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80后90后,何以“独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26 23:40: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80后90后,何以“独立”?
  来源:扬州晚报  时间2010-07-25
 
 扬州网讯 80后已经三十而立,90后开始步入大学。步入成人社会,独立是摆在他们面前的最大挑战,然而面临就业压力、房价过高,以及父母的长期宠溺,独立似乎变得越来越难。三十难立,长大成人越来越难,到底是社会的问题,还是因为“父母皆祸害”,值得每个人思考。
  失业不再是大龄劳动者的烦恼
  上半年扬州近千“80后”失业
  ■有的无心工作,在家“啃老”■有的频繁跳槽,难有“定心”
  失业不再仅仅是大龄劳动者的烦恼,80后也正遭此窘境。从市劳动部门提供的数据来看,近年来,扬州市区的80后失业队伍正在逐渐扩大。
  “失业人员的年龄结构逐渐趋于年轻化。”市人保局相关人士表示,仅就上半年提供的数据来看,从领取失业金的人群的年龄结构来看,51—60岁占总数的6.78%;41—50岁占总数的27.8%;31—40岁占46.6%,其中又以80后人群所占比例较高,达到总数的18.8%;更为具体的数据则是,上半年,21—25岁的失业80后有332名,而26—30岁的失业80后多达656名。
  “究其原因,一是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巨大,就业艰难;二是与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关系有关,结构性矛盾突出,大量高学历年轻人群无法找到合适的岗位,而企业一般大量需要的却是掌握熟练技能的操作工,知识型劳动力相对过剩。”职场专家分析认为。
  接连失业让他陷入自闭
  市人力资源市场从周一到周五,每天都有常规性的招聘会。求职者进入市场求职,工作人员会免费为他们进行职业介绍。就在大多数求职者通过就业中心找到工作时,有一群求职“常客”经常过来,但又屡次对提供的岗位表示不满意。
  周五上午,在忙碌的人群之中,记者见到了带着儿子前来应聘的市民张女士。张女士家住在大虹桥附近,她告诉记者,为了帮儿子找一份他愿意干的工作,她已多次迈进人力资源市场的大门,但儿子对工作并不热情,甚至有抵触情绪。
  “他失业已经有几年了,中途也干过,但半途而废。”张女士说,儿子3年前年从大学毕业,起初,家人见儿子消极对待工作,就进行严厉的家庭教育,甚至声称对儿子撒手不管,但儿子屡次碰壁后,有些心灰意冷。
  “有时看到孩子唉声叹气,我们心里也难过。”而更让张女士难以接受的是,时间一长,儿子更加自闭,连门都懒得出去,更不愿与人交往。不久前,张女士为儿子在市区麦当劳一家分店找到一份服务员的工作。但上班还不到一天,儿子就因为难以合群,而悄然离开。
  在招聘会现场,当张女士为儿子与用人单位洽谈时,记者却发现,一旁呆着的儿子竟毫无兴趣,他坐在用工信息大屏幕前打起了瞌睡。
  看到儿子漫不经心的样子,张女士连声叹气。张女士说,市区的工作机会挺多,但儿子就是不想去干,不是嫌工资低,就是怕加班,即使通过熟人介绍进公司,干不了多长时间就离开了单位。
  张女士说,儿子一年来合起来的工作时间还不到2个月。为此,消极的儿子就干脆在家里呆着,看看电视,去网吧玩玩电子游戏。
  像张女士儿子这样的“啃老族”还不少。市就业服务中心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常常会有一些年轻民工在父母的逼迫下勉强到招聘会上求职,他们找工作也是应付了事。
  3年跳槽10次成求职绊脚石
  回想起毕业3年来的职场经历,张丽(化名)觉得无比辛苦。1984年出生的她现在处于失业中,但已不愿主动去找工作。因为3年内高达10次的频繁跳槽,已使她迷失方向,到底该找怎样的工作,连她自己都不清楚。
  2007年夏天,学商务英语的张丽从江西一所高校毕业,来到扬州打拼。因为张丽专业成绩一般,首份工作就是一个尴尬的开始。“进了一家很小的贸易公司。这家公司加上老板一共4个人。”张丽说,公司有时一个项目做完后通常会有半个月无所事事,因此,那段时间她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幸好,她的男友工作相对稳定,可以临时“救济”她。张丽当然不满现状,每天都想着要找更好的工作,白天没事上网投简历,下午就找借口溜出去面试。三个月后,她终于成功跳槽,进了一家日化公司的发展部做助理。
  但在新公司,张丽又觉得规矩多得离谱。“老板经常会大发雷霆,领笔得拿着空笔芯去换,阳光充足时不能开灯,周末加班更是家常便饭。”尽管张丽有点失落,但同事都很有激情,团队精神不错。但她运气不好,进入公司一个月后,老板觉得人手太杂,就进行了大裁员。“我压根来不及做任何准备就被炒了。”
