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生思考与现代意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7-1 16:38: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生思考与现代意识
——2010年高考作文题述评

吉林省教育学院  语文教育研究所 王鹏伟


2010
年高考全国18份试卷,其作文命题旨意相对集中在人生思考和现代意识方面,形成本年度高考作文命题的两个亮点。
一、关于人生思考
作文源于生活,离开了生活,作文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文命题要妥善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让学生有话可说;一是让学生有话要说。作文命题如果仅满足提供一般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有话可说,而不能引发思考,则难以发挥写作水平。历年高考,在这方面不尽人意。今年高考作文题在这方面大有改观,在引发人生思考方面表现突出。例如天津卷作文题“我生活的世界”、广东卷作文题“与你为邻”,辽宁卷作文题则通过一个人成长过程的几个片段,引导学生思考“舍”与“得”的辩证关系。
下面以山东卷和江西卷为例,具体来谈。
【山东卷】: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列夫·托尔斯泰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题目主旨明确:人生的光明与阴影是对立统一的,光明与阴影相互映衬,才显示出人生之美。抓住了这个主旨,文章的立意就明确了。另一方面,这个主旨也确定了作文基调,即以超脱的心态面对人生。提示语也印证了这一点——谈“感悟和联想”。提示语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感悟”与“联想”含义是不同的,感悟偏重哲理讨论,而联想则与人生阅历紧密相关;也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谈。这样一来,创作空间就开放了。
高考作文的惯常做法之一是罗列生活现象,表面看降低了难度,使考生有话可说;实际上单薄的事实材料缺乏内涵,一目了然,思考余地和发挥空间不大,其结果是“异口同声”。在这方面山东卷作文题值得借鉴。
作文让学生有话可说,这容易做到,因为命题并不缺乏生活素材;关键是让学生有话要说,有表达的冲动。人们常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其实,如果着眼人生感悟的话,情在理中,无论“情”与“理”都能触动心灵。山东卷作文题出于“理”,而江西卷作文题则出于“情”,二者相映成趣。
【江西卷】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美国著名歌手迈克尔·杰克逊在《童年》中曾深情地歌唱:“你见过我的童年么?我在寻找我来自的世界。”童年,本应天真烂漫;童年,本应百无禁忌;童年,本应无忧无虑……可是今天,令人神往的“童年”却渐行渐远,正从我们身边消失。
请以“找回童年”为题写一篇文章。
作文命题取材流行歌曲此前已经有过,但这道作文题仍使人耳目一新。青少年是流行歌曲的主要受众,流行歌曲是其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取材流行歌曲,有利于沟通。当然,取材流行歌曲是手段,目的是着眼学生生活——他们喜欢什么,关注什么?杰克逊是青少年的偶像,而高考之际恰值其逝世一周年(2009年6月25日),在这个时候取材杰克逊的代表作不乏创意。其实,歌曲《童年》不过是个引子;题旨并不止于对童年的怀念,而是引发人生思考——“童年渐行渐远,正从我们身边消失”。题目“找回童年”不仅是一种怀念,更是一种渴望。提示语中的“本应”二字,值得深味。这个题目包含两层意思:其一、你的童年是怎样的?可曾有过童年吗?其二、深层含义是,找回童年不等于“回到童年”,永远长不大,而是要找回童真和自由(后者并不是一般考生所能考虑到的)。“本应”二字暗含着对中国教育弊端的谴责,对此早有尖锐批评:“中国教育是没有童年的教育。”
这里讨论两个问题,一个是“作文贴近生活”;一个是“文”“道”关系。
关于“作文贴近生活”。如上述,要明确这个“生活”是首先是学生的生活,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所思所想。从这一点来看,说“感悟生活”更为确切。其次是广义的社会生活,这是“作文贴近生活”的应有之义。应该注意的是,二者指向不同,前者指向人生体验,后者指向社会思考。
关于“文”“道”关系。多年来,受主流意识形态影响,高考作文题附和时政的现象屡见不鲜,例如“诚信”、“和谐”等等。这些口号“理所当然”是正确的,但思考空间又在哪里?如果作文这样来考,语文学科与政治学科又有什么区别呢?这样一来,就把高考作文的价值取向庸俗化了。在现代语文教育中,“道”不等于政治说教,更不应该附和时政声音。上述高考作文题在这方面形成了一种良好趋势,令人欣慰,期待发展。
此外,全国新课改卷(吉林、黑龙江、宁夏、海南、陕西)、四川卷、安徽卷作文题也与教育或人生有关。
    引起网络热议的是四川卷作文题和安徽卷作文题。四川卷作文题,“一个点可以构成一条线,可以构成一个平面,最后构成立体”的说法违背数学常识,因此被网民指为“无知”。其实,即使不出现常识错误,用点、线、面来比喻人生,也把简单道理复杂化了。安徽卷作文题,取材阮元《吴兴杂诗》“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要求根据诗歌蕴含的哲理引发思考或联想。网络上一篇标题为《囧——费解》的所谓安徽“零分”作文调侃道:“水深的地方不种菱种什么,种麦子淹死了!”其实,值得商榷的是,该题隐含着另一道题——古诗鉴赏竟成了作文前提,后果可想而知。四川作文题和江西作文题在形式上力求出新无可厚非,可惜过于看重命题技巧了吧?好的作文题是彰显命题者的水平还是使考生发挥出水平?
