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
要求:①字数在500~800之间;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文题一:以“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文题二:在
(艰苦奋斗精神、同桌、网络……)的影响下
(请根据括号中的提示补全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写作能力是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体现,涉及到其知识视野、认识水平、审美品位、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中考作文的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规范、熟练运用语言文字,具体明确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因此,题目的设计,就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实际,有利于说真话,抒真情,真事,有利于有创意的表达。这样才能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在以上思想的支配下,我们命制了上面的两个作文题,其主要意图是:
启发引导学生写身边人,叙身边事,抒真切情。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譬如:阅读一些杂志上刊登的发点小感慨,表现点小情调的文章;观看一些媒体上播放的看起来玄乎实则不是来源于生活的不着边际的作品;写作教学和考试中大而无当的作文题目;一些阅卷教师仅仅注重作文的华丽辞藻不注意实际内容的审美倾向……学生的作文还真是出了些问题:空洞无物,堆砌辞藻,动辄加“题记”,根本不顾及是否与正文的联系,让人读起来如在云里雾里。这样的现象从根本上背离了写作的初衷,不仅不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甚至会影响到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2006年中考设计的两个作文题都十分注重对学生选择写作素材的引导,第一个题目“发生在身边的故事”,意图很明确,就是要求注意观察身边的人、了解身边的事,从自己熟悉的人物和事情入手。第二个题目为半命题作文,提供的选择内容,一是“八荣八耻”中要求的艰苦奋斗精神,这种精神也是通过人的行动来体现的,因此,必须结合写自己熟悉的具有艰苦奋斗精神的人的事情才好;“同桌”是自己熟悉的朝夕相处的同学,更是身边的人;“网络”是受青少年学生青睐的,利用得法,它是学习的好助手,如果沉迷于游戏和浏览不当内容之中,又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因此,两个题目,无论选择哪一个写作,都有选材和表达方面的限制,都是具有积极的启发和引导作用的。
注重引导学生写出符合要求的规范的文章。 中考作文承袭高考“话题作文”的做法,连续多年一直有“文体不限”的要求,教育部关于中考改革的文件也有这一要求。“文体不限”本来仅是对考试的要求,其目的在于解放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体,从而写出满意的文章。但现实状况是:“考什么,教什么”的思想在很多地方还普遍存在。因此,“文体不限”就不仅仅是用在中考上,升级考试、期末考试、平时的小测验,都不例外,甚至常规的作文练习也冠以“文体不限”的要求。这样,学生的作文就出现了“极端自由主义”的现象,不会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也不会根据文体特点进行写作,成了十分随意、毫无规矩的“四不像”。山西省2006年的第一个作文题就明确规定要写记叙文。中考的功能是双重的:一是为高一级学校选拔人才,一是指导教学实践。中考作文要求按照文体特点进行写作,势必会影响到日常的作文教学。这是我们的初衷,如果真能如愿,对于学生的写作训练应该是好事。
需要说明的是,写这篇文章时,中考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据参加阅卷的教师反馈,学生在考场上选择的作文题多为第二个,即没有文体限制的半命题作文。这一点确实出乎我们命题人员的预料。我们没有想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这样一个既没有审题难度,又没有选材难度的题目竟然受到了冷遇。反思再三,我们的做法没有问题,是作文教学出现了问题。当然,也不能仅仅归咎于语文教师。上面我们已分析过一些原因,补充的还有:应该给学生写作“授之以法”的时候,教材中讲授写作规范的短文被删除了;课文是写作的范例,但是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都以“话题”(“专题”、“主题”)组合单元了……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希望我们的中学生能写出具有健康的情感、丰富的内容又有规范体式的考场作文。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而写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之一,它包括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对事物事理的思考与探究,对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对文章章法的熟练掌握,对品德情趣的展示与提升。面对上述两个作文题,我们应该怎样去写作,才能达到要求呢?
