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周哲波:从作家到画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9 20:25: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周哲波:从作家到画家
时间:2008-08-09 来源:安徽日报
周哲波这个名字,对于安徽省知识界的朋友来说并不陌生。他是安徽人民出版社中、英文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近年来他又让文学与丹青喜结良缘。画笔之下,千姿百态的牡丹竞相开放,争妍斗奇。
周哲波生于1948年,伴随着新中国成长而历经风雨,他当过农民、士兵、工人、中学语文教师、记者和编辑。创作出版了小说散文集《紫蓬缘》、长篇小说《浦老师和他的学生们》等。1980年,年届“而立”的周哲波看到我国改革开放的势头越来越猛,深深感到:一个民族的文学发展是离不开对外文化交流的。他从此刻苦自学外语。1987年,他翻译出版的英国长篇纪实小说《陌生的舞伴》受到《文汇报》和《博览群书》的肯定。1996年,他应安徽文艺出版社之约,又翻译了世界名著《雾都孤儿》该译本已再版多次,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及专家好评。“知天命”之后,周哲波又开始探索另一种更为直接的交流语言——绘画。
周哲波认为:绘画如同音乐,没有国界,并且是一种“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视觉艺术,可以很方便地用来进行更直接、更广泛的交流。他少年时代便爱画画,上世纪七十年代又搞过摄影。调到出版社工作后,他与画界名流多有交往,受益匪浅,他审时度势,拿起画笔,专攻牡丹。他说:牡丹是国花,与外交流,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为了画好国画,他向诸多牡丹画家求教,汲其之长,师承中国“牡丹王”、现任洛阳大学艺术系教授孙玉德。他两次自费赴洛阳现场观摩牡丹花开,拍摄牡丹照片200多种。
文学与绘画有着密切的艺术共通点。把文学的意境和意象带入画中,把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的精华融于画作,这是周哲波的艺术追求。他所画的牡丹,介于传统的工笔与写意,有油画意味,形似而韵浓;构图打破时空,并注意汲取西方现代派移情说与抽象说及精神分析美学的养分,让画作体现了独特的人文主义理想。
周哲波现为中国书画研究院高级美术师,其牡丹画作频频见诸报刊。多幅画作被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墨西哥、新加坡、泰国等国际友人收藏。由于他注重汲取中国年画的艺术特色,他的牡丹画作又深受广大普通老百姓的欢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 23:36 , Processed in 0.12416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