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批评与当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22 16:27: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批 评 与 当 下


作者:易英    2009-08-11   来源 :《当代美术家》

  中国在80、90年代的艺术批评可以说是一个现代主义批评的时代。当代艺术在当下有两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艺术形态的非传统化(从西方当代艺术的角度来看),传统的绘画与雕塑原来是视觉艺术的主体,而当下出现了多样化的情况,如影像、装置、行为表演、环境、新媒体等多种形态。当代艺术批评面临的很多问题,不像原来的现代主义批评那么集中,比如,现代主义批评的主要对象是绘画与雕塑,这与传统并没有很大变化,尽管现代主义艺术在形式上有很大变化。第二个问题是当代艺术的商业化倾向,尤其是传统艺术形态,甚至包括一些观念艺术。艺术的性质发生了变化,艺术批评不是抵制这种变化,而是为商业化和庸俗化推波助澜。批评如果与市场合谋,就是为市场提供商品,它本身就不具有批评的性质。

  因为各方面的原因,观念艺术仍然在一个比较狭窄的范围内,或者说在一个比较低的层次上,而传统艺术的商业化倾向则非常明显,从绘画、雕塑到公共艺术。批评在这个时候就失去了它的批评性,从所谓策划到批评写作,几乎都是跟着市场走。当代艺术的批评面临着一种困境,或者说批评的死亡也不为过。商业化使得批评变成作秀,作嫁衣。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不是说批评完全不存在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批评不关注市场,不是为营销推广商品,也不是根据价位来为艺术作品定位。批评对市场只有批判,艺术的商品化本身是艺术的堕落,放弃对艺术本质的追求,艺术作品成为一种换取金钱的手段。但是仍然有一些非常好的作品是在市场条件下产生的,因为社会是一个整体,艺术不仅反映商业社会的表征,同时也是在商业社会的机制下运作。艺术不可能在社会之外存活,前卫艺术一方面背离社会,即社会统治阶级所支配的文化或一切,保持它的批判性、前卫性,另一方面它又通过金钱依附于或生存于这个社会。比如说,艺术的投资和收藏,其最高端的对象还是我们所谓的前卫艺术,但收藏家和投资商本身很难判断艺术的价值和投资的风险,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目的,一般说来,他们还是要通过批评作出这样的判断。艺术的前卫性始于这种判断之前,批评推出了作品,造成了影响,投资是根据影响来判断的,而不是对作品本身的判断。王广义做“大批判”和方力钧在圆明园的时候,都不会知道他们的作品在日后的遭遇。这个时候的艺术还没有通过金钱依附于这个社会,它保持了它的批判性、新锐性和原创性,这时的艺术是不考虑金钱的,或只是考虑维持生活与艺术的再生产的基本要求。

  比如毕加索、马蒂斯,甚至包括波洛克,他们在成名之前肯定是充满着艺术的创造性,这个时候批评对他们的判断、推崇和艺术本身一样都是积极的,但是市场往往是根据批评的判断和分析来识别这些作品,然后对它进行投资,这种投资可能是为了回报,也可能是纯粹出于收藏的目的。不管这些投资出于什么目的,在被收藏之前的艺术是最有活力的,或者说进入市场之前,不仅是一个艺术家,一种风格、一个运动或一种思潮,都具有这样的特点,但是一旦被收购了,艺术的前卫性就丧失了,就成为市场的标杆。包括很多大艺术家都逃脱不了这个命运,即使是毕加索,他在立体主义之后,还有很多创作,还尝试了多种风格,如古典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虽然天才不减,但都失去了原创,之所以受到追捧,还是建立在原有的名气之上。《格尔尼卡》如果没有他的立体主义的基础,就不会被认可,恰恰是由于他原来有名气,《格尔尼卡》才被认可。大多数艺术家的创造性都表现在成名以前,三十岁左右。成名以后就被市场所管制了。批评的把握和关注就在艺术家具有创造性的时候,或者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艺术创造对这个社会具有贡献的时候。这样的批评很难说是商业化的。

  但是我们的很多批评不是这样。目前批评的失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判断,对于艺术没有判断,把市场上走红的作品大肆吹捧。市场上走红的东西不等于有艺术的价值,好比一个藏家,尽管他家财万贯,但不等于他有很好的趣味,尤其对当代艺术来说,不仅是一个视觉判断的问题,还需要很多知识和各方面的条件,才能对一件艺术作品作出判断。很多收藏家是按照自己的趣味来收藏,这种趣味实际上是很低级的,所谓写实画派的东西很受收藏的欢迎,精细的描绘,色情的暗示,附庸风雅的古典,一直是市场的主流,主要原因都在于它们迎合了收藏的趣味。另一种情况是对权力的迎合,尽管这样的批评没什么价值,但对于收藏却很有作用,某某画家位居高官,于是有批评家出来说他是20世纪的最后一座高峰,收藏家趋之若鹜;到21世纪,他退休了,官位没了,这座高峰也不见了。官场的权钱交易现象在艺术界比比皆是,关键是批评家也在中间穿针引线、推波助澜。还有一种就是对于没有成名的艺术家的批评。没有成名的艺术家他们有两种选择,一种就是,“在命运的迎头痛击下头破血流,但仍不回头”,那是一种真正的艺术创造的精神,他们可能被市场接受,也可能不被市场接受,这样的艺术家在西方很多,中国也有,坚持着自己的创作理想,当然其中也不乏有理想但实践跟不上的。另一种则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初登门槛的艺术家不是想着自己怎么画,而是想着别人怎么画,尤其是盯着那些成名的艺术家。年轻人的模仿是不可避免的,但模仿的动机却大有不同。有些人的模仿是为了最终超越或摆脱模仿的对象,有些人则是为了在市场上挤进一个摊位。

