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淌着真情感真艺术真反思的教育诗
张万祥
说实话,最初阅读李迪的《我家有女初长成》的书稿时,我的心情是波澜不惊的,或者是有点不经意的,这也许是自己审阅青年朋友的稿子太多了的缘故吧。可是,当我读进去,而且只是刚刚读了两三篇文章,我就被深深吸引了,被打动了,而后被深深地震撼了。我产生了看见“千里马”横空出世的冲动,产生了窥见“养在深闺人未识”绝世佳人的兴奋。于是,我放慢速度去读,去欣赏,去思考,15万字的书稿竟然赏析了四天。唯恐走马观花浮光掠影间忽略了某处美景。我在赏析李迪书稿时,沿袭了我阅读书稿的习惯――把自认为精彩的部分用红笔勾示出来;把自认为有问题的地方,包括错别字、病句、观点错误……用绿色勾示出来。结果,书稿上踏破铁鞋难觅绿色,而红色却是举目皆是。15万字书稿中,精彩纷呈,让人目不暇接。
我由衷地感叹:这是一部充满教育智慧的书,这是一部美不胜收的书,这是一部淙淙流淌着真情和真爱的教育诗章,这是一部启迪班主任专业成长的书。作者李迪是位普普通通的班主任,是位名不见经传的教师,可是,她也是位才思敏捷的人,是位才华横溢的人,是位充满爱心的人,是位深得教育真谛的人善于做思想工作的行家里手。
兴奋、冲动让我有千言万语要倾诉,而最深刻的体会是李迪的真情和真爱。正如作者所言:“这里所记载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包括时间、地点事件,以及我当时的心理活动,都是绝对的真实。”我感觉出于灵魂深处的真情和真爱,是这部书稿的精华,是这个书稿打动人、震撼人的力量源泉。
真实是这部书稿的灵魂,教育生活是怎样的,是甜的,就是甜的;是苦的,就是苦的;是酸的,就是酸的……在与学生思想交锋中,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感受的是快乐,就是快乐;是痛苦,就是痛苦;是无可奈何,就是一筹莫展……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尽管有些地方似乎不够完满,境界似乎不是十分高尚,技法似乎不够成熟,有些地方似乎是发牢骚,有些似乎是无可奈何的呻吟,是痛苦的呐喊……但正是这些原生态对现实的逼真的记叙,真实地反映了班主任的工作、生存状态,才吸引读者用心去阅读,和作者同呼吸共感受,引发读者去思索教育,思索德育,思索教育人生。在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多是教育的成功,德育的光彩,我们很少看到这样真真切切实实在在不修饰不掺假的第一现实。现在,我们在李迪这部书稿里看到了在第一线战斗的教师的生活图景,听到了艰难地教书育人的班主任的心声,我们怎能不被感动?不被震撼?