  一段时间后,张丽找到一份销售工作,但父母对她的工作并不满意,要求张丽去考公务员。于是,张丽辞职开始备考。随后,“国考”笔试失败,“省考”也未能入围。而张丽频繁跳槽,中间还有半年的“空窗期”,成了她后来求职的绊脚石,很多公司通常因为这点而婉拒她。
  张丽说,就这样,在稀里糊涂中,她重复着求职、辞职或失业、再求职的循环。在接下来的时间中,张丽先后进入过服装、培训、化妆、眼镜、房产中介等行业,从事的大都是一些可替代性很强的职位。张丽算算,自己3年来一共跳槽达10次之多,“时间短的只有6天,呆得最长的一家是5个月。”
  “星期六有场大型招聘会,去看看有合适的没有。”又一次陷入失业中的张丽等待着下一轮的招聘求职。
  政府对策
  毕业两年未就业“一对一”帮扶
  如何促进80后青年尤其是大学生就业?不久前,我省明确将广开就业门路,强化就业服务,确保应届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70%,年末总体就业率达90%以上,引领不少于1万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创业,确保有就业意愿的高校未就业毕业生都能得到免费的就业服务。
  有关人士表示,全省年内将开发5000个基层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重点帮扶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公益性岗位工作的,给予社保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按规定参加有关社会保险。
  据了解,我市也及时启动了扬州籍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登记工作。此次登记对象为,毕业后两年内仍未就业的扬州籍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和2010年未就业的扬州籍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符合条件的毕业生直接到生源地所属人才服务机构进行登记。我们将为登记的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指导、人事代理、创业援助等服务。对于有工会、民政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出具有效证件的困难家庭毕业生,我们将实施“一对一”的就业帮扶,对不挑不拣的毕业生实行保底就业,确保当年度实现全部就业。此次登记工作市、县联动。
  高考“落榜生”们的艰难抉择——
  要不要复读?“坏大学”上不上?
  如果说没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是“毕业即失业”,那么对那些高考失利的年轻人来说,他们要更早地面临一次重大抉择:是继续走高考“独木桥”,还是直面社会?   
  才女意外落榜,家庭起“战争”
  在学校,刘芳(化名)是个才女。文化成绩全班前几名,艺术特长更是没得说。本以为重点大学手到擒来,结果她却与多所名牌大学擦肩而过。心有不甘的刘芳,决定复读,“从头再来。”但妈妈却并不这么想,“毕竟是女孩子,年龄不等人,哪怕是个本三,能读就行了。”母女意见不一,互不妥协——这个家庭,起了“战争”。
  就读于扬中西区校的刘芳,是个音乐特长生,4岁就开始学音乐,拉得一手好风琴。“学习成绩又在班里排前几名。”母亲林女士很自豪地说,“读个本一,基本没问题。”家里也一直盘算着,“让她读一个好的重点大学”。
  然而,参加完人民大学的自主招生,却意外落了榜,刘芳不甘心,又参加了江苏省音乐统考,取得229分的高分,远超公办线的150多分。在老师的指点下,刘芳又报考了上海音乐学院,这次却因为填报的失误,未被录取。全家人心急如焚,原来成绩比她差很多的同学都考上了南京艺术学院,而成绩一向优异的她,却屡遭“冷落”。父母商定,“上个差点的学校也不能让女儿再等一年。”
  刘芳得知父母的想法,坚持要复读,她相信经历了这两次的失败,明年一定会圆自己的“名牌”大学梦。全家各执己见,这场家庭的“战争”仍继续着。   
  高考失利,意气少年远报云南
  姚珩在学校里是出了名的运动健将,文化成绩也是名列前茅,班主任建议他报考体育特长生,但他相信,凭自己的文化成绩也可以上本一,三次的模拟考试,在班里分别取得了第八、第六、第五的好成绩。但高考成绩出来的这天,他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去云南!”
