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师文化:小语界不落的彩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7-2 13:32: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名师文化:小语界不落的彩虹
献给“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研究中心”
文章作者:周一贯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6·7-8C 
  21世纪是一个注重开辟人类精神生活发展的新纪元。为此,以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为基础,依凭人生经验来达成教育的学识、智慧和觉悟的新水平,是形成当代全新的教育文化的历史必然。人类的表层文化可以依靠通商、迁徙、旅游、战争等方式进行传播,而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及其基本构架,则只有依凭教育文化才能得以系统、深刻、高效而富有创意地传播。教育正是在这种文化的传递过程中,不断地改组与重建文化,并促成文化价值体系的转换。与此同时,也发展着教育本体的文化。以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思想与新的民族文化精神的融洽来重建国民的现代价值意识,造就具有健康个性与健全人格的21世纪新一代,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华,成为更加辉煌、博大的时代文明之光,便成了教育的神圣的文化使命。
  那么,谁是这座巍巍教育大厦的支撑者?又是谁在完成着这一神圣的文化使命?是教师!因为教师恰恰担负着教育这一重要、永恒的社会职能,主动地参与着人类文化的生产、建设和创造。因此,在构成教育文化的要素中,教师文化有着主导性的意义;而当我们审视教师文化时,自然又会十分留意于其中的名师文化。
  什么是名师?广义地说名师可以包括社会各界影响广泛并拥有追随者和知名度的杰出人才。狭义地说名师特指教育界人才的精英,教育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教育理论的创立者和教育实践的带头人。简单地说,便是包括广大优秀教师在内的教育界的名家和大师(参见程大琥《试论名师的基本特征》,《中国教育学刊》2000年第3期)。名师不仅遍及中华,而且代有人杰、源远流长:从万世师表的孔丘,到理学巨子朱熹,从具有圣化之功的董仲舒到享誉爱满天下的陶行知……形成了波澜壮阔的名师文化。对名师文化的研究,既要通过探索名师星空的史实和个案,来分析与梳理名师的特征和内涵,寻求名师形成的机制与规律,策略与方法;又要依据合乎时代发展的新的价值取向,揭示名师培养的传统经验改造和价值提升方向,使名师的成长与教师的发展,名师的影响力与教育的优质化,能在更高的层面上寻求统一。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研究名师文化,本文只就建国以来小学语文界名师的成长历程和其教学实践的角度作一探讨。
  一、前卫的教育理念:名师文化之
  名师必然有其前卫的教育理念,而在这些理念中,我们往往可以感受到名师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是不一样的,后者所指是具体的文化,或物质的,或精神的。而文化传统却是现在的,是进行时,它于过去,至现在,并将向未来。传统无可选择就如历史无可选择一样。教育不可能不受制于文化传统,名师的前卫教育理念当然也与文化传统血脉相连。中华初,民赞天地之化育,体现了天地人交融互摄的观念,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秉受天地之气,又可参与天地化育万物的活动,传达出天地人三者相互包含的统一整体观念;同时,赞天地之化育使得先民们由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等,又无不辉映出和谐观之精深。由此又衍发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管子)的人本精神和人者,爱之理,心之德也(朱熹)等仁者爱人的思想境界……显然,面对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传统,在这里虽难免挂一漏万,但略举到的天人合一观、整体观、人本观、和谐观和仁爱观等等,已不难看出民族文化传统对于名师教育理念的形成之潜水深流。名师之所以能成为名师,正是在于他们能够在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的交汇点上确立自己先进的教育理念。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斯霞,自17岁任教小学语文起步,开始了她长达60多年的教学生涯。在毕生的教育工作中,她把母爱无私地倾洒给每个孩子。特别是建国以后,斯霞更是勤奋钻研、不断进取,兢兢业业地担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1953年,她开始进行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改革,主张根据课文确定字、词教学的数量、策略和方法,并按照字词在课文中的地位以及儿童的生活经验进行直观、生动、多种形式的灵活教学,达到识字与阅读、思维发展的同步实现。1958年,她总结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结合课文教学识字的方法被誉为分散识字(或称随文识字)教学法,成为中国与集中识字教学法并重互补的两大识字教学流派之一。正由于斯霞对学生的爱,才有她累累的教学成果。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她对孩子们倾注的是慈母般的亲情。冬天,她把自己的衣服拿给孩子们穿上;夏天,每逢下雨,放学后,她都会把孩子一个个背过校门口低洼的水塘……也正因为对孩子那种无私的爱,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时期竟以宣扬母爱的莫须有罪名,蒙受批判。但是斯霞并不因此动摇对爱乃师德之源的信念,拨乱反正之后,1978年被评为我国首批特级教师,1979年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从斯霞老师用爱与智慧塑造民族未来的前卫教育理念中,不正透射着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仁者爱人的价值导向!