这是一部流淌着真情感的教育诗。
李迪自己说:“这些文字里浸着爱、含着情,还流着泪,虽然时间在流逝,但每次阅读我都跳不出当时写日记的情绪,只一味随着事态的发展兴奋、激动、欢欣、伤感。”这确实是一部流淌着真情感的教育诗。
师生之间,尤其是班主任和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是主旋律。而在李迪和学生的情感世界里,不仅是春和景明,风和日丽,碧空万里,鸟语花香,风平浪静,更多的是电闪雷鸣,暴风骤雨,冷雨凄风,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要知道,李迪的《我班有女初长成》的“女”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合格而没能如愿升入高中的一群女孩子。有人说,学习成绩越差,个性越强。也许有些道理。李迪手下的这群女孩子个个感情极其丰富,个性极其鲜明,于是,生出的事端自然就多,和班主任的冲突自然就多。学生打架、三次丢钱、逼班长退位、被外班男生追求、二次“整风”等,“炒老师的鱿鱼”……对这些,李迪没有回避,没有遮掩,而是合盘托出,活灵活现第展示出来。在交往中,在冲突中,在事端中,流淌的是感动人的真情感。菁菁一再违犯校规,应该劝退,可是家长告状,学校领导不听班主任的辩解,硬性让菁菁回到班里。李迪在日记中写道:“领导全不听我的解释,只一句话:马上让菁菁进班。并在全校教工大会上不点名批评我,强调不准老师随便赶学生走:‘我们学校的学生哪一个没有一些毛病?如果你把有毛病的学生都劝退,我们教育谁去?我看这样的老师简直没有师德,根本就没有当教师的素质。现在大学毕业生那么多,我这里也不差你这一个……’”在这难题,甚或说是难堪面前,李迪是撕心裂肺的痛苦,她痛苦地发出一连串的追问:“我想不通:菁菁的妈妈怎么能到校长那里告我?既然她还打算让女儿来我的班级,她怎么能这么做?是她错了!对!就是她错了!哦——不不不!!她别无他法。如果她不到校长那里告我,她的女儿就进不了我的班级!她认定了我不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她知道我绝对不会打击报复。菁菁妈妈爱女心切,她没有错!她确实情有可原;但是,谁错了?是校长错了!对!就是校长错了!!校长,您就这么不了解李迪吗?您真的这么评价一个挚爱教育的老师吗?是的是的!是校长错了!哦——不不不!!校长没错。没有学生,我们去教育谁呢?校长一点也没错!我们的学生哪一个没有毛病啊!那么,是我错了?对!确实是我错了!!我不该赶学生走。但是,我随便赶学生走?我有吗?我没有!我没有赶学生走!!哦!不不不!我就是在赶学生走,我确实想赶菁菁走!!我没有师德!!我没有当老师的素质……”这都是发自肺腑的声音,是真情实感的表露。
有一次,学生不理解自己,给自己提出了许多意见,而且有些意见太过头,李迪内心十分痛苦,她自问:“……同学们只想到了我是一个老师,应该心胸开阔,应该十全十美。然而,我想说,我首先是一个女人,然后才是一个老师。事实上所有女人具有的毛病我都有,我凭什么就应该有气不能撒?还要被她们说成虚伪?稍一发脾气却又说我灰着脸?还说我不真实。我的确不真实!我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就是姐姐疼、哥哥爱,在他们面前,我何曾受过丁点委屈?同学们说的一点不错,我的确是不真实,真实的我很任性、很固执,随心所欲、我行我素,甚至有一点蛮不讲理。为了当一个好老师,我忍受了多长时间啊!我每时每刻都在提醒自己不能这样,不能那样!我愿意这样忍受吗?现在,她们竟怨我不真实,天!我多么希望自己真实一些啊!做了这么多年的老师,我真不知道该怎样做了。天将亮时,头疼欲裂,听窗外烈烈的秋风,深叹‘已觉秋窗秋不尽,哪堪风雨助凄凉?’我实在是不想起床。向王主任请了假,继续迷糊着。说什么班主任签到,随他怎么扣钱!我是不想当了,也不知道该怎样当才好。还是自己身体最重要,干吗要这样拼命?以前虽然累,但有学生的理解,再苦再累也值得,哪里像现在?这其中的感觉,又怎一个愁字了得?”这真情感的自然流露难得还不能打动读者吗?