二、关于现代意识 高考作文题是社会现实生活和思想潮流的折射,在我国尤其如此。从中可以触摸到时代脉搏,倾听出时代进步的足音。2010年高考试题表现出鲜明的现代意识和价值取向。例如全国卷II、浙江卷作文题关注社会文化现象,上海卷、江苏卷作文题与环保生态有关。
下面以全国卷II和上海卷为例,具体来谈。
【全国卷II贵州 云南 甘肃 新疆 内蒙古 青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今年世界读书日这天,网上展开了关于“浅阅读”的讨论。
甲:什么是浅阅读?
乙:就是追求简单轻松、实用有趣的阅读嘛。浅阅读很时髦的。
丙:如今是读图时代,人们喜欢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
丁:浅阅读就像吃快餐,好吃没营养,积累不了什么知识。
乙: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这么快,大家压力这么大,我想深阅读,慢慢品味,行吗?
丙:人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喜好,浅阅读流行,阅读就更个性化和多样化了,挺好。
丁:我很怀念过去的日子——斜倚在书店的一角,默默地读书,天黑了都不知道。
甲:浅阅读中,我们是不是失去了什么?
该题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传统与时尚是现代生活面临的问题。生活方式不仅表现在物质生活方面,也表现在精神生活方面。这个题目讨论的阅读问题发人深思,这表现在哪里呢?最后一句话“浅阅读中,我们是不是失去了什么?”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作文立意一定要肯定深阅读,而否定浅阅读。“乙”为什么肯定浅阅读?现代生活客观需求;“丙”为什么肯定浅阅读?视觉冲击,多元选择。“丁”为什么否定浅阅读?着眼精神营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立意。但有一点是要深思的,阅读的价值究竟在哪里?在浮躁的现代社会生活中,是否还需要保持精神生活的理性?
浙江卷作文题关注文化“反哺”现象,别出心裁,视野开阔;但这样高深的论题,就中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阅历而言,力不从心。
【上海卷】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  
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
该题最后一句话拓展了思考空间。可以就生态谈生态,也可以联想社会生活。环保与生态一直是困扰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难题。从生态角度,可以谈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谈绿色环保等。绿色环保家喻户晓,难度不大,但泛泛而谈难以深入。要对原材料做具体分析,丹麦人为什么把小鱼放回河里?孟子为什么主张不要捕捞小鱼?为的是明天会有更多的鱼。由此引申出长远发展观点,讨论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辩证关系,可以反思经济发展急功近利的时弊,也可以从更广的角度思考人生与社会生活,辩证取舍,权衡利弊。
从命题形式方面看,湖南卷和重庆卷作文题作文题别出一格,都是命题作文。湖南作文题为“早”, 重庆作文题为“难题”。前者可自由发挥,空间很大;后者限制过窄,堪称“难题”。
    总之,高考试卷多达18种,与2008年、2009年相比,2010年的作文试题在思考人生和关注现代意识的题旨方向上有突出表现,体现出关注现实而又与时政保持距离的独立意识,体现出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令人瞩目,堪称“亮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00:08 , Processed in 0.08497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