  姚珩的父母和奶奶都是中学教师,对自己的儿子、孙子也寄予厚望,“正常发挥,南师应该没问题。”喜爱体育运动的姚珩,早为将来做好了打算,立志自己将来,可以像父母一样,做个老师。然而,分数出来后,只有319,“连二本都上不了,报什么……”姚珩的一个决定打破的一家人的讨论,“我想去云南读大学。”
  “胡扯,再差也不能去云南!”父亲姚志斌说,母亲也不赞同儿子的“荒谬”决定。“不让我去,我就不读大学了。”谁都不能劝说姚珩回心转意,家人只得让他填报,母亲说,“别人家都是烧香拜佛,保佑孙子高中,我们家倒好,他爷爷整天烧香,保佑孩子不被录。”
  现在,姚珩一家还在等待最终结果,是如爷爷所愿,还是无奈远奔云南,尘埃未定。   
  放弃高考,打工踏上创业路
  跟大多孩子不同,潘维没有参加高考,而是在移动公司,为自己找了份临时工。当别人都在为高考紧张时,潘维已经领到了自己的第一份800元薪水。
  早在高二时,潘维就决定,放弃高考。他说,“自己不是块儿读书的料儿,不如出去挣点钱,为以后创业做打算。”因为父母双双下岗,以摆小吃摊儿维持生计。从小,潘维就比同龄的孩子懂事,每天放学,先去小吃摊帮忙。那时,唯一给他带去慰藉的是,读着书里成功人士的故事,想象自己就是里面的主人公,在开创着自己的事业……“我的人生,绝不是这样,我要通过创业实现自己的梦想。”潘维每天对自己说。
  潘维的父母,谈及儿子时,总是重复着,“我们没用,他书没读好,是我们给耽误了,让他跟着吃苦。”父母没有给潘维太多读书的压力,儿子不想读大学,他们没反对,儿子想工作,他们也支持。“爸妈话不多,我明白他们的心意。”潘维总能体谅父母,不上大学,他同样怀揣着梦想,去奋斗。
2#
 楼主| 发表于 2010-9-26 23:41:31 | 只看该作者
  从一项发明开始创业之路并有了些眉目,张建秋是个幸运者
  “火”的背后,更多是艰辛
  从“赶时髦”坚持下来的,少之又少
  “希望以后办公司,有自己的加工厂。”张建秋对于未来,信心满满。从当初“赶时髦”想创业,到后来真的埋下头来搞创业,这个跟“火”打交道的小伙子,距成功越来越近。但更多像他一样当初“赶时髦”的人,都以失败告终。
  一个细节促成一项发明
  张建秋有一个自己的发明,“就是自动控制气焊打火和熄火的。”一个砖头块一样的盒子,一个大号的“打火机”,就是这项发明的全部。他给记者示范起来:氧气和乙炔通过“砖头盒”,再连接到焊枪上。而焊枪挂到类似“打火机”的一个支架上面。接通电源以后,从支架上取下焊枪,焊枪就自动点燃;再放下,焊枪又自动熄灭——确实有些“神奇”。
  毕业于江海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他,“觉得在工厂上班很无趣,就想创业。”通过晚报看到青创中心的创业课的消息,就赶去听课了。“老师说,有需求就有商机。”而这让他想到了一个细节,“工人用的焊枪,每焊接一次,就要关掉;再用的时候,又要再次点火,还要调火——这个过程不光麻烦,还浪费燃气。”由此,他想到了商机,“设计一个东西,拿起来火就着,放下火就灭,又方便又省气,那就是省钱了。”为此他又到蓄电池厂考察,看他们的工作流程。后来他又专门请教了电气工程师,然后就有了现在的发明。上个星期,专业已经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再过一段时间,应该就可以批下来了。”
  “这个东西市场会很大,做好了,搞个几百万,不成问题。”青创中心主任张正彦表示,张建秋搞出来的东西,让不少工厂产生兴趣,“已经有四家蓄电池厂和两家船厂,找到张建秋了。”  
  两个月的艰辛超出预想
  在市青年创业就业服务中心二楼,不足20平米的小屋里,到处是钻头、改刀之类的器具——这就是张建秋的工作室,是青创中心免费让他使用的。从3月份开始,张建秋就开始泡在这里。每天早上7点钟,天一亮,他就爬起来往工作室赶;而晚上,则要忙到将近12点。
  “外观怎么设计,电器怎么接,图纸也不知画了多少张。”而这也需要资金支持,“资金几乎都是家里支持的,已经花了1万多块钱。”为了省钱,他只租了一个每月180元的宿舍,“房子很差,这个无所谓。”
  搞发明,不容易。“盒子都是买的整块板子,自己切割的。”为了解决切割不整齐的问题,他把电动手锯焊住,改装成切割机床。为了买材料,他有时在摩配城一逛就是好几天,“要寻找适合的配件型号。”扬州买不到的,他就在网上买,网上买不到了,他甚至直接跑到外地去找。“有时拿起来时,火打不着;有时,放下了,气却一直在放;有时指示灯一直不灭”——他经历的失败,太多了。
