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与莒县的情缘[zt]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7-9 16:24: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与莒县的情缘    我从小就知道老家是莒县,总认为在遥远的地方,因为母亲都没去过。长大了,上学、工作忙啊,直到退休后,脑海里又呈现出回老家的梦想。终于有一天,兄弟姊妹团聚时,七十多岁的老大姐提议:咱回趟老家吧。于是在2003年8月我们一行4人驱车奔赴小窑村,认祖归宗了。
    住在老家的日子里,深深被真诚、纯朴的亲情所打动,便写了个小册子“故乡行见闻录”,还起了个书名《双凤山下人家》。初稿送给老乡审阅、核实时,被下乡采风的刘汉中部长发现,他与县史志办赵主任同赴青岛来到我家,送来了十几本有关莒县的书刊,我也回送先祖管廷鹗亲笔撰书《晋 轺吟草》的复印件。
    2004年,《双凤山下人家》印刷好了,赵主任和刘部长邀请去莒县过“福寿节”, 我同女儿驱车前往,回小窑村看望老乡;参观莒县博物馆;登上浮来山……
    从此我与莒县结下了亲情、乡情和友情。如今虽过去五六个春秋,然而以往的情境仍历历在目。摘录《双凤山下人家》一章“时过境迁 乡情浓郁”,反映当时的心情。

