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写作》不宜作教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20 08:57: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写作》不宜作教材

朱龙云
     前些天,电大一位老师来请我去他们学校兼任写作课,并交给我一个教本《写作》(作者季烨,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作者在《绪言》中说:“本书是为高等师范院校开设写作课而编写的。”按理说,作为一本为写作课而编写的教科书,概念准确清楚,语言通顺得体,合乎规范,应是最起码的要求。可是,稍稍浏览,就会发现《写作》的病句比比皆是。下面仅摘录《绪言》中的一些句子及前三章开头中的一些话,稍加分析,看看《写作》的语病病到了什么程度。
  《绪言》开头的前三句是:
  ①“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而写作即写文章或进行文学创作,往往是个人的活动,这种活动,有时甚至没有考虑任何功利,只是自我情趣的一种表现而已;写出的东西可能除作者自己外,不给任何人看,对社会没任何作用。说写作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概念运用不准确。

  ②自从有了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写作便成了人类交流思想的重要方式,成为人们从事政治、经济、文化活动,进行思想交流、传播知识、总结科学技术成果及至日常生活交往中心不可少的工具。”
写作是一种活动,一种行为,或说是一项职业,不会成为“工具”,正如只有说犁是工具,而不能说犁田会成为工具。此句中的“及至”应改为“以及”,“交往中心”的“心”应删除。

  ③中国自古便是文章大国
  中国的历史有五千多年,而文学史才三千年。“自古”的“古”从哪里算起?把“自古”改为“很早”较为妥当。

《绪言》中的前三句后还有不少病句,如:
  “会不会写文章,不仅成了有无学问的明显标志,而且事实上成了谋生的重要手段。”
事理上似有偏颇之嫌,暂不管它,病在一面与两面相配搭,似乎不会写文章,也是一种谋生的重要手段。

写作是一种很重要的社会交流工具,故而它不仅是文科各专业而且是理、工、农、医等各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
写作是工具,本已不确,是“社会交流工具”更不知所云。人们会说写作是学文理等专业的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或者说写作是文理各专业必开的课程,不会说是文理等专业必修的基础课。

  “…看有问题的习作。分析品评这些习作的优缺点是发现写作规律的最好途径,因为它们为你树立了正反两方面的样板……。”
  “习作”,尤其是“有问题的习作”,顾名思义,它的作者在写作技法方面不很成熟,作品本身也不很成功,怎能成为正面样板?再说,优秀作品可以作为学习的范例,或称作样板,而把不好的作品,或把好作品中有问题的地方称作反面的样板也是不妥当的。
……
  《绪言》中的病句还很多,不一一列举。章节内容又如何呢?下面再摘录前三章开头的一些话。第一章开头的两句:

摄取就是将注意力专注于生活之中,观察生活,体验感受生活,采集生活中的素材,广泛吸取营养。摄取是生活的根基。”
  “摄取”是指为写作收集素材一类事,正如为建房备料,这固然很重要,但“专注于”,“根基”的话把它提到了重于一切高于一切的地步,是偏颇的。并且,摄取既然只是“采集生活中的素材”,怎么同时又是“生活的根基”?若说素材是写作的根基,人们才能认可。

  第一章第一节开头的一句:
观察是写作主体凭借自己的眼、耳、鼻、舌、肤等感官功能(或借助某些科学仪器)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进行直接考察的一种摄取客观信息的活动。”
耳、鼻等只能是人体的器官,不能与“功能”等同。

  第二章开头的一句:
思维是人脑及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概括,间接的反映。”人们对“思维”的解说,一般的说法——如《辞海》——是: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
括的反映。”“间接的”和“概括的”是并列限制和修饰“反映”,而《写作》的作者竟把“概括”与“反映”并列起来了。

  第三章的第一句
想象是人类一切创造活动的必要前提,是一切文学艺术不可或缺的生命源头之一,是写作能力飞上高峰的最好驱动力。
  “想象”是一切文学艺术的生命源头,又是驱动写作能力飞上高峰最好的动力,语言似乎很美,但仔细一想,“想象”是源头,那么一个人他什么也没见过,什么也没听过,脑子里一点感性知识也没有,能想象什么呢?能从这想象的源头中流出文学艺术品吗?再说驱动写作能力飞上高峰的最好的动力到底是生活阅历、个人修养、勤奋读写等还是“想象”?我想如果学生真相信“想象”是最好的驱动力,恐怕就会想得飘飘然、昏昏然,闭门造车,无病呻吟,在写作上不仅飞不上高峰,反而会摔下深谷的。
  《写作》的语言弊病甚至荒谬之处不少,若用它指导青年学生写作,必然误人子弟,《写作》不宜作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16:02 , Processed in 0.07358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