  情境教学的创导人李吉林老师,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在小语界崭露头角。在以后的从教岁月里,她不知疲倦地奋力前行,从语文的情境教学方法入手,不断开拓创新,由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论,再到情境教育论,早就从探索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这一起始点,拓展而超越了学科教学法的藩篱,发展成为旨在促进儿童生命整体发展的教育理论体系,成为一种在小语界乃至中国教育界令人瞩目、相当完整的教育思想。李吉林老师强调人在情与境的融通中实现整体发展的先进教育理念,深层地流淌着中华民族赞天地之化育,天地人三者融通和谐的血脉。这是民族文化传统与系统论时代精神的聚焦。
  名师文化离不开前卫教育理念的光照,而这些前卫的教育理念又无不流淌着民族传统文化的血脉。唯此才激励着他们的昂扬斗志,照亮着他们前行的方向,导引着他们披荆斩棘的人生道路。
  二、精深的专业修炼:名师文化之
  古今中外的名师自然是灿若群星,令人仰望。无论他们如恒星般发光,创造出耀眼的教育成果;还是如行星般反射,在既定的轨道上显示温暖与光明;甚或如卫星般跟着行星同行,一起相互辉映。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他们的专业修炼一样精深,达到的艺术境地一样精彩。
如果优秀教师的专业能力结构必须是精与博的有效结合,那么作为优秀教师中的佼佼者名师,其专业修炼水平,自然更应当博学广识,造诣精深。因此,有很高的专业学养,已成为名师的重要特征之一。于是,在名师文化中,在名师的专业修炼中,课程文化的修养也就成了一个构成的要素。
  学校教育的课程概括了人类社会所积累的基本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是人类文化史的缩影。如果说社会所积累的文化是课程的主要源泉,课程也就成了人类文化传播的一种有效手段。而一批十分拔尖的教师也正是在这种课程的文化传播中被誉为名师的。
  课程的文化传播不仅有文化科学系统的基础知识,有学习课程中必需的基本技能体系(包括了各种智力技能和实践操作技能),还有情意方面的经验和体验,即观念和价值方面广泛的理解力、洞察力和鉴赏力。不仅有传递人类文化遗产的功能,还有着吸收、融合各国先进文化的功能。教师在把课程内容从静态的文化信息(主要表现为教材)转化成学生可接受的动态的文化信息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是因为无论课程、教材编排得如何完善,如果没有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积极参与,课程便不可能有效实现。反之,虽然课程、教材存在一些缺失,但如果教师具备了良好的专业素养,便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补救。教师在这里、不仅是课程、教材的执行者,同时也是一位能动的参与创造者。所以,名师的专业修炼,总是与课程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是一种以课程为核心的高水平智能体系。不仅要求具有精深的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准,而且还必须具有广博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理念以及高效的智力结构和良好的思维方式。把名师的专业修炼,视为名师文化之,当不以为过。
  在中生代的著名特级教师中,孙双金的语文课堂是令人瞩目的。他的语文教学能修炼得如此严谨而不失潇洒,灵动而兼得高效,究其源,不能不认为是他对情智语文的追求,是在语文教学情智融通中所显示的魅力和张力。但当我们赞叹孙双金的情智语文课堂如此美丽的时候,却鲜知这背后孙老师的长年修炼和苦心求索。他在《练功·练艺——我的成长道路》一文中有许多动人的记载,不说他的练音(学普通话)、练话(练表达功能)等等,光说他的练字,其功夫不异于铁棒磨针。他的写字是弱项,但孙老师并没有回避,而是正视它,投入了日积月累的苦练。在很长的一段岁月里,他除了每天练一张大字外,还在办公桌旁的黑板上开辟了属于个人的练字栏,每天用正楷粉笔字写一首古诗,请同办公室的老师指出不足,从笔画到结构,从布局到行款,一一过关。这个练字栏竟坚持了好几年,硬是练出了工整严谨而又不失飘逸秀丽的一手硬笔书法。
  仰望中国当代小语界名师星空,王崧舟无疑是全国著名青年特级教师中的佼佼者,并且享有颇高的人气指数。当我们感佩他创导的诗意语文课堂时,会强烈地感受到他已不再把学语习文单一地定格在技能操练的层面上。因为这只是一种不完全的精神建设。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把人的完全精神定性为乃几何学式的精神(物质、理性的)与微妙的精神(直觉、感性的)相结合。这便是诗心。王崧舟的诗意课堂正是他践行中的妙悟。他没有只睁大的眼睛而闭上的眼睛,而总是把目光对着人,于是,对语文教学历来扑朔迷早地纳入了西方文化的某些影响。而浙江人精明能干、重商务实的精神,也影响着浙江省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浙江人口的流动性较强,历史上大量的北人南迁,更是丰富了浙江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南宋时盛行的闲情逸致,演绎了浙江的固有文明,更使浙江人具有了多才多艺的特质。所有这一切都造就了浙江不仅是文化之邦,也是名师之乡。从古时的历代师表范仲淹、心学首创王守仁、泰山北斗刘宗周……到近代的学界泰斗蔡元培、爱心大师夏丏尊……可谓书不胜书。当代的浙派语文名师,更是群星辉映、人才辈出,从朱雪丹、郑玲、罗云仙等到王燕骅、杨明明、张化万……不仅带动着浙江小语界,也在全国具有相当影响力。浙派名师队伍的不断兴旺壮大,无疑与浙江地域文化的滋润,人文精神的恩泽是无法分割的。
  在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的21世纪,教育文化对于人力开发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支撑着教育大厦的教师,不仅肩负人类自身的生产者的重担,还承当着为国民素质奠基的要责。而名师文化则对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提升和教师文化的优化发展起着不可缺失的组织和引领作用。正是在这样的视界里,我们应当高度关注和研究名师文化,为深化发展名师事业殚精竭虑;我们应当关心和欢呼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研究中心在21世纪之初的应时问世,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八次课程教材改革高潮中的应运而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7-4 05:06 , Processed in 0.11113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