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0-9-1 19:33:08
|
只看该作者
3.1.1.
学生眼中的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异同
通过研究、整理、归纳回收的双起泡图,可了解学生眼中的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的异同。
⑴不同点
学生眼中的概念图:①节点之间有连接词,用来说明节点之间的关系;②有层次结构,展示概念之间的包容性;③节点是单个概念;④不同分枝的节点之间存在交叉连接,呈网状结构;⑤有一套严格评估标准,便于评价;⑥形式严谨,多用于概念较多的理科教学;⑦应用范围较窄,主要用在教育领域;⑧难于理解,构图时间较长。
学生眼中的思维导图:①结构由个人思路而定,便于个人理解记忆;②颜色丰富、使用图形和联想;③问题导向,有利于解决矛盾冲突;④从中心向四周发散,呈树状结构;⑤主观性强,不便于评价;⑥形式活泼,多用于要求学生发挥想象的文科教学;⑦用途广泛,不仅局限于教育领域,只要需要思考的地方就可以使用;⑧构图较随意,用时短。
⑵相同点
学生普遍认为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具有以下相同点:①使用图形;②由节点和连线组成;③.语言简练、形式直观;④有一定的层次结构;⑤都可用在课堂教学中。
3.2.关于概念图和思维导图教学应用的调查分析 3.2.1.
概念图和思维导图谁更适合课堂教学
调查表明,58.5%的学生认为概念图更适合于课堂教学,略高于思维导图,其理由主要是:①概念图逻辑性更强,节点之间的联系更清晰,更有利于呈现学生的知识结构;②课堂教学尤其是理科教学中概念较多,概念图可有效整合这些概念;③教师可对学生的概念图进行评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41.5%的学生认为思维导图更适合于课堂教学,理由主要是思维导图更简单,更形象,学生更容易掌握,构图效率更高,思维导图不受局限,更容易发挥学生的思维创造性。
3.2.2.学生在学习中更喜欢概念图还是思维导图
调查表明,79.3%的学生表示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继续使用概念图,90.2%的学生表示会继续使用思维导图。当问及更喜欢哪种构图方式时,35.3%的学生选择概念图,64.7%的学生选择思维导图,可见更多的学生喜欢使用思维导图。其原因是思维导图适用的范围更广泛,更简单、更形象、更易于掌握、更易于激发想象力、培养思维能力;而概念图则较抽象、较复杂,难于掌握,构图困难。但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看,更多的学生认为概念图的教学效果强于思维导图。仍有10%左右的学生认为概念图或思维导图构图麻烦、效率低,不符合个人习惯,起不到任何作用,拒绝使用。
3.2.3.
学生喜欢的绘图软件
如表4所示,57.3%的学生在创作概念图时最喜欢使用Inspiration,领先于概念图创始人Novak先生所在的IHMC开发的CmapTools。这可能是由于Inspiration提供了丰富的图标,让绘制的概念图更为美观。
思维导图方面,学生最喜欢的软件工具是MindMapper,占有41.5%的支持率,领先最专业的思维导图工具MindManager,这也可能是由于MindMapper绘制的图形更为美观所致;北京师范大学知识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自主研发的中文思维导图工具EasyThinking则占有一成多的用户,可能是由于这部分用户英语水平有限。
3.2.4.学生喜欢的构图任务和构图形式
如表5所示,38.7%的学生认为教师给出概念和层次结构的构图方式最好,这与学生认为构图的主要困难来自对概念图层次把握不准确相符。40.2%的学生认为小组协作构图的教学效果最好,这与其他类似研究结果一致。
构图任务
| 填充概念图
| 给出概念和连接词
| 给出概念和层次结构
| 只给出概念
| 只给出主题,开放式构图
| 百分比
| | | | | | 教学形式
| 教师展示图
| 教师指导构图
| 学生独立构图
| 小组协作构图
| 根据教学内容确定
| 百分比
| | | | | |
另外通过观察发现:学生绘制概念图的时间长于思维导图的时间,纸笔绘图时间长于计算机绘图时间,学生交流讨论越充分,构图效果越好。
4.
结论与讨论综合上面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学生认为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的最大差异是二者的知识表示能力不同;②学生认为概念图比思维导图更适合课堂教学,但由于概念图过于复杂,实际使用时更倾向于使用思维导图;③学生更喜欢色彩丰富、操作简单的构图软件。
事实上,根据诺瓦克(J.D. Novak)对概念图的描述,概念图的组成要素是概念、连接词、命题、层次、连接、交叉连接(Novak, J. D. & Gowin, D. B.,1984);而根据东尼·博赞(Tony Buzan)对思维导图的描述,其组成要素是颜色、线条、图形、联想和想像(东尼·博赞,2005)。因此,概念图和思维导图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提出的两种不同的知识可视化方法,其本质差别是侧重点不同。也正是因为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各自不同的侧重点,才导致了它们在表现形式、知识表达能力、应用领域、美观程度、受学术界关注程度等多个方面的差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