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儿童、生活、作文”的几点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16 16:50: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儿童、生活、作文”的几点思考

              ——兼与任运昌老师商榷


         周存辉(528300

读《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5年第3期上刊登的《作文对生活的背离与回归》一文,引发了我对儿童与生活、生活与作文等关系的进一步思考。作者任运昌老师对现行小学生活作文教学的案例进行剖析,提出了“在交际中练笔育人”这一回归生活的教学策略。作为小学生活作文教学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我深受启发。同时,也有一些疑虑生成。在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过程中,我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与任运昌老师商榷,以期更好的改进小学作文教学。
一、对儿童及儿童生活的思考
儿童心理学研究在谈到儿童的身心状态时,经常使用“未”字,“未分化”、“未成熟”、“未社会化”等,其中“未成人”最具代表性。所谓“未成人”意味着儿童还没有达到“成人”状态的存在,也就是说儿童尚属“自然人”。儿童的天性常以“自然人”表现。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把学生看成“未成人”、“自然人”的比重越大,开掘儿童自主作文的潜力越大,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批判性越能充分体现。小学作文教学最大的误区是用成人的思考代替了孩子的生活感受,以成人的认识取代儿童的思维,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儿童的习作,儿童的作文不再是生活的再现,而是成人的思想或语言的翻版。对儿童缺乏应有的了解,对儿童的生活没有全新的把握,小学作文教学必将严重脱离儿童,背离儿童的生活。
在《作文对生活的背离与回归》一文中,作者针对一线教师用多媒体为10岁左右的孩子展示春天“冰雪逐渐融化,大地披上绿装,燕子从南方飞回”的教法质疑,强调学生作文既要在“客观的、物质的世界中遨游”,又要“到主观的、精神的世界中放歌”。也就是教师要更多的“关注原生活的本真蕴涵”,尽力让学生回到春天的现实中,“感到有如丝的春雨洒落在灵魂深处,或被破土而出的草芽所震撼,或陶醉在烂漫花海之中……”这是具有指导价值的教学理念。但是,对10岁左右的孩子来说,他们面对春天的美景,会产生作者的想象和感受吗?儿童毕竟是儿童,他们对大自然的认识狭隘,对生活的体验不足,语言相对贫乏,情感积累有限。在他们的眼里,春天就是冰雪融化后哗哗的溪水,是燕子翻飞时的一声欢呼,是自己采撷的一把嫩草,一朵小花,一句话,是零星的事物,是幼稚的认识,是肤浅的感受。
作文教学强调原生活的体验不是不好,关键是不能背离儿童。儿童本身就是活生生的生活。如果作文教学过份强调对生活原态的关注,把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春天的美景说成是与生活的背离,那么,作文的课堂会不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呢?实际上,在生活作文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应该是在生活和作文之间找到连接点,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交流生活的平台。教师用多媒体课件营造虚拟的生活空间,绝不会走向生活的反面。“冰雪融化”、“小草泛绿”、“燕子翻飞”这几幅优美的图画足以让学生唤起对春天的记忆,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向往之情,学生的自由表达成为可能。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几种熟悉的事物的特点描绘已有的生活,学会表达的方法,一石二鸟,何乐而不为?
二、对生活向作文转化的思考
生活是一回事,作文是另一回事。作文不是生活的简单翻版,而是生活的创造。有了生活,学生不一定就有了作文。有了生活的体验,儿童并不一定能顺畅地表达。因此,学生作文还必须具备由生活向作文转化的基本能力。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让生活进入作文,让作文进入生活》(《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1年第一期发表)一文中举了帮助学生实现从生活向作文转化的教学案例:为了写好《我尊敬的老师》一文,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寻找信息并构想作文内容:由粉笔想起老师生活节俭的二三事,从冬夜的灯光想起老师繁忙的工作情景,由学生与老师惜别的场面想起老师关爱学生的生活细节,从老师温和的语言想到老师一次严厉的批评……在《作文对生活的背离与回归》一文中,作者认为这样“给学生生活画了框框,规定了类型”,结果是“一些学生会写出千人一面的值得尊敬的老师和千篇一律的作文”。