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迪:未来的“符号式”优秀班主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29 12:02: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李迪:未来的“符号式”优秀班主任




一位在职业学校工作的音乐教师,用澄明的心诠释了班主任的诗意与幸福。 10年的班主任工作生涯,让她领悟了教育的真谛,坚定了教育的信念。
她蓬勃向上的成长状态让人艳羡、促人反思。
李迪:未来的“符号式”优秀班主任
□     本报记者 吴松超
1月20日下午,郑州大雪初歇,这个往日繁华、喧闹,甚至有些杂乱的都市街头换了一副银妆素裹的清新模样,然而记者没敢多留恋这难得的景致,而是直奔郑州市科技工作学校,与该校的李迪老师见面。职业的敏感告诉我们,不可忽视这个李迪,根据目前的发展态势分析,她极有可能成为继魏书生、张万祥、任小艾、李镇西等之后又一位优秀班主任的“符号式人物”。

惊人一跃
李迪1994年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郑州科技工业学校教音乐课。1997年,这个单纯、活泼,而且时常被顽劣学生气得掉眼泪的女教师做了幼儿教育班的班主任。也许这个角色转换就注定了李迪要取得不俗的成绩,但是10年间,她一直默默无闻。不过李迪一直在“沉默”中用自己的心灵触摸班主任这个岗位,琢磨它、热爱它,一直用自己的勤奋在“厚积”着“薄发”的力量。
对于记者的这种说法,李迪不大同意,她说自己所做的一切“没有任何的功利目的”,完全是凭着直觉在领导班级,完全是根据的自己性情和爱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没有想着要“薄发”。
没有想“薄发”的李迪在2007年得到了“上帝”的垂青,一下子“薄发”了。
一是李迪的教育随笔、散文以及两年来的班级工作日记被收入《教师博览·行者文丛》,在岁尾年初以《李迪文集》的名字出版了四卷——《我班有女初长成》(上、下两册)、《涉江采芙蓉》《她不仅仅只叫“刺麻苔”》,第五卷正在出版之中。德育专家、著名班主任张万祥称李迪的文字是“流淌着真情感、真艺术、真反思的教育诗”,并为《李迪文集》题写了饱含激情的序言。
与记者见面时,李迪刚刚收到样书,她笑吟吟地拿给记者看,难掩内心的快乐。
二是李迪以“班主任专家”的姿态成功亮相,踏出了“行走江湖”的第一步。2007年10月13日,李迪应邀到西安作班主任工作报告,与之同台讲课的有李镇西、田恒平等“资深”的班主任专家。李迪坦言,她感到忐忑不安。
下午1点,李迪以自己设计的爱情系列教育班会为例,开讲《班级活动的组织与策划》。午后时段人们最容易困倦,李迪为自己定下的目标是打瞌睡的老师不能超过一半,但她的精彩报告深深吸引了台下的听众。李迪说:“只有两个老师打了一小会儿瞌睡。”报告休息间隙,会务人员一个一个向李迪发出真诚的祝贺,因为这么年轻的“女专家”在这个时段讲课,不由得替她捏了一把汗。3个小时的报告结束后,听课教师们感到意犹未尽,纷纷给李迪以高度评价,一位听课的老师后来在发给李迪的短信中说:“起初以为你也是和我一样来听讲座的老师,等你下午一上场,我可是大跌眼镜呀,没有想到真有你这样年轻的专家。认真聆听之后,感觉你的班级活动设计新颖独特,且具有针对性和实用价值。谢谢你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班主任工作理念。”
三是李迪正式成为李镇西的“弟子”。这意味着李迪可以得到名师的直接引领,前途一片光明。2007年12月16日,经“全国李镇西班主任工作研究会”的严格选拔和李镇西的亲自甄选,李迪成为李镇西的弟子之一,而且同时获得“全国首届班主任心灵写诗金笔奖”(一共6人获奖,李镇西是1号,李迪是2号)。
另外,李迪还很“意外”地通过了层层考核,获得了“郑州市名师”的荣誉称号。
…………
李迪,这个柔美才情女子的身上一下子环绕了许多耀眼的光环,像一颗璀璨的新星冉冉升起,在国内几个有名的教育网站上“热”得可以。张万祥也预言道,李迪“未来的道路一定是辉煌的”。不过李迪把所谓的荣誉、前程看得很淡,她说自己确实感到很幸福,而且幸福得“像花儿一样”,但是幸福的感觉不是来自荣誉,而是自己这棵“初荷”(李迪的网名)“无缘无故”地得到了那么多“陌生人”的理解、帮助和关怀,遇到了那么多的良师益友,感觉到无限的温暖和充实。

