纵向、横向、表层、里层深刻认识某个地域的文化特征,从而更好地去开发地域文化,为当地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在利用地域文化发展旅游业、搞产品宣传等方面,出现了一些值得研究的现象:不少地方大力开发历史遗迹、历史名人活动的遗存,以及传统文化活动,发展旅游业;有的利用当地人文资源,命名企业及其产品,或者以此作为产品广告,拉动消费,等等,人们习惯把这种做法叫做“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种做法,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说,本是一件好事,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使文化同当地经济结合了起来,而且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在生活生产及娱乐中,接受了文化的熏陶,提高了全社会的文化素养,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事。
目前,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情况,就是一些地方在发展旅游和开发产品、宣传产品方面,不顾历史真实,根据道听途说或臆断,制造虚假的“历史遗迹”和人文“资源”,有的妄拉历史名人,说某某人在此干过什么事,把纪念墓宣传成真墓,争某某名酒的祖产地,如有个地方把只有100多年生产历史的酒,宣传成有3000年历史的“贡酒”等,以欺骗游客消费者取得经济效益。这些做法一则使人(尤其是青少年)得到虚假的、不正确的知识,二则搞乱了历史的真面目,使后人无法了解当地历史真实的情况,无怪乎一些人在“历史遗迹”旅游后,发出“是否真实”的疑问,或者大呼上当。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历史文化,无论在祖国的哪块地方,只要认真发掘,都能够挖掘出不少值得发扬光大、引人入胜的地域文化,因为地域文化的范畴是十分宽广的领域,如发生在特定地域的历史事件、历史遗迹、历史人物、传统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习惯、风情民俗、服饰、民居、建筑风格、传统文艺形式、歌舞戏剧、宗教信仰,甚至自然景观自然资源等,都是很好的可供开发利用的地域文化资源,如此丰富的资源(对某一地区而言,当然各有侧重),完全没有必要无中生有地去搞那些并不真实的假“文化”以扰乱视听,遗患后世。
地方志如何反映当地的地域文化,这是摆在新一轮地方志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从地方志发展的历史来看,在中国古代,由于交通文化的相对封闭,县一级文人修志,资料缺乏,一些修志者不具备考证条件和功力,或者故意抬高家乡声望,所以把一些未经严格考核、不大准确的“史料”写进了当时的地方志书中,这已经为研究历史造成了混乱,旧志中的错讹往往使一些严肃的历史学家望而却步,不敢援引其中史料。曾经接触过一个地方史专家,他说,“我从不相信旧志,有的修志的人往往不懂历史,妄拉名人,道听途说,主观臆断,所记述事实与历史差距太大。”在建国后第一届修志中,上述情况虽有所改变,但还存在许多考据不严、因袭旧志错误的地方。
中国全国范围的第二届修志即将展开,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还是继续因袭错误,甚至制造新的谬误,这是首先要明确的。有的行政领导主张:编纂的志书口径必须与当前旅游、产品开发、发展经济相一致,不能按历史记载来写。这种想法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对于历史来说,却是不负责任的。
地域文化-发展途径


地域文化
第一,地域文化要宏扬,要为经济发展服务,但必须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不能以欺骗消费者的手段获取经济利益。
第二,《志》属信史,“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少女”,必须坚持其真实性,准确性,不然就失去了编史修志意义,失去了地方志存在的价值;对旧《志》及新编《志》中的史实错误,必须坚决纠正,不能人云亦云,不能人为地制造和杜撰历史,即使它有可观的经济开发价值,也要坚决摈弃。
第三,把旅游、经济开发、广告宣传,与编修地方志工作严格区分开来。对前者,作为地方志工作者,虽有义务著文阐清历史真实情况,但无权也无法干涉;对后者,即所从事的职业本身,必须坚持“史德”、“史识”,秉笔直书,维护历史的真实性,也就是维护地方志的历史地位。今日的地方志如果随世俗随商家的需要任意涂抹,后人何以为据研究一方历史?一部地方志,本来就是地域文化的集大成者,真实地反映好当地各方面的大文化状况,记述好本地地域文化与其它地域不同之处、特色之点,并且很好地读志用志,完全能够很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开发和建设,又何必弄虚作假,搞虚假“文化”呢!
地域文化-研究意义


