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震(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登高而呼中彰显的思维素质[转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7-8 10:49: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李震(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登高而呼中彰显的思维素质


“李老师者,赣榆一儒生。每日挂笑,举止文雅,博学多令才,是个清醒明智的老师。”“听李老师的课,如沐春风,整个心都亮起来,心灵在文学的殿堂上涤荡、洗礼和净化。”这两句话,是李震老师的学生对他的生动描画,一个博学睿智、敦厚大气的形象跃然纸上。李震老师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一生与教育结缘。先后在赣榆县中学、连云港师范专科学校、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任教并担任领导职务。他是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名教师、江苏省“333跨世纪工程”学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兼任连云港市中语会理事长、江苏省中语会副理事长、全国中语会青年语文教师研究中心副理事长。2001年他还光荣地当选为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
李震老师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在于他拥有整体性思维。下面我们先从他为笔者的调查活动写的一篇“思维自述”中,感受一下他的这种思维素质:

    在语文或文学研究中,我喜欢梳理语文现象或者文学现象,并从中总结出一般特点。这样做,往往使我能够对某一研究领域有着较为全面的了解,对某一课题研究的脉络比较清楚,做到高瞻远瞩
1997年,陕西师大《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主编张吉武先生邀请了全国青语会几个同行探讨语文教育现代化问题。当时我就考虑,要探讨这个问题,必须思考发展的条件,因为条件是影响事物发生、存在或发展的各种因素。对条件的把握,可以使我们渊综百流,守先待后,开拓未来。条件之一是通过对语文学科性质的争鸣,语文教育工作者加深了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80年代中期以来,新崛起的一批年青的语言学家开始用人文主义观点研究语言现象,给语文教育工作者以深刻的启发。条件之二是语文教育目标的明确。朱绍禹等学者认为近十多年来,语文教学从文字——语言型教育转变为语言——思维型教育,又转变为语言——人的发展。应该说,着眼于人的发展是一种全新语文教育观念。条件之三是国家教委颁布了新制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旨在面向21世纪、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试验本)》。新大纲颁布和新教材的出版为语文教育现代化提供了纲领上和内容上的保证。条件之四是十几年来一批有影响的语文专著、文集和一批回顾与前瞻性的文章面世。这些文章就中学语文教学某一方面或考察其过程,或梳理其演变,或概述其成绩,或构架其体系,以期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经验,为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或提供经验,或示之以规律。条件之五是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电脑多媒体技术已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得到应用,给语文教育现代化带来了新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这五方面条件又为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多元化走向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发展的良好契机。我又思考了语文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走向:一是坚持语文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这个性质观,这给语文教育现代化以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正确方向;二是发展个性和特长,提高语文素质;三是要求全面的文化素质;四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五是当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程度会越来越高。这样来思考,使我较好地把握语文教学这些多元化的走向,我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年1-2期)发表了《语文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条件和基本走向》一文,表达了促进语文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荀子·劝学篇》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荀子讲的是善假于物,从语文教学来说,把握全局,就是要把握语文教学的制高点,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我在语文教学中比较关注语文教育的讨论,并及时对讨论的情况进行梳理、分析、概括,居高临下,力求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自1987年至1997年,语文教育界一直关注语文学科的性质,思考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我在1996年第11期上海《语文学习》上发表了6000余字的文章《一场重要的讨论——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鸣综述》,系统总结了十年来中学语文界的讨论情况。我认为:语文教育界越来越关注人文性或人文精神,是有着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的。