李迪对学生是爱的,而且爱得深,爱得切,爱在骨髓,爱在灵魂深处。不过,她对学生的爱不是简单的爱,不是单一的爱,不是轻飘飘的爱,更不是掺杂着名利的爱。她的爱更复杂。这里的爱更多的不是温柔的爱,不是温馨的爱,不是甜言蜜语的爱,不是春风扑面的爱,不是如坐春风的爱;这里眼泪是爱,斥责是爱,不理睬是爱,甚至恨也是爱。李迪对学生的爱别有滋味。在中小学,没有哪一位不对学生醉酒深恶痛绝的。佳佳醉酒了,李迪却说:“说句心里话,我很欣赏她!我欣赏她对朋友的情义,我欣赏她承担责任的勇气,我更欣赏她对我的坦诚。我总在告诫自己,应该培养学生做一个有情有义、真诚善良的人,如今佳佳有了这样的素质,却也因为这样的素质给我们班带来了耻辱,我真的能揪住她的小辫子不放吗?她是那样地讲义气!”这就是李迪,学生醉酒,给她造成多大的麻烦,她却很欣赏。真是不同凡响呀!这样的真情感,学生会体会更深,读者会印象更深。
这是一部流淌着真艺术的教育诗。
人的心灵是一个极其宽广、复杂、多变的世界。面对几十个性格各异、不断变化发展的孩子,怎样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找到属于他们的那片沃土,播下适宜他们成长的那粒种子,这是至关重要的。这里没有可以照搬照抄的妙法,需要班主任观察、思考、实践、创造……而当今著名教育家叶澜指出――教师是特殊形式的艺术家。在《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一书中,她说:“由于教师所面临的教育对象千差万别,教师所面临的教育情境千姿百态、教师所面向的教育内容千变万化,因而教师成为特殊形式的艺术家。他必根据具体的教育对象、教育情境和教育内容因人而宜、因地而宜、因时而宜,创造出适宜的教育方法。教师在教育中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可以照搬,它需要每一位教师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工作。”李迪深悟这教育真谛,所以在这部记载她的教育实践的书稿中处处飞溅着令人赏心悦目的真教育艺术的浪花。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有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和鼓舞。”李迪德育工作艺术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她很善于激发――激发情感,调动情感,用激情唤醒心灵。这里只举一个成功的案例。李迪的学生入学时间不长就是八月十五,女孩子第一次离开家,又逢中秋节,情绪波动,李迪给学生讲了这样一段入情入理的话:
“因为320寝室的同学是以积极的心态去为自己找快乐:妈妈不打电话过来,没关系!我们打过去。而且不是一个人打,是八个人打。这样,我们每个妈妈都会接受到八个女儿的祝福;每个同学也都会得到八个妈妈的疼惜,自然高兴,她们是主动去寻找快乐的;而312寝室,却是在被动地等待家里来电话:家里来了电话,我会很高兴;不来电话,我就伤心。这分明是将自己是否幸福的权力交到了别人的手中。这样太被动了,也就做不了自己情绪的主人。别人没有给自己快乐,自己自然不会快乐!
“所以,如果你想做一个快乐的人,就主动去寻找快乐吧!哪怕中秋节八个人去分一个小月饼,也会感到无限地幸福;如果你想快乐,就先把自己的快乐和祝福送给别人吧!别人自然也会祝福你的,你能得到的将是更多的快乐!
“为什么有的人金衣玉食却并不快乐?有的人布衣粗食却非常满足?
“但愿你们将来都能做一个幸福、快乐的人,别忘了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寻找幸福、赠送快乐!”
这里,李迪老师从具体方法上教给学生怎样主动去寻找快乐,从人生哲理上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做一个幸福快乐的人,而这两方面都是饱含着情感。像这样的例子,在书稿中几乎是俯拾即是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进行道德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把道德财富揭示给年轻的心灵,要运用鲜明的形象,激起真情实感,唤起对理想的追求。”