地域的民族文化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经济、造就一方社会。在中华大地上,不同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的地域自然地理环境、民俗风情习惯、政治经济情况,孕育了不同特质、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诸如齐鲁文化三秦文化湖湘文化燕赵文化中州文化三晋文化蜀文化巴文化徽文化赣文化闽文化……。而“地域文化”作为一个科学概念,至今学术理论界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与会者认为,欲研究“地域文化”,首先必须对其进行科学界定。有学者提出,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的文化。有专家主张,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的人民在特定历史阶段创造的具有鲜明特征的考古学文化。一些学者则将地域文化划分为广义狭义,认为狭义的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范围内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广义的地域文化特指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时间上是指从古至今一切文化遗产。经过再三研究、反复探讨,多数与会专家学者认同“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
不同个性特质、各具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不仅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是精华部分,而且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地域文化的发展既是地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窗口和品牌、也是招商引资和发展旅游等产业的基础性条件。中华大地上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已经成为地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量———地域文化一方面为地域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围,另一方面通过与地域经济社会的相互融合,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地域文化已经成为增强地域经济竞争能力和推动的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深入开展地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探求地域文化的形成、演变轨迹和规律,把握地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充分发掘地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开发利用好地域文化资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特定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是当前社会科学学术理论研究中,急待深化的热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地域文化研究和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各地高层领导、政府管理部门、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许多地方搭地域文化之台,促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与会者强调,开展地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不是争“你短我长”、“我早你晚”、“我高你低”,而是为了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中的精华内容和优秀因子,建设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理论和实践都表明,伴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文化产业的迅速壮大,深入开展地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符合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既是哲学社会科学为现实服务的重要切入点,又是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的重大现实问题,更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地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


相关书籍
中国区域之间、城市之间的竞争,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文化的竞争;中华大地,区域文化与市场经济水乳交融、相互渗透、相互依托,已经找不到没有文化标志的产品,找不到不借助文化影响的销售,也找不到不体现文化意义的消费。理论与实践均表明,特定区域的文化底蕴、文化氛围和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越来越成为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软环境,一个城市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吸引人的地域文化,就会在竞争中落伍。山东的淄博曲阜,陕西的西安,四川的成都等地,人文荟萃、名胜云集,地域文化丰厚,吸引国内外众多人士前去旅游观光,带动了上述地区的交通运输、商业贸易、餐饮服务、旅游观光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并形成连锁反应,促使当地第一、第二产业长足发展。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地域文化等产业的开发是地区生产力发展的一个趋势,大量的劳动和资本应该流入文化旅游、娱乐服务、文化艺术、教育科学等活动中。地域文化产业产值在地域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经过研讨达成共识:在经济社会文化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新世纪,各地区在思考、制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必须高度重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积极发展地域文化产业,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更新观念,把地域文化发展放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经济建设课题,也是文化建设课题,没有文化的配合,经济建设是搞不好的。尤其是在当代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文化底蕴与储备显得至关重要。有学者强调,研究地域文化,绝不是简单地“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为了把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为此,一是要加强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二是在城市建设中要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三是要大力发展旅游业。有专家指出,近年来,各地都利用丰厚的地域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事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地域文化与自然景观结合不够。一些地方传承至今的文化景观未能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协调、统一起来,整体效应不佳;多数地方缺乏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点的建筑、道路、公园、雕塑,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地域文化氛围。
(2)知识性与参与性结合不够。许多地方传承至今的地域文化景观多数为静态的陈列和展览,少有现代化的设施和互动型的项目,慕名而来的游客很难亲身参与、互动体验地域文化,这无疑大大缩短了游客逗留的时间,同时弱化了地域文化与游客沟通、寓教于乐的功能。
(3)有形的地域文化与无形的地域文化结合不够。前者指以实物存在的、比较具体的遗迹遗物,后者是学术思想、风俗习惯、典章节庆、民间艺术等比较抽象、相对模糊的东西。许多地方在发展地域文化旅游时,片面重视有形的地域文化,而对无形的地域文化重视不够。与会者通过研讨认为,当前今后一个时期,繁荣和发展地域文化研究,必须坚持二条原则:首先,坚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为地域经济文化发展服务;其次,坚持与时俱进,加强理论创新。创新的理论思维,既是地域文化研究的灵魂,也是地域文化保持蓬勃活力的重要保证。惟有站在时代高度,发扬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才能不断拓展地域文化研究领域,形成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才能把地域文化研究推上新的水平。
地域文化-形成


地域文化
为什么中国会产生那么多不同的地域文化呢?这个原因很多,觉得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还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特别是在交通运输条件不便的情况下面,不同的自然环境,它所产生的文化上的差异就很难消逝,会长期保存。因为大家知道中国是个大国,960万平方公里,那么大的面积里面,你看,包含了很多完全不同的地理环境。高的,世界屋脊在咱们中国,我到西藏这些地方去,有一些县城都快四千多米、五千米那个地方,它还在那里地方;低的,到吐鲁番去,海拔是负一百多米的地方,比海平面还低。有高山,但是也有很大的平原,有峡谷,还有你看,有盆地,有沙漠,有丛林,有海岛,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景观,那么在这样不同的条件下面,它的物质条件是不同的,自然条件也都不同,不同的气候。一种文化它的产生,主要还有它的物质基础,那么不同的自然环境,当然提供的物质基础是不同的,刚才比如讲到要修建民居,那么建筑材料,各地提供的建筑材料是不同的,一定要一样的话,那办不到,那怎么办?那就产生差异。所以自然条件不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01:21 , Processed in 0.06792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