  第一次真正成功,是在5月份前后,“当时欣喜若狂,太兴奋了。”而经过测验,“每个焊枪用了这个发明,一年下来节省的气体的价格,至少要相当于买两台这种机器的钱。”而在他的手上和脚上,都留下了焊接时的烫伤。回想过去这将近两个月的钻研,他感慨,“真的不容易,超过最初预想。”   
  
  走过“赶时髦”阶段的很少
  “在学校时,就有很多人创业,在报纸上也看到过。”张建秋表示,从进入大学后,自己就想,“别人能创业,我也能创业——就是想尝试一下。多少也有点赶时髦的意味。”
  当记者问及,有没有想过自己会失败,他则信誓旦旦地表示,“这次失败了,钱赔光了,那就打工挣钱,然后再创业。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直到成功。”现在已经做出来五台,马上就喷好漆,拿过来给厂家试用。除了组装生产,张建秋现在还开始跑市场,对于未来,他有自己的打算,“能有自己的加工厂,有销售,有维修部门。”“开始他也有些赶时髦,不过从现在来看,他已经走过那个阶段,变得更成熟了。”在张正彦看来,很多大学生创业,走过“赶时髦”那个阶段的,少之又少。
  “失败的很多。”张正彦表示,去年一年,他的创业课程,培训的大学生有1000多人。“听的人很多,但实际上课程全部听完的,只有300人左右。”而真正开始尝试创业的大学生,只占到其中的4%—5%。“创业能坚持一年以上的,又要去掉一半。”再剩下的,能闯出一番成绩的,寥寥无几,“开眼镜店的,研究生物试剂的,成功的较多。”
  “年轻人受周围人影响很大,大学生都有模仿心理。要么想法很好,但最终不能落实;要么理念先进,但不切实际。”张正彦表示,“失败的人,最大的问题,就是经验不足,对市场不够敏感。”
3#
 楼主| 发表于 2010-9-26 23:42:40 | 只看该作者
 陪中学、陪大学,连找工作也都陪着
  从小这么过来,大了也撒不了手
  不久前,中国政法大学一名毕业生由于找工作屡屡受挫折,而不知所措,流落街头。同样,我市也曾发生过医学毕业生流浪四年在仪征打劫,事后这位犯罪嫌疑人说,是父母一直帮他做事,让他甚至没养成与社会沟通的能力。
  如果说这些是极端的案例,那么前不久流传的一句“父母皆祸害”,则多少        反映出“80后”对父母过多包办的埋怨。孩子已经长大,父母还要庇护多久?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陪中学
  学校周边“一房难求”
  在中学阶段,有很多陪读的家长。他们大都住在学校附近,一边打工挣钱,一边照料孩子。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市内的扬州中学、邗江中学、新华中学等多所中学附近的房产中介,他们都纷纷表示,连日前来问房的新生家长逐渐多了起来,但租到合适的房子很难。
  宝带社区一房产中介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登记的十几套陪读房早就在7月初被高二、高三等年级的家长们“瓜分”了。
  而邗江中学附近以陪读房著称的某小区所剩的租房也已屈指可数,该小区西门某房产中介负责人表示,小区入住了很多邗江中学的学生和陪读的家长,很多陪读房在7月初就被家长们预订。
  陪大学
  洗衣洗被全都包办
  “每天看到儿子,心里才放心呢。”浙江人周女士,去年9月送儿子到扬州读大学。本想住几天等儿子安顿下就走,没想到一住就是一个学期。
  周女士告诉记者,在学校住了两天后,看见儿子连洗衣服都不像个样子,心中割舍不下。“怎么舍得呢?就这么一个儿子,从小没离开过家,一离家就这么远。”到扬州之前,周女士刚从当地一家企业的会计岗位上退下来。
  正好,当时扬州一家超市正在招聘工作人员,由于工作性质相似,周女士觉得能够胜任,就留了下来。因此,近一年来,儿子上课,周女士就在超市工作。一个月1000多元收入,扣除房租、饭钱,所剩无几。周女士却说,“钱挣多少没关系,家里也有些积蓄,关键是能照顾儿子”。
  周女士只是众多“陪读父母”中的一个,而是什么原因让父母们选择陪读呢?据了解,一些是因为子女独立生活能力差。由于从小到大一直处于父母呵护之下,一些学生考上中学甚至大学后都无法适应独立生活。
  而据市区一些高校的学生反映,一些家境稍好的大学生由于从小很少干活,独立意识差,甚至周末或者月底将所要换洗的衣物、被子等都一一拿回家,而热心过度的父母也主动开车到校,拉回去一车衣物。
  陪求职
  招聘会上全家齐出动
  一些家长们不仅陪孩子上高中、上大学,甚至连孩子的工作,父母都帮着打理。