从1997年冬开始,一场全国性的关于中学语文改革现状的讨论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在古代文学研究中很注意培养自己的思维品质。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过:思维起源于问题的情景。我对曾巩的研究也起源于一个特定的情景:记得刚入省教院进修时,系主任丰家骅先生就要求我们既要打好各方面学习基础,又要选好方向,考虑做毕业论文的题目。八四年春的一个周末,我和三位同学去看望吴文治教授并请教古典文学方面选题,吴先生说,曾巩在我国文学史上乃至文化史上是一位有多方面贡献和影响的历史人物,擅名两宋,沾丐明清,但五四以来学术界几乎没有人对他认真细致地研究过,不怕吃苦就可以研究他。其他同学都没有把这番话放在心上,而我敏捷地感觉到这是个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第二天我就到图书馆查曾巩的资料,从此,我把思维的触角伸向了曾巩研究领域,利用课余时间跑图书馆,沉于书海之中。我的毕业论文原本想搞《曾巩年谱》,后觉资料不足,时间不够,就写了一篇万把字的论文《曾巩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吴先生给了较高的评价。《文学遗产》于1986年第3期全文发表,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中心的《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又在1987年第4期全文转载。为了搞《曾巩研究资料汇编》,我的星期天、寒暑假都泡在南京图书馆。回到中学后,又利用暑假先后到北京图书馆、辽宁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连云港图书馆,博访旁索,查阅有关诗文集、诗话、笔记、史书和类书逾千种,其中直接采用的有六百余种,辑录了宋及宋以后迄于近代的有代表性的评述四百余家。其间雪案萤窗,历时十二载;废寝忘食,易稿五、六次。至1996年,先后完成了四十五万字的《曾巩研究资料汇编》、三十万字的《曾巩年谱》和三十万字的《曾巩诗文选注》三部书稿。《曾巩研究资料汇编》已于1992年6月被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列入《中国古籍整理出版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1991年1995年2000年),中华书局2004年出版。列入八五规划和十年计划的重点书计1004种,其中文学类196种。《汇编》能列入,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
通过对曾巩的研究,我有这样的体会,这就是看准方向,执著地走下去。选准方向很重要,在奠定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后,应该认准一个目标,坚持不懈地去做。1993年元旦,正是我步入不惑之年的时候,我在这一天日记中写道:“美国的摄影艺术家史泰钦说过,每隔十年,人就应该鞭策自己,好使自己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恩格斯也说过,有所作为,是生活的最高境界。而今步入不惑之年,又一个全新的十年开始。而立的十年,两次进修,学而不厌,初步奠定了事业的基础,十年的奔波,十年的劳累,十年的追求,十年的安慰,人总不能只为吃米活着,人需要一种精神:锲而不舍,认定目标,奔向太阳。”曾巩研究的三部书稿百万字,我用竖式繁体字抄写了三遍,我觉得,这是对我品格的一种磨砺。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曾说过:做物理研究之三要素是三个PPerceptionPersistencePower即眼光、坚持与力量。(《杨振宁文选》 P237)没有三个P就做不成学问。做学问,是对智慧与真理的追求,在追求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精神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钱钟书语)。

整体性思维是一种从整体出发系统而全面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带有明显的思维倾向,即引导人们将事物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充分考虑到所有因素之间的连带关系。在李震老师的优秀语文思维素质中,比较充分地体现出这种思维倾向。
整体性思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表征。孟子曾说过:“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孟子·尽心上》)庄子也曾说过:“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把“上下与天地同流”跟“万物与我为一”联系起来看,可以知道先秦儒家和道家都是把人与天地万物看成一个整体,而先秦典籍中大量出现的“一”,也表明了整体性思维的存在。李震老师的整体性思维就来源于他对中华古典文化的热爱、追求和汲取。早在1984年的时候,他就开始了对“擅名两宋,沾丐明清”的文学大家曾巩的研究,历经十余年,取得了百万字的研究成果。有一个典型的例子特别能说明他的执着,1996年,他利用暑假到市图书馆查阅《四库全书》,因为这是“镇馆之宝”,不许借出,李震老师就风尘仆仆从赣榆早早赶来,直到闭馆才乘车回家。因为天气炎热,馆员们中午都要回家午休,他就请求馆长把他锁在馆里看书。馆长破例同意了他的要求,他便在楼顶玻璃棚下窄窄的走廊上,借书一本,置一桌一椅,放一壶一杯,加一潜心静读之人,成为“六一居士”,而楼顶是太阳直晒的玻璃棚,四壁紧锁的书库密不透风,温度奇高,大汗淋漓,他又成为“翰林(汗淋)学士”,其对古典文化的执着可见一斑。2000年9月,李震老师调入连云港市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科研处主持工作,他没有扔掉他的古典文学,承担了古代文学的教学任务,继续从浩瀚的中华古典文化研究中汲取整体性思维的养分。