  批评是研究问题,批评与当评委、做策划不是一回事。在当代批评里面为什么很多批评家失语?或者说完全陷入了策划的误区呢?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批评家的素养跟不上。素养的缺乏表现在对艺术的把握和对知识的把握。比如说对艺术的把握:当代艺术的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使是传统的艺术也图像化景观化了,原来的技巧都成为复制的技巧,都不是原创性的技巧。架上已不是原来的架上,不是面对自然的身心的直接表达,而是通过对自然的复制再来进行第二次复制,这种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其实这是艺术语言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一个重要的更新,但是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个问题。画家非常小心地把它隐藏起来,一个画家要画一个人体或是非常写实的肖像,实际上他是找了一堆美女,在宾馆里面养几天,拍出各个角度,然后再根据照片进行“复制”。这样的作品明明是复制的复制,但是我们的批评家不注意这个,不谈这个,不了解这个,或者有意地隐藏起来,还把它当成一种原创性的艺术来谈。

  第二个是当代艺术由于复制性,使艺术的技巧降低到很低的程度,一个三流画家和一个一流画家(我说的一流画家是指画院的专职画家或是学院的教授),实际上他们在技术上没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当代艺术在很多人的眼睛里,因为技术的淡化、弱化或者说消解,实际上也是形式主义的消解,题材的问题就凸现出来,这在年轻画家里面体现得更为明显。这些题材就出现了非常复杂的现象,有一些是我们能够直接判断的,直接可以看得出来作品和社会的对应性的联系;还有一些是非常隐晦的,比如说他个人的一种状况,他对于人的性意识、人的命运,以及他对社会的判断。这些问题会非常隐晦地在艺术作品中反映出来,批评家对此都要有所把握;西方一些批评家对于种族、性别、性取向、移民、群体生存,包括国际形势,这些在西方的艺术批评里都能看到,但在我们的批评中很少见。不是我们的艺术没有反映,而是我们的很多批评家不懂这些东西。

  为什么说批评家不能搞策划呢?因为搞策划占用很多时间,而且不以艺术本身的目的为目的。搞策划分为两种:一种是学术主持,作为大学教授、艺术史知名学者被邀请来主持这个展览,这些人是不参与具体事务的,提供一个总的展览框架,这个框架反映了整体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思潮,这些人作为学者能够把握这些东西。和他们相比,批评家的位置相对就比较低了。前者如奥利瓦,他教授美术史、研究美术史,又进入当代艺术,他把一部当代史看成是一部现代史和一部历史的延续,是历史过程中的一个片断,他是这么来认识的,那他当然就和一个天天忙于策划、和老板和艺术家打交道的人性质是不一样的。所以说当代艺术批评里,缺少这种知识型的人。对于当代艺术的表达方式,比如挪用、复制、图像、表征和再现,我们很多的当代艺术的批评家不了解,不是说他们没有这个能力,而是他们没有这个时间和心思,他们的时间在策划上,心思在钱上。

  现在中国的策划相对而言,在观念艺术上的策划水平要高一些。一方面因为它和国际上比较同步,所以很多国际性的语言可以挪用过来。但是在这里面很多工作不是批评家做的,艺术家自己就能做。第二点就是,观念艺术在本质上是拒绝批评的,很多作品都表达得非常直白,观念艺术本身是思想的表达,弄得不好,批评会成为“思想”的复述,在这种情况下,以西方的情况来看,批评是作为一种整体的批评,有距离的批评,而不是对于作品或是展览的批评,艺术家只是他的一个实例,他研究的是一个社会意识形态上的问题。

  观念艺术很难判断它的好坏,它不像传统艺术有技术问题,有眼光和情感表达的问题在里面。观念艺术很重要的是切入到了社会的哪一个点上。一个可能看起来很没意思的作品,但是涉及的问题很深刻,这样的作品不会被观众所关注到,也不会被投资方所关注到,批评家可能也不会关注到,但是批评家会将它纳入整体的批评里作为一个范例来谈。比如女性主义的作品里面,好的作品并不多,但是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再加上观念艺术不追求视觉上的完美,关键在于问题的表达,所以观念艺术往往喜欢做得刺激、极端,这个在于观念艺术本身缺少传统艺术的优美来吸引人的眼光,往往通过行为的刺激性来唤起人们。所以在这个时候批评关注的不是行为的刺激性和极端性,而是它所涉及到的问题。

  所以我们看到,现在的重要的大批评家都是大学教授,大学教授不直接介入实践。在美国的大学教授,他们收入水平可以使他保持在中产阶级水平,我们的大学教授如果只拿工资,只能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的生活水平,尤其是年轻人,容易把灵魂出卖给金钱。所以批评和艺术实践应该保持距离,应该和市场保持距离,不要和艺术家关系太密切,不要接受他们的吃请。这种距离在目前还是非常必要的,批评家一是视野要广阔,不仅要研究艺术,还要研究社会,研究相关学科,跨学科研究,这些在批评里面、在当代的文化理论艺术理论里面越来越重要,对批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主义批评可以直观艺术本身,但是现在基本就不可能了;第二是这种距离不要陷入到金钱里面去,不参与利益的分配,你参与利益分配了就会受利益的牵制,就会失去批评的独立性。所以对当代艺术现在着重在研究,用研究来代替批评,而批评的使命在格林伯格、罗杰·弗莱和格林伯格就就已经完成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21:02 , Processed in 0.07316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