  “孩子毕竟年轻,找工作没有太多技巧,更不会考虑到将来可能面临的各种压力。”前不久,记者在一场招聘会上碰见了家住凤凰桥社区的曾女士,她在为儿子挑选适合的工作。
  曾女士说,自己也挺辛苦,跟着儿子跑了不少招聘会,还跟去上海参加了一次面试。今年46岁的曾女士两年前就从单位内退了,唯一的儿子大学毕业暂时还没找到工作,如果儿子能找份好工作,她的心就放下一大半。
  “他找不到好工作,还不是得由我们来收拾烂摊子。与其事后补救,倒不如提前介入,我们毕竟是‘过来人’。”曾女士告诉记者,自己的儿子性格内向,毕业于南京某高校社会学专业,为了能帮儿子找一家好单位,从今年初到现在,她带着儿子大大小小跑了9场各类招聘会。
  年初,当曾女士提出要跟去招聘会的时候,儿子并没有特别反对。“一开始我们跑应聘会的时候,儿子故意和我保持一段距离,有时候遇到他们学校的同学,我怕他太难堪就闪到一边去。”不过曾女士发现,招聘会上,像他们这样母子上阵、父子上阵甚至全家上阵的并不少,她还看到一位父亲先去应聘,主动和招聘人员聊天,然后再带着女儿去,还有一些大人和孩子因为意见不一而当场争吵起来。





穷人的孩子还能否“早当家”?  要什么就给什么,往往造成“未富先奢”
  最近,赵女士有点烦心:本以为儿子小林毕业后,自己也能跟着享清福;但到现在,儿子毕业已经一年了,仍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整天无所事事的小林,似乎也并不着急。赵女士坦言,家里穷,本以为孩子能早懂事,现在看来,有些难。
  儿子发飙
  嫌家长“没钱,没本事        ”  赵女士家住在市区边上,“就是靠摆摊,挣点零花钱。”日子过得有些拮据。“希望儿子以后能有点出息吧。”也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她也对小林充满溺爱。“别人家孩子有什么,我就也让他有什么。”一家人过得紧巴巴的,钱几乎都用在小林的身上。“别人家的孩子上培训班,我也花钱让孩子去学;他要电脑,我也给他买。只要别人孩子有的,我肯定会让孩子也有。”她唯一的希望就是,把儿子培养成才。
  但她有点失望。“有些贪玩,没考上好大学,就是本三的学校。”儿子小林学的市场营销,去年临近毕业刚找工作时,倒还是很积极。但几个月下来,过惯“好日子”的小林,就开始变得灰头土脸。“他的同学,很多都是凭关系,找到好工作,他却一直没找到。”再接下来,小林对找工作的事情,似乎有些不上心了,整天就出去闲逛。
  几天前,赵女士决定“刺激”一下儿子,没想到,儿子也反过来“发飙”了。“反而觉得我们没钱,没本事。” “他怎么就不懂事呢?”赵女士很无奈。
  专家观点
  让“穷二代”体会生活艰辛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穷二代”为何变得“不懂事”?扬大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吴林斌表示,有的“穷二代”,虽然家里很穷,但家长仍竭尽所能,去满足孩子的需要,“很多家里条件不好的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这实际上也滋长了孩子的虚荣心。”而这,也使得穷二代本来应该有的“自立自强”的优点,却消失了,反而出现爱慕虚荣,抱怨社会、攀比、失去了自信心。“在多元化的社会里,容易滋生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这是一个社会性问题。”
  “有些‘穷二代’就能成才,这是因为他感受到的生活更加真实。”吴林斌表示,很多懂事的孩子,能看到父母的辛劳,了解真实的生活,“但也有穷二代没能认识到这点,而是单纯的埋怨,最终一事无成。”
  “人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价值观念的扭曲。”吴林斌表示,对于家长来说,“应该让孩子体会生活艰辛,要培养孩子感恩的心,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另外要特别注意孩子的交友。”
  “现在很多家长都知道输不起,但小孩子最大的问题,往往就出现在价值观念上。”他强调说,“想把孩子错误的价值观念改变过来,可能需要更大的努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 05:18 , Processed in 0.12986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