网上追师
李迪说的没错。如果没有网络,就不会有“初荷”,她也不会有那么“猛烈”“顺利”的“薄发”。
2005年12月5日,李迪这个“网盲”成了“网民”,她的栖息地是《班主任之友》杂志网站论坛。在热心网友“寒枫”的帮助下,李迪逐渐“脱盲”,在论坛上建立了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日记帖《我班有女初长成》。李迪文章清新的笔触、真实的描写、真挚的感情受到了网友们的好评与鼓励,她终于在网络上找到了与自己志趣、爱好相近的人。与知己同行,她内心充满了勇气和力量。
2006年1月14日,李迪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网友“大河村”(登封市商埠街小学副校长宋福立)谈自己在“教育在线”网站上的成长故事,便怀着好奇心登陆“教育在线”。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李迪人生的一个重要“拐点”。因为“教育在线”网站凝聚了一批目前国内较为活跃的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在这里,李迪不光是遇到了知己,还遇到了良师。
2006年1月25日,李迪在“教育在线”上看到了张万祥依托网络开设“班主任专业成长进修班”的通知。张万祥对“弟子”的要求是:必须是现任班主任,在“教育在线”论坛上发帖超过10万字,最少有一个主题帖子被评为精华帖。看到这个消息,渴望长进的李迪赶快报名,然后利用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将自己一学期来15万字的班级工作日记一篇篇发到论坛上。
第一次网上“追师”,李迪虽然“入围”但没能如愿。并非李迪不够优秀,而是李迪的“网络化生存”时间不长,再加上张万祥精力不够,名额有限。不过张万祥对李迪的印象极好,不仅给李迪寄了自己编著的《新德育资料库》一书,还给李迪发来了给进修班学员的一些学习材料。李迪则把自己当成了张万祥的“门外弟子”:张万祥为进修班学员推荐的必读书籍,李迪一本本买来认真研读;张万祥给进修班学员布置的作业,李迪一旦知道,就早早完成、上交……
李迪的勤奋、上进给张万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对于李迪的成长给予了很多的关注。当李迪因没有被评上学校的“优秀班主任”而感到委屈时,张万祥发来一封长信,开导李迪要“心无旁骛、持之以恒地走自己的路”,不要“让世俗的名利羁绊自己前进的步伐”;当李迪在整理自己的书稿时,张万祥又发来短信:“我真担心你因为现在的成绩而浮躁起来。”李迪感叹道,我和张老师是师生,更像父女。
李迪还遇到了另一位良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王晓春研究员。当李迪在为一个“问题学生”而焦头烂额时,王晓春详细分析了李迪的工作失误,提供了指导建议。李迪一路追随王晓春,当看了李迪的班级工作日记之后,王晓春非常感兴趣,“跃跃欲试想要替初荷当这个班主任”。在李迪的要求下,王晓春和他的助手孙阳立老师参与了她的班级管理,在专家的指导下,李迪班级的班风日渐好转,学生也与李迪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浙江省嵊州市教师进修学校“班主任工作室”的蒋玉燕老师也给李迪提供了真诚、无私、长久的帮助,但李迪在很长时间一段时间却不知道蒋老师的真实姓名。
李迪说,在她最迷茫、最困惑的一段时间,K12教育论坛上一位网名叫“村夫”的教师网友明里暗里不断鼓励着她、指点她,给她了莫大的精神支持,这让许多人误认为李迪就是村夫现实中的学生。后来李迪才了解到,村夫是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五中的退休教师郭敬瑞。
李迪感慨地说:“真的要感谢网络。我喜欢网络,离不开网络,因为这里有如此多的师长在鼓励我、鞭策我进步,我每天都收获着不尽的友谊、真情和知识。得到这么多老师的无私帮助,我无以回报,只能努力。”