李迪老师善于循循善诱解决学生思想中的难题。面对外班男生疯狂追求本班女孩子的严峻形势,怎么做好情窦初开的学生,这可是难题。李迪循循善诱,巧妙疏导,堪称一绝。她先肯定被人追求是好事:“这也不是什么坏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嘛!最少说明了咱班的女孩很可爱,比较优秀。”然后,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这些追求者的素质良莠不齐,而我们一生只有一个人是自己的另一半”接着,让学生自由谈论两个话题:将来我要找一个什么样的男朋友?我们想找的男朋友这么优秀,他的身边会不会缺乏女孩子?再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有怎样的素质?最后,大家开始讨论,得到了答案:1、我们必须有责任心,勤劳善良、善解人意、孝敬父母;2、温柔大方,有修养,素质高,有一技之长;3、举止优雅,自尊、自爱、自强,能吃苦等。本来是谈爱情,最后落实到提高自身素质上,把学生的思想引到更高的境界,确实是爱情教育中成功的一章。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培养高尚的爱的情感中所取得的成绩,是衡量一位教师的教育艺术的尺度。理解爱情,就意味着理解一个人的心。相反,对待青年男女的爱情抱轻蔑乃至嘲讽的态度,恰恰说明教师的教养水平低。如果说在情感教育中要求特别细心,善于掌握分寸,那么在爱情教育中就需要加倍如此。”李迪的爱情教育就达到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要求的高度。
还应该注意的是,李迪老师善于借助故事的魅力开展思考工作。在我编写的《新课标德育资料库》一书的序言里说:“我们要让青少年学会体验高尚与尊严,善良与真诚,仁慈与怜悯;学会聆听始终是人类前进动力的奉献、感恩、宽容、同情、自尊、自信……这些美好的品质;学会感受人间的真情、亲情、友情、同情、爱情……这些美好的感情。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可以借助德育故事。”我主张:“班主任应该牢记一百个――承载英才睿智,启迪学子感悟,盈溢世人情感,饱含生活哲理,揭示成功真谛,歌颂理想信念的德育故事。”
她给学生讲公狼和食狼鹰的故事,教育学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的惰性;讲《把缰绳拴得再短一些》故事,告诉学生要控制自己,不要总是想享受,想安乐。利用故事教育学生的例子也是俯拾即是的。
这是一部流淌着真反思的教育诗。
教师专业成长,班主任专业成长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班主任殚精竭虑的问题,李迪老师以自己的勤奋和聪明才智给出了答案,答案之一就是要善于反思。她经常这样反思自己的工作:“敢于承担责任是美,敢于正视失败更需要勇气。对一件事,如果成功了,竟不知道成功在什么地方,那么下次成功的几率将很小;如果失败了,却不知道缘何失败,那么下次失败还会降临。痛定思痛,我要总结一下带‘茉莉花’班以来自己失败的原因。”(2006年3月8日日记)“想想这一段时间我为素素做的一切,实在是够狠心的。如果假以时日,我会让她少一些毛病的,可是如今来不及了。”(2005年10月27日日记)“反思我自己的教育经历,其实我有自己的喜好,面对那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同学,很多时候我不得不违心地、耐着性子说服教育,我自己认为已经仁至义尽了,但是,她们是否觉察到我温柔背后的厌恶了呢?”(2005年11月17日日记)看到一株深秋盛开的月季,她也要“不禁想问:在绿树丛中,究竟有几个人会去留意它的存在呢?