李震老师的语文整体性思维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是全面。他在思考问题时善于把与问题相关所有条件尽可能全面地搜集整理出来,细致入微地掌控全局,做到心中有数。在“思维自述”中他说:“在语文或文学研究中,我喜欢梳理语文现象或者文学现象,并从中总结出一般特点。这样做,往往使我能够对某一研究领域有着较为全面的了解。”他教育学生博学而笃志,切问而多思,不断领略学术海洋的深广、丰富和复杂。因为他善于全面了解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因此在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新工作时,他总是喜欢先进行全面考察,比如当接到去新海实验中学当校长的调令后,他马上骑着一辆自行车,转弯抹角,四处打听,摸到他将要上任的这个学校,带着“这个环境能适应一所实验中学发展的需要吗”、“这里的办学条件能与兄弟学校媲美吗”、“一个新组合的教师群体能担当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吗”等一连串的问号,开始了全面的调查研究工作,很快就摸清所有情况,一个宏观的建设规划也在头脑中形成,不久,在他的带领下,开始了紧张而有序的艰苦筹建工作,新海实验中学终于在喜庆的鞭炮声中乔迁了。全面的了解情况,使他在实际工作中对每一件看似细小的事情也能关照到,一次他要去南京出席省党代会,就在动身的前一天下午,得知一名老师喉炎复发。在去南京的路上,他特地打来电话吩咐校长助理尽早将治嗓子良药膨大海送给那位老师。只有具备全盘意识的人,才能做到细致入微地思考问题,滴水不漏。这40多元一袋的膨大海是他具有全盘意识的最好体现,这样从宏观中观照微观情况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每逢老教师退休,校门口就有一条红色的巨大欢送横幅和一块退休老师事迹简介的大型标语牌出现在校园,成为一道匠心独运的风景。
二是系统。思考任何问题都要考虑到在一定的秩序下去解决问题,以一定的步骤、层次、角度或手段去把握问题。李震老师的思维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有条不紊,步骤清晰,重点突出。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语文基础情况,设计了“初中语文‘预习、教读、自读、总结’四课型‘引读法’教学实验方案”,这个方案是一个很系统的方案,从最初的“预习”环节到最后的“总结”环节,考虑得非常严密,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研究会理事、南师大中文系张中原先生称赞这个实验报告“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吸收了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实验的效果是令人满意的,也有力地证明了该项实验的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省语文教材主编、特级教师洪宗礼先后两次在省编教材试教经验推广会上介绍了该项实验报告。他设计的高中“自学、引导、练习、总结四课型语文教学法”,也是一项具有系统性的教学改革,其实验报告于1990年获全国中语会优秀论文评比二等奖。在写作教学方面,李震老师根据教材的训练系列,重视开源和导流、阅读和吸收、诱导和训练、有序和通变,成功地进行了读写作文训练,大面积地提高了作文教学质量。十多年来,他先后指导任教班学生在各级报刊发表和在各级竞赛中获奖作文200余篇。从李震老师写的反思性的文章中,也能看出他认识问题的系统性特征,比如他在《关于中学教育理念的思考》一文中谈到:“校长的教育理念的形成,是和校长的教育实践背景紧密联系的,是基于对教育的理解,基于对自己学校情况的理性分析。校长必须有当教师的实践背景,必须有班主任管理实践背景,必须有中层管理实践背景,必须有管理学校的实践背景。有了这四个实践背景,校长就会有深厚的实践经验,形成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深刻认识,从而形成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他把校长教育理念的形成放在一个大的系统,即“四个实践背景”下,显示了较强的说服力。
三是高远。高远是指“站得高,看得远”的意思,要想获得对事物的全面认识,就一定要站在一个高度上,把握全局。李震老师在“思维自述”中谈到了一条体会:“从语文教学来说,把握全局,就是要把握语文教学的制高点,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1999年9月始,他在高中从事“中学生语言训练和心理素质提升”的研究,这项课题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就在于站在了“人”的高度,研究课型模式对提高教学效益的作用,研究语言训练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影响,研究读写能力的联系与转换之规律,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对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作用。李震老师在担任新海实验中学校长后,仍然站在“人”的高度,以“一切为了人的发展”为办学理念,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形成了“爱国敬业、勤奋严谨、崇尚和谐、追求卓越”的优良校风,形成了“激趣、精讲、善导、创新”的优良教风,形成了“勤奋、严谨、善思、持恒”的优良学风。为了给学校、教师和学生提升高度,他还分别请来了美国哈佛大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岳晓东教授,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著名特教师、北京大学附中副校长程翔等到校做报告或教学观摩活动。他的整体性思维体现在他善于用高远的目光来统摄全局工作的能力,在主持连云港师专科研处工作期间,他亲自起草制定了《教育科学研究十五(2001-2005)规划与课题指南》、《连云港师专教育科研成果奖励实施办法》、《连云港师专科研课题管理办法》、《连云港师专课题经费管理办法》、《连云港师专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在任新海实验中学校长后,他亲自为学校提炼学风、教风、校风、校训、办学宗旨、指导思想,撰写了校歌,起草了《章程》、《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纲要》、《学校近期和远期发展规划》、《校内津贴分配方案》等文件,他提出的“工作着是美丽的”、“苦,并快乐着”的生活和工作的命题,不仅反映了他本人的工作体验和精神境界,而且经过他的内涵阐释,现在已成为新海实验中学广大教职工切身的工作体验。
    “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荀子的这句话用在描画李震老师的思维素质上是非常合适的。李震老师是“善假于物”的智者,“物”代表了“整体”,表明他是一个善于借助于“整体”来思考的人,是一个胸有全局的人,是一个有思维高度的人,优秀语文教师只有具备思维的高度,思维视野才会广阔,目光才会犀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9 23:22 , Processed in 0.12996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