灵性管理
读过李迪的文章,或者见过李迪的人,都感觉李迪是一个单纯、真诚、“多情善感”的人。从西安讲学回来的火车上,列车长——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师傅竟然一下子猜到了李迪的教师身份:“你若不是语文老师,就一定是音乐老师。”不过他没有想到李迪是一位班主任。李镇西也说,“看李迪的外表和性格,不像个班主任”。
很多人不解,这样的人怎么能做好班主任工作呢?尤其是在职业学校,问题学生格外多,没有一些威严和手段,怎么能降伏那些刁钻古怪的家伙呢?李迪说:“我当班主任的优势便是单纯、真诚和一颗年轻的心。”
李迪把自己作为音乐教师特有的诗意和艺术气质带到了班级工作中。比如,她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花草的意义给班级命名,以此寄托她对学生成长的期望。她刚刚送走的一届学生个个刁钻古怪,她便用校园里有着旺盛生命力、满身是刺的“刺麻苔”来称呼班级。这似乎不雅的名称里蕴藏着李迪对学生的真爱:“这花带刺,极其普通,生长在校园最贫瘠的土地上,却郁郁葱葱、蓬蓬勃勃,我们都叫它刺麻苔,而忘记了它美丽高贵的名字——蔷薇。我觉得我的这些个性张扬、桀骜不驯的学生就像刺麻苔。我不求他们能像牡丹、水仙、玫瑰那样‘成名成家’,只希望他们能成为自食其力、身心健康、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李迪的新一届学生“沉稳”了许多,她和学生们一起为班级起名为“熏衣草班”。李迪还和学生一起创作班歌,重新布置教室,用别致的班级文化影响每一位学生。
李迪善于借助故事和自己的人生体验来引导学生,她开班会就是讲故事会和搞活动。面对外班男生疯狂追求本班女孩的严峻形势,李迪循循善诱。她先肯定被人追求是好事,然后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这些追求者的素质良莠不齐,而我们一生只有一个人是自己的另一半”接着,让学生自由谈论两个话题:将来我要找一个什么样的男朋友?我们想找的男朋友这么优秀,他的身边会不会缺乏女孩子?再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有怎样的素质?最后,大家开始讨论,得到了答案:1.我们必须有责任心,勤劳善良、善解人意、孝敬父母;2.温柔大方,有修养,素质高,有一技之长;3.举止优雅,自尊、自爱、自强,能吃苦等。本来是谈爱情,最后落实到提高自身素质上,把学生的思想引到更高的境界。
李迪用自己真实的一面面对学生,从不装腔作势或刻意掩饰自己的情绪。在学生毕业前召开的最后一个爱情教育班会上,她告诉学生:为了婚姻幸福,爱情来临时,“你不妨自私些”。有时被蛮横的学生气急了,她从不强忍自己的泪水。“泪水并不意味着软弱,对于女教师而言,眼泪也是一种力量。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应该好好珍惜和利用自己的性别优势去生活、工作。”
班主任工作专家田恒平说,李迪带班如此有灵性,恰巧因为她是“搞艺术”的。
李迪说,最初做班主任都会经历依靠自己的性情、个性和感觉带班的阶段,这是一种“本色管理”,但是做班主任工作不能只靠吃“老本”,随着与年龄相关的种种优势的削弱,必须增强谋略、掌控和预设能力。也就是说,班主任不能总是等学生“制造”出问题、事件之后,才去“做班主任工作”,而是应该主动出击。比如,通过策划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疲于应付”,消耗他们过剩的精力,同时让他们受到不露痕迹的教育;她做好各种预案,未雨绸缪,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等等。

行者姿态
作为职业学校的班主任,李迪所面对的学生大多是中招考试的“失败者”、普通高中的“淘汰者”,甚至是让家长灰心的“遗弃者”。不过这样的学生让她的教育生活变得精彩纷呈——“谁知道他们会制造出多少让人措手不及的故事啊!学生的个性是鲜活的,故事是复杂的,他们逼迫我反思、上进,使得我无论看什么书、做什么事,都能从中得到班级管理的启发。”工作已经成为李迪的事业,而这份事业也已经与生活融为一体了。
李迪目前已经积累了100万多字的教育日记和随笔,这些文字大部分是她利用休息时间在教室隔壁的一间教师休息室写出来的。
李迪喜欢读书,家里常常是床头一本、沙发上一本,厨房一本、卫生间一本,无论在哪儿停留,都有书做伴。她读书没有功利性,绝不局限于教育类的书。她说,教育学是“流”,而文学、哲学、心理学才是“源”。李迪读了大量的文学书籍,特别喜欢古典诗词,所以她的文章引经据典,古典诗词名句随手拈来。她读了大量有关佛学和道教的书,所以她具有澄明豁达的心境。她读了大量心理学的书籍,所以她能够成功地走进学生的心灵……
“我是用我的灵动的心在写,没有任何功利性的目的,因此写作对我来说是一种乐趣,是思想的释放和心灵的放松。我的班级工作日记估计以后不会再有出版的可能了,但是我还会写下去——这叫开自己的花给自己看。”李迪笑着说。说到这里,李迪表示自己很想尝试着带一个男生班,“如果给我一个男生班,说不定我会写更精彩的故事呢。”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李迪很喜欢《涉江采芙蓉》这首乐府民歌。她说一想起它就忍不住想到自己的学生、自己的事业、自己的苦乐、自己的生活,因为“我的工作、生活,就是涉江采芙蓉。”
在采访归来的路上,记者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李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用什么词汇和语言来概括这个“丰富多彩”的人呢?当记者的目光无意落到《李迪文集》封面上的“行者”二字上时,一下子释怀了。是啊,李迪不就是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博士张行涛定义的一个“行者”吗:“行者”是一线教育实践中的思想者。善思与求索,使命与智慧,这是“行者”的鲜明特征所在。
李迪,涉江采芙蓉的“行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20 09:16 , Processed in 0.11507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