尽管它在热情地、拼命地向前探着身子,向路人点着头、招着手,可是究竟有多少人能欣赏她的绰约风姿?这也许就是我如此感动的原因罢!我应该向它学习,在我们没有作出成绩前,谁会真正认识到我们不是冬青和榆树,而是一棵能开花的月季?自己已经三十岁,就像这株月季一样,再不趁秋季开出花朵,就要忙碌一生、辛劳一生,却碌碌无为一生了。”(2005年10月27日日记)2006年3月25日的日记题目就是《静坐常思己过》,她说,“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这句话虽然听起来未免迂腐,却是我一向以来信奉的“座右铭”。“静坐常思己过”,是一种反省的习惯。我一直认为,如果能常常静下来,反思自己在做事或待人方面疏忽或亏欠的地方,必将减少对别人抱怨嫉恨或报复的心情;同时由于明白了自己的过失而得到一些警惕,避免在以后的日子里,重复同样的错误。如此对自己的成长实在是大有好处的。但却也常常因反思自己的过错,而导致自责、挫败、郁闷、忧伤,因“常思己过”而使自己格外地不快活。凭心而论,这绝不是我“思”的目的。为此,我也曾迷茫、困惑,直到学习了《合理情绪疗法》一文,才明白“常思己过”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掌握“思”的方法,即如何去“思”。2006年5月24日她在日记中大声疾呼:“我再也不能稀里糊涂了!我必须要提高自己了!”通过这部书稿,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反思已经成为习惯,习惯已经促其成功。
“我认为感动是净化我们心灵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经常被感动绝非坏事。”“其实,很多时候,泪水并不是软弱的象征,它是心理健康的需要。想流泪就流泪吧!关键是擦干眼泪要继续努力。”“我想起一位教育家的话: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根天使的琴弦和一根魔鬼的琴弦。做老师的要善于奏响学生心中天使的琴弦。”……像这样隽永之言在文稿中比比皆是,这正是教育反思的结晶。
当今教师的生存状况是艰难的,但不管多么艰难,也要认识到,要避免色泽黯淡的“人生”,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谋求自我灵魂的充实和成长――这,就是读书、反思和写作。李迪的这部书稿就是她长期坚持读书、反思和写作的见证,就是一部流淌着真情感真艺术真反思的教育诗。
“我的班级故事还在继续,我期待着更多的精彩。”李迪老师如是说。
期待李迪老师讲述更精彩的教育故事,期待她吟咏夺人魂魄的教育诗。我们如是说。
《我班有女初长成》作品简介
作品简介
这是由一个真诚热情、温柔善良的女教师,和一群貌美如花、浪漫如诗、又古怪精灵的女孩子,共同演绎的班级成长故事。作者用清新的文笔、真挚的感情、诗意的语言描绘着多 彩的教育世界,让人在不经意间就走进了她们的精彩生活——
她喝酒了。她丢钱了。她打架了。她恋爱了。她失恋了。她旷课了。她出走了。她发癔病了。她跳楼了。她……现在,所有的“她”都在成长。
她们闹矛盾了。她们“轰”班长下台了。她们的生物钟彻底紊乱了。她们集体受罚了。她们给柔弱多情的老师提意见了。老师痛苦,她们心疼了。老师受罚,她们主动陪罚了……最终,老师高兴,她们一起欢呼;老师流泪,她们相拥而泣。所有矛盾冲突都以相互谅解告结束了。
读这本书,您能走进花季少女的内心。读这本书,您能了解到真实的校园生活。读这本书,您的教学艺术会逐步提高。读这本书,您会收获多多。
自 序
这是一个幼教专业纯女生班级。这是一个普通班主任写的班级成长日记。这里所描写的生活有欢欣、有苦涩,有纯真、有虚伪,有汗水、有泪水,有自信、有违心,有骄傲,有尴尬,也有心碎。日记里并不只描写教育的脉脉温情,也描写师生交往中的闪电雷鸣。