先谈“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这一作文。首先这是一道命题作文,它区别于我们日常练习得比较多、以往中考中常常出现的话题作文。话题作文并不是命题,它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或者说是一种写作范围。一般来说,话题作文没有选材的限制,只要不超出话题范围就行;而命题作文是不需要写作时重新命制题目的,它的题目已经对选材作了限制,有的甚至连文体也体现得很明白。如“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这个文题,即使没有后面 “写一篇记叙文”的要求,仅从“故事”一词来看,就应该写成记叙文。面对这样一篇文章题目,首先要明白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要写成记事的文章,而且要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我们平时写文章往往把眼光看得很远,写的事情很大,实际上,由于不了解真实的情况,反而显得空洞无物。要写好记叙文,首要的一步就是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这是积累写作素材的第一步。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很多,我们要善于用眼光去观察,特别是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它们对事件的记述往往有点睛的作用。还要思考这些事情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这件事表现的中心和主题是什么。这样,写作就有了基础。所谓“身边的故事”就是自己看到的,如家庭中、学校里,社区间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情都可以成为写作素材。有的事情看起来很小,但是通过它可以挖掘出有意味的内容,就值得我们去关注,去描写。比如家庭成员间相互关心体贴的事情,邻里间互助合作和睦相处的情况,学校里举行哪种有意义的活动等。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于漪老师也说:“文章不应当是硬做出来的,而应该像汩汩的清泉从心坎里流出来。心坎里的清泉来自何方?来自五光十色的生活,来自从生活中汲取材料的本领。”只要养成了观察生活、积累素材、认真思考的习惯,写作就会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材料。
要明确记叙文的写作要求。记叙文是我们从小学开始就接触得比较多的一种文体,它有“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结果”六要素。中考记叙文是简单的记叙文写作,不需要过多的头绪和线索,但是要围绕中心将人物活动、事件发展等描写清楚,使文章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读了一目了然。还要从事情的特点出发,考虑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序、插叙。要根据自己叙述的事情选择恰当的顺序,这样才有助于突出故事的中心和主题;还有作文的人称,以上作文题应该使用第一人称,即通过“我”对故事的叙述和描写,从故事中引发出来的感想——议论和抒情,来揭示故事的内涵。了解了记叙文的特点,写作中才不会没有章法,写出“四不像”的文章。
要写出真情,写出特点,但又要遵守一定的规则。 我们提倡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因为真情实感是写好一篇文章的灵魂。没有哪一篇好文章是缺乏情感的,也没有一位能写好文章的人对周围事物是麻木不仁的。作文应该在字里行间蕴涵丰富的情感,不能只用“笔”去写,而应当用“心”去写,把自己首先吸引到自己描写的故事之中,与文中所写的人物同喜同悲,同忧同乐,而且要淋漓尽致地宣泄自己的情感。也要写出个性,写出特点,内容和写法随大流,你写的他笔下也会有的文章不是好文章。但是在抒发真情,张扬个性的同时,还要注意克服思维偏执的毛病。我们见到有的作文刻意地“标新立异”, “反弹琵琶”。人们说“诚信不可丢”,他偏说“诚信过失了,应该抛弃”;人们说“中学生谈恋爱弊大于利”,他偏说“中学生谈恋爱有百利而无一害”;人们说“梅花香自苦寒来”,他偏说“不经苦寒的梅花会更香”。这种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还有的文章低级媚俗,模糊真善美,甚至出现了言论自由化的倾向,都是没有遵循规则所造成的。不仅不值得我们效仿、提倡,还是应该坚决地予以反对的。
如果选第二题的半命题作文,就应该按照作文要求,首先在横线上填写相关内容,然后再确定文体,进行写作。还要强调的是,即使是没有文体限制的文章,也不是不需要文体,没有文体。否则就又超出了作文的规则。
考场作文
故事发生在一辆前往北京的列车上。
车还停在车站,车厢里满是乘客的嘈杂与喧闹声,并且浓烟滚滚,最严重的一节车厢能看到的只有两三米。见了这般情形,我于是换了一节车厢。
这节车厢很静,在里面可以明显地听到远处农民的吆喝声,但人却不少,得费半天功夫才能找到座位。谢天谢地,我总算找到一个。
坐在我旁边的是一位酷似工人的老者,他衣着单薄,在裤子上找不到一处完整的地方,一只枯树枝一样的手支撑着下巴,目光十分凝重,望着车窗外的远方……
一声刺耳的吆喝打破了这片刻的宁静,我的目光才从老者身上挪走,扭过头来,一位年轻的检票员正朝这边走来,又是一声吆喝:
“请把票拿出来让我看一看!”
