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李清照”,明清以来无人可匹的“江南才女” 沈祖棻:一位不该忘却的女词人 今年是中华词坛杰出女词人沈祖棻的百年诞辰,沈祖棻的家乡海盐县将为这位“明清以来无人可匹”的爱国词人举行系列纪念活动。今天,记者来到海盐县, 在沈祖棻诗词研究会看到一首首纪念诗词,一篇篇学术论文从大江南北飞来。往昔安静的小县城,因了这位“当代李清照”而彰显出诗意的光芒。
沈祖棻是谁?沈祖棻诗词研究会会长王留芳说:“即使在中国文化界,除研究词史的大家和专家外,这位20世纪中华诗词界杰出的女词人,也少有人知。” 他虔诚地用双手打开《沈祖棻创作选集》,一句句词行间,那抒写旧中国苦难的篇章,就如同一部抗战时期的诗史跃然纸上—— “啼断残春几日,泪共落红千尺。如此月痕如此夕,江山应有血”(《谒金门》);“电幻狂烽雷幻鼓。梦里惊疑,不敢江南去”(《苏幕遮》)。读着这一行行词句,禁不住令人感慨万千! 沈祖棻(1909年至1977年),字子蕊,别号紫曼,笔名绛燕、苏珂,浙江海盐人。1909年1月29日生于苏州一个保留着浓厚文化传统但已衰落的家庭。家庭的文化熏陶使她自幼就对文学显露出强烈的爱好和天赋。 “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鼓鼙声里思悠悠。三月莺花谁作赋,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1932年春天, 沈祖棻在词选课上的一道填词作业,以如此细腻传神的笔调深刻揭示了“九一八”后中华民族的危难。其中那句“有斜阳处有春愁”,更使沈祖棻在中华词坛上声名远播,她因此赢得了“沈斜阳”的外号。 1931年,沈祖棻转学至南京中央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学习,也开始了她的新文学创作。青春的梦想、细密的心理、纤柔的诗情,在她的各种文体形式的尝试中尽情地舒展着,散见于当时刊物的新诗、散文、小说、独幕剧等,显示了她的文学才华和创作风格。 1934年,沈祖棻考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同时与中文系同学程千帆志同道合而相爱。并发表了一系列的短篇历史小说,赢得当时评论界在广泛关注,被文坛誉为“江南才女”。毕业后,沈祖棻一面在各地任教,一面进行新诗和词的创作。动荡的时代,使她的诗词在轻灵婉丽中透着凝重和深沉,抒发着她对灾难深重的祖国至诚的爱。 沈祖棻的词随着连天烽火迅速流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视词作如生命的沈祖棻,在日寇的狂轰滥炸中,也随身携带词稿,愿与之共存亡。她在给老师的信中说:“设人与词稿分在二地,而二处必有一处遭劫,则宁愿人亡乎词亡乎……愿人亡而词留也。”词是她的精神寄托,是她的生命,因此,她将生命全部融入到词的创作中去。1940年,她的新诗集《微波集》出版,其中有的被谱曲传唱。 新中国成立后,沈祖棻先后在江苏师院等校任教。“文革”中,他们夫妇同遭迫害。然而,她仍坚持用诗歌记录着生活和心灵的感受。“文革”结束,她于1977年6月27日遭遇车祸而不幸逝世。沈祖棻的名字从此淡出人们的视线。 1995年,王留芳第一次在县志上看到了“沈祖棻”三个字,然后搜寻到《沈祖棻创作选集》,一路领略了沈祖棻从抗战十年担当民族大义,到“文革”十年坚守中国文化根基的风采,深深地被这位女词人所吸引。从那以后,王留芳开始广泛收集有关沈祖棻的资料,并发起成立了沈祖棻诗词研究会。 诗词和民族音乐有不解之缘,研究会一直希望为沈祖棻涉江诗词谱曲并传唱开来。令人欣慰的是,由中南财经大学美育艺术教研室主任劳在鸣谱曲的沈祖棻抗战诗词曲谱选——《涉江诗词曲谱选》已由中华诗词出版社出版。 目前,沈祖棻诗词研究会会员已经发展到了1000多人。王留芳每天都会收到全国各地诗友的来信。更庆幸的是,美国的网站上也有研究沈祖棻的信息交流平台。《沈祖棻诗词研究会会刊》第一期出刊500册,现在已增印到2000册。(记者 刘慧 海盐县报道组 汤燕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