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地域文化研究的全景透视之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8-29 11:08: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地域文化研究的全景透视之作
——评《荆楚文化》
作者: 刘玉堂   信息来源: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刘玉堂(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研究员)

由罗运环教授主编的巨著《荆楚文化》最近面世了,该书以洋洋100余万字的篇幅,对源自远古、流至近代以来的荆楚地域文化进行了仔细梳理,体备虑周。是近年来荆楚文化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把荆楚文化的研究又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荆楚文化》是鸿篇巨著《中华地域文化大系》十九部中的一部。该书系由季羡林先生担任顾问,冯天瑜先生和林干先生担纲总主编,其份量之重,可想而知。《荆楚文化》一书既吸收了以往的荆楚历史文化研究成果,又不忘搜集近年来楚地出土的考古资料,综汇熔铸。概而言之,本书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全面系统。全书设计时段,上至荆楚土著初民与远古文化(200万年前),渐次论及楚国与中华各个朝代,直至晚清民国初年。全书分为荆楚文化的生态环境;初民、民族、移民与荆楚文化;教育与楚才;语言文字;文学大观;表演艺术;造型艺术;科学技术;史地学术;巫术与宗教;生活与习俗;宗教思想;荆楚文化的转型等十三章。它以较为齐全的门类和浩繁的篇幅全方位多视角地对荆楚文化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关照,剖析了数千年来荆楚人民文化生活的内在架构,揭示了荆楚地域文化的变迁和理路。

第二,主次分明。全书对于荆楚地域进行了取舍,它既有别于将湖北省作为荆楚区域,也有别于楚国的历史疆域。它“大致包括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西南部的南阳地域,与长江中游大致相符”,这也与《尚书·禹贡》中“九州”之一的“荆州”的范围大致吻合。而在内容上,本书更是做到了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如这本书并没有把制度列入其中,显然作者选择的是荆楚文化或者是荆楚民族的主体部分,做到了不枝不蔓。头绪虽多,井然有序;涉及面广,主次分明。

第三,论证严密。正如本书在绪论中所说:“中国地域辽阔,具有差异性的地域文化较多,若综合考察各地域文化的差异:中国古代文化又可分为南北两大板块,近代文化也可分为东西两大板块。无论是东西还是南北,荆楚皆居比较中心的位置。在古代文化的南北板块中,荆楚是南方的‘中原’,荆楚文化多被视为南方文化的代表;在近代文化东西板块中,荆楚文化,中部崛起,备受世人瞩目。”随后,本书第一节“荆楚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规律”,第二节“荆楚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特点”,第三节“荆楚文化在中华文化历史过程中的地位和影响”乃至全书的各个章节都在围绕这一中心论证,毫不脱离这一主题。

第四,方法创新。《荆楚文化》以通史体例著述,按照历史演进的时序,全面系统叙述荆楚文化的发展过程,既“纵通”,又“横通”,读后印象完整清晰。同时,作者在写作中,结合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语言学、神话学、哲学、文学、艺术史学、科技史学等多样态的史料,旁征博引,视野广阔,极大地丰富了论证维度。特别是对出土史料的运用,可谓得心应手。可以说在史料方面,《荆楚文化》一书特色鲜明,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式。

第五,新见迭出。荆楚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本书作者并没有满足于简单地罗列荆楚文化的外在表现,而是通过对荆楚文化内涵与特质的发掘、整理,将荆楚文化的发展历程分为五个时期,即从远古到战国中叶是异峰崛起的时期,从战国晚期到两汉是大一统下的转变时期,从三国到五代是融合求新的时期,从北宋到清中叶是性灵发掘的时期,从晚清以来是转型创新的时期。作者进一步指出荆楚文化的开放性、兼容性、进取精神 (含艰苦创业、自主创新、爱国兴国等具体精神 ),以及荆楚文化的浪漫主义特色和多元的价值取向等,是荆楚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特点。如果我们细细研读,就会惊喜地发现,发前人所未发的新意在《荆楚文化》一书中还有很多。

总之,《荆楚文化》资料翔实、内容厚重,学术性强,不仅从思想文化上,而且从科技、经济、教育、文学、艺术、民族、宗教、民俗等不同领域研究荆楚文化在每一个时代的特征及其发展演变,既展现了荆楚文化自身的特点,也兼顾到荆楚文化与华夏文化乃至海外文化的互动关系,有一种走出荆楚看中国、看世界的宏观视野。全书尽管是由多位学者合作而成,但卷与卷之间却保持了一致的风格,行文规范,有统一的特色,又有个性,是全书的一大亮点。可以说,《荆楚文化》集合众多专家力量智慧,史论俱佳,精彩再现了荆楚地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绝代风华,足堪推介。


(原载:《江汉论坛》2008年第5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7:24 , Processed in 0.05709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