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儿童、生活、作文”的几点思考
——兼与任运昌老师商榷
周存辉(528300)
读《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5年第3期上刊登的《作文对生活的背离与回归》一文,引发了我对儿童与生活、生活与作文等关系的进一步思考。作者任运昌老师对现行小学生活作文教学的案例进行剖析,提出了“在交际中练笔育人”这一回归生活的教学策略。作为小学生活作文教学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我深受启发。同时,也有一些疑虑生成。在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过程中,我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与任运昌老师商榷,以期更好的改进小学作文教学。
一、对儿童及儿童生活的思考
儿童心理学研究在谈到儿童的身心状态时,经常使用“未”字,“未分化”、“未成熟”、“未社会化”等,其中“未成人”最具代表性。所谓“未成人”意味着儿童还没有达到“成人”状态的存在,也就是说儿童尚属“自然人”。儿童的天性常以“自然人”表现。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把学生看成“未成人”、“自然人”的比重越大,开掘儿童自主作文的潜力越大,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批判性越能充分体现。小学作文教学最大的误区是用成人的思考代替了孩子的生活感受,以成人的认识取代儿童的思维,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儿童的习作,儿童的作文不再是生活的再现,而是成人的思想或语言的翻版。对儿童缺乏应有的了解,对儿童的生活没有全新的把握,小学作文教学必将严重脱离儿童,背离儿童的生活。
在《作文对生活的背离与回归》一文中,作者针对一线教师用多媒体为10岁左右的孩子展示春天“冰雪逐渐融化,大地披上绿装,燕子从南方飞回”的教法质疑,强调学生作文既要在“客观的、物质的世界中遨游”,又要“到主观的、精神的世界中放歌”。也就是教师要更多的“关注原生活的本真蕴涵”,尽力让学生回到春天的现实中,“感到有如丝的春雨洒落在灵魂深处,或被破土而出的草芽所震撼,或陶醉在烂漫花海之中……”这是具有指导价值的教学理念。但是,对10岁左右的孩子来说,他们面对春天的美景,会产生作者的想象和感受吗?儿童毕竟是儿童,他们对大自然的认识狭隘,对生活的体验不足,语言相对贫乏,情感积累有限。在他们的眼里,春天就是冰雪融化后哗哗的溪水,是燕子翻飞时的一声欢呼,是自己采撷的一把嫩草,一朵小花,一句话,是零星的事物,是幼稚的认识,是肤浅的感受。
作文教学强调原生活的体验不是不好,关键是不能背离儿童。儿童本身就是活生生的生活。如果作文教学过份强调对生活原态的关注,把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春天的美景说成是与生活的背离,那么,作文的课堂会不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呢?实际上,在生活作文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应该是在生活和作文之间找到连接点,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交流生活的平台。教师用多媒体课件营造虚拟的生活空间,绝不会走向生活的反面。“冰雪融化”、“小草泛绿”、“燕子翻飞”这几幅优美的图画足以让学生唤起对春天的记忆,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向往之情,学生的自由表达成为可能。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几种熟悉的事物的特点描绘已有的生活,学会表达的方法,一石二鸟,何乐而不为?
二、对生活向作文转化的思考
生活是一回事,作文是另一回事。作文不是生活的简单翻版,而是生活的创造。有了生活,学生不一定就有了作文。有了生活的体验,儿童并不一定能顺畅地表达。因此,学生作文还必须具备由生活向作文转化的基本能力。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让生活进入作文,让作文进入生活》(《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1年第一期发表)一文中举了帮助学生实现从生活向作文转化的教学案例:为了写好《我尊敬的老师》一文,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寻找信息并构想作文内容:由粉笔想起老师生活节俭的二三事,从冬夜的灯光想起老师繁忙的工作情景,由学生与老师惜别的场面想起老师关爱学生的生活细节,从老师温和的语言想到老师一次严厉的批评……在《作文对生活的背离与回归》一文中,作者认为这样“给学生生活画了框框,规定了类型”,结果是“一些学生会写出千人一面的值得尊敬的老师和千篇一律的作文”。笔者以为,就《我尊敬的老师》而言,这一教学策略并不会让学生编造虚假的生活,而是对学生已占有的生活信息的取舍与重组。对这种已定性的作文题,教师的责任是利用班级学生群体的优势,帮学生找到生活的真实。在3——5年的学习生活中,学生没有碰到一位值得尊敬的老师可能不足为怪,但现实情况是,儿童对老师的认识并不全面,在他们的眼里,那些“不值得尊敬”的老师也会有一件两件值得记叙的事例,有值得写一写的生活细节。如,老师在我摔倒后帮我擦衣袖的灰尘,午睡时悄悄到给我盖好被子,家访时与我首先打招呼……对内容的构想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会寻找生活的细节,发现教师美的品质,进而回到与教师生活的不同侧面,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作文内容,写出属于自己的有个性的生活作文来。在对作文内容的构想中,学生从不尊敬到尊敬,从表面的尊敬到内心的认同,从被动的尊敬到切身的感受,生活真正地走向了作文。同时,学生在寻找自己与老师的生活中,心灵得到了净化,对老师增加了一份理解,与老师的关系更加亲密,在作文中育人不再是一句空话。
三、对作文走向生活的思考
作文的目的是什么?对成人来说,是为了交际。对儿童来说,还为了学习写作知识,掌握表达技巧。在《作文对生活的背离与回归》一文中,作者提出:“在一系列交际练笔活动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教学生写作知识,也不是教学生交际技巧,而是为学生提供包括各种交际练笔机会在内的学习资源,营造促进学生交际练笔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不能感付出行动。”对此,笔者实在不敢苟同。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形成正确地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后,增加了“与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与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是融为一体的”,讲清了“三维”目标互相依存、三位一体的关系。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强调作文教学的育人功能,不可否认作文知识的积累与表达能力的培养。生活作文在回答“表述生活、服务生活、创造生活,直至创造儿童本身”的同时,不可否认“能力主义教学”。否则,作文就难于服务生活。
生活中不可缺少作文。儿童生活作文与成人作文的共同点是:都要有倾吐的愿望,都要有交际的目的,都要有生活信息差。其区别在于:成人用娴熟的技法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他人传递有价值的信息,倾诉自己的见解。儿童在表达自己的心声中学习表达技法,提高习作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作文能力,他们的作文才能真正走向生活。
在交际活动中练笔育人,让作文回归生活是可行的教学策略,但过于注重教育任务的达成而不看重小学作文的特殊性,其结果是作文教育目标难以通过学生主体的内化而实现。在过去的作文教学中,强调作文的“交际性”、“学生的需要性”、作文教学的“教育性”而忽略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走过了一段弯路,教训是深刻的。现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已被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接纳。我认为,用交际活动取代其他作文教学的手段与方法,是难以完成小学作文教学任务的。“绘图作文”、“贴画作文”、“素描作文”、“游戏作文”均可以与生活建立直接的、有效的联系,可以让作文回归生活。作文要成为儿童生活的一部分且是有趣的一部分,一方面,必须坚持在课堂中发散生活的信息,拓展儿童已有的生活,学会构想生活的内容,写出有生活气息的个性化作文;另一方面,必须在生活中养成在有情便抒,有感而发,有事就写的习作习惯,在记录真实生活的过程中巩固作文技法,沉淀语言,在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中积累情感,提高认识。当课堂作文融入了生活,生活的情景变成了作文以后,技能训练性作文与生活自发作文的距离便会逐渐拉近,作文教学就会步入另一种境界。
总之,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语文工作者需要用辨证的观点全方位审视小学作文教学,用理念支撑教学实践,让实践趋于完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