笔者以为,就《我尊敬的老师》而言,这一教学策略并不会让学生编造虚假的生活,而是对学生已占有的生活信息的取舍与重组。对这种已定性的作文题,教师的责任是利用班级学生群体的优势,帮学生找到生活的真实。在3——5年的学习生活中,学生没有碰到一位值得尊敬的老师可能不足为怪,但现实情况是,儿童对老师的认识并不全面,在他们的眼里,那些“不值得尊敬”的老师也会有一件两件值得记叙的事例,有值得写一写的生活细节。如,老师在我摔倒后帮我擦衣袖的灰尘,午睡时悄悄到给我盖好被子,家访时与我首先打招呼……对内容的构想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会寻找生活的细节,发现教师美的品质,进而回到与教师生活的不同侧面,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作文内容,写出属于自己的有个性的生活作文来。在对作文内容的构想中,学生从不尊敬到尊敬,从表面的尊敬到内心的认同,从被动的尊敬到切身的感受,生活真正地走向了作文。同时,学生在寻找自己与老师的生活中,心灵得到了净化,对老师增加了一份理解,与老师的关系更加亲密,在作文中育人不再是一句空话。
三、对作文走向生活的思考
作文的目的是什么?对成人来说,是为了交际。对儿童来说,还为了学习写作知识,掌握表达技巧。在《作文对生活的背离与回归》一文中,作者提出:“在一系列交际练笔活动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教学生写作知识,也不是教学生交际技巧,而是为学生提供包括各种交际练笔机会在内的学习资源,营造促进学生交际练笔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不能感付出行动。”对此,笔者实在不敢苟同。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形成正确地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后,增加了“与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与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是融为一体的”,讲清了“三维”目标互相依存、三位一体的关系。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强调作文教学的育人功能,不可否认作文知识的积累与表达能力的培养。生活作文在回答“表述生活、服务生活、创造生活,直至创造儿童本身”的同时,不可否认“能力主义教学”。否则,作文就难于服务生活。
生活中不可缺少作文。儿童生活作文与成人作文的共同点是:都要有倾吐的愿望,都要有交际的目的,都要有生活信息差。其区别在于:成人用娴熟的技法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他人传递有价值的信息,倾诉自己的见解。儿童在表达自己的心声中学习表达技法,提高习作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作文能力,他们的作文才能真正走向生活。
在交际活动中练笔育人,让作文回归生活是可行的教学策略,但过于注重教育任务的达成而不看重小学作文的特殊性,其结果是作文教育目标难以通过学生主体的内化而实现。在过去的作文教学中,强调作文的“交际性”、“学生的需要性”、作文教学的“教育性”而忽略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走过了一段弯路,教训是深刻的。现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已被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接纳。我认为,用交际活动取代其他作文教学的手段与方法,是难以完成小学作文教学任务的。“绘图作文”、“贴画作文”、“素描作文”、“游戏作文”均可以与生活建立直接的、有效的联系,可以让作文回归生活。作文要成为儿童生活的一部分且是有趣的一部分,一方面,必须坚持在课堂中发散生活的信息,拓展儿童已有的生活,学会构想生活的内容,写出有生活气息的个性化作文;另一方面,必须在生活中养成在有情便抒,有感而发,有事就写的习作习惯,在记录真实生活的过程中巩固作文技法,沉淀语言,在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中积累情感,提高认识。当课堂作文融入了生活,生活的情景变成了作文以后,技能训练性作文与生活自发作文的距离便会逐渐拉近,作文教学就会步入另一种境界。
总之,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语文工作者需要用辨证的观点全方位审视小学作文教学,用理念支撑教学实践,让实践趋于完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4:53 , Processed in 0.07027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