写这些日记的时候,我并没有想很多,只是感觉自己胸无大志,不可能有什么成就,心想把现在的生活记录下来,等退休后看,一定会非常有意思,也权当是“收藏阳光”了。没想到一年半时间,班级里发生的故事就像滚开的水,一件接一件,摁下葫芦浮起瓢。更没想到,有一段时间学生对我很有意见,我非常伤心。我感觉生活的导演一点也不比电影、电视的导演逊色。似乎上天早知道我要有后来的挫折,让我从带这个班开始就写日记。不过,如今这一切都已经过去,现在我们师生感情很好。迄今为止,我的日记已有四十多万字,也不能说它没有一点可读性,比如学生打架、三次丢钱、逼班长退位、被外班男生追求、二次“整风”等,“炒我的鱿鱼”自然是故事的高潮。但我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有更多、更精彩的故事发生。
我的日记最先发到“班主任之友论坛”上,后来又发到了“新教育在线”上。许多老师从头看到尾,不住感叹,说我的描写和他们的教学生活一模一样;说他们看我的日记,在和我一起欢喜一起忧;说这与其是班级成长日记,不如说它是反映班主任酸甜苦辣的随笔。我曾有心在假期里将日记整理成独立的随笔投稿,但我做不到。这些文字里浸着爱、含着情,还流着泪,虽然时间在流逝,但每次阅读我都跳不出当时写日记的情绪,只一味随着事态的发展兴奋、激动、欢欣、伤感,就这样读着、叹着、心潮澎湃着,无法下笔。我没有办法不忠实于自己的灵魂。我无论怎样修改都不满意。我终于明白,这些文字已经有了自己的生命。在这里,我不是编剧、不是导演,只是演员。班级故事的发展我根本就控制不住,日记自然也难控制。我这一路走得跌跌撞撞,狼狈不堪,最后居然都能化险为夷,实在是多亏了论坛上有王晓春老师、孙阳立老师、张万祥老师、蒋玉燕老师、村夫老师等网友的支持和帮助。在我迷茫困惑的时候,在我疲惫不堪的时候,是他们及时给了我力量和点拨。比如我和菁菁的契约就是在蒋玉燕老师的直接帮助下进行的;《这些蛇夜夜来找我》是在孙阳立老师的指导下帮伊梦走出阴影的;我们的班风日益稳定,离不开王晓春老师对我们班班风的诊断;而我的日记能坚持到现在,更离不开各位网友对我的鼓励。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日记里有成功的经验,有失败的教训,也不乏转败为胜的案例。现在回头再看,这样的生活确实精彩。真的好感激这些关注我成长的老师、朋友。
如今,日子如花瓣层层绽放,我在整理自己的文字。许多朋友不明白,我何以为班级起名“刺麻苔”班,这是个多么不雅的名子啊!
我便真诚而深情地回答:我喜欢“刺麻苔”,我感觉自己的学生就是“刺麻苔”。
暮春初夏季节,在我的学生实习之机,“刺麻苔”开花了。一蓬蓬茂密的深绿色枝叶间,乳白、鹅黄、金黄、粉红、大红、紫黑多种,花朵有大有小,或重瓣、或单瓣,簇生于梢头,含露乍开,姹紫嫣红,整个校园都因它而亮丽生动了。这是院墙最好的装饰,我一直被这种美丽繁芜的花朵所陶醉,如今更它被蓬蓬勃勃的绽放所感动。微风吹来,空气弥漫着缕缕幽香,我不禁发问,如此美丽芬芳的花儿,色泽鲜艳不逊色于玫瑰、月季,气味芳香无愧于芙蓉、水仙,怎地有一个“刺麻苔”的名称?它的学名是什么?
这是一种很常见的花啊!但是询问下来,大家都不知道它的学名,说:“一直都叫它刺麻苔,虽然不好听,但人家都知道是那种花。”
我似有所悟,也许因为她带刺,也许因为她太野性,也许因为她太普通,或者如身边某个很亲和的人一样,大家一直用昵称喊他,时间久了,根本就用不上她的大号了。但是,我固执地认为,如此鲜艳的花朵,应该有学名的,应该曾经入了古代文人骚客的眼的。
再追究下去,我终于得知,她也有一个美丽高贵的名字——蔷薇。“密叶翠幄重,脓花红锦张”,描写的就是蔷薇。我满意了!原来她不仅仅只叫刺麻苔,她就是无数作家笔下的蔷薇,我放心了!
我喜欢刺麻苔的品格。同样有靓丽的色彩,却从不招摇,只是紧紧地、一蓬蓬地依偎在一起,做最朴实无华的栅栏,从不以为自己没有玫瑰的圣洁而愧赧,从不认为自己比牡丹卑微而遁形,也不以自己花朵娇小而认为自己不是花!更重要的是,她一直生活在园子最贫瘠的土地上,却葱葱郁郁、蓬蓬勃勃、争奇斗艳。
多像我的学生啊!她们貌美如花、浪漫如诗、能歌善舞、野性十足,却绝对不好高骛远,做好了一切找辛苦清贫工作的思想准备。我知道她们会经受打击的,我也知道她们一定能在打击里茁壮成长的。因为她们不仅仅叫刺麻苔,她们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蔷薇,和玫瑰、月季同属一个家族——蔷薇科。
因此,我才为自己的班级起名“刺麻苔”班。
李迪
2007年6月6日
|
|