他走到那位老者面前,重复了刚才的那句话,但语气中似乎略带一些嘲讽的意味。
那位老者怯生生地将票递了过去,检票员接过票扫了一眼,说:“这是儿童票,请你去换张成人票,要不下车走人!”检票员有些不耐烦了。
“我是个残疾人,可以使用儿童票。”一股浓重的山西口音,很明显我们是老乡。
“你说什么?你是残疾人,拿出证据来。”
“什么证据?”
“残疾证,只有残疾证才可以凭儿童票上车,这是规定!”一丝怒火从话语中掠过。
“我没有什么残疾证,但……”说着老者将一只布鞋脱掉,露出了一只被机器轧去半只脚掌的脚。我这才注意到他身后那副拐杖。
检票员立即摆手示意他把鞋穿上,并做出呕吐的样子。
“不行!我们只认证,不认人!”
这时,列车长闻讯赶来,听完老者的一番讲述后对检票员说:“我问你,你是不是男人?”
“我当然是男人。”语气中稍有些疑惑不解。
“不,你连人都不是!”
“喂,你凭什么说我不是人?”
“好,大家都听见了,你说你是人,拿出证据来!”
“什……什么证据?”
“人证!快拿出来,要不就下车滚蛋!”
检票员的脸顿时像老母鸡下蛋一样红,热得可以烧开一壶水,车厢里的人哄堂大笑,而我却一丝笑意也没有。我望着那位老者,在他眼中,闪烁着人间真情。
点评:本文是一篇叙事文章。叙述事件,是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表达内容。事,必须有具体的情节,情节是指事件的变化和发展经过,是构成记叙文的基本内容。一个完整的情节就应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叙事要真实地反映生活现实,重要的是“把握情节”,因为广阔的社会生活是靠情节来表现的,本文以故事情节感人而取胜,同时作者抓住了情境描写,就是在文章中着重渲染具体的、生动的情景、状况,如残疾人遇到了难堪的境况,处境危难,一种复杂、矛盾的局面,最后列车长的处理,即为激动人心的时刻,作者抓住“情境”进行具体的渲染、描述,是本文最成功之处。
(点评:王庆明)
短暂而又匆忙的初三,淡淡的离愁,点缀着我的心扉,故事的开场白在那离别的站台。
初一是轻描淡写,初二是素描,初三是速写。构成了初三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在速写的过程的末端,无声无息的爱,弥漫着我的心扉。
就在毕业照结束以后,同学们都抬着沉重的脚步返回到那无硝烟的战场,面对我们的是最后的冲刺。
回到各自的位置,笔尖便开始了和试卷的挑战,全班只有快节奏的笔尖的“嚓嚓声”,不知不觉,班主任走上了讲台。他何时走上讲台,无人知晓。
他一脸微笑,但也掩盖不住离别的表情,只是淡淡的,淡淡地对着我们淡淡微笑,当过了不知多长时间,他的嘴张开了:“同学们”,我们便不约而同的抬起头。
“即将毕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同学们都长大了,过去的点点滴滴都已成为往事,现在我要向个别同学对我的过去的错误道歉”。
之后便走到我面前,鞠了一躬,我目惊口呆,一下子束手无策。才知道是那次上微机课我负责锁门,却不知怎么把班里的录音机丢了,之后被班主任在班会上无情地批了一顿。而后我又瞒着家人买了一台,那台录音机真不是我丢的。可事隔一年多了,他还没忘。原来,是他怕同学们刚来不懂事就提走了,可是他却忘了,所以误会了我。我顿时恍然大悟。
之后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明白,这是他鼓足了勇气,放下老师的尊严,来化解误会的。难得啊!