                               时过境迁 乡情浓郁

    怀念故土,人之常情。2003年8月23日,终于如愿以偿。我同小九姑荣玖、堂姐恩缇和小妹恩琳,由表弟张伟(荣玖之子)开车,前往思念已久的故乡—小窑。
    轿车在山坡小路上起伏颠簸,隐约可见双凤山影在眼前晃动,我们随之心潮涌动,急切地四处观望。青山叠翠起伏连绵,柞桑成林远接天边,山羊结队隐显山间,野草嫩绿丛花芳香。
    老家到了,却完全陌生,突然感到不知去向。表弟张伟提议:“开着车、顺电线、找到广播喇叭,就是大队部。”此话真灵,抬头见到高悬在电线杆上的大喇叭,低头眼前就是村委会的长木牌。进院遇到值班的村主任(会计),说明来意,村主任立即让座沏茶热情接待。举目观看,墙上张贴着村委名单,书记、村长、主任等等都姓管,顿有到家之感。
    多年的期盼和急切的心情,恨不得马上就四处走走看看。主任管恩全十分理解,立刻骑上摩托车带领前往,一路东去,沿河边向北,首先祭拜古老的祠堂。昔日数十亩的林院已种满庄稼,祠堂前平台上,仍保留着一个一米多高的雕花方形石礅,中心圆孔直径约30厘米。管主任说:这是当年树旗杆用的。然高大的旗杆早无踪影。古老的祠堂门破窗毁,三间青色砖瓦房里空空如也。惟有房脊上镶嵌的一排陶制饰物和两端山墙顶昂首龙头,仍各尽其职守护着几百年的历史古迹。大家聚集在祠堂前合影留念,沉思不语悄然离去。
    管主任领我们原路返回,再沿田间小路察访墓碑。在小溪边、草丛中、场院上、库房里,各处都能找到散落的石碑。轻轻地拂去尘土、除掉杂草,清晰可见的墓志、碑文,记载着先祖的生平业绩,心中喜悦、深怕失去,急忙拍照和笔录。
    大家漫步在村里老街,真想见到当年几家堂号的原址。然而“探花府”中的三进深宅、亭阁长廊和梅花园林已无,只有空旷的大院尚存。全村惟一“中西合璧”的二层小楼,那平整光滑的水磨青砖,横平竖直的白色嵌缝,虽然完整保留底层,但镶嵌在书房墙上的国宝“大槐安境”却早已离去。几家堂号的老宅,如今各有所用:东边祖父象坤家“永春堂”,已经平地建起一所小学;中间伯祖父象颐家“元善堂”,仅存两排一层房屋,后排由村供销社做仓库使用,前排展卖化肥、农药、五金、工具、猪肉、鸡蛋和繁多的日用杂货;西边曾祖父廷鹗家“日新堂”,已改建为五金加工厂,新盖办公室、两排车间和一处占地很广的金属材料仓库。再往西走,原先老宅库房已成为村委大院,也新盖了红顶瓦房。
    在烈日曝晒之下,一路奔波寻访,个个早已汗流浃背。然而心中却略感悲凉,想象中的老家离我而去,她那神奇容貌在我脑海里渐渐淡化、消失。现实里的故乡与她大不一样。我们边走边谈,心情变得愈发沉重,连陪同我们的几位乡亲似乎也受到感染。他们遗憾地说:如果没有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五六百年的文明古迹绝不会惨遭毁坏。那许多明清古宅、墓志碑记、神圣寺庙、皇上赐匾等历史遗迹,都已随着岁月流逝而烟消云散了。触景生情的伤感,于事无补,但时过境迁的小窑,正在重塑新一代的辉煌。
    一路闲谈,不觉来到族人管仁秋家。主任说明来意,他立即请出《城阳管氏族谱》,当我有生以来首次见到时,心情立即感到格外激动。我们也不顾上香、叩首的族规,急忙打开拜读,顿时全都傻眼了。族谱文章生僻字既多又无标点,艰涩难懂。幸亏主任管恩全早有先见,专门请了村中83岁的老人管恩竹,为我们诵读讲解。大家洗耳恭听,对管氏祖先的由来历史,几代先祖的辉煌政绩和神奇的传闻轶事,有了初步印象和基本梗概的了解。我们七言八语的发问,不觉已近午后两点钟。村里在小餐馆安排接风。酒过三巡、话匣打开,追溯往事、畅谈辉煌,都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
    傍晚夕阳映红云霞,真挚情感兴致正浓。突然天色阴暗、雷声滚滚、大雨倾盆。乡亲急切诚心挽留,我当机立断,顺天意、重乡情,留下多住几天。九姑、堂姐已过古稀之年,且身体有疾、腿脚不便,由小妹陪同驱车返回。
    次日,独自村中游逛,乡亲们都招呼:“门里的,来了”,深思其意,“门里的”也许是指老宅里的人或其后人吧。山区小村的乡亲忠厚淳朴,似乎一夜之间都已相识。一位推车的老太太遇见我,立即停车招手,那真诚的眼神和亲切的笑容,是一直留在我心底的乡情。
    走进五金加工厂,车间里十几台机床正在加工汽车零件,因我在青岛机械局工作多年,对铁工厂深感兴趣,就与几位师傅攀谈起来。厂长笑着迎了上来,便直言相告:“借您家一方宝地,带乡亲们发财。”大家听后无不开怀大笑。我想往昔的“日新堂”里,也难得这由衷的欢笑。
    漫步进入小学,学校正放暑假,师生甚少,校长和主任亲切相待。当我听说,明天都来开会、扫除,迎接新学年时,立即趁此时机邀请现任和退休的教工到村中餐馆一聚。次日中午,新、老校长和老师们都到齐,惟不见几位女教师,原来老家封建意识还很浓,男女不同席,女性更不能与长辈同饮。昔日“永春堂”已办成学校,怎么还保留着古老传统呢?男爷们论资排辈围坐一起,相互介绍认识,许多只称名者,当然姓管了。敬大哥、敬叔叔、敬爷爷轮番上阵,几杯下肚酒兴大发,畅谈狂饮中五斤白酒和数瓶啤酒,不知不觉瓶底都已朝天。老家的鸡鱼肉蛋、美味佳肴和那半指厚薄、大如盖垫的葱油饼,越吃越香,不禁让我想起儿时祖母做家乡饭菜的味道。

    在家乡住的几天,从早到晚乡亲满屋。男女老少都来拉家常、唱歌谣,那热闹而亲切的场面,真是终生难忘。忙碌而兴奋的日子过得特快。当村委知道我要走时,执意到镇里设宴饯行。书记管仁智、村长管恩星和村中老人,还特意请了镇上几位事业有成的董事长、总经理同席,管氏族人难得再次欢聚一堂。我在乡亲家里住了4天,8月27日清晨恋恋不舍告别家乡。于是“有感”一首:

                      六十有五回故里,

                      老宅乡亲全陌生;

                      相逢问候皆姓管,

                      顿感原本一家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6:40 , Processed in 0.10438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