仅此一躬,初三以来的故事,发人深思,淡淡的亲切感,初三追忆的故事。
毕业那天,他走上讲台,依旧是那微笑,只是简单地说:“离别不是再见,相信以后我们会重逢一堂的。”简单的话却为初中划上了句号。
我们用微笑谱写我们的日记,我们用美好的回忆来舞动我们的思维,初三毕业的乐章奏响我们的离别,我们的微笑,离别时拥抱,彼此祝福会更好。发生在身边的故事——日记里难忘、深记。
“离别不是再见”
点评:本文考场取胜在于选材的新颖上。班主任老师能在毕业前夕,主动向学生道歉,这一举动,令人佩服其勇气。在此,作者讴歌了一位能放下老师的尊严,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的人民教师。这一形象,成为其他教师的榜样,很有社会意义。其次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语言优美流畅,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增添了文章的色彩。
(点评:王庆明)
岁月像水上漫漂的沉香一样不停地东逝,但是回忆会像暗礁一样让人不断地回想过去的美丽时光,使每个人心中充满幸福和希望,依然不会少的是对未来的向往。
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在这初三一年有这么多的欣喜哀乐忧愁,渐渐地在脑海中回想我们共同度过的时光。
每天早晨,我们一样是骂街般地高声诵读。而知道音乐的人也许会欣赏我的很帅的做法:插着耳机背英语课文,此后物理老师拿着教科书在摩擦力的作用下走进教室,而我们却如一群和尚一般安稳地坐禅听说。接着依照牛顿的运动定律开始晨练。回到食堂吃光合作用形成的营养早餐。
中午我们经常到老舍开的茶馆喝茶,白居易还是拿着那琴唱歌,曹植百无聊赖地煮着燃箕。我们先谈昨天的考题,然后就陈水扁搞台独进行深入的研讨。这时阿基米德刚从浴盆里出来寻找支点,却被达·芬奇堵住了他的嘴巴拉去欣赏《最后的晚餐》。我也想去吃,但被外面巡逻的法海逮个正着,随口问我们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还没有回答就被他压在了雷峰塔下苦读经书。
下午又要进行语文测验了,而阿长却因解不出一道二元一次方程骂了一句“妈的”。而和绅却出来谴责他说“斯人犯上,大逆不道”,然而日记写成《狂人日记》一样的被抬出去请鲁迅开药方,伤感!接着项羽请来了海子和郭沫若来唱《人生的价值》。接下来是“失街亭”“谁之过”进行了一番辩论,经历了唾沫的洗礼,总算因水资源不足暂告停止。
晚上我“头悬梁,锥刺股”般地和瞌睡虫夜战。眼看眼皮已经打歪了,紧紧地粘在一起,而李清照却把我叫起来回答电磁感应的作用。就这样站到放学,骑着一辆还算行的自行车回家,不想误闯了红灯,又站了一个多钟头,总算大难不死,不幸中万幸,放我回了家。
睡觉前在题海里畅游两个小时,然后陷入迟钝的麻木,让疲乏和瞌睡袭击后,开始了我所仅有的4小时的睡眠时间。
也许这一天是求学生涯中最关键的考试,我放下试卷,走出了考场……
点评: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促进了“灵感”的突发,不难看出,作者是一位灵活驾驭语言文字的“读书人”。
一、完整的故事情节。作者从一天的不同时间写出了在初三生活中发生的故事。娓娓道来,让人心悦诚服。
二、富有真情实感。说真话,抒真情,表真我。将初三忙碌而又充实的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使本文达到了别样的境界,读者不能不被作者真挚的情意所感染。
三、相当的文学功底。作者跨越时空,横贯古今。想象丰富而奇特,将古今中外文化名人大串烧,让他们在一定的场合下会晤。如在老舍开的茶馆里,白居易、曹植商讨陈水扁的台独问题。寻找支点的阿基米德被达·芬奇拉去欣赏《最后的晚餐》而作者也想去吃。项羽请海子和郭沫若唱《生命的价值》。
四、语言幽默自然活泼。 “物理老师拿着教科书在摩擦力的作用下走进教室”,阿长要解二元一次方程,“经历了唾沫的洗礼”等等。作者灵活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不能不令人佩服。
(点评:王庆明)
在唐诗宋词中徜徉,我感受到他们的委婉清新;在唐诗宋词中踱步,我感受到它们的酣畅与淋漓;在唐诗宋词中遨游,我感受到它们的澎湃的激情。
一袭轻纱绣花,那望穿秋水的楚楚眼神,望着天边的鸿雁,斜倚梧桐,呵,是李清照!我听见她在浅吟低唱,“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伤感,“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无奈,“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销魂,恰似潺潺细流,淌入心际,丝丝缕缕萦绕心灵,如汗汁素手拂过跳跃着斑驳夕阳的窗棂般轻柔,我也随她一同浅吟,一同低唱。
马蹄跃过,留下阵阵笑声,是谁?是谁的笑声如此爽朗豪迈?是苏东坡啊!我看见他魁梧的身姿,看见他力拉弦弓,炯炯目光中透着“聊发少年狂”的豪气!,我完全不能把“起舞弄清影”“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的苏东坡与此时的他结合起来,此时的他带给我更多的是洒脱,我的思绪也不由得透出一股豪气,“西北望,射天狼”
碧波荡漾,独舟悠悠。站在桥头的那位男子,一袭青白色的长衣,手持右扇,是李太白呀!我看到他的一脸不羁的神情,周身散发的潇洒之气湮没了每一个罅隙,一杯醇香的酒下肚,那个酣畅!他陶醉于山川景秀中,仕途的失意已完全消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样酣畅淋漓!他想到不久前赠汪伦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样的景色如何能逊色于宫殿的堂皇!
我又听到欧阳修询问“庭院深深深几许”,李后主“无言独上西楼”的悲情,看到白居易笔下的……
唐诗宋词,无论清新还是酣畅,还是激情澎湃,我都沉浸在这伟大而古老的诗词之海中,在它的影响下,自己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氤氲的诗歌词赋之地。轻轻徜徉,履履踱步……
点评:
1.本文标题“在唐诗宋词的影响下”,因而本文作者紧扣标题去构思。文中唐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与宋词“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西北望,射天狼“庭院深深深几许”等频频出现,贯穿全文。
2.作者将唐宋学者给以丰富的想象,结合人物的不平凡的世事经历,并配以他们的不朽诗篇,构成了一幅幅完美的画面。
3.如果安排文中所出现的人物按先后顺序,就会更加井然有序了,更加清晰明了。
(点评:王庆明)
语文,你犹如西双版纳的美景,让我如痴如醉;语文,你犹如满天繁星,你的光芒照耀着我前行;语文,你犹如一艘小船,把我载向知识彼岸……
——题记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可是那杨万里接天的莲叶映衬了莲花的娇红?可是那白居易的莺歌燕舞,为那早春增添了一些生机?可是那韩愈的天街小雨,为锦官城带来了几点绿意?可是那王维的落日,为大漠增添了几许悲凉?
语文啊,我独登高楼,回头望去,你早已为我铺就了天涯路。在你的影响下,我已走上了这条文学之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我愿跟随着朱自清的《背影》去感受亲情的温暖;我愿与余秋雨一起踏上《文化苦旅》去体验文学的魅力;我愿与三毛一同走进沙漠,去品味他与荷马那伟大的爱情;我愿与悟空一起西游,去体验取经路上的艰辛与磨难;我愿与鲁宾逊一同漂流,去体味一个流浪者的寂寞……
语文啊,你的魅力让我如痴如醉。在你的影响下,我已走上了这条文学之路。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从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我读出了正义;从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我读出了顽强;从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我读懂了奉献;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阎颜。”中我读懂了忧国忧民的思想……
语文啊,你何时飘至我眼前,在我眼前,在你的影响下,我学到了太多太多,我学到了知识,开阔了视野,丰富了阅历。
语文啊,在你的影响下,我学习了,成长了,收获了!
点评: 这是一篇优美的小散文,美在题记上,它概述了语文对我的影响;美在小标题的运用上,它引用了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的名句,成为文章的一道亮色;美在内容上巧妙地引用上,引用名人名篇名句,增添了文章的色彩;阅读本文,不难看出,小作者活学活用,真正把个人的积累运用于写作之中,正如文中所说,在语文的影响下,学到了知识,开阔了视野,丰富了阅历,伴随着成长,收获了。
(点评:王庆明)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是聊天,而阅读是最精致的聊天。
听江流长逝,看日出日落,感花谢花飞,文学给予我无穷无尽的想象,而阅读文学,体味它的精神与内涵则无疑令我心旷神怡。
衔着石子的鸟儿盘旋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空,它永不停息地在海与山之间徘徊,从山上衔一石子投入大海里,它,是一个美丽女孩儿化作的鸟儿,只因与海亲近,忘记了海水的多变与无情,它叫精卫,它发誓要将大海填平,保护其它的人不受大海吞噬,从此,一只弱小的鸟儿在海与山之间执着的往往返返。
读海,海在我心中刻下了执着。
读海,使我明白了我们要学会执着。
他,是这样一位老人,在别人眼里,也许有些异想天开,有人说他愚蠢,有人叹他不值,也有人赞他无畏。一位老人能有如此魄力,又有如此坚定,令我们汗颜,他要移开门前的两座大山——太行、王屋。他就是愚公,愚公不愚,他懂得什么叫做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他懂得什么叫千秋伟业,他明白走不出这闭塞的大山就不能与外界沟通、发展,但他也知道年已九十,他已经等不到这一天,也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但一定要让子孙后代实现。
读山,山在我心中留下了那坚定的灵魂。
读山,使我明白了我们做事要坚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吟着诗句,纵身一跃跳入了波涛滚滚的汨罗江中,他,随水而去只留下他的泪。流淌着他的悲泣在风中晶莹,散开了,他就是屈原。是一位诗人,也曾是一个臣子,他曾多次给大王献计献策,只因小人的谗言而总不被采纳,现在国家不国,他不愿亲眼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拱手相让,只好挥泪投江。
读江,江在我心中留下了那坚定的爱国魂。
读江,使我明白了我们要爱国。
阅读文学,阅读文学中的动人诗篇,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我们阅读着,经历着,成长着……
点评:
读罢此文,使读者悟到的不仅仅是执着、坚定与无悔,还有奉献、无私、坚定、爱国……作品立意的深邃不能不反映作者思想的高远,而作品更让我们想拥有一颗爱国的、无私的、奉献的情怀。深深的感动,不尽的深思。
本文写法独特,用自然界中的“海、山、江”与特定的人物巧妙联系起来,将人们非常熟悉的事与人安排在了一起,虽说熟知,但处处亮丽,独到之处令人佩服。
题记与人们所关注的时尚“聊天”联系起来,悬念引人入胜。小标题简洁、明了。语言